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的知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1000字

2021-01-14 03:0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1000字

  《人类的知识》是一本由[英] 罗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7.0,页数:6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知识》精选点评:

  ●考察个人经验与科学知识整体之间的关系. 171107

  ●我们知识的增长好像旅行家在雾气朦胧中走近一座高山:最初只能辨清某些轮廓,甚至连这些轮廓的界限都看不清楚,但是慢慢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山的边崖也变得比较清楚了。所以,在我们的讨论中,不可能先解决一个问题,再去单独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中间总有朦胧雾气笼罩着一切。在每一个阶段中,尽管我们问题的某一部分可能成为注意的焦点,所有各个部分还是或多或少与问题有关。我们必须使用那些不同的关键词都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只要某些词的意义含混不清,其他词也就会必然多少带有这种模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走一步,才能决定下一步的选择,一方面,我们会因为所得结果反馈行动,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熟悉与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指望思辩得周全、透彻与完美,而那些从不回收与反思自己观点的人,爱自己远胜于真理。

  ●没什么太大的触动。没有结论。无聊的分析。

  ●有这么清楚明白的哲学著作,却还要被逼着背那些无趣的东西。何时把下卷看完呢?

  ●第一次读完这样的哲学著作。历时半年非常艰辛,只能说囫囵吞了一点东西,稍稍把握了罗素大师这本书的脉络- -

  ●经典著作

  ●罗素的哲学比较好懂

  ●我真的觉得开阔了视野,带来新的思维方法

  ●: B561.54/6259-31

  ●工具书?总结型。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一):一些建议

  看这本书之前,应去看看别人的原著。罗素这本书所基于的哲学主要来自另一位哲学家,罗素的这整本书直接在那位大家的基础上直接开始讨论。要是不了解那位大哲学家的思想,这本书你也看不懂,最多是似懂非懂。罗素的这本书,语言清晰,思想统一,所用术语也不多,即使在使用的场合那些术语也非常易懂,这里我一个建议是看见一个陌生的术语不要纠结于罗素给它的定义,因为这种定义尽管可能能完全确定一个术语,但并不是它出现的直观起源。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二):思维的旅行

  断断续续的看了半年,终于翻完了这本书。

  尽管这本书在我看过的罗素著作里,已经是最艰涩的一本,比起其他哲学家来依旧要畅晓得多。

  已经有个同学写了很详尽的读书笔记了,重新写一遍也只是给自己做个梳理,不能为没读过的朋友提供更多帮助,还是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吧。

  作为罗素的最后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书和其他哲学经典著作一样,从最基础的架构开始,一点点搭建起一整套认识世界的体系。所以我们看到,在康德、黑格尔等一代代哲学家之后,罗素又一次重新定义了空间、定义了时间,当然他之后的哲学家,以及未来的一代代哲学家,无疑也将一次又一次重新定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

  以往看书如坐车,总是一心想快点读完到达目的地。随着年岁渐长,现在看书则越来越像公园漫步,一花一木皆有所思,终点在哪倒不那么重要了。看到罗素区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主观空间和客观空间,会想到现代的脑科学;看到罗素咬文嚼字,讨论哪些词是实指,会想起现代的语料分析乃至AI,看到关于概率论以及贝叶斯公式,大学的各种CLT和估计模型又浮现出来。

  工作以后,每天忙于手头的杂务以及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偶尔翻翻这本书,脑子转换进另一个领域,如同另一个层面上的旅游,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放松。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三):罗素的世界观

  我们认识的世界,一切都基于假设,我们既不能证明,也不能保证哪天它不失效。

  如果将我们当前体验到的世界看成由连续的时空组成,那时空中存在的是事件,事件的以惯性性质体现的存在让我们觉得物质是“永存”的,同样,在我们当前体验到的这个世界里,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他在连续的时空中,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因为它,我们才”看到“世界。作为感知的终点,即我们自己,因果关系满足类似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可以拆分的,各种因果关系组成的链条或者叫因果线,最终汇聚到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构成了我们的感知结果。作为感知的原因,即起点,即真实的存在,向四周传播它的因果线,由于自身的因果连锁,它具有自己的结构,或者说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探索这个结构,即我们科学的目的,对其,我们有两个方法:

  第一:逻辑和最小量用语

  用最小量用语以及逻辑,我们能够试图描述结构。

  第二:归纳法和概率论

  在承认之前的假设的条件下,归纳法有效,那么,科学就是有效的,利用归纳的实践证据,使用概率论,我们能够对世界形成一定可信度的意见和观点。

  罗素的公设,是为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我们必须假定的,不保证不能被推翻,但是,在没有相关证据以前,我们既不能证明它们,也不能证否它们。但是如果承认”我思故我在”,并由此出发,我们能够在保留对假设(公设)的怀疑的前提下,试图提出对世界的一个看法。虽然不是理直气壮,但是却是问心无愧的。

  罗素最终的结论似乎是悲观和无奈的,知识没有办法最终证明它的确定性。所以对于世界,我们既不能陷入唯我论的自我满足,也不能希望拥有坚实的知识和理性作为依靠,那么世界的意义,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但是,这到底是一个幻灭还是一个开始呢?加缪说: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值得一过!

  人类就是这样被”放逐“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告诉他应该走向何方,人终于像萨特说的那样,被逼向了目前的”自由“境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四):还原人类

  其实这是本人看的第一本罗素的书,也是罗素个人的最后一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近4个月,对逻辑原子论的分析方法有深刻的印象。继康德的学说后,十分欣喜能找到喜欢的哲学学派。

  在众多的学派中,分析哲学鲜见地敢于直面现代以来的科学的挑战,使用数学与逻辑等工具,并敢于为科学“划界”,既阻止哲学陷入经验界的泥潭,又警告科学勿去阐释伦理与“人生意义”等一系列目的论的东西。这一意义是巨大的,某些“哲学”或“成功学”总喜欢以唯一“科学性”的名义指点经验研究,指点人们按某些教义行为,而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尤其容易得出“历史终点”的“真理”命题,最有代表的莫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勉强算是对自然的某种描述,而后者明显是个伦理性质话题,两者既不存在逻辑关系也无类比基础。

  粗糙地看,除了利益的分配或者“公平正义”问题,人们无尽的烦恼往往来自于,我们有时分不清楚,“这是什么”和“我相信这是什么”、“这是真的”和“这是有用的”,人类原始的“信仰”或者信念,如罗素所言,基于“动物性推理”,某两件自身“感兴趣”的事件在一定时空内多次发生,从而我们得以形成一种常识或信念,当信号A出现时,B将继而发生,无论语言在后天的作用如何,这一连续是最为原始的,在这方面,人比起巴普洛夫的狗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经验主义的典型表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验导向是否就是结果主义或功利性质的?个人感觉,确实如此。经验的意义本身便在于某种“操作的简易性”,当我们看到一堆发红的炭火在眼前,无论何种渠道的经验会警示我们不要靠太近防止被烧伤,没有人会去考虑这里的“红”意味着什么;在某种紧急时刻,这种由经验主导的行为会更加明显,这与狗在受威胁时所采取的行为如出一辙。在没有对这些“动物性推理”进行重新评估之前,我们的经验可能源自于为了生存的连续性与简易性(原始的信念居然和现代科学有种同样的目的特征)。换句话说,我们的经验,是基于结果主义(如果不是功利主义)的产物。----弱智儿童欢乐多是有道理的。

  那么,知识(为真的信念)又缘何有更高的意义呢?显然,知识能比动物性推理有更准确的预期(仍然是结果导向的,但已经引入“真”的意义),但人类的知识走得过远以致出现了体系科学,比起“流星降落就有人要死”这类蹩脚的归纳法,现代科学使人类对真的追求几乎无视了结果导向的一般信念,前科学时期积累的大量为假的信念被颠覆,这意味着冲突(不要忘了之前的经验具有其本身的简易性意义),更意味着失落与对道德命题的绝望(前科学信念往往带有强烈的目的论色彩,我国的古典儒学便是)。科学走得太远,以至于人们开始认为科学能摆脱生物经验习惯的约束,不以功利主义为目的,从而有了“追求真理”这一说。也有了,“知道得越多越痛苦”一说。

  然而,人们对“真”的追求也绝非一帆风顺,“实在”的存在性充满了争议。罗素大胆地使用了自己归纳的“科学公设”,遗憾地宣告,人类的知识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罗素并没有对实在论命题有公开的表态,但根据他对“结构”这一词汇的大量引述又表达了一种模糊的科学实在论。说“模糊”,罗素直接声称,“人们认为精神与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人们看得见物质看不见精神,这一论断的错误在于它假设人们看得见物质”,这是高度明显的反实在论语句。但罗素的做法仅限于此,他似乎在说,我们看不见物质,如同我们看不见电子质子。而他在书中屡次使用结构(类似与映射或函数)的概念,几乎与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说一致,也即,我们不知道科学实在与否,但我们能肯定结构的存在,正如我们肯定按五线谱能奏出对应的音乐,一定频率波长的电磁波会在我们大脑形成何种形象。罗素似乎成功地绕过了实在论命题,但这无疑让那些追求“真”的人们大感失望。这意味着人类即使像养在鱼缸里的鱼一样,也能做出科学研究,这也是结构的范围,因为这只需要加上鱼缸一个变量!但没有人会认为在凹凸不平的鱼缸里能看到“实在”。

  在此,仿佛看到了罗素的后辈们所争议的“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屋实验高调声称人工智能即使能翻译所有外界的信号,也不能说人工智能“理解”了这些信号,或者知道这些信号的“意指”。但我们不妨分析下“理解”或“意指”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理解与意指无法突破信号反射式的“结构”转换的涵义,我们如何认为人工智能与我们大脑处理的信号是有本质区别的过程?从而,仅从结构转换的角度考虑,大脑似乎无异于一台图灵机。

  古典哲学的“理性”,这一人类引以为豪的东西,正在被视为如同高级的“动物性推理”,价值成为纯粹的生物功利主义,而我们又陷入了“真”的陷阱,我们揣摩着鱼缸外的世界,也不断纠正鱼缸的弧度对我们的影响。

  罗素称,知识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行为更接近自然律。多么伟大的理想,让我们不会像猫狗那样听到异响而错误地尖叫,不会像古人那样总在自然不祥中忧郁,能走在自然之前,淡定地生存。

  上文不可能概括了本书内容,甚至有误读可能性,有兴趣的读者应亲自鉴赏。

  《人类的知识》读后感(五):读《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

  看罗素从《西方哲学史》开始,看《西方哲学史》从王小波的广告开始。小波同学的广告说,英国哲学家罗氏素公,睿智理性,幽默纯良,“科学”二字贯穿始终,而且独有三大激情教他爱不释手:“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关于第一项激情,作为十九世纪鼎盛时代的大英帝国首相罗素伯爵的孙子,小罗素同学的贵族气质自是由内而外、扑面难当,结果一生结婚无数。据人回忆,他的第一任老婆“惊人地美貌”,结果几年后罗素同学觉得婚姻生活让他没感觉了,于是竟毅然出走!这等艳福过剩的日子休说让我,就是小波同学泉下想来,也一定不是个滋味。作为第三项激情,口说无凭,老头和愤青萨特一起开庭审判美国入侵越南一案,作为国际公共知识分子行为艺术殿堂中的里程碑式作品,早已载入史册。这种怜悯之心我们不妨认为是完全发自肺腑的,虽然我并不知道他到底给慈善组织捐过多少英镑多少美刀。最后再来说第二项激情,对知识的探索。基本上,罗素同学能够算是个比较博学的同志,尤其在逻辑学上至今仍然以“罗素悖论”著称,除此以外,由于创造性地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哲学学科,就此成为一代宗师。在聊完这个老头的八卦后,当前令我很感兴趣的是,他本人对于“知识”究竟持何态度呢?

  于是我看起了他晚年的收官之作,《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项收获和两项灾难。收获是,现在写文章沾上了强烈的罗素节奏,思维过程被细分得极其琐碎,然后再以超长超繁冗的句子表达出来,每个判断前都要下意识地加一堆前提。不恰当地归纳为一个短语就是:变严谨了。灾难则有两条:(1)思维开始背弃欧陆传统,越发感到了英美哲学的亲和;(2)在哲学原则问题上不免有些不知所措了。整体而言,绕过这本极似数理教材的哲学书的前3/4,直接扑向他最后一章的那些终极结论,一样是可以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老子受骗了:罗素可真是个擅长向普罗大众絮絮叨叨的“宣教能手”啊。

  罗素最大的优点,是行文明晰。这个优点的最大缺陷是,“急智”型哲学家可以用一两个似是而非的句子说出一个问题,而他却不得不从基本前提出发,推演整整四章二十八节,才得出第一个像样的结论,最终他用一本书仅仅说清了一件事情。为什么科班出身的人都不喜欢罗素?因为他把后人阐释的活也一并干掉了,而在体系哲学已然完结的这个时代里,一个职业哲学家除了像海德格尔一样专心做“阐释者”以外,还能干什么呢?所以请大家注意,如果你有心要做一个哲学家或者其类似物,请尽可能学习罗兰·巴特,写短句,写格言;在学术上要留白留悬案,在生活上要装酷装性情,在单位里要培植亲信党羽培育徒子徒孙,这样一来就能青史留名。

  接下来按我的理解粗粗说一下罗素同学在这本书里做了哪些工作。

  第一部分“科学的世界”基本上是科普。他是从科学史(这里偏指自然科学)发展的顺序来排布章节的。“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的知识”是总括,在这里罗素沿袭了经验主义的判断“个人的知觉知识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天文学的宇宙”,是最古老的科学,随之“物理学的世界”,是天文学后发展最快的显学,再然后,“生物界的演化”,更高级的,“感觉和意愿的生理学”,直到目前仍然几乎空白的“心理的科学”。他用这样两个问题承前启后: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第二部分“语言”是解析知识体系的第一道障碍,因为它是求索知识最基本的工具。当代英美哲学很大一支就是拘泥在“语言”上,因此只用一卷就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冒险的。罗素没有太深入,只是简单解析了几个语法成分:实指、专有名称、自我中心的特称词,由此引出“知识”与“信念”的先后关系(“相信一个句子比理解而不相信它要简单;我认为最初的反应时信念,理解而不相信包含着对于相信这一冲动的抑制”)。在这里,他已经把“名称”视为“表示性质或共同出现的性质复合的词”,在后面的章节里,他进一步提出了“共现复合”这个概念。

  这一部分随后的内容是逻辑学。三章内容事实上分别是关于命题逻辑、谓词逻辑、词项逻辑的。这些内容去看相关专著可能更有价值。我感兴趣的是他开始在概率思维的影响下定义“事实”、“信念”、“真理”和“知识”。“事实”指某件存在的事物,不管有没有人认为它存在还是不存在;“信念”指某种可以是先于理智并且可以表现在动物行为上的东西,某些完全属于身体方面的状态也可以称为一种“信念”(我说“我相信那是危险的”或者不说任何话直接躲开都表达这样一种信念);“真理”的定义是描述性,概括起来就是一件事实对于我们的信念图景而言,具有原型对于一个意象那样的相似程度,即为“真理”,反之为“虚妄”;“知识”是一个程度上的概念,其中知觉到的事实和非常简单的论证具有最高的程度。可以看出来,罗素给这些常识里的概念重新作了梳理。与常识观念纠缠不休,是罗素哲学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他从“常识”、“公理”出发建构自己的理论,所以建构前,必须先对“常识”作必要的预处理。

  第三部分“科学与知觉”。这一部分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与件”(Data),即“不能提出进一步理由的信念”,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不可缺少的最小量的前提。这一概念是为了推翻唯我主义而创制出来的。罗素从两方面反驳唯我主义:“如果它为真,人们却不能认识它为真;那些断言他们知道它为真的人是自相矛盾”,而且“它从心理方面看来是不能让人相信的”。推翻这个经验主义极致的产物后,罗素便着手建立知觉与科学间的联系。

  首先,时间分为客观意义上的时间和“经验的时间”,这个“经验”涉及到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记忆”。其次,空间同样包括客观意义上的与“心理学的空间”,罗素把这种心理学的空间视为我们将视域根据视觉关系安排而成的“n度簇”,一个向量。这样做区分的原因是,罗素试图严格地在知识的形成链上行走,而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原材料显然都是“经验”的。在后面的部分,他还会进一步把“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所以这里不多说。这部分的结尾,罗素下结论道:“我们不经过推理就可以知道精神事件及其性质,而我们关于物质事件所知道的只限于其时空结构这一方面。”

  第四部分“科学概念”。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与“与件”相对应的“最小量用语”(Minimum Vocabularies)概念,即用来定义一门科学最基本的一组用语,一门科学越是系统化,所需要的最小量用语就越少。其后又讨论了结构与最小量用语,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按罗素的体系,科学中的全部表述都是最小量用语置于一定的表达结构下的结果。

  说实话,对第四部分我并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只能摸到一个大体的脉络,从“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到“古典物理学的空间”到“时空”,其实是为了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共现复合”。在解释“瞬间”时,罗素用了“共点”这个概念(一组图形——二维情况下或是三维情况下——交会于一块共同面积/体积)。随后他类比道,“点”被定义为事件的集合,每个事件被默认为“占有”一个大体扁圆的领域。把“共点”推广到如何定义一定时空中的事件,就有了“个体化原理”一章中的“共现复合”:“已知任何一组全部共同出现的经验,如果我能找出其他任何与它们全部都共同出现的事物,我就把它加进这一组,我一直做下去知道再也没有与这组的每个和全部分子都共同出现的事物为止。这样我就得到具有两种性质的一个组:(a)该组中的所有分子共同出现,(b)组外没有与该组每个分子共同出现的事物。我把这样一个组叫做一个‘完全的共现复合’。”在这一部分,罗素先是把时间和空间数学化为一个四度簇,这里又把传统意义上的“特体”(拥有同一个专有名称的客体的集合)推翻,改用“共现复合”这样一个灵感纯粹来自数学的方法予以解释。作为数学的半白痴,这一段我读得磕磕绊绊。这不禁让人想起解决“罗素悖论”时,罗素本人提出的解决方法——完全是革命性的,几乎要推翻以往集合论的一切,重起炉灶。这种激进的态度注定了他的办法不能成为主流:目前比较主流的对于集合论这一缺陷的补丁并不是他的版本。

  最后,时空与因果律之间有何关系呢?罗素认为人是通过记忆和我们对于时间连续的直接经验而建立起时间顺序的。“被回想起来的事情,从定义来讲,是属于过去的东西;而在表面的现在以内也有早晚的不同。”至此为止,罗素勉为其难地在经验和科学结论之间建立了若干道基于基本逻辑推理的桥梁。这些桥梁的牢固程度以我目前的能力,尚不能做出确切的评价,而学界对此的评价,我恐怕甚至还没法看懂。

  第五部分叫做“概然性”(probability,从文中意思看应解释为“较高的概率”)。这部分相对好理解,讲的是基于经验观察推导到“知识”时,需要用到归纳法(“演绎逻辑本身不能导致知识”)。而归纳法的有效性是多少?罗素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概率论的基本常识,可惜Bernoulli定理、Bayes定理之类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莱辛巴赫和凯恩斯的理论我甚至不能完全搞懂。这之后罗素谈到“可信度”,分析与件、主观信念与行动同概然性的联系。遗憾的是,如果只看那简洁的结论,那些堆满符号的分析几乎都可以忽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把具有很高程度概率的事物看成带有必然性的东西。”

  这一部分第七章“概率与归纳法”总结了五个结论。(1)概率论不能使我们认定某个归纳结论具有高度概然性;(2)归纳结论中涉及的类的内涵的性质必须加以限制,否则归纳原理甚至可以被证伪;(3)一般所谓的“假言归纳”中,迄今为止只发现正面证据的普遍理论,与单纯列举的归纳并无明显不同;(4)若一个归纳论证可以正确有效的话,则归纳原理的叙述必须加上某种迄今尚未发现的限制;(5)若科学的推理一般来说正确有效,则它们之所以正确有效必然是借助于自然界的某几个或某些定律,而这个或这些定律说出了现实世界的一种或几种综合性质。

  最后一部分“科学推理的公设”里,罗素提出了科学推理所需要的几个基本公设,按照他的看法,再不能少于这五个:

  (1) 准永久性公设(最重要的公设,用以替代传统的“实体”概念。对“实体”概念的反对,是罗素一直以来的态度):已知任何一个事件A,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任何一个相邻的时间,在某个相邻的地点有一个与A非常类似的事件。这确保了五十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一一贯之地是同一个人。

  (2) 可以彼此分开的因果线的公设:通常可能形成这样一系列事件,从这个系列中一个或两个分子可以推论出关于所有其他分子的某种情况。

  (3) 时空连续性公设:在两个不相邻的事件之间有着因果关联时,在因果链锁上一定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情况是每个环节都与下一个环节相邻,或者(另外一种可能)情况是存在着一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连续程序。

  (4) 结构公设:当许多结构上相似的复合事件在相离不远的领域围绕一个中心分布时,通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所有这些事件都属于一个位于中心的具有相同结构的事件为它们的起源的因果线。形象解释的话,许多人宣称同时见证了一起车祸,那么这一事件确实发生的概率就会很高。

  (5) 类推公设:如果已知A和B两类事件,并且已知每当A和B都能被观察到时,有理由相信A产生B,那么如果在一个已知事例中观察到A,但却没有方法观察到B是否出现,B的出现就具有概然性;如果观察到B,但却不能观察到A是否出现,情况也一样。

  经过了繁复的推导,以及“概然性”的引入,罗素不得不宣布,“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准确的和片面的”。显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以上所有的工作都将显得毫无必要。

  整体的感觉,这本书里罗素一直谨慎地行走在“知识真实的形成链”上。按照他的分析,以后我们谈到关于一个事件的认识时,最合理的态度将是一种概然性的传递。比如2005年11月25日上午9点我在新301教室的一个角落看到一张纸片,那么事实上我观察到的是2005年11月25日上午9点前后各一段极短的瞬间、新301教室的一个角落那张纸片占据的空间所构成的一个“共现复合”。真正的情形是这张纸片反射的可见光在我视网膜上成像,通过神经传导,我的大脑识别了这一共现复合。我们可以根据五个基本公设确定,这张纸在此之前以及之后都将是这张纸片,而不会在没有人观察它的时候突然变为一只大蜈蚣,并且如果很多人在我先后观察到这张纸片,那么“2005年9月25日上午9点它位于新301教室一个角落里这一事件”便具有了相应的概然性。等等等等。

  如果说哲学家都是在用费解的语言讲述众人皆知的废话的话,那么经验主义、原子逻辑主义这些英美传统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倾向于讲废话的人。他们把常识发生的每一个环节都拆开来看了又看,就像吃螃蟹非要水解每一块蟹甲一样。或许这些结论看起来毫不稀奇,但是解析的具体过程,却是真正锤炼大脑的。

  ——————————————————————————————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m9.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