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读后感锦集
《犯罪心理》是一本由戴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犯罪心理》读后感(一):小丑与蜘蛛的较量
读完了的戴西老师的犯罪心理上一册的之后,再对这本《犯罪心理:假面人生》就有点初步的了解了,也算是对这个老师写作方式有一点点熟悉,这也就让我不会产生再出拿一个悬疑小说的时候,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而要说这本《犯罪心理假面人生》,其实和上一次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整本书下来最让我觉得很赞的也是我觉得喜欢的就是作者他把这本书,它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悬疑小说,以往的声音小说它都是一条剧情线,从一个受害者开始,引发凶手等等等等,最后引发出一切幕后的真相,但是在这本书中还是两名杀手在互相竞争,一个网名小丑,一个网名蜘蛛,他们把自己犯罪的视频录到网上而获得网友的广泛关注。来展开他们的犯罪,就这一点,我觉得戴西老师她就已经很有新意了,而也正是它吸引了很多的读者,也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让这本书充满了悬念,充满了警官与犯罪分子争斗时的紧张。 案件从法医赵晓楠意外发现一场网络直播开始,但是在警官们正在为这场网络直播的主角到底是谁?到底是生是死?迷茫的时候接连串的直播让警官一个措手不及,而这也正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兴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一睹为快。 但是在我我读了戴西老师上一本书的时候,同样的感觉在这本书又出现了,就是感觉前面读的很吸引人,但是到后面就有一种视觉的疲劳,就是总是感觉前面明明很吸引人,但最后的结局总是和自己理想的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但难以避免,还是觉得戴西老师他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她的用心,因为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逻辑的角度上,我都能够感觉这本《假面人生》要比上一本书有了很多的改良。 而忽略主线的剧情之外,有一条副线剧情更加埋下了一个伏笔,而撕开出这个伏笔的由来正是法医赵晓楠,只不过让读者惊讶的是,这场谜团中竟然还有李大强有着数不清的关系,让我更加期待后面的发展。 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隐隐约约感觉赵晓楠要和我们的主角李振峰有一条感情线,但是我想或许戴西老师他并不擅长写感情线的之类的故事吧,他可能更擅长写真实事件改编的原型的悬疑小说,最起码到目前为止,他们两个人的戏份中,如果要强给他们加一条感情线,只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并且很别扭。 而赵晓楠对李大强说的这个案子,竟然是一场十多年前的谜团,但是这个谜团它究竟事实是如何呢?李大强当年是否办了一场冤假错案?这么多的疑问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给我们解答,想必这条路将这个悬念留到下一部了,
《犯罪心理》读后感(二):小丑与蜘蛛
这个故事是戴西犯罪心理系列的第二部。
其核心故事围绕两名互相竞争的杀手展开。他们一个网名小丑,一个网名蜘蛛。都是把自己的犯罪现场录制上传,以获得网络关注满足畸形心理的特殊罪犯。
这种竞争性杀人游戏的情节,使得本部小说的情节紧张、恐怖且充满悬念。不仅有警方和犯罪分子的对抗,还有罪犯之间的对抗。更为离奇的是,作者还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案中案,局中局——当小丑以自己的被杀,完成了自己的终极表演之后,隐藏在小丑之后的假面人继续着杀戮。这一点,给故事带来了很大的冲突转折,也把小说推向了高潮。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比第一部还精彩!
这一部里,仍然有老刑警李大强的戏码。虽然退休了,但是自己当年处理的案子,仍然有解不开的谜团。牵出这个情节的正是女一号,法医赵晓楠。
上一部曾埋下一个伏笔。赵晓楠在海堤上,用白色波斯菊的花瓣祭奠自己的父亲。这里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赵晓楠在心底里埋藏着一个伤心又令她困惑的故事——那就是她父亲的死。赵父身死之谜并未在上一部给出答案。
在第二部的故事里,这个线索再一次浮现。赵晓楠的父亲赵军和原来也是一位法医,和李振峰的父亲同在安平路308号共事。赵晓楠手中有一张照片,是十八年前6 ·17专案组庆功留念合影。这里面既有赵晓楠的父亲赵军和,也有李振峰的父亲李大强。
赵晓楠去找了病房中的李大强,不知说了什么,李大强出院后开始研究起自己当年的办案笔记,并在老伴儿的陪同下去见了6 ·17案件被告郑伟福的妹妹郑红梅。郑伟福已经“伏法”,郑红梅坚称自己哥哥是被冤枉的,而又对李大强的询问似乎有所隐瞒。
如果这是一起冤案,那么赵晓楠父亲的死是否和案情有关?赵晓楠究竟发现了什么?李大强的疑虑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疑问,并没有在本部书的结尾给出答案,看来作者是要把悬念留到下一部了。
上一部中那具人体骨骸之谜,仍未给出答案,虽然李振峰通过二次实地勘察有所收获,发现了死者曾用一种速记方法在墙壁上留下了字迹,但是这究竟传递了什么信息并没有揭晓。有关这一部分的描写,让我联想起那部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李振峰既是在破解一起百年前的悬案,也是在揭开自己的身世之谜。谜底仍然被作者留在了下一部。
和上一部不同的是,钥匙扣连环案的嫌犯全部缉拿归案,而本部中的嫌犯之一蜘蛛却失踪了。更为让人紧张的是,他的目标锁定了我们的女一号。
这在叙事上,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层层铺垫,多线并进,留有悬念。
接下来的故事如何演绎呢,期待下一部。
《犯罪心理》读后感(三):心迷宫
如今是个天天吃瓜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比100年前的人多了不止100倍,自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让更多想要展示自己的人有了渠道,只是手段不尽相同。本书就讲述了两位痴迷拍摄视频并且上传到网络上的有着人格缺陷的变态杀手的对决,画面感太强以致可能造成阅读不适(误)。 戴西将她的这个系列命名为“犯罪心理”,由此可见,本书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的关注是比较多的。在读过之后,便被书中男主李振峰对两位拍摄上传犯罪过程的罪犯的心理分析所震撼。心理缺陷并不等同于精神病,这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老有人觉得心理不健康可能是精神病或者精神病的前兆。 事实上,没有人永远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那种乌托邦般的存在不属于人类世界,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健康的时候,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要去调节。比如说,现在的年轻人群里,抑郁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了,严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但并不是只会恶化下去,慢慢调节心态的话也能改善。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各种各样无论好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同时也影响我们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想法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复杂了。私以为,这样并不好,我们还是少一点杂质,多一点纯净比较好。 本书之中,对分别化名“小丑”和“蜘蛛”的两名犯罪分子进行了心理分析,虽然两人的犯罪手段都冷血残酷,但两人的心理缺陷却是不同的。有些相似,但不一样。最没能想到的是两位杀手不仅犯罪干净利落,想要夺取目光,都是网络高手,竟然还都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内心存在的缺陷,但却无法克服,只能为这种缺陷所左右。可能是因为这些缺陷已经与人格分不开了,这样的心理缺陷让他们的人格产生了病态。 前面说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缺陷。戴西在这个系列故事中,也因此刻意将笔下的主人公李振峰和赵晓楠塑造得并不那么完美。李振峰作为市刑警队重案大队的分队长,谁能想到他有幽闭恐惧症,而且还晕针。幽闭恐惧症也算是一种心理疾病,李振峰倒是尝试过去客服,但这一次尝试并未完全成功。赵晓楠的情况显然要比李振峰要糟糕得多,在这一本里只展现了冰山一角,想来是为后面的故事做伏笔。 戴西不仅对各种犯罪心理有所了解,文笔老练,在故事构思方面更是棋高一着。李振峰的幽闭恐惧症不单单让主角的形象更加饱满,似乎还与这个系列最开头发现的墙缝里的百年前的尸体有所关联。这个早已过了追诉期的案子设定成了本系列最长的一根主线,偶尔露出一点蛛丝马迹。而后又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一桩案子,牵涉到李振峰的父亲和赵晓楠的父亲,这事儿显然又与赵晓楠至今未愈的心理创伤有关。也给赵晓楠的身上蒙上了一层面纱,肯定有秘密,只是尚未揭开。再加上这本里头两位杀手的对决,同时几个案子在展开,多而不乱,戴西实在将故事的框架把握得非常好。 再就是书中的一些背景条件,也参考了当下的一些案例,让书中的故事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比如说最后提到了一位成绩好的学生被一位成绩差的学生家里暗箱操作调换高考成绩的案例,这不就跟去年那起高考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例如出一辙。本书故事开头设定的时间是2020年6月,可能戴西在看到这个案例之后就发现可以用到故事中。 人是视觉动物,总是容易被自己第一眼看到的先入为主。我们看待一个人时,也往往容易被其外表所蒙蔽,日久见人心,我们真正要看的是人心。而人心的塑造往往离不开其成长的环境,特别是一些童年经历。很多人都有心理创伤,放任不管的话只会让伤口越来越大。有些人的伤口大了,对人格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就像书中的那些犯罪分子一样。 常言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看清他们的成长历程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身边每一个人的态度,是爱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走得越近的人造成的痛越深,后果越严重。我们读犯罪小说不光是为了知道谁是凶手,更要看清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凶手。
《犯罪心理》读后感(四):你的“房子”还好吗?
小时候,你把秘密藏在哪儿?我们在6岁之前,基本没有秘密,因为有事我们都会直接告诉自己的父母。而六岁之后,再有秘密的时候我们就会藏在自己的心里。从6岁开始,就有一所这样的小房子住在我们的心里,无论什么样的秘密,我们都会往里面塞。日子久了,如果你不及时整理和修缮这所房子,房梁就会倒塌,那时候的我们,无论谁都不会幸免,等待着我们的将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
你的心里有没有一所小房子呢?里面装了多少秘密呢?
我觉得人类的心里是最最深奥的一个地方,它可以承载很多很多东西,也可能承载不了多少东西就超负荷了,发出警报,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就可能引起不好的结果。
这些不好的结果就是那些所谓的心理疾病。
最近看了一期《明星大侦探》之《忘忧杂货铺》,这一期关注的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抑郁症。
抑郁症以前可能不被大家重视,甚至觉得那不是病,只是无病呻吟,可是最近很多明星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名字不提了,提了就伤心,听到那谁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好久没出来。)大家渐渐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了。
这本书不光是一部悬疑小说,它更像是一本犯罪心理学,里面涉及到了很多方面,读的时候我不光是跟着情节线索想凶手是谁,还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抑郁症不只是会杀自己,也会杀人。
让我深刻的觉得,人类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被重视的话,是很严重的。
这本书的作者戴西是一位从业20年的法医,她以真实事件为原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描绘了一连串的杀人事件。杀人手法残忍,画面血腥。
她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更有很多不为他人所知的故事。
李振峰,刑警队队长,他精通犯罪心理学,是教授的得意门生,但是他有幽闭恐惧症。
赵晓楠,处事冷静,是技术精湛的女法医,但是她的手腕上有着让她常年穿着长袖的伤疤。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更何况那些“房子”已经破败不堪的人呢?
故事从一段视频开始,赵晓楠看到了视频中的“人偶”,根据专业知识判断,那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一具真实的尸体。接着警察展开了一系列的侦查。
可是于此同时,两个罪犯小丑和蜘蛛,却用他们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杀人游戏,或者说是一场黑暗的较量。他们通过上传杀人现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宣泄自己内心变态的影子。
李振峰通过犯罪心理学分析了罪犯的杀人背景和杀人心理,最终抓到了真正的罪犯。
可是作者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疑点,李振峰发现的那具女尸是谁?他父亲追查以前的旧案如何了?赵晓楠内心的秘密是什么,她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有逃走的蜘蛛等等。这些故事还没有结束,我期盼着第三部。
这本《假面人生》是戴西的第二部《犯罪心理》小说。故事情节毫不拖沓,环环紧扣,读起来很顺畅,也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
以前读过一本悬疑小说,就让我感觉过程很拖沓,情节不生动,故事也不烧脑,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推理性,当然结局也没看到。而这本就不同了,让人一气呵成,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留下了那么多的悬念,真是让人心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