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的狐步舞》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上海的狐步舞》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3 04:0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的狐步舞》的读后感大全

  《上海的狐步舞》是一本由穆时英著作,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的狐步舞》精选点评:

  ●《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的五个人》

  ●手法新奇 艺术品

  ●如同看蒙太奇电影

  ●新感觉派,感觉不是很懂。

  ●插图由黄苗子绘制

  ●新感觉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走马灯

  ●只读过如题一文。产生意义的不再只有文本内容,形式作为一种外部结构也具备了能指之用。同样一组事物被倒序重复,是为“狐步舞”。

  ●风味独特

  ●蛮好的。内敛外放皆收缩自如。

  ●描写手法很是新鲜厉害

  《上海的狐步舞》读后感(一):小情小调小品

  只有一种味道,而且不用品。

  读一下,了解一下当年的小上海(绝非大上海)。也就这样了。

  多数文章都是刊登在当年杂志上的。大概那些杂志也是当年的“时尚杂志”

  笑,你可以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时尚杂志上的情感专栏,也有固定的套路,而且和几十年前的套路还真TMD没多大差别。

  就当作了解一个时代的特定背景吧,其他的价值没有那么大。

  《上海的狐步舞》读后感(二):也不能简单地要着爱

  LOG写了很久,却是越写越敷衍。总觉得是写给陌生人与自己看的东西,到最后,竟渐渐成为熟人每日必点的收藏日记。

  书也看得少,可能是天气热,对着电脑屏幕要恶心,寂静无声的办公室,以及永远都在犹豫不决的老板。这日子可笑得,连骂人的劲头都没有了。

  书看得并不多,却有双挑剔的眼睛,真正值得一看的书都会随身带着,趁着空隙就会翻一翻。

  《上海的狐步舞》被我从上海带至北京,这份三十年代的华丽,在今天读来,都是十分时髦的,也怀着这样的心志,是坚定要在城市中落地发芽的。

  谈起情节,自然没有村上那般的都市小说入流,要说上海的气质,自然也没有张爱玲那般细腻入微,要说深刻厚重,不及鲁迅,可这是个让我真心喜欢了很久的作家。

  我喜欢他的文字风格,想穆时英先生本人,若是生在现代,也该是我仰慕又喜欢的男子。

  我也会沮丧,在读书中感觉孤独。但我时常清醒,懂得鞭策,保持自己的个性与思维。人生虽不精彩,但不至支离破碎,也为年老时留下一份不算坏的回忆。

  说了一堆,愿与喜欢这位作家的人共勉。

  或者只是当我写了一腔无聊的部落格日志。

  《上海的狐步舞》读后感(三):意识流文学

  穆时英的作品里,我最喜欢《黑牡丹》,因为这片小说在写着幻灭的都市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生活描写之外,还写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个穿黑的、细腰肢高个儿的舞女,本是“我”看上的女子。人物肖像描写总是让人动情——长睫毛、嘴唇软的发腻。这是一个在生活的激流上喘息的人。“我”和这个舞女有着情感上的共鸣,都是在这样灯红酒绿的生活里躲避现实的人,对周围环境感到深深的疲倦,灵魂无处置放的人。“我是在奢侈地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气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为了没有灵魂的人,那么深深地侵在奢侈里,在生活里我是疲倦了。”然而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发展,在那个郊外的美丽的地方,田园里充满了烂熟的果子香,麦的焦香,树里的蝉声和阳光一同占领了郊外的空间。就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朋友的舍居里,我又邂逅了黑牡丹,带着浓浓的暧昧的气息,其实都是一群逃离城市生活的疲倦的人。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这篇小说里是五个死气沉沉的人,在彻底地黑暗的绝望之前,用尽全身的气力在夜总会里沉醉欢乐。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剪辑生活的片段,采用印象式的描述,把光怪陆离的都市色彩表现出来,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能感受到这五个人的麻木空虚,作者着重笔力在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整篇小说在都市夜晚颓靡,浮华的舞厅氛围中,通过对五个失意人的疯狂,神经质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中国都市人的颓废麻木,不管国家存亡安危的醉生梦死的淫逸的生活状况,和作者对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揭露,以及表达了对在都市中迷茫失意之人的叹惋,感伤之情。

  《上海的狐步舞》开篇的一句话“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这是穆时英真切的呐喊,以强盗抢劫始,以一个男子企图自杀终,写出了大都市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处境:资本家、姨太太、少爷、舞女、工人、水手、强盗绑匪、电影明星、娼妓掮客、印度巡捕,几乎无所不包。小说写了十个画面,将天堂与地狱形成鲜明的对照,一面是有产阶级的荒淫无度,腐败堕落,一面是无产者因为四天没有吃东西,婆婆带着媳妇卖淫;一面是有产者在华东饭店摸牌赌博、花天酒地,一面是无产者惨死在大柱下无声无息。短短五千多字的小说,充分表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无序。“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穆时英虽然不是左翼作家,但是他却能表现上海都市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天堂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罪恶、腐朽、堕落;地狱里是死亡线上的挣扎,是沉重、饥饿、黑暗。他不是以哪一个人的命运为主体表现大上海的淫乱,他是以都市的整体变异表现社会的堕落,而个体的人则被生活压扁,成为无足轻重的碎片,被践踏着。

  《上海的狐步舞》读后感(四):眯着眼睛笑嘻嘻

  ◆新鲜的语言体验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的确,在翻开《上海的狐步舞》这本书的第一篇的开头“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就让我有一种新奇的语言体验。

  进入穆时英的小说世界,就进入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繁华的十里洋场——上海。耳畔不时响起“夜上海,夜上海”的调子,在爵士乐伴奏下,“飘动的裙子,飘动的群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引自《上海的狐步舞》),还有迷离的眼,欲望的唇,浓浓的雪茄的味道。

  这是一个已经提前进入物欲消费时代的社会,小说中充斥着各种时髦的玩意儿,Johnny Walker的威士忌、福特或者别克跑车、Craven“A”牌香烟、那不勒斯咖啡馆等等,让我想到了这几年兴起的一个叫“fashion”的词儿,紧接着又想到了我很讨厌的一个词儿“小资”。看来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已经存在了布尔乔亚们的生活方式。

  各种新鲜的语言因素也产生出奇特的效果。

  “一只手、母亲样的手轻轻地按到我的头上来,抚摸着我的头发,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引自《第二恋》)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多种感官进行融汇于复合,产生奇特的联觉意像。

  “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白漆的腿的行列” (引自《上海的狐步舞》)跳跃的思维让意象与意象之间自由转换,产生了如电影里蒙太奇的效果。

  “幸福的人啊!

  生活锁碎到像蚂蚁。

  一只只的蚂蚁号码3字似的排列着。

  有啊!有啊!

  有333333333333……没结没完的四面八方地向我爬来,赶不开,跑不掉的。

  压扁了!真的给压扁了!”(引自《黑牡丹》)

  形象到用3来表示蚂蚁真是很好玩。

  还有一个地方也很是有意思。“‘在电话筒里给我个吻,我就来。’电话筒里啧的一声儿,接着就是笑声,一面儿便断了;我再讲话时,那边儿已经没了人。(啧啧啧啧啧)这声音雷似的在我脑子里边哄闹着”用字体的不断变大来表现亲吻的声音变大。

  这让人感叹现代的思潮早已涌入那时的中国。古代的文章就像那时的山水画一样安静隽永,而穆时英的小说却满是现代的气息,一字一句像是涂抹进了印象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油画,段落篇章交织着电影里不同时空的情景和画面,丰富而喧闹。

  ◆《PIERROT》由潘先生思考引出的

  ●“是他们的理解错误呢?为什么他们会从我的作品里面看出我从没想到过的主题?为什么他们会从我的作品里边看出和我自己所知道的我的思想完全不同的思想?同样的东西,在每一个人眼里便变成了一千种,一万种全不相同的东西。我要说的话,他们全没听到,他们听到的却不全是我要说的话。为什么呢?为什么?还是我的技巧的失败!那又为什么我的作品能使许多人感动,能使许多人叹息?而他们还那么坚决的相信着他们个人对我的误解!人和人中间的了解难道是不可能的吗?我是生存在这世界上面,生存在这社会里面,我的作品被许多人读着,被许多人赞美着,使许多人流泪,而他们流泪并不是为了我要叫他们流泪的地方。我旁边有很多人,数不清的人,我和他们说话,和他们一同的笑,和他们一同地叹息,可是他们却不懂我的话,我也不懂他们的话,他们为了他们自己以为可笑的事而笑,他们叹息他们的,我叹息我的,而那些人又赞美着我的话,爱好者我的笑,甚至为我的叹息所感动——多么可笑的事啊!”

  上述一段是文中的主人公潘鹤龄先生,作为一个作家,为自己的作品不为读者所理解而疑惑苦恼的一段思考。其实作家写出了作品,然后把作品发表之后,这一切就不由他自己所控制了,这就像是作家本身生了一个孩子,心里想着这个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什么样,可是这个孩子不能不来到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周围的影响,所以他一旦落了地,就不可能完全依照作家设计的轨迹发展。

  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对于这点可能会有很多人感到很无奈很悲哀。不过我觉得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想想看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世界会是怎样,什么东西一定都是滑来滑去,连站立的支点都找不到。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情形就像是有了摩擦力,相对运动的力反而可以让双方找到各自的位置。

  当然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尽管我们可以学习科学,理性的去思考去研究大自然和人类的许多规律。可是当遇到具体的事具体的人的时候,一切的理性恐怕都会暂时先抛到一边,情绪还是会自然的汩汩流出来。

  ●“人真是那么古怪,那么可笑的动物。他们说话,他们笑,他们叫我老潘,他们知道我是潘鹤龄,他们是我的朋友,可是他们不知道我是谁,精神的我是个陌生人。寂寞啊!海洋深的寂寞啊!说文学是沟通灵魂的工具,可是从小说里边认识了的,我的灵魂是怎样的灵魂哪。要是琉璃子能读中文写的东西就好了。她是我的影子,他是我的妹子,他是忠于我的!琉璃子啊!琉璃子啊!”

  潘鹤龄先生希望找到真正可以理解他的人,他想到了他的恋人琉璃子,于是为了不寂寞,他选择追随琉璃子去东京,他选择做一个流浪者。沉迷于琉璃子她的辽远的恋情和辽远的愁思和蓝蔚的心脏。却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琉璃子背叛了他,轻易的就背叛了他。本来想将爱情作为自己的支撑,却发现在爱情里的忠贞是这么容易坍塌,琉璃子为了生活,为了金钱,欺骗着潘先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爱情似乎本身就不是那么可靠的事情,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即使你还爱着一个人,也不代表你能够全心全意。欲望像深海里的水草,总是招摇着臂膀,扰乱着人的心在忠贞和背叛里浮游不定。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忠贞》,苏菲玛索不断克制着自己对莫内的爱,因为她不想背叛自己的丈夫,不想背叛自己对婚姻的承诺。当她的丈夫有所发觉后,对她进行斥责的时候,她痛苦的哭泣着,解释着她并没有背叛她的丈夫。然而其实她的心早已经背叛了,尽管她并没有和莫内发生身体上的关系。在爱情里在婚姻里是存在着永远的忠贞吗?灵魂上的背叛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大明宫词》里的薛绍用死,去守护自己的爱情,去证明长相守,因为他害怕忘记自己与发妻的誓言,害怕爱上将自己发妻杀死的仇人的女儿太平公主,这是一种坚持还是一种逃避呢?

  ●“……还说我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这就是文化,就是人类,就是宇宙!每个人都把自己放在最前面,房子一切前面。我爱琉璃子,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为了她。她也为她自己而出卖我对她的忠诚。一个人和我交朋友是为了他喜欢和我交朋友,而不是为了我喜欢跟他交朋友。读者为了要娱乐他们自己,为了要在你的作品里边找出他们自己喜欢,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来读我的书。每个人都根据了自己的见解去分析一件事,去观察一个人,去批评一个人。一个人所以能同情一个死了父亲的孤儿,一个失了恋的人,就因为他自己也许会失去父亲,失去恋人。为什么人类中间充满了自私?”

  潘先生陷入重重矛盾的痛苦之中。他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为自己交朋友,为自己而爱着别人,哪才有真正的无私的爱呢?他想到的出路是回家,因为只有母亲是最不自私的。家乡的一切都是亲切的而温和的,应该可以治愈好他内心的无助与孤独。然而他又一次失望了,他听到了父母的一席话,原来“在我们这社会里,父亲和母亲原是把子女当摇钱树的”便又收拾行李走了。

  我很赞成林语堂先生的一个比喻,人性就像是泥土。应该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确实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我相信在人类的内心深处也都潜藏着无私的爱,因为人类毕竟是群体生活的动物,自己与周边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从最终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看,也必然选择关心周遭的人群,进而进化成无私的爱。

  时常会想为什么我们的道德准则是现在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为什么我们标榜真善美,远离邪恶。文化有的时候是早已既定的,是你一出生就既定了的。就像吃的饭一样,趁你没注意不知不觉的就被你消化了。这一切有可能就是人类生存与进化的必然。

  ●潘鹤龄先生最后选择了去参加革命。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纯厚的感情,真挚的爱恨,他认为在这些具有真的人性真的人类的社会中间不会有欺骗,有偏见,有隔膜了,为那些人努力也是值得的吧。

  半年后潘先生从监狱里出来,带着跛了的左腿,带着自己当初对革命的忠诚与坚贞。然而他的同志们却怀疑他早已叛变投降,他的群众们也早已忘记了他,他过去的朋友荣哲人先生一把拖住了他:“你吗?你在干什么?半年没瞧见你,文章也不写,人也找不到,你究竟在干什么?”潘先生望着他,一个白痴似的笑,嘻嘻地笑了起来。

  “一个白痴似的笑”似乎反映了潘先生内心最无奈的痛楚。他最后的选择也没有为他带来内心的安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追求信仰与主义吗?然而这最后的结局却是这样让人失落。

  生活本身是不是并没有意义呢?是不是像洪晃的书名那样应该是《无目的的美好生活》,洪晃说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总用保尔•柯察金说过的那句话教育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短短的光阴里,中国似乎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探讨生命的目的这样的话题在现在实在有些飘渺,现实是你的人生价值应由你所获得的相应的物质所体现。这也有可能是过去的意识形态造成的,环境里弥漫了过多的理想主义情怀,而现在要是谁还在讲“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恐怕旁人会流露出鄙视的态度,就像一个人吃饱了撑到了,再去回味只一阵反胃。

  看了穆时英的这本书,我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喜欢的是他视觉化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真的给你一种新鲜的感觉,可惜这种新鲜不是阳光下的草莓,小说里似乎满溢着作者的一种阴郁的情绪,还有不健康的爱情和生活。可能正如沈从文在《论穆时英》中写到:“都市成就了作者,同时也就限制了作者。”穆时英的小说可能就像都市的五彩纷呈,虽然精彩炫目却总感觉少了一点深厚、一点广博。又看了看书里穆时英的照片,还有黄苗子给他画的漫画,记住了他眯着眼睛笑嘻嘻的样子。

  《上海的狐步舞》读后感(五):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的狐步舞

  穆时英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写底层群众的生活,第二阶段是描写都市生活。第二个阶段是穆时英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和形成其小说特点的阶段。《上海的狐步舞》属于第二阶段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没有主人公,没有情节,主要内容是将几个独立的没有关联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展现了30年代夜上海的面貌。这篇小说的创作技巧、狐步舞意象与上海的关联以及为作者的其他小说创作提供背景的作用值得关注。在探讨小说之前需要对文本的几个主要片段进行梳理,如下:

  一、小说的创作技巧

  电影语言融入小说的创作。穆时英对电影有深厚的兴趣并做过相关研究,他也把电影语言融入到小说创作当中。首先是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从梳理的这些片段可以看出,一个片段就是一个镜头,大多数片段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着,将断裂的空间串联在一起,扩展了小说的空间,将夜上海的场景多角度呈现出来,给读者对夜上海的面貌带来整体的感受,是迷醉的,繁华的,放浪的,同时又是阴暗的,凶险的,冷漠的,悲惨的。其次是刻意模糊掉文学语言,精简语言描写性的功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以此形成电影画面。如在描写枪击事件中被击倒的人:

“救命!”爬了几步。“救命!”又爬了几步。

  描写很简洁,只有一个声音和一个动作,声音和动作的组合完全靠读者的想象力来结合,形成一幅被枪击中倒地的人艰难挣扎的画面。如描写舞场内舞动的场景: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

  不描写裙子、袍角如何飘动,鞋跟如何移动,就直接将物体密集地罗列出来,需要读者的想象力去组合这些物体形成一幅混乱嘈杂的舞动画面。最后是片段的衔接上,将两个场景共有的画面作为镜头切换的点。在修辞里面类似于顶针。如将镜头从舞场内部转移到舞场外部用了玻璃门这个画面:

推开了玻璃门,这纤弱的幻景就打破了。

  玻璃门的一侧是舞场,一侧是街景,作为两个场景的共有画面,将玻璃门一推开,就把视角从舞场内部转换到了街景。还如将老婆子让媳妇卖身的场景转换到各种笑的场景:

作家愕住了。那女人抬起脑袋来,两条影子拖在瘦腮帮儿上,嘴角浮出笑劲儿来。 嘴角浮出笑劲儿来,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掮客凑在刘颜蓉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妒忌的——喝一杯吧。”

  通过两个场景都有的笑的画面将视角切换。紧接着笑扑面而来:

在高脚玻璃杯上,刘颜蓉珠的两只眼珠子笑着。 在别克里,那两只浸透了Cocktail的眼珠子,从外套的皮领上笑着。 在华懋饭店的走廊里,那两只浸透了Cocktail的眼珠子,从披散的头发边上笑着。 在电梯上,那两只眼珠子在紫眼皮下笑着。 在华搽饭店七层楼上一间房间里,那两只眼珠子,在焦红的腮帮儿上笑着。 珠宝掮客在自家儿的鼻子底下发现了那对笑着的眼珠子。 笑着的眼珠子!

  通过笑,把各种场景重叠在一起,像电影里面交叉叠加的镜头,将上海的迷醉放浪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这种转化视角的方式使得小说流畅,不突兀。

  小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一方面小说整体结构的节奏感。从上面梳理的片段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叙事时间内,有的只有一个场景,有的出现多个场景,整个小说的节奏呈现出慢——快——慢——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小说语言的节奏感。一是反复,如:

舞着,华尔兹的旋律绕着他们的腿,他们的脚站在华尔滋旋律上飘飘地,飘飘地。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是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侣——可是,蓉珠,我爱你呢!” 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脚,母亲躲在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掮客,凑在电影明星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妒忌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脚,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一只钻戒。 珠宝捐客看见了刘颜蓉珠,在殷芙蓉的肩上跟她点了点脑袋,笑了一笑。小德回过身来瞧见了殷芙蓉也Gigolo地把眉毛扬了一下。 舞着,华尔兹的旋律绕着他们的腿,他们的脚践在华尔滋上面,飘飘地,飘飘地。 珠宝捐客凑在刘颜蓉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妒忌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脚,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把唇上的胭脂印到白衬衫上面。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话是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侣——可是,芙蓉,我爱你呢!”

  二是回环,如: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 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椅子是凌乱的,可是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翡翠坠子拖到肩上,伸着的胳膊。女子的笑脸和男子的衬衫的白领。男子的脸和蓬松的头发。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飘荡的袍角,飘荡的裙子,当中是一片光滑的地板。呜呜地冲着人家嚷,那只Saxophone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语言的反复回环造成了一种节奏感。这种反复回环出现的地方主要是对舞场的描写、人物调情语言的描写、街景的描写等,这些场景往往能够表现上海的迷醉、繁华,人的轻佻、放浪,作者刻意将这些场景突出强调,给读者造成如电影般的视觉冲击,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使上海这座都市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管是整体结构的节奏,或快或慢,还是语言的节奏,或重复或回环,都和狐步舞的节奏——舞步的或快或慢,或前进或后退或迂回——相一致。狐步舞的节奏构成了小说的节奏。

  小说语言具有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觉和体验。如:

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白漆腿的行列。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地,透过了窗纱,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处的灯光。

  作者写的是汽车开动的情况下,景物的底部向后快速移动的情景就像姑娘们交叉变化的腿。同时有各色光的窗户在汽车开动的情况下由点变成线,造成“溜”出来的效果。而这样的描写是只有在都市里有了汽车后才能观察到的,因此这样的描写具有明显陌生化的效果,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仅在这篇小说,在其他小说中也是这样。作者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将所要描写的内容陌生化,表现都市文明给人审美和心态带来的新的体验。如作者对都市女性的特写,在《白金的女体塑像》里所描写的女性的躯体:

  把消瘦的脚踝做底盘,一条腿垂直着,一条腿倾斜着,站着一个白金的人体塑像,一个没有羞惭,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人类的欲望似的,无机的人体塑像。金属性的,流线感的,视线在那躯体的线条上面一滑就滑了过去似的。

  在《CRAVEA“A”》里用地图来描绘女性的面容,给读者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还有在《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里面对香烟的描写:

牙齿咬着烟卷的蒂,慢慢地咀嚼着苦涩的烟草,手插在口袋里边,面对着古铜色的金字塔的麻木的味觉,嘘嘘地吹着静默的烟。 在染了急性腥红热的回力球场里边,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在铺着蔚蓝色的梦的舞场里边,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在赌场的急行列车似的大轮盘旁边,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在生满郁金香的郊外,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在酒排的绿色的薄荷酒的长脖子玻璃杯上面,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在饱和了Beaut′e exotigue的花铺前面,也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甚至在有着黄色的墙的Cafe Napoli里边,也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

  不论是街景、都市女性还是香烟,这些都是都市文明的产物,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描写,在对读惯了传统小说的人来说,这些描写是一种新的体验和新的感觉。

  传统的小说有主人公,有完整的情节,而穆时英的这篇小说却没有这些要素,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技巧上的试验和锻炼”。如果将传统的小说看作写实画,那么穆时英的这篇小说就是抽象画。写实画是一种再现艺术,“再现艺术以具体形象反映现实,我们很容易了解它的内容”(李泽厚《美学四讲》),抽象画是一种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给你以抽象,使你难以了解它的内容,只感觉到里面有意思、有意味,我借用贝尔的话称它为‘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有某种意义在里边,但又不能那么清楚地讲出来”。(同上)这篇小说不论是用电影的语言还是如何安排节奏,都只是形式安排,将支离破碎的片段呈现出来,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从形式上看好像就是这么些场景,似乎很好了解。就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样,很容易看出里面有牛头、马身、妇女、儿童等等,但是却很难讲出里面的意思和意味。小说同样如此,确实觉得有某种意义在里面,这些场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但这种意味却很难说清楚。可以说这是现代主义小说都有的特点。我将试着从“狐步舞”这个角度来谈一谈这其中的只是冰山一角的意味。

  二、狐步舞与上海

  狐步舞的节奏与小说的节奏相互配合。这在前面已经谈过。

  前面看到的都是夜晚的上海,那么白天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呢?小说的结尾写到了上海的黎明:

歌唱着新的生命,夜总会里的人们的命运!

  夜晚夜总会里颓废的人的命运在白天真的是具有希望的“新的生命”吗?小说《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里写到的五个人都是“五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金子大王胡均益破产了,大学生郑萍的女友跟着别人跑了,黄黛茜的容颜衰颓了,季洁被人生问题困扰着,兢兢业业的一等书记缪宗旦被撤职了。小说《烟》里面满怀希望创业的人最后也破产了。小说《街景》里流落街头的乞丐曾经满怀希望来到上海卖花儿米赚来的钱被革命党抢走了。小说《PIERROT》的潘鹤龄遭遇女友的背叛、没人理解他的思想、被父母嫌弃、为革命关进牢里却不被理解等等。小说《贫士的日记》里面的贫穷的人死了妻子和母亲。还有那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被抛弃的女子,永远只是遗憾的爱情等等。人的事业破产、爱情破灭、价值受到怀疑、生计难以维持等事情都发生在白天的上海,这些人都是小说《黑牡丹》里说的那样“都是叫生活压扁了的人”。人在白天被生活折磨,晚上沉醉舞场消遣放浪,小说最后写到黎明:“醒回来了,上海!”醒回来,回到哪里去?不又是回到生活的折磨中去吗。到了晚上又沉醉到舞场暂时的欢愉之中,如此回环往复,不正是“狐步舞”的节奏吗?狐步舞式的回环反复正是30年代作者笔下上海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模式,狐步舞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作者表达上海的独特意象。可以说狐步舞就是上海,上海就是狐步舞。狐步舞表面上是优雅的,背后的回环往复却是消磨人的,这也正合了作者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强调的:“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狐步舞的优雅是天堂,回环往复使地狱。同时夜晚的上海带来暂时的欢愉,成了天堂,白天的上海带来生活的折磨,成了地狱。天堂本是光明的,但却是在黑夜;地狱本是黑暗的,但却是在白天,时间和空间成了混乱的状态。黑夜的天堂哪里是天堂,白天成为地狱哪里还有希望,人在狐步舞的回环往复中哪里还能走得出来,作者没有给这些人指明希望,没有给这些人指明出路,白天受生活的折磨,到了晚上就去享受暂时的欢愉,所以像《黑牡丹》里面说的那样“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气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那么深深地沉浸在奢侈里,抓紧着生活,就在这奢侈里,在生活里我是疲倦了。……”夜晚上海的这些迷醉的东西才能给人灵魂,却又使人疲倦,作者笔下的人就这样呈现出一种颓废。

  不应该忽略的是只有有钱人能在夜晚获得暂时的欢愉,那么贫苦的人呢?夜晚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地狱。这篇小说里不正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吗?工地上的人被木柱压死,老婆子为媳妇拉客卖身。还有小说《本埠新闻栏编辑室里一札废稿上的故事》里面的舞女被打、被赶出舞场还被关进牢里。作者前一阶段对底层民众的抒写在这里得以沿袭。

  三、《上海的狐步舞》与其他小说

  这篇小说的群像在其他小说里被放大化、具体化。尽管这篇小说没有主人公,但呈现出的是群像,整个上海各种各样人的缩影大多数都在这篇小说里面了。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基本能在这篇小说里找到对应的那个像。那个像在其他小说里被放大化,被具体化,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上海这座城市中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可以说这篇小说是纲领,其他小说不断在丰富这个纲领。这篇小说是作者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一三》的一个片段,而这部长篇小说的设想就是要全方面展现上海的面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