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1000字

2021-01-27 02:1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1000字

  《徐渭集(全四冊)》是一本由徐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2.00元,页数:1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渭集(全四冊)》精选点评:

  ●西方的梵高,东方的徐渭

  ●(没有注)如此游戏,如此酸苦,也便是72岁一生咯~

  ●极好的文字。

  ●推荐最后一册的戏曲部分

  ●文长文长 古今文人 牢骚困苦 未有若先生者也

  ●妈的,不单卖

  ●主要看了戏曲……诗文短期内不看了

  ●浅尝辄止

  ●不敢说读懂了多少。尺牍虽是应酬文字,尽显此老意态萧散,信笔拈来之处。古体诗辗转腾挪无所不为,正印了他那句“胸中奇突有千尺”。读附录方知张岱祖上与青藤有几分渊源,青藤佚草付梓,张宗子颇有力焉。

  ●没有读完。回忆亡妻一文挺感人的。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一):徐文长:自书小像

  绍兴去了许多次,最喜欢的是八字桥,稽山中学,和青藤书屋。有了网络和书店,居住和生活,实在是中小城市为佳。一辆自行车,便可随心而达。

  今天读徐文长,想到这几日绍兴的风景,鲜妍明媚,一切都很可喜。第一次在青藤书屋与友人同读《自书小像》的情景,历历在目。不少日子过去了,我们健康伸展如天池山人漱藤阿的枝条,青绿。

  徐文长:自书小像

  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以肥,乃至於若斯图之痴痴也。

  盖年以历於知非,然则今日之痴痴,安知其不复羸羸,以庶几於山泽之癯耶?而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

  噫,龙耶猪耶?鹤耶凫耶?蝶栩栩耶?周蘧蘧耶?畴知其初耶?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二):读徐渭

  1

  时常是读了一两句,就在心里反复念,反而不肯轻易碰触。感觉像说出了我想说的。表达上我望尘莫及,所表达的又是我最想表达的,无论是深挚之处还是微妙之处,所以就慨然慕之。我喜欢直接读古籍,要是当时的影印本更有感觉。真正好的文字,已经是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只是觉得读起来或者像知己倾谈,或者像内心孤语,话不用多,一两句就都懂,每一句又都像发自我的肺腑,所以我会喜欢徐渭。偶尔翻翻,忙的话就放在那里,任凭那些书落上灰尘。我觉得徐渭一生,志与情不得,痴与奇却当得。

  2

  他内心有一个世界,他活在那个世界,汪洋恣肆。只是那里意境与众不同,求一可识可诉之人而不可得。于是痴心悬于江海,才有一世的孤清。消磨到后来,一面是命运无可奈何,一面是精神不可磨灭,如此化得质朴至极。便将浑如拍海舟般的落拓,醉眼一缝收尽天地的傲气,夜半惊鬼魅的奇识绝才,化成笔底一枝一叶。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三):欲将书剑学从军

  徐渭《寄彬仲》,原注:时客燕。

学剑无功书不成,难将人寿俟河清。风云似海蛟龙困,岁月如流髀肉生。万户千门瞻壮丽,三秋一日见心情。平原食客多云雾,未必于中识姓名。

  此皆李氏邸中失意之辞。看他笔底召唤来的雄鬼:项羽,子驷,刘备……经天纬地之才,恨不能尽用。李春芳待他如何比得胡宗宪。徐渭辞幕,险些葬送自己性命。

  在胡宗宪麾下,徐渭为书记,兼参机要。巧了,陈琳降曹后,也被任命为记室:

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陈琳骂曹,檄文如箭。徐渭骂严嵩,只将祢衡作个榜样。温庭筠有一首《过陈琳墓》,倒是更符合徐渭的心境: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张汝霖《刻徐文长佚书序》说:“文长怀祢正平之奇,负孔北海之高,人尽知之;而其侠烈如豫让,慷慨如渐离,人知之不尽也。”他本来就是太史公笔下走出的男子。

  2020年5月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四):徐渭自书《畸谱》编年生平、史事考

  徐渭亲属关系表(未全)

  徐渭

  徐鏓 生父 字克平,喜竹,号竹庵主人(?——1521年6月19日)

  童氏 徐鏓原配,早亡,与徐鏓生有二子

  苗宜人 嫡母(1476——1534)

  苗氏 生母(陪嫁丫头,从主姓)

  徐淮 字文东(1492-1545)徐渭长兄

  徐潞 字文邦(1501-1540)徐渭仲兄

  徐镃 徐渭二叔

  徐渭师友关系表(尚未录)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

  渭生观桥大乘庵东,时正德十六年,年为辛巳;二月,月为辛卯;四日,日为丁亥;时为甲辰。是年五月望,渭生百日矣,先考卒。《畸谱》

  二月四日(3月12日)渭生。“吾生而肥。”《徐渭集》中《自书小像二首》首句。P.585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二月,甲申朔,上以疾不视朝。”《明通鉴》。P.1314

  “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明通鉴》。P.1315

  三月十四日(丙寅,4月20日),正德“帝崩于豹房,年三十有一”,无子嗣,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请以“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为皇,太后从之。《明通鉴》p.1315

  四月二十二日(癸卯,5月27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自安陆抵京,“是日日中”,“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岁。《明通鉴》

  按:此事于《明会典》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有更为详备之记载矣。

  正德十六年,漏刻博士朱裕复言:“晷表尺寸不一,难以准测,而推算历数用南京日出分秒,似相矛盾。请敕大臣一员总理其事,铸立铜表,考四时日中之影。仍于河南阳城察旧立土圭,以合今日之晷,及分立圭表于山东、湖广、陕西、大名等处,以测四方之影。然后将内外晷影新旧历书错综参验,撰成定法,庶几天行合而交食不谬。”

  ——见《明史》卷二十五 志第一 天文一“仪象”

  正德十六年正月甲寅朔,东南有星如火,变白,长可六七尺,横亘东西,复变勾屈状,良久乃散。

  ——见《明史》卷二十七 志第三 天文三“客星”

  成祖即位仓猝,其议不详。仁宗即位,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时,鸣钟鼓,设卤簿。皇帝衮冕,御奉天门。百官朝服,入午门。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请升御座。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如仪。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统。先期造行殿于宣武门外,南向。设帷幄御座,备翼善冠服及卤簿大驾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驾入行殿,行四拜礼。明日,由大明门入。省诏草,改年号,素服诣大行几筵谒告。毕,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衮冕,行告天地礼。诣奉先殿、奉慈殿谒告,仍诣大行几筵、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各行礼,遂御华盖殿。百官朝服入。传旨免贺,五拜三稽首。鸿胪寺官请升殿,帝由中门出御奉天殿。鸣鞭,赞拜,颁诏,如制。

  ——见《明史》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礼七”(嘉礼一)

  五月十五日(6月19日),渭父鏓亡,刚巧为渭生之百日。

  是岁,嫡母苗宜人(1476-1534),46岁;生母苗氏系苗宜人的陪嫁丫头,从主人姓;父原配童氏早亡,生二子,即:长兄淮,字文东(1492-1545)、仲兄潞,字文邦(1501-1540),时分别为30岁,21岁。长嫂杨氏,二嫂童氏。《嫡母苗宜人墓志铭》P.631 《伯兄墓志铭》P.632 《仲兄墓志铭》P.633

  父鏓,“字克平,喜竹,故称竹庵主人,”弘治二年(1489)举人(贵州中式),“始知巨津州(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巨甸。),至夔州府(注:今重庆奉节。)同知。”《题徐大夫迁墓(代)》P.638

  二叔镃,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知宝应,召入为郎中(《浙江通志》、《山阴县志》均记为同知)。《二叔知宝应时,以召入,县诸生郑本者,画菊竹一卷饯之,今为二侄所得,乞我作歌》、《郑本白兔》P.145(注:据“弘治年间生郑本”句,以及宝应任职期限,约在弘治三年[1490]。该岁为朝觐、会试之年。)

  《徐渭集(全四冊)》读后感(五):愿为铜雀瓦,生死托漳河

  

徐渭有首五言怀古《铜雀妓》:

重泉锁玉燕,甗烛绕金蛾。 君销陵柏土,妾断偃松萝。 荐梦无云雨,留香别绮罗。 愿为铜雀瓦,生死托漳河。

《铜雀妓》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

《铜雀台》一曰《铜雀妓》。《邺都故事》曰:“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南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铜床,下穗帐,朝晡上酒脯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故陆机《吊魏武帝文》曰:‘挥清弦而独奏,荐脯糒而谁尝?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雀台而群悲,伫美目其何望’。”按铜雀台在邺城,建安十五年筑,其台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铜雀置于楼颠,舒翼奋尾,势若飞动,因名为铜雀台。《乐府解题》曰:“后人悲其意而为之咏也。”

徐诗前几句的意象都与古来大量同题作品无异,尾联的譬喻倒是有趣。铜雀瓦不仅是一种建筑材料,还可以用来做砚台。宋人何薳《春渚纪闻》卷九:

相州,魏武故都。所筑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干耳。后人于其故基,掘地得之,镵以为砚,虽易得墨而终乏温润,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下有金锡文为真,每研成,受水处常恐为沙粒所隔,去之则便成沙眼,至难得平莹者。盖初无意为砚,而不加澄滤,如后来吕砚所制也。章序臣得之,属余为诗,将刻其后,云:“阿瞒恃奸雄,挟汉令天下。惜时无英豪,磔裂异肩踝。终令盗坏土,埏作三台瓦。虽云当涂高,会有石槽马。人愚瓦何罪,沦蛰翳梧贾。锡花封雨苔,鸳彩晦云罅。当时丹油法,实非谋诸野。因之好奇士,探琢助挥写。归参端歙材,坚泽未渠亚。章侯捐百金,访获从吾诧。兴亡何复论,徒足增忿骂。但嗟瓦砾微,亦以材用舍。从令瓴甓馀,当擅琼瑰价。士患德不修,不忧老田舍。”

铜雀台上居住的都是歌儿舞女,不需笔墨。砚台是文人用的。且铜雀瓦的典故又连着“骂曹”的主题,是徐渭平生惯用故事。

王安石《相州古瓦砚》:

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后人。

在他看来,宋朝市面上以“铜雀瓦”挟价的砚台,其实多半是今人造的假古董。一句“尚托声名动后人”,亦含针砭时弊之意。

咏怀古迹,往往写的是自己的心事。车家智《被历史淡忘的民族英雄胡宗宪》一文中有段描述:

胡宗宪冤死的消息传出,举国震恸。大臣耿定向记述当时情形:“三台中坼,大星告殒,夷夏同悲,黄稚走哭。耕夫为之释耒,织妾爰以下机。”朝野唏嘘,官民同泣。大明建国以来,未有之深痛也。胡桂奇出狱,见父亲逝去,立刻病倒了。胡宗宪的灵柩由次子胡松奇扶运回乡。当运到宣城境界,离绩溪尚有三百华里,忽然情况变化,徐阶趁世宗皇帝驾崩之际,逮捕了胡桂奇,并派人来抓胡松奇,胡松奇得知消息,连夜逃走,胡宗宪灵柩暂厝宛溪河边茅舍之中。由于胡宗宪一时不得安葬,前来为胡宗宪守灵的百姓就达三万多人,所扎的帐棚连绵十几里路。平民百姓,文武百官冒着政治和生命危险前来吊唁。特别是那些在抗倭战争中死亡者的家属和伤残军人,因为胡宗宪离职,得不到抚恤,都来向胡宗宪灵前哭泣,惹得过往百姓皆掩面哭泣而去。徐渭在胡宗宪灵前自杀被救起。很多文人为胡宗宪写诗作文鸣不平。其中汪道昆诗曰:“昔日百战功,愿言著旂常,盖棺亦已矣,众口犹雌黄。长跽歌德馨,申言慨以慷,一歌再三叹,呜咽不成章。天末起悲风,萧萧吹白杨,招魂竟何之,吾欲问巫阳。”浙江等地百姓为胡宗宪建庙塑像,年年焚香祝拜。歌谣曰:“岛夷云扰奋天歌,十载经营静海波,到处居民争报赛,年年祭祝为平倭。”“大司马,长八尺,气盖山河威振敌,倭人黑齿啮指号,万里江波宁以谧,战士解甲卧,里妇分工织,江南江北百万家,并画蝉冠与象笏,岁岁伏腊芳草祠,竟请铙歌丽牲石。”

黑体字画面感极强。结合徐渭年谱,并未找到原始记载,姑存疑。然徐渭的确因胡案屡屡自杀,且自责身为幕僚,未能劝明公免祸。在外人看来,颇有古之节士“拼将一死酬知己”的戏剧效果。若说他自比雀瓦,也是不错的。放眼天下,再无第二个人像胡宗宪那么待他了。

2020年11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