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读后感精选
《日子》是一本由倪萍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子》精选点评:
●很喜欢
●倪萍写的日子贴近人们的生活,快找来读读吧!
●也是小学时候读的,完全不记得内容了,只记得她离婚了。可能是广州这边接触她主持的节目比较少的关系?
●看过的原因与<岁月随想>同.对这本书印象相对深一点,尤其山东农村的生活.
●小时候看的 对里面母亲节那段记忆犹新 机智的主持人 人生充满智慧
●那些日子,其实挺好的
●写的最好的部分是小时候以及姥姥的部分
●很多年前看的,当时还非常年轻,感觉挺好的
●读起来很舒心,倪萍有几张照片真的很漂亮,也顺便追忆一下90年代的样子,算回忆童年么
●前天在书架上翻到 这才拿出来读一读
《日子》读后感(一):日子
妈妈从来不看书的,这是那么多年来我看见她买的唯一本书。
我也一向对老妈喜欢的东西抱怀疑态度,但无聊之余那本《日子》还是看了。
很少会看书看得哭的,可还是哭了。
那时我姥姥还很健康,倪萍的姥姥估计也还好。
今天当我再听说倪萍要出书纪念她姥姥,才知道原来老人家过世了。而我外婆也早不在了。
不知道那书算不算好,只是有些似曾相似的童年和心情总是让人感触。
《日子》读后感(二):希望女人都有个幸福的婚姻/家庭
很久以前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有看.
现在看了,我觉得这是一位优秀文艺工作女青年, 家庭生活职业上的凌乱的回忆.
也正是因为那时的倪萍很红,这本书才会很火.
除去这一点,光看文字,不过是一个女人的回忆.
也许正因为那些年她主持节目很出名.大家很喜欢她的温暖微笑,她和蔼的主持风格.
但是,看了这本书了解了她的家庭生活,我在想,她主持的时候的样子,只是在演戏而已......
请原谅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时想起前些日子看见的大眼袋倪萍,.我看书的过程就仿佛在听一位老太婆的絮絮叨叨回忆一样....偶尔,清新有爱的童年少年 回忆又让我觉得很快乐很安慰......
看书的过程中,有时还忍不住去搜索倪萍的婚姻感情经历, 虽然很八卦,但是我觉得离开现实,泛泛来看这本书没有任何意义....
有钱有什么用?看很多书有什么用?会画画有什么用?....
我希望倪萍现在的婚姻很幸福,倪萍的儿子比倪萍更幸福,不会有破碎的婚姻不会有太伤心的离别.
《日子》读后感(三):曾经是很优秀的主持人
在很久以前的一段日子里我曾读了很多著名主持人的传记,如果可以算是传记的话,后来停下来,因为也没有那么多的主持人在写书,当时是把几部著作的读书笔记捆绑在一起而写的,并不透彻,但其实评价的语言多少并不能代表一种重视的程度,白岩松的书我就至少看过四遍,只是感触太多了,在写点东西时反而不愿意说得太多,这是很奇怪的心理,也许是充实地思维已经很难理出头绪,也或者是感觉自己的笔触不足以去清楚和准确地表达心情,总之就是略过去了。这几天没什么事情看了倪萍的《日子》,在以前都错过了,没找到,看完之后,好像没有哪个著名主持人的自传体作品被我错过,敬一丹也写过书,杨澜后来又写了几本,但大体上都包揽了。看完倪萍的书,我的评价不高,至少在结构上就很松散,从目录的排布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是从自己小的时候写起,但到了后面就只是凭借一个女人的感性来组织话题,事业夹杂家庭,条理脉络不清,作为有关个人事迹的内容,这样来写不是错误,但作为公众人物,大众群体里知名度那么高的主持人,如果写得像普通人样的琐碎就没有意思了,倪萍强调她是很朴实的人,也有平凡的喜乐,可是读者对《日子》一类书的内容的特别关注是由于作者职业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中当然有不同于往日往事的地方,倪萍在本书里写作的优点在于某些地方的文字传达的涵义很有深度,类似于警句,给读的过程中增添了不少思考,再就是她写作的态度和个性还是很达观的,用了母性的感情,细腻而不失大气,但超出读者预想的是她并不回避包括婚姻在内的个人比较隐晦的经历,却把本应多做介绍的台前幕后的以及走上主持演艺道路直至顶点等大块的东西做了低调处理,似乎没有必要大书特书,这也与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联系,至少令我失望了,能如从前那几本书给人激动和欣羡的地方太少,而读者就是靠这一点才在读名人著作里得到满足。
《日子》读后感(四):我喜欢压力下的充分释放
有时候,心中压抑觉得实在无力承受,不想让消沉吞噬掉的时候,也会寻求自救。
而我自救的方法很幼稚,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弱智的人。
我会读一些励志的主流的杂志,比如今天翻开的这一本《中国青年》。
封面上是董卿馥郁的笑颜。我很少看她主持的节目,不知道她是怎样的。
她不惊艳,也不另类。所以我没有留意。
文章中说她:不知者道董卿是匹黑马,却不知她几度归零,蓄势待发。 董卿宁愿再跌落一次,换掉预定的未来,复活激情。越有落差,她愈能斗争,愈发美丽。
她自己说:在关键时刻我是很大胆很能舍得的人,永远往前看。会有落差,但我经历过,不怕更多。
她还说:每次放弃都很痛苦,但我更热爱未知的挑战。我喜欢这种压力之后的完美释放,即使精力到达极限。
她也是天蝎座的女人。
她说:天蝎座的人感情很丰富,对工作和爱人都很珍惜。厌的,是一成不变的毫无激情的生活。
她还说:我买了新花瓶,旧花瓶一定在垃圾桶里。你们知道,我一向喜新厌旧。
这一点,我和她很不同。我买了新的时,旧的一定还在。
除非我根本就没有爱过它,只是拿来应景。
爱了就爱了,不管新旧。
他总是指责我同一风格的衣服买几件。
可是我就是那样喜欢。再次见到的时候,忍不住喜爱。有时候不懂变通。
用过的很多口红,废弃了的,还放在抽屉里。这些妖娆的东西,从来也没有想着要丢掉。
有自己买的,也有别人送的。有些已经磨得班驳。
轻轻拿起一支的时候,仿佛拨动过往岁月里的一个旧梦。
灰尘四起的时候,心就那样动了。
对那些努力的隐忍着认真生活的人,我都怀着莫名敬畏。
不论他们是否已经成名,还是普通一如每天起早贪黑卖小吃供养子女读书的小贩。
对于倪萍,在她大红大紫的时候,我一直不想恭维她的主持。
直到有一次在《青年文摘》上看到她的文章,于是找到她的《日子》来读。
惊讶地发现,原来她的文笔如此流畅,能够这样自由表达自己。
对生活她有着朴实大气的见解和感受。以及她对生命的热情和执著,都让我不敢再小觑她。
很感叹,命运之神,最终眷顾她。付出了,终不被辜负。
读她的书,心里塌实。我想收藏她的《日子》,可彼时书店已经没有见到有卖。
像她们这样的名人,其实也是普通的。
只是认真的生活态度成全了她们。
《日子》读后感(五):的确可媲美赵本山的《伺候月子》
终于读完这本号称可与宋丹丹的《月子》及赵本山的《伺候月子》相媲美的《日子》。
1998年,倪萍四十岁,刚结束了自己和陈凯歌的六年地下情,并写完了自己的第一本传记。没错,当年央视主持人都兴出书。
在2020年这个沉郁的春天读这本书又别是一番心境,依然可以在文字里感受到90年代所独有的朝气蓬勃和跌宕起伏。
以前的倪萍,其实是一个很单薄的形象,对她唯一的了解就是,每次春晚她和紧爷赵忠祥,两个人在春晚上数零点钟声。
读了这书才觉得这女人,不简单!
倪萍,青岛人,高中时以全市状元成绩投考山东某艺术学院。20岁出头就结婚生子。
也许故事到这,很多女人的一生就到此为止,只剩下相夫教子。但是倪萍这种人终归不是凡人。她太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婚后没两年就坚决和丈夫离婚,并把孩子丢给前夫。30岁的时候孤身北上,来到央视。
然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她接手了炙手可热的综艺大观,迅速蹿红,主持当年春晚。
说到这,得补充一点,倪萍大学专业并不是播音主持,而是话剧表演,30岁前在山东的那几年,她还真演过好几部戏。
话剧演员的现场功底,加上她的天资,成就了主持风格里最大优势——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她性格中的真。
她红了,火了,她遇到了她爱的人,陈凯歌。彼时的凯爷还是凯爷,还没拍《无极》,正与妻子洪晃闹离婚,正在筹拍一部叫霸王别姬的电影。
两个人在一起了六年,这六年里陈凯歌因为霸王别姬拿到了戛纳,倪萍也几乎拿遍了所有主持人荣誉——可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某种程度来说,又是她最坏的时光。因为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她的痛苦之上。 倪萍在书里写到:“极度悲伤,难过,肠子被灰洗过了,因为他曾经多次跟我说,嫁给我吧,跟我过吧!他说得那么诚恳,那么真切,就是迟迟不提结婚的事”
所以六年后,他们终究还是分开了。生活还要继续,1999年倪萍遇见了第二任丈夫,一名著名摄影师。而陈凯歌也当即娶了陈红
有人说倪萍爱慕虚荣,我觉得不对,其实追求倪的权贵富商何其多,但是她的爱情总是选择和有才华的人在一起。
当你以为从此童话故事要开始的时候,生活又给倪萍开了一个恶毒的玩笑。
她刚出生的孩子得了很重的眼疾,为了给儿子治病,倪萍到处拍戏挣钱,而这第二段婚姻,也于2005年结束。
同年,耐人寻味的是,倪萍与多次合作过的导演杨亚洲,喜结连理,低调办完了婚事。
这也是很多人诟病倪萍的地方,连续当两回第三者。从道德来说也许的确不对。但看看她的人生吧,还有谁比她的人生更跌宕,更艰辛。
这本书确实写得不怎么样,但她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
她美过,爱过,拼过,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