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惘然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惘然记》读后感精选

2021-01-16 01:1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惘然记》读后感精选

  《惘然记》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3,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惘然记》精选点评:

  ●少女年代对张爱玲非常痴迷,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她的这种风格逐渐厌倦和怀疑起来。她因为自身童年的不幸,看待万事万物都过于悲观,无论是男女、父母和儿女、姐妹之间都充满猜疑,毫无真情而言。文笔过于尖酸刻薄,可见这个人也是极不阳光了。她的文章读多了,整个世界都灰暗了。本篇最喜欢的竟然是最短的《色戒》。寥寥数百字把男女之间的事情似乎写尽了。

  ●张的人物都是寒冷荒凉迷失的,大世界的波澜壮阔遥远短暂,长久的是平凡男女的悲欢。

  ●多少恨,不了情

  ●收录《色戒》《多少恨》《情场如战场》《浮花浪蕊》等

  ●读毕《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见一评论说林奕含的文字是张爱玲之后“数一数二的好”,便就近取一本张的书重温。此短篇集由于所收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水准必然参差,且整体落于俗套,略失望。

  ●尤其喜欢多少恨和最后那篇情场如战场~

  ●很奇怪的叙事结构,大概是因为我读的书太少吧~

  ●相见欢略差一点,色戒和浮花浪蕊还不错

  ●光是一篇 色戒 …… 哎咳。

  ●鼎鼎大名的《色戒》就是这本里面的!

  《惘然记》读后感(一):通过文字感受

  还没有看完,可还是想写一些话。

  认真看了序,突然间觉得更近些的触及了张爱玲的文字和情绪。值得一看。

  女人的敏感,因为与生俱来的细腻,却也带来了莫名的惆怅。看张爱玲的文字,开始自怜,又陷入自怜的享受中……

  《惘然记》读后感(二):满纸的荒芜

  这是一本好书,虽然不如其他本来的著名。

  喜欢里面的《多少恨》以及《殷宝滟送花楼会》,倒是赫赫有名的《色戒》甚不起眼。

  完全没有矫情,多的是经历过的沧桑往事。让我想起了简奥斯汀,可惜这样的对比还是完全无法让人满意。

  简奥斯汀因为没有沉重地痛过,所以总是happy ending,皆大欢喜,带着少女般的梦想和憧憬。

  张爱玲因为好好地经历过,看的太多了,因此满纸的荒芜,虽然笔触间希望温暖一些,但终究大背景是苍白和惨淡的。看她的书,如同秋夜,窗外沥沥细雨,满地落叶,人就着橘色的灯光,即使有着一壶暖茶,但终究抵不过时光的飞转,人生的错过与叹息,终究是冷冷清清,独自凄凉的。

  《惘然记》读后感(三):此情可待乎?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喜欢着,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可以和一个人相遇

  并且轻轻地问候:你,也在这里吗?

  喜欢倾城之恋,喜欢半生缘

  感动于淡淡的自然流露的喜欢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中美丽的辞句

  平凡人间一枚男子嘴角的微笑

  喜欢

  只是因为喜欢,就是喜欢而已

  经过繁华落尽,当洗净铅华,微笑着

  谢幕时,眼中流着欢喜的泪水

  嘴角挂着嘲讽的笑意

  有谁知道,人生何处才是完满

  十丈红尘,哪里才是尽头

  《惘然记》读后感(四):荒凉的封面

  朋友哥搬家,撂下一大堆书,丢在书架上,闲来无事总去翻翻,早就看见了《半生缘》,《惘然记》等好几本,浅红偏黄泛着白的封面让我打不起半点兴趣,只是后来无意中看到张爱玲几字时才大惊失色,如获至宝。

  封面,从上下浅红渐变到中间微白,身着酱色大衣的中年女人占据着封面的下半部,典型旧上海流行的大波浪发型,微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双手环抱,有些凄戚,灰色的中国式雕窗花纹包裹起赫然在目的标题、有些隐没的“张爱玲作品集”和这个安静的女人。

  说实话,并不喜欢这个封面。如果不是张爱玲几个字,相信我至今还不会去翻她,冷色调,透露出张爱玲式悲剧的灰色。而且看上去很陈旧,和现在各种网络文学刊物精致封面大相径庭,透露着一个上海熟女形影相吊的荒凉,一个畸形时代荒凉的爱恨情仇。正如费勇为此书做序的第一句“张爱玲小说的底色:荒凉”。

  《惘然记》读后感(五):不能避免的悲剧收场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香港,也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小说中的小姐夫人们,住着别墅,打个电话就能相约看场电影,还有专车接送,时不时说两句英文,谈谈时事、养生,说说当年的留学时光或是儿女的留学生活,完全是一副现代人的模样,安插到任何一部现代剧中都不会有违和感。但是同时她们也不得不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容忍丈夫三妻四妾,不敢离婚,对流言蜚语无能为力,和任何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一样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尤为矛盾,她们过着新式的生活,有着新派的思想,但是依旧无法逃脱传统的束缚,因为她们还有长辈,有整个冥顽不化的传统力量压在头顶。忽然想起巴金的《家》《春》《秋》中觉新的悲剧。觉慧可以走,觉民也可以走,但是觉新不可以,因为他承担着整个家族的压力。他是长房长孙,即使传统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也不能一走了之。但是最痛苦莫过于明知正在亲手毁灭自己还不得不继续下去。他不是懦弱,因为他面对的是他的家庭,是抚养他长大的人, 是他曾经尊重爱戴的人,而不是敌人,不是仅仅一个“封建传统势力”这样的词就可以概括了的力量。或者就像《红字》里面的牧师,他当然爱海斯特,也爱小女儿珠儿。他的确懦弱,不敢站出来承认通奸的事实,因为他是令人敬仰的牧师。但是当真相即将揭开,他也不能够一走了之,他只能死,因为否则他将自己反对自己,将自己前半生所信仰的一切都颠覆掉。

  张爱玲的主人公们都是成长于传统的泥土里受新思想灌溉的的扭曲的花。家茵与总豫真心相爱,那又怎样?家茵有一心想让她做姨太太的贪得无厌的老父,宗豫有女儿和从乡下来的发妻,他们各自承担着本不应有的压力。所以家茵只能走。有时候我想,如果家茵的父亲没有来找她呢?没有引发那一场场让她始料不及的闹剧呢?他们是不是就能在一起了?也许她还是要走。因为这是个时代造成的悲剧,哪一个人出不出现并不重要,一个障碍不在了,还会有另一个障碍出现,只因家茵宗豫两人自己心里都没有信心。以前上历史课老师问过一个问题,如果荆轲杀死了秦王,历史会否因此改变,秦国会否因此没能统一天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秦王死了,也会有他的儿子、孙子继承王位,一个时代的格局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席与否被改变。这两个故事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事情不是巧合,悲剧的种子一早已经种下。

  四、五十年代的青年人,现在已经是老人了。我们今天依旧不能完全避免他们的悲剧重复上演,但是时代终究在慢慢改变。看张爱玲的小说,这是我唯一感到欣慰的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