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2021-01-08 00:2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为书籍的一生》是一本由绥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书籍的一生》精选点评:

  ●意思不大

  ●作资料读可也。

  ●勉强看完了。抱歉!

  ●“我从事出版业的经验,以及我在图书馆事业度过的整个一生,使我确信:要保证图书畅销,只有两个条件: 它们是非常有趣的。 它们是非常便宜的。 我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两个目标。”

  ●也想一生为书籍来着,可惜不是谁都能做到。

  ●关于书的书

  ●个人传记书~

  ●过时了,慢慢地,就没了。

  ●关于书籍与出版的一段历史,很有趣、值得一读

  ●一本出版商的自传,并不比作家们的自传无趣。不局限于书籍本身,而是通过作者经历介绍了帝俄时代的风土人情、政治生态。阅读时常为官僚压迫气愤,也常感动于作者对俄国农民的深厚感情,还能了解作家圈的趣事。出版业见证了俄国经典的诞生,也记录了大众文学的发展,其中许多观点在如今中国仍有价值。我最欣赏的观点:“要保证图书畅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们是非常有趣的;它们是非常便宜的。”经典文学自有其有趣之处,认为农民读不懂经典,要为农民量身定做农村文学,这都是上位者一厢情愿的臆想。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一):回忆是种病

  上图的搜索系统显示,这本书早在1963年就出过一版。书里也提到,本书影响过中国的一代人。

  书的内容多是一些片段,近乎随笔的感觉,一个与书为伍的人,一个传奇的出版人。可能因为年龄的关系,对俄罗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所以本书并没有打动我。

  9.4.10上写于辞书出版社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二):被严重埋没的一本经典

  如此经典的一本书,在豆瓣被如此埋没,只能再次验证了我的观点:

  现代人真正肯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好书的,真是越来越少了~

  一个前无古人的出版家,有着前无古人的敏锐眼光,为推动平民教育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而且,他的叙述之平实也是前无古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前无古人的谦虚实干精神~

  若不是生在苏联集权时代,他要是生在欧美发达国家,我敢说他会成为该国的钞票正面人物,就像日元上的福泽瑜吉、德国马克上的明斯特~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三):书人·书人生

  最近,老站在书架前,不知道从何读起。但最近偏偏书瘾泛滥,所以,经常是长久的在书架前发呆。昨天还算果断,拿起《为书籍的一生》就看,没有一点犹豫,而且是一口气看完。真是一本好看的书。

  绥青是俄罗斯出版史上最重要的出版家之一,他的一生太有传奇色彩了,从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学徒,成长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出版家,他创办的绥青图书公司在鼎盛时期出版物的数量曾是全俄罗斯出版物的1/4,一个私人出版社,这样的情况真是惊人。

  他不仅是个出版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传媒通人。除了出版,他还办有杂志,报纸,看他办报的经历,也是很有感触,他把一份曾是反动报纸的《俄国言论报》办成一份欧洲最有影响的报纸。尤其是看到他对报纸的定位的篇章,真是佩服。(有时间把这段文字敲下来,真是太好了),还有还有,书中对尼古拉市场上买文者的描述,对书的寿命的描述等等,都让人很有共鸣和感触。好书啊!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四):为书籍的一生

  仅凭这个书名就吸引我去看,究竟是什么人可以当得起这种评价。看完之后觉得评价得还真是适当。

  这是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沙俄最大的出版家,其出版的图书竟然占到沙俄全国的25%,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如果你还知道他仅仅上了三年学仅仅认识字,而且了解其出版的内容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时,恐怕就更令人不可思议了。

  沙俄算是西方大国中最落后最愚昧以及反动的国家,所以出版业非常的原始落后。就是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绥青(作者)仅仅出于偶然进入了这个行业,然后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建立了一个出版帝国。当然如果仅仅如此,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杰出的商人。但显然他是一个纯朴的伟人。

  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也许是必然),他成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出版商,于是以此为契机,他几乎成为了沙俄著名进步作家的出版商。他出版了大量的廉价但又杰出的图书,成为了点燃灯火的人。

  那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简单的两条:“它们是非常有趣的”“它们是非常便宜的”。“知易行难”,看样子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东方西方,不管什么行业。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这就需要一颗真正热爱出版事业以及出版物的心。

  书中的各个片段也反映出绥青的这个长处。为了出版他不仅要劳心劳力,破财受控诉,甚至在1905年差点被杀(其工厂被政府烧毁),可就是这样他依旧没有放弃,一点一滴,努力坚持,直至最终退休。这样的人当然能够被评价“为书籍的一生”。

  《为书籍的一生》读后感(五):为书籍的一生——为出版书籍的一生

  为书籍的一生——为出版书籍的一生

  单从这本书的书名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会让爱书的人误以为为读书或藏书的一生,而绝不会想到是为出版书籍的一生。

  看了这套丛书中的《昨日的世界》,看得荡气回肠,余韵无穷,以为这一系列的都是如此高之水准,就毅然将本书借阅,读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本书封面几句话颇有迷惑性,说“本书受某某书话家所喜爱,并可以将其当小说一读”,实则较为无聊,大致看完封面封底的话和前后言就大致把握本书要点了。时间紧的同志没必要再细读了。里边就那么一回事。

  绥青的伟大在于对俄罗斯出版业空前的贡献,通过出版大量质优价廉的书籍,他起了开启民智,驱除愚昧的作用,结束了俄罗斯的文盲时代。从中我觉得俄罗斯其实也挺可怜的,底子太薄,“在俄国这样的国度里,千百万人生生死死,始终没有对人类的文化遗产沾点份。”,她没有法国、英国那样光辉的历史与悠久深厚的文化,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所发展,完全是从农民起家的。但可能由于绥青队对的贡献吧,她的文化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历史高度,出现了如此多的世界名著。但我怀疑,法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对她所产生的世界名著其重视程度似乎并没有对俄罗斯的多,这很可能是由于特殊时代的政治因素。

  书中所现的权力与垄断这两者无疑是对市场最大的毒害和扭曲,绥青的一生就是与此作斗争的一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奉献”的一生。

  很羡慕绥青“由于业务和社交方面的原因,可以结识那个时代最有名望的人物,文学界、艺术界、社会人士中最杰出的代表。”虽然他读书不多(出版太多书了,根本来不及读),但能与这些社会名流接触也能多少弥补自己读书之不足吧。

  书中还有句话“俄罗斯,只有它才能产生这样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只能够生存在俄罗斯。”有对绥青的赞扬,但也隐约有点对俄罗斯腐朽政权的隐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