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模特》经典观后感有感
《艺术家与模特》是一部由费尔南多·特鲁埃瓦执导,克劳迪娅·卡汀娜 / 戈兹·奥托 / 让·雷谢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一):黑白片却有一种震慑人的力量
从片头就被吸引,镜头切入的很有味道,一般是从大特写切入,再拉远镜头,细长的画幅,让人更有在看故事的感觉。
因为是黑白片,所以光线的运用很重要。
片中,光线有种圣洁的力量,像在回忆什么一样。
每一个场景都很喜欢,小镇,市场,林荫道,森林,湖泊,郊区小屋,田野,这些自然的景观非常的适合艺术家的创作,也适合这种艺术片。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二):模特季娜
出生俄国的季娜•维埃尼少女时代移居到巴黎。季娜雪肤花貌,体态丰盈,被法国建筑师东代尔当作“活的马约尔作品”,介绍给马约尔,成为大师生命最后十年的灵感源泉。季娜于15岁时(1934年)来到马约尔身边,为马约尔做模特儿,当秘书,最后被马约尔夫妇收为义女,并与义兄吕西安在老夫妇身后共同继承遗产。马约尔晚年的重要杰作《山》、《河》、《谐》和许多小像,以及《坐着的裸女》、《包头巾的季娜》、《黄色大裸女》等精彩油画和许多素描等,无不体现季娜的青春纯美。小像《季娜》恐怕是马约尔全部作品中最“亲呢”的作品,表现似乎稚气未退的少女,仰面躺着,头枕双手,两腿高举,蹬向空中的闲情自娱的一瞬。小像的憨态可掬,反映了他对这位模特的喜爱之深。而季娜终不负大师的一片心意,不但以模特身份为其生前促成晚年众多大作,尤其在其身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在巴黎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使马约尔身后扬名。
马约尔于1944年10月6日因车祸身亡,葬于巴纽尔斯,享年83岁。其夫人也于八年后的1952年去世。马约尔夫妇去世后,季娜与吕西安相约,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以宏扬大师的艺术。1972年吕西安病故,终年76岁,季娜一人负起重任。她经营画廊,继而成立基金会艰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四处奔走,希望把马约尔作品捐献给国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63年,经才华横溢的文化部长马尔罗从中斡旋,将马约尔18件大型雕刻献给国家,陈列在巴黎市中心的图伊勒里公园,供访问艺术之都的万方来客欣赏亲近。然而,建成马约尔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则耗费了这位能干而勇敢女子的毕生精力。直到1995年即马约尔去世后半个世纪,这个由衷的愿望才终于成为现实。青春活脱的季娜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76岁的富态老女人了。
马约尔博物馆建成之后,季娜自任马约尔博物馆馆长和季娜•维埃尼基金会主席。现在她把马约尔博物馆馆长的职位推给其长子奥利维埃。而她的次子贝特朗是位作家,他的马约尔专著写的非常好,担任马约尔博物馆的主任馆员,负责马约尔艺术的研究和出版工作。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三):艺术家看裸体与俗人看裸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与已往的影片不同,特鲁埃瓦的乌托邦明显裂变成了两个世界。一个身居闹市,人流,社会,岁月,沉默寡言;一个藏身乡村,光影,自然,永恒,相看不厌。 谐剧颠倒成了肃剧,循循善诱惯讲心灵鸡汤老同志变成了主角“艺术家”,和他搭戏迷途羔羊西班牙“革命”男青年变成了“路人甲”。如果说《觉醒之年》是人性启蒙,《四千金的情人》是人生启蒙,《艺术家与模特》是要进行艺术启蒙吗? 德阳争议画家李壮平说: “我6年前开始创作《东方神女山鬼系列》,当时就决定以女儿的裸体化身为作品中的女神,因为我女儿9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画,我有意不让她跟外界有过多来往,所以她身上有种冰清玉洁的气质,就像小龙女一样,只有她的气质符合我作品的精髓。” 艺术家与模特对于艺术而言就是医生与病人相对简单的关系,但是越界艺术就构成很大的冲突了。德阳艺术家李壮平与女儿模特是如此,法国雕塑家克洛斯与模特梅尔赛也是如此。 站在胖佣人与小男孩的视野中,必定要追问艺术家看裸体与俗人看裸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从俗人的角度去揣度,导演用黑白给我们观众划了一道界限,使得绘画雕塑与电影的艺术表现保持了足够的平衡与张力。不同就是边界。 有人说女性的边界可以理解成你和作品的距离,是否进入场景中,能够解读作品,你是偷窥还是跟作品中的人物毫无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就很清楚的,也是很明确的,这就是边界。秩序是跟构图密切相关,比如对角线构图等关系到如何摆放身体的过程,还有画面感的展现等问题,需要符合一种理念,或者称为逻各斯。 模特梅尔赛已经不是艺术家克洛斯简单的物化凝视,不是塑像的参考体,在影片中她成了艺术家倾述艺术的第一聆听者,直接艺术启蒙的对象。解读勃朗宁速写,讲解光影灵感,阐释上帝与夏娃、亚当的关系。可以比“模特”的自我认知走得更远,他鼓舞梅尔赛挑战秩序,挑战现有的逻各斯。 政治“左右”双方都以外来者网身份闯入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德国军人原艺术学院教授还是西班牙反法西斯的青年战士,他们都与艺术家克洛斯某种表面上的不谙世事形成强烈的对比。克洛斯的艺术面临某种选择,与其说他要鼓舞梅尔赛不如说梅尔赛恰好迎合了他的这种艺术冲动。 正是梅尔赛的这种不按套路出牌,水潭扔鱼,屋前种菜,收留反抗分子,去而复返。克洛斯开始打破枯枝朽骨,他曾经凝视的石缝中长出的大树开始归来,自然生命的衰老出现了逆周期的生理反应,它们都是如何不可遏制地生长? 可以逻各斯当然也可以反逻各斯,艺术家反逻各斯,可以去瓦解理念,打破一一对应的关系,打乱原有步骤,形成混乱,使原来的文化发生改变。庆祝反法西斯胜利的奏乐可以戛然而止,但是特鲁埃瓦的枪响却永远回荡在空中。每一次梦中的启蒙都是远离西班牙,但“我的艺术”却是回去。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四):当你开始懂得,即是离开之时。
大荧幕黑下去之后,身后传来阵阵啜泣声,直到字幕走完灯光亮起,哭声还没停止。
我没掉眼泪,但心里翻腾,哆哆嗦嗦地出门抽烟,大脑一片空白。
碰到好的电影,就很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头子演得真好,眼神倔倔的,像个小男孩。看树,看天空,看水的波纹,看她。
当他对年轻的女模特自豪地说“我老婆当年可美了,马蒂斯和塞尚都抢她呢”的时候,我笑的,还以为他在吹牛逼。
原来不是。他的原型是马约尔。也就是那个著名的雕塑家Aristide Maillol。
黑白片,每个镜头都美,美得让我感叹又感叹,恨不能一帧一帧都暂停截屏保存下来。
风吹动的树的摇曳,月光下在池塘裸泳的女子荡出的粼粼波光,艺术家工作室的每个角落,赤裸的女体的令人禁不住叹息的曲线,一笔一笔的素描和涂抹,一刀一刀的雕刻⋯⋯
特别喜欢老头子给女模特看伦勃朗的一幅小素描的桥段。
“你看,那孩子的胳膊的位置⋯⋯他旁边的人的姿势,背部的线条,你可以从这几条简单的线中,感受到画中人对于男孩的爱护⋯⋯还有后边的母亲的姿势,她不紧张,但我们从画中知道她亦会随时上前保护,还有她的衣服,那么厚重粗糙,我们似乎看到了上面的污渍⋯⋯
另外那个人?或许是邻居,只是恰巧路过而已,你看她的水桶,是不是感受到了水桶的重量——那是因为她左手的姿势⋯⋯
他凝固住了那个瞬间。”
——这幅画可能只花了几分钟,但却是不朽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
——Because there is an idea. The spirit.
——Have you got yours?
——I wish.
——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find your idea?
——Don't know. 15 years or never.
于是我又多知道了一些,关于如何去看一幅画。
一次吃午饭时,他对她讲了上帝的故事。
有两个证据,证明上帝之存在。
什么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女人的身体。上帝创造了天、地、海、河、植物、动物,他还需要一个伴侣,一个必须足够完美之物,可以与其携手、对抗残酷和虚空,一起渡到时间的尽头⋯⋯于是上帝创造了一个女人,叫夏娃。
那亚当呢?
亚当是上帝和夏娃的儿子。所以上帝不允许他们做爱,那就是原罪。
好吧,另外一个证据是什么?
就是这个,橄榄油。
作品即将完成之际,他抚摸着她的躯体,动了情。她捧起他的脸颊,他眼泪流成了河。
然后她离开,带着他写的推荐信,去马赛投奔马蒂斯。
然后他独自一人,对她做模特的雕塑做着最后的修整,在阳光与斑驳树影下,大理石是那么的光滑透明。
不想探究那最后一枪结束的是谁的生命。
总有不朽总有残缺。
他曾对她说:当你开始懂得的那刻,即是你离开、继续上路之时。
这或许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了。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五):性感,性,死感
艺术家是个老头子。他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将自然的奥妙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羡慕自然中的一花一木,羡慕夜莺的头骨和发自岩石中的虬结的树木,他甚至会苛责自己的模特无法实现他所期待的“自然”的形态。在这以前,仿佛这样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的,天衣无缝的。
模特本来只被当做是街头捡回来的流浪女孩,于是艺术家以自己的经验要求模特站在水中、树林,让斑驳的阳光洒落在肩膀,他触摸她的关节、臂肘,期待能通过触感获得详实的体验而激发灵感。然而一如他所说,模特的身材并非完美,比如腿过于粗壮,皮肤不够洁净,除了“金字塔”式的乳房意外似乎都不足以与他的妻子媲美。
在一次交流中,艺术家拿着伦勃朗的速写给模特看,她似乎能分辨究竟,这也获得了他的认可,但这还不够。
木屋里来了年轻男人,艺术家方才了解到原来模特参与救助一些流亡者逃到她的祖国,而家里的另一位不速之客则证明了模特的工作竟如此危险。
艺术家几天以来塑好的模型被客人打碎了,他正不知如何重新开始,他对模特从事的工作并不信任,而模特身上新添的伤疤、走形的身材能让他恼火不已,他再无法从这样愈益复杂的环境中、身材愈发走样的模特身上寻找到“自然”的美感,没有美感又谈何灵感?
在他发火的时候,模特姿势放松下来,她的肢体和神态满满都是忧虑。她在忧虑什么?她并不在乎艺术家一时的不悦,她只关心那些受伤的和死去的同胞,以及那些正在逃亡的,但她当下的工作、她羸弱的身躯却与她的事业发生着悖逆。
羸弱的、满是伤痕的身体,通过姿态显现出了发自灵魂的忧郁,但正是这尊羸弱的、满是伤痕的、走了形的身体,却喷薄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源自于热情的性感。
艺术家机敏地捕捉到了一切,他认真地描摹起模特粗壮的腿、坚实的臂膀、磨出茧的脚掌和丰满的臀,他尽情地搜集着模特的忧郁和性感。
这份性感从未有悖于艺术家穷极一生追求的“自然”,因为其超乎了自然。伦勃朗的画不仅因其捕捉的时点恰巧和姿态自然,而更因表现出小儿学步时自幼小的生命中喷薄的热情而堪称佳作。
艺术家对他的妻子说,自己的身体有了反应,虽然仅十几分钟,但很久都没有过了。
他抚摸模特裸露的肌肤,感受模特年轻的身体中散发的温度、气味,聆听她的呢喃。他说上帝创造夏娃是因为期待女人陪伴他到海枯石烂,让他冬天有人可以拥抱,夏天可以让他抚摸;他说自己雕琢了一辈子的女人身体;他说自己大限将至。
他为什么说自己的大限将至?
艺术家是个老头子,“老头子”总会被和“智慧”“经验”“沉静”以及“濒死”联系在一起,但这只是含糊的措辞。唯有当艺术家在抚摸模特的时候感受到内心的渴望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已不堪运用的时候,方才感受到了身体将死。
或许,当完成了自己最心爱的作品时,当热情被塑造完成为一团石灰时,是身体将死的状态得以深化的最好时机。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六):La Mosaïque d'Espoir
他跟她讲了另一个版本的上帝、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听完,她笑着说我是你的夏娃,当然,她认为面前的他应该是上帝的角色。他笑着说她没有听懂他说的版本,于是从茶壶里到出一滴茶水在指尖,放到嘴边用双唇一抿--他说自己是亚当。在他的版本里,夏娃不再是亚当的肋骨变成,而夏娃成了亚当的母亲,或者说是 - Muse。因此,他的伊甸园里,亚当可以面对夏娃做任何事情,只是除了做爱。-- 一个惟有黑白才能讲述的故事,一件完美的雕塑作品,一个竭尽生命的创作,一个画一般谜一般的结尾。如果那是终点,那就是最美的终点。
看完走出电影院见到灯光和红色地毯的时候,影院外的灯光以及围栏另一边排队等着下一场进场的观众,让我恍然有种错觉… 然后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按了下被泪水浸湿的领子,看了眼朋友,还好她说她没被吓到。
究竟是悲伤,所以才流泪么?因为自己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朋友说:他是因为她离开了,与其无尽地等待她是否会回来,又或者他不知自己能不能或到她回来的那一刻,所以还不如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笑着说:确定他最后鸣枪是代表着死亡么?或许这可以被称作是开放式结局-- 他鸣枪,鸟飞了,她流着泪穿梭在树林间。如果他死了,于我,那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瞬间,因为他抵达了生命里梦想的终点,与他的Muse一起。然后我又很跳tone对朋友说:你觉得长杆的猎枪可以用来自杀么?朋友恍然地看着我。
午夜回到家,那些sequences 一直一直在脑子里打转。忽然肯定地否决了在走出电影院时理解的开放式结局的判断。 他拿着猎枪,鸣枪赶走了枝头的鸟儿,就像他赶走了来偷窥他的muse和创作的孩子们一样。他,世上第二个版本的Don Quichotte,一位成功捍卫Muse的骑士。他死了么?镜头没有告诉我们。
他死了么?
或许他死了,但绝不是拿着猎枪自杀,或许是突然心衰猝死,因为他年纪太大了,更何况在激情地创作之后。
他死了么?
他或许死了,因为她,他的Muse,为他流着泪。
他死了么?
他或许没死,开枪只是为了赶走干扰他休息和他的muse晒台阳的叽叽喳喳的鸟儿。
至于其他,就停留在观众们的想象里。
之前因为Daniel Day-Lewis跑回去把他往年作品又看了一遍。
或许现在,我应该回头再看一遍那些沉睡已久的黑白片。
.s. 原型人物:Maillol,作品名:Mediterrane
部分作品坐落于 Jardin des Tuileries,Paris,France
《艺术家与模特》观后感(七):匣中不鸣
黑白画面美极了,镜头节奏感也极好,不疾不徐,呼吸一般自然、舒坦。
暮年的雕塑家,如古藤、如瘦石。一切都收束起来,外表,仅剩下粗粝、蹒跚、褶皱、干涸;然而,内心是浓缩的原浆,依旧敏锐、细腻、芬芳,冬眠般的沉寂,只有春风能甦醒。
影片开头,雕塑家在丛林、草地徜徉,拨弄盘曲的枯枝,捡拾鸟头枯骨,细细地审视:这些形态,也是生命的痕迹、遗存。黑白片,缓缓的节奏,一开始带来一种压抑感,想起李商隐一句诗:暮气欲沉山。
雕塑家坐在酒馆外,守着一张小圆桌,桌上一瓶一杯,眼睛呆滞地看着街头。一对裙装女士走过,膝下裸露的小腿,节奏轻盈、柔和;又过来一对士兵,着制服的双腿健朗、利落。这是交待环境、时代,也蕴含着超越环境与时代的因素:服装、角色更替频繁,人,却更为基本。
妻子曾经是他的模特、他的缪斯,她也进入暮年,生命中另外一节乐章。她深知暮年的雕塑家积累丰富,然而没有恰当的条件,他的创作灵感也只能沉寂。犹如需要一道光亮,照进堆放珍宝的暗室。
同样是在那条杂乱的小街上,妻子饱经熏陶的眼睛,看到了倚着门槛熟睡的少女,一位战争中流落的难民。在那一瞬间,她知道,这是一定是那道,可以满室生辉的光束。
影片的背景是二战,那是个情节丛生、悬念不断的时代,但影片侧重点不在故事的曲折上,所以对战争,只做了轻轻的勾画。影片要说的东西,比战争更久远、也更接近每个人的生命。
少女在丛林里救助了跳伞的盟军士兵,带回山头的工作室。恰逢雕塑家的朋友,慕尼黑大学艺术史教授过来拜访,教授身着戎装、这时候是占领军军官,吓坏了少女与士兵。这是片中最突兀的情节了,却被轻轻带过。教授一直在研究雕塑家,他们切磋艺术,还谈到纪德、普鲁斯特的作品,教授并不知道那是已经牺牲的美军士兵留下的书籍。然而,他们深知战时瞬息万变、生命脆弱无常。
那不是敌人吗?是的,可敌人也需要艺术、也懂艺术,艺术比敌人更加久远、恒常。普通人,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哪怕有一丝喘息的机会,还是会回到最本真、本质的一面。
春风拂面、雨露润苗,雕塑家面对少女,圆润、饱满、光滑、紧致的肌体,犹如面对上帝的启示。
什么是性?性就是异,就是区别,就是不同。个性,个个不同。雕塑家说,每一片叶子都不同。人对美的感知,就深刻、敏锐度而言,得之于异性的可能要远远超过同性。
少女之异,在性别、肢体、心理,也在年龄、笑声,在不同的生命时段。
性和欲有关吗?当然,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几乎混而不分,或很难分清。
片中有一点提示,雕塑家被少女唤醒了欲望,那是久不曾有的感觉,他不知所措,扔下工具,逃离了工作室。他对妻子说起,晚上,妻子拿他打趣,他却沉沉地睡过去了。
艺术比敌人恒常,性比欲绵长。
生命,就是欲渐渐萌发、增长、衰退的过程。老者后来轻轻触摸少女的身体,少女以白净、细腻的双手捧住老者的面庞,那一刻,老爷子也耐看:古藤着花、瘦石生苔,老者闭上了双眼,他是在追忆吗?那些,生命中的美好与流逝。
一块石头,一只小猫,它们可以是异性。那,同性恋呢?也许,那只是分得更细,能在同中见异吧。此身虽异性长存,这是与西湖三生石有关的句子,令人唏嘘。
欲,攀附在性上,经常弄得不可收拾。欲,欢愉、甜蜜,但有时候碍事、甚至不洁。性,不是这样,它就在那里,天生如此、自然而坦然。
片子镜头极美,每一帧都耐看,广角、中近景镜头转换自如。逆光、侧逆光用得较多,配合大光圈,营造出一种通透的、清冽的空间感。摒弃了色彩的喧哗,黑白影调有超现实风格,在中灰调为主的表达中,忽而间插夜间暗调,一下子是浓得化不开凝重;转到高光调子的时候,那种清朗、透气,感觉是洗尽了纤尘。月夜至暗,少女在深潭游泳,粼粼的波光宛如梦境;雕塑家在林边作人体写生,少女站在一大丛蕨草中,一定是用了黄色滤镜,蕨草已经是接近白色的浅灰了,那是伊甸园吗?
老爷子对伊甸园,有自己的一套解释。
片中有小孩,对裸女充满好奇;也有神父,带着孩子们在丛林中行走,与骑自行车的少女擦肩而过。这些都是点染,轻轻地把生命、性别、宗教、人生串在了一起,当然,免不了还有战争、饥饿、杀戮、死亡。
影片非常唯美,对白很少,配乐也极简,只在片尾稍稍一带,完全是视觉的盛宴。从最终的雕塑成品看,是以法国雕塑家马约尔为原型的,但我估计只是借用他的雕塑作品,否则该称为传记电影了。
马约尔的雕塑丰润、匀整,有点像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偏于厚重、静穆。如果用老杜“书贵瘦硬方通神”,来形容贾科梅蒂枯索的雕塑,那马约尔的作品用得上辛弃疾的词来比拟,“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黑白影片,恰如追忆,有股淡淡的清愁。
最后的作品通体洁白,如同一个结晶体,自成焦点。它并不像任何人,雕塑家对完美、和谐和整体有自己的追求、认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片中那几尊卧姿泥塑小样,盘结回环、充满生命的力度,与片头扭曲的树枝遥相呼应。我还想起德加晚年做的一些马的雕塑,深色、精致而具有活力。
《艺术家与模特》,从名字看,直接、不具体,所以片子也更像一个隐喻,能装下许多东西。《不羁的美女》也是一部艺术家与模特的影片,但那影片很长,手法已经类似于纪录片了。相比之下,《艺术家与模特》更简练、更富有诗意。
苏轼有首《琴诗》,很有名。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艺术家与模特,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