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巫师》观后感摘抄
《战地巫师》是一部由阮金执导,Alain Lino Mic Eli Bastien / 瑞秋·玛瓦赞 / Serge Kany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巫师》观后感(一):残酷的不是战争 是人性
影片通过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影片在刚果拍摄完成,演员阵容中大部分都是业余的非专业演员,他们也是那场残酷内战的目击者和受害者。现实主义的镜头中还穿插着有关非洲传说的梦,让人联想起无尽的悲伤,艰难和苦难。科莫娜也是一个标志,她象征着非洲人民对和平与人性的渴望。
《战地巫师》观后感(二):枪为父母,地为子嗣。
贫穷。饥饿。AK47.这似乎就是人们对战乱中非洲国家的印象。
年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自由生存的权利。他们被强行从自己的家园掠走,被逼迫着用AK47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参加自己从不明白的战斗,屠杀自己素不相识的同胞。他们被迫成为了战士,杀手,丈夫,妻子,父亲,母亲。那年间他们只有十二岁。这里是被人类文明遗忘的角落。
叛军在抓走这些孩子以后会发给他们给个人一把AK47,并告诉他们枪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从此枪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他们用枪生活,用枪杀戮,甚至被自己的枪杀死。
当女孩儿抱着自己的孩子搭上那辆卡车的时候,人们有说有笑,一切看起来那么安宁祥和,好像战争已经结束。
但我们之后这苦难永远都不会完结。
《战地巫师》观后感(三):标准的非洲片
这样一部电影几乎是非洲片的标准模式,战争,苦难,爱情。
可是当我看完却总觉得的不够,战争没有表现,苦难更是不明显,爱情那更是显得极其无厘头。更为搞笑的是,里面进入出现了天坛这样的中国建筑,后面更厉害还有天文台。。。不好意思,个人实在孤陋寡闻,不知道这是非洲的何地?
这样的一部标准片其实顶多及格罢了,他的很多问题并没有说透,不如《乌龟也会飞》这样的震撼。并且导演的文艺片情结太过于严重,这样一个话题,他非要在里面加上一些关于非洲起源。人类灵魂这样的深刻话题在里面,可惜这样的话题实在太艰涩。没人能想到那些白色的黑人其实是鬼。。。这个确实雷人,导演告诉我们了,黑人死之后会变白,超级白,白化病似的白。。。
还需要吐槽一下的是就是这个片实在是太过于缓慢了,看到我超级无聊
但是我还是给了这片4颗星,因为女主角的出色表现,极其本色的表演,他就是个小巫师。。。。
《战地巫师》观后感(四):《战地巫师》现实主义镜头中穿插着非洲传说的梦
《战地巫师》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
我还是更喜欢“战争之殇”这个名字,影片通过一个青春期女孩Komona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现实主义的镜头中还穿插着有关非洲传说的梦,让人联想起无尽的悲伤,艰难和苦难。电影的战争场面非常的惨烈,拍摄效果也相当的写实,看后让人感觉心情挺沉重!今天我在739影视看完了这部影片,现在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展示了非洲战场上的残酷与泯灭的人性。但这又不是一部悲观的电影。Komona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村庄,看到了父母的灵魂,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Komona也是一个标志,她象征着非洲人民对和平与人性的渴望,她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和目击者,她在树林里艰难产出的婴儿是象征着非洲大陆走向和平与文明的种子,即使它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即使它在襁褓里还如此的脆弱,但导演给了这颗种子发芽与成长的希望。《战地巫师》也是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得主——瑞秋·玛瓦赞。
《战地巫师》观后感(五):圣洁感或者洁净感
如果是当面杀死自己的父母。给金庸写就得多撕裂多阴郁多伤惨的一个隐忍复仇的故事。
太多的情绪和预先的设定是沉重的负担。影响一个人表达自己。
再说鬼。那些鬼只是安静的白色身体。他们没有血肉,不愿意离开,可以提供信息,也有交易的诉求。
没有罪孽的地方。大家都很好交流。哪怕是拿枪对着乡民说我要白公鸡。他们也照样笑得出。而不是吓死或者有受害情绪。
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前,杀死他的父亲来拯救他的命运。在自己的阴道塞入插进刀片的牛油果的核来完成一次毒玫瑰的谋杀。
在待产的时候去废墟里安葬自己的父母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会被亡灵侵扰。她唱着歌埋白色的柔软的沙土的时候。她在废墟寻找被风化的骸骨的时候。我是多么多么多么的尊敬和羡慕她
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经历了生育和死亡。已经完成了生命的义务。多么强大又不可思议的保持洁净远离罪孽。
她说枪就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你不能拿走我的枪。究竟我的生命是缺失了哪一块不能获得宁静。而有些人在战争里从容的拿起枪也可以活得平静有尊严呢。
《战地巫师》观后感(六):战地巫师
揭示非洲确实是被众神遗忘之地的残酷现实片,其实故事本身相当老套,无非是逃开战争,小小幸福,突然破灭,走上重生的结构,但能尽量纪录片的展示非洲战乱的残酷感,在扭曲人性的段落出现的时候处理的干净利落,不煽情,也算是不错。按说真正残酷的事情到来的时候就应该没太多哭天抢地,就是无法反抗的命运,默默的麻木的接受,这片在这种残酷和小夫妻的幸福感上下的功夫很足。但同时也就让他没什么太深刻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非洲童军的苦难生活,某种意义上和那个疯狗乔尼比较像,只不过那个是男孩,这个是女孩,那个偏暴力,这个偏情感。故事侧面带出的东西倒是很多,邪恶大BOSS其实是个白人,他们操作着这种痛苦的轮回,还是使用迷信的手段。另外,那么多的中国建筑,还是邪恶大BOSS他们家,这个指向什么,就不知道了。。。总之表演很自然,小女孩就本色演出很好,只不过让小孩演这种虐心的角色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吧,总觉得有点残忍。另外就是这算是近一段时间对鬼的表现最好的片了,省钱而且足够冲击力,还融入片里毫无违和感,绝对是高段的设计。在另外,白公鸡真的很难找吗?不应该有的是吗。。。
《战地巫师》观后感(七):我大概太重口了,不好说囧
到底是推荐还是力荐还是还行。其实这几个词我都用不上。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是一部纪录片,挺真实的,我还在看演员们的演技,以推测到底是不是。渐渐地我发现姑娘能看到浑身白色的人我知道那个肯定是化妆道具干的事儿,就不是记录片了。据说演员有很多都是当地群众,以前没演过戏,其实连那姑娘都没有演戏经历,但是却的了柏林最佳女主角奖。
其实故事太真实也太普遍了,在非洲而言。姑娘原本也有痛苦的经历,被导演发现前,父母抛弃她,过过流浪生活。可以说她演的就是自己经历的故事,几乎不用演,她曾经的生活就是如此,所以也许真的非常自然,比较容进戏。她的生活将因此改变,她自己也这么觉得。以后她不用再受苦了,好好演戏总好过流浪。我也很高兴。
影片是很沉重,那里的生活看的让人揪心,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类似纪录片或者类似新闻见多了,总是觉得不够震撼。或许正是因为我不是第一次知道那里生活很艰难,而影片的画面也没有带给我太大的冲击,杀人的画面还是很保守,更加残酷的现实貌似没有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个感觉和新闻纪录片里呈现的差不多,所以其实我一直没怎么提起劲来。也许现实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影片也已经传达了那里的现实状况,那我只能说我自己期望太高,或者太重口了也许……
《战地巫师》观后感(八):叛乱者
人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会慢慢适应的吧,再可怕的苦难都可以被隐藏在平静的面孔之下,然后变得迷狂。小朋友们也可以拿起机枪,其实当孩子有了执迷,是会比成人更加可怕的吧,他们可以为了天真的信念放弃自私,杀戮利欲翻腾的大人们。(想到了god bless America)
国外的战乱尽管如此惨烈,在我们看来,也不过是新闻里遥远的一切,通过电影传达过来的非人的经历实在是惊人,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知道了,然后我们能做什么呢?学习哲学,我想要知道,为什么人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还是说人本当如此?我们通过思考解释世界,解释我们自身,我们的所谓的蓝图有没有意义?漫画守望者里的曼哈顿博士站在的那个上帝视角里面,我们在乎的一切多么不值一提,奇迹么?宇宙中的奇迹,是我们的人性么?
我喜欢这部片子里讲的爱情,可能是没有这种亲身经历,不知道爱情中的人们会不会真的这么的可爱和执着,因为我看到的爱情都和自私纠缠不清,更有甚者,把爱情当成了外衣包装自己,正如木心先生的诗:如果没有听说过爱情,有多少人知道爱情呢?人们争相展示出的所谓爱情,其中究竟有没有爱情的影子?
两个人在一起并不都是爱情,不管有没有性。
魔术师最后找到了白色的公鸡,他的坚持让我很感动,他的天真让我很感动,作为已踏入大人世界大门的我竟觉得十多岁的魔术师是个值得爱的家伙,虽然一无所有,但是有多少人能体会他们的美好?我希望自己能一直相信并且向往。
《战地巫师》观后感(九):“白”——魔鬼和天使都是你!
从屠杀到诞生,从对生存的求全到为自由的反抗,好像导演是在可歌可泣地讲述非洲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血泪史。其实不是,在这曲黑人世界的悲歌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咏唱,那就是“白”!
“杀了你的父母!”
“如果不杀他们,我就会用砍刀杀了他们!”
通过简单的对话以及女主角扣下扳机时的场景来刻画出叛军的惨无人道,并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埋下了对叛军憎恨的种子。而这颗本应该生长在叛军身上的种子,却被巧妙地转移到女主角囚于叛军总部时出现的东方建筑。而把女主角救出囹圄的却是一个全身被漂白了的,就像迈克杰克逊那样的“白种人”。
“你要娶我,就得去找一只白色的公鸡。” 根据非洲某国传统,公鸡象征着新的生活。女主角的话外音是在告诉男主角,你要想娶我就得给我一个梦寐以求的生活——那是没有战乱和屠杀,你耕田我织布的平静生活。而这只象征着安稳舒适生活的白公鸡,终于在非洲的一个“白人小区”找到了。这可是非洲的一个世外桃源,妇女们安逸地坐在家门口看着孩子开心地踢着足球、男人们开展着日常的社交活动,没有无烟火药和硫磺的臭味,也不会提心吊胆会有叛军的来到。所想的就只有没有什么比印度神油更神奇的物品来满足男人的老婆们。当然,这是有前提条件的,Come baby!快把你们黑不溜秋的皮肤全都漂白吧!你们就会步入白种人的天堂!
这只是一部掩耳盗铃的电影。西方列强的一己之私把战乱的灾祸撒向非洲,它的每一个海岸都深刻着殖民者的每一个血腥的脚印:“谷物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而现在,这群血蛭开始充当天使了。
《战地巫师》观后感(十):鬼的根
陶喆《太平盛世》专辑主打歌《鬼》,写出了在现今的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周围充斥着太多的鬼。“他们徘徊不退,耐心的等天天慢慢黑,不管你感觉有多累,千万不能让自己睡。”鬼,说来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人,而往往当自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也可能变成鬼。
非洲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大陆,但又充满不安定和恐惧的国度。虽然我对于非洲的种种状况仅仅是靠只言片语的文字和屏幕上的影像,但我仍想在看完此片之后写点什么。大概每个人心中即便无法全部了解某事物时,只要有那么一刻为之触动,都有着难以忽视的言说吧。
《战地巫师》是靠倒叙手法依年龄的行进而叙说故事的影片。政府军和反叛军的对抗,而反叛军为了有充足的战斗力,便经常去各个村子虏获年轻稚嫩的孩子,强迫他们进行战斗。孩子们初期是害怕恐惧的,最后却对杀戮麻木。12岁科莫娜在指挥官的命令下流泪杀死自己的父母,日后为了生存能面无所惧地杀死政府军和指挥官。在如此的杀戮中,人们开始喝神奇的汁液,而科莫娜产生了幻觉——白色的鬼。死去的人成了白色的鬼,四处游荡在她的周围,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告诫和无处安身的压迫感。如此,猛虎反叛军将她作为战地巫师。
在猛虎的根据地里,科莫娜发现很多难以理解的对立。孩子们听魔术师说猛虎的力量,而对外面响起的杀人声音毫无反应。看着电视里美国大片的战斗而欢呼的孩子,在草地上摔跤打闹。人们以追求力量武器为荣,在抢夺政府军的武器后,特地庆祝作为战利品的武器在人们的头顶上传来传去,欢呼声掩盖了本应有之的悲鸣。科莫娜,仅仅是被作为战争的工具。巫师,不是为了祈福,是为了战斗。
幸好,魔术师是清醒的。他带着科莫娜逃离,为了人们声称不存在的白公鸡而努力寻找,为了科莫娜而努力让二人生存下去。非洲,是一个充满着敬畏神明和仪式的大陆,鸡蛋、骨头、翅膀,在魔术师看来这是黑夜中的眼睛和飞翔。如果说疼痛是可以让人清醒的,那么大自然中的事物是不至于让人陷入过度疯狂的庇佑。科莫娜相信并深爱着魔术师,渐渐地不再看到鬼。只是两人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14岁的科莫娜被重新带回反叛军中,她又开始看到白色的鬼。即便是杀死指挥官,她仍然做噩梦,她开始困惑,试着去面对。她觉得是因为父母尸骨未寒没有得到安葬。由此故事回到了开始的地点,兜兜转转,回到根之所在。在“安息吧,爸爸”“安息吧,妈妈”歌声中,白色的鬼一言不发,缓步离开。
非洲大陆的人民善良乐观且乐于助人。但每个人内心都惧怕并充满伤痛。骑摩托的人和给白公鸡的人都希望有神明的庇护,屠夫表面平静内心却呕吐不止,当他抱着魔术师的尸体面无表情地离开。我甚至可以听到那些白色流离之鬼的哭泣。
影片的最后,象征着希望的新生婴儿伴随着卡车向象征着光明的太阳前进。可是,白色的鬼呢,他们都想找到自己的根吧。
非洲大陆一片混乱,人鬼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