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医笔记》读后感锦集
《怪医笔记》是一本由狼医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 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医笔记》读后感(一):很不错的一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职场”
因为工作中和医生们会有一些接触,医生在“被”成为白衣天使之前首先是个普通人,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面对是真实的生命,职业属性让他们被强加了过多的责任,很值得看的一本书,用诙谐的语言让我们更了解白大褂下的医者~
能看出来作者本人一定是熟悉医学行业的专业人士,能把医院里的这些事用小说的模式表达出来,真的很好~
《怪医笔记》读后感(二):这是一本一线医生的成长心路点滴荟萃成的奇书
最近医疗题材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作品,从作者到编剧,都是文字工作者出身,医疗只是一个入口,医疗专家的参与度不在乎医学顾问,审校之类的。很多的医疗剧,最后也变成了的烂俗的偶像爱情剧。
但这本书不一样。
作者狼医生,是实打实的,从医学院一步步打怪升级到主治医师的一名真正的胸外科医生,那种沉浸感自然是不一样。
虽然有一些小说式的怪诞和夸张,但里面角色的心路历程,却真实地反应了现代医学的边界和困境,反应了医生成长路上的心路点滴。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或者医学生,相信你能在书中找到你自己。
如果你不是,那这本书,会打开你认识医学新世界的大门,其精彩刺激,一定让你欲罢不能。
《怪医笔记》读后感(三):愿你归来,仍是白衣少年。
狼医生,原京城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现孤身一人勇闯魔都攻读博士后。曾经因为海贼王里的乔巴立志成为医生,后又阴差阳错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三本科普书和一本医学相关小说,现在也算是个非畅销书作家。我曾建议他出版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毕竟一个周旋于手术、SCI、带娃之间的奶爸医生,利用闲暇时间完成四本书的创作,实在令人惊叹。
我,就是书里面的林小棠,那个整天缠着赵步理把自己写进书里的小作女,虽然最后林小棠被写死了。。死了。。了,但,那不重要。小说问世以后,读者对于书里后半部分的情感线颇有异议,连我也觉得他对于林小棠的情感变化有些莫名其妙。于是,和他打趣到,不如和你的读者们解释一下,那只是对于我的表白,顺便树立一个爱妻人设,flag永不倒。
话说回来,这本书真正精彩的部分确实不是情感线,而是一个个生动的医学故事,这些故事都曾经真实发生在他的学医生涯中,对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书里面每一个角色都那么鲜活,我能从每一个人物身上看到他的影子,龙森浩的冷酷坚毅,李有才生活所迫的无奈纠结,江河的不拘小节,当然,还有这个废柴赵步理的善良柔软。希望,现实中的赵步理也能一步步升级打怪,在手术台上叱咤风云,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继续书写神话。
记得我们的约定,期待《怪医笔记2》《怪医笔记前传》早日面世!
最后,祝作家生日快乐!
《怪医笔记》读后感(四):这是一篇不涉及剧透的书评,但我觉得它值得
几乎很少在豆瓣上写评论,这次还是几经周折找回自己的豆瓣账号。
离开那个写字跟撒盐一样轻松又惬意的年纪很久了。
一直在生活中奔忙。
而这本书,是我奔忙中的一个顿号,让我停下来,反思人生。
轮忙,大概没有作者忙,他是真实世界里的外科医生,号称一天48小时连轴转的那种。
然而他居然写成了一本小说。我坚信这里有热爱和对待这份工作的初心——以及经历中的思绪变迁挣扎。
我认认真真的看了整本书,然后默默的让自己忘记所有的情节。
忘记很难。里面有太多有血有肉的灵魂,不总是医生,却都是侠客。各自领域的侠客。
再回去看序,了解到笔记的雏形,了解到那些年代真实的献血救人的医生,我相信了传承。
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短短一把手术刀,拿起是神仙,放下皆凡人。
医生,这是一个我尊重的群体,也是一个我穷极一生也很难理解的群体。
在书里,大师兄、二师兄、主人公,还有林小棠……
他们年轻,他们自信,他们在外科手术里,我相信都多次一战封神。他们也沉沦,落寞,他们各有各的秘密。
人性里有两件事,最会放大情绪,放大生命中的善与恶。一是金钱,一是疾病。
而医院就是这么一个集合了两者的地方。
医生在人性和技术中平衡,既要战胜疾病,也要战胜金钱,而且必须是一场群体战。
我羡慕小赵同学,他有一个出色的榜样(领导)。他有一份更值得尊重的,不仅仅是教授医术的“金手指”。遇到困难,他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伴。
但我更羡慕作者。他有看到,有经历,却并未因此放弃那种侠客感。于书中,深刻感觉着思想冲撞中有艘理想的小船永不沉。
唯一吐槽的,是封面和角色起名的时代感(貌似还带有一点宅感?)哈哈哈哈哈,瑕不掩瑜!
《怪医笔记》读后感(五):《怪医笔记》读后感——“理解”与“信任”才是建立医患和谐关系的桥梁。
“医学作为科学往往充满不确定性,但决定疾病走向的常常不只是科学本身。” ——《怪医笔记》狼医生
提及“医疗”“病痛”“患者”,总会不自觉想起“医患关系”、“风险”这类词。以前不论是亲历的手术,还是影视医疗作品,不论是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总会觉得,“生死不在天,而是在医生的手上。”
可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所以不懂,生命存在复杂的部分,医学也并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书中提到的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同样的药,有人病情好转,有人却发生意外。在面对很多无法左右的病情时,医生也无法给出最完美的决定。很多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时总会把医生当作救命稻草、当作人生希望、当作神,然后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医生身上,这并不是信任,而是患者和家属对医生最大的误解。
一名医生,无论技术多么精湛,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如果不允许医生有失误,世界上恐怕就没有人敢做医生了。
当然,医生的失误也分很多情况,有的是可以原谅的,有的是不可以原谅的。比如书中龙森浩的一场“医疗事故”导致患者的嗓音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李有才为了考虑患者家属的生存问题才会“故意”开错药、“怪医笔记”的原作者方鸿铭在为梁启超行手术时被误会的“失误”以及李有才最后在手术演示上的“逞能”导致病人动脉出血……
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医学这门客观的领域里也会有温情的一面在。分清原因和性质,理性对待医生的失误,才是真的正确看待了医生这个职位、医学这门科学。
理解而后,是要相信,相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医生都会竭尽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最希望他活下来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就像龙森浩在这场事故手术后,除了定期给患者提供资金补偿外,发誓再也不碰微创手术;李有才就算最后在手术演示上导致病人生命垂危,也一心只想着“病人是无辜的,就算自己的职业生涯完蛋了,但能不能有人来救救他”。
在医疗里,最难的永远不是医生的技术,而是患者在理解医生的“不完美”后,依然相信医生的认真与负责。医患是生命共同体,惟有相互之间拥有信任,最终才能共赢。
《怪医笔记》读后感(六):找专家主刀,手术却换助手做?亲人一场手术,让我对专家另眼相看
2016年国庆节前,我公公因为直肠癌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做手术。一个病房三个人,公公年纪最大,但病得最轻。另外两个病人术后造瘘很快就恢复好了,可是唯独公公的造瘘一直长不好。
我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门诊和手术找的都是最厉害的专家 ,为什么反而是我们恢复得不好呢? 偶然一次,我老公听见其他病房的病友闲聊,才知道我们找的这位专家,名号虽然大,但是手术一般自己很少上,多半是让自己的学生、助手做,我也发现他查房几乎不来; 而另外一位级别低于这位主任的医生,却非常尽责,不仅自己亲自上手术,还每天认真查房。
难到职称和医术有时是两回事?
当时这种气愤而无法查证的困惑,在我读到小说《怪医笔记》后豁然开朗。
怪医笔记8.9狼医生 / 北京联合出版公 司挂专家号,真的靠谱吗?
《怪医笔记》里主角赵步理有两个同门师兄。
大师兄龙森浩冷酷、不苟言笑,但技术过硬,也是科室主任的得力助手,找他看病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二师兄李有才为人和善,热衷于做微创手术,但门诊的病人却总是排不满。 李有才对龙森浩既羡慕又嫉妒,他和护士小萌很暧昧,一直把小萌看成自己的人。结果无意中得知,小萌带着生病的母亲找龙森浩做了手术而没找他,醋意大发,质问小萌为什么不来找自己。 小萌一盆冷水浇在李有才的头上:“我们都不傻,你们外科大夫到底谁手术做成什么样,我们手术室和麻醉师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可见,医疗水平高的不一定是职位高的,得人心的永远都是既有医术又有医德的医生。想知道做手术找谁最靠谱,看资历介绍、头衔大小,不如问问找同行看过病的医生和病人。
医疗方案是怎么做出来的?
纪录片 《中国医生》播出后,一位90后整形烧伤科男医生意外走红了,他叫徐晔。他努力救治过许多重度烧伤的病人,但也见证过许多人因贫放弃治疗。很多人认为医生很冷酷,似乎看不到任何情感的流露。徐晔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何况是医生呢。为什么有人说,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是冷静。”
《怪医笔记》中,二师兄李有才有个病人患的是腺癌,可他开的却是鳞癌的化疗方案,并没有提前告诉患者家属这两者的区别。实习生林小棠不解,认为患者应该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样直接选一个打折扣的方案是不对的。争执不下,林小棠选择了自信满满地告诉患者的家属,还有一种更优的治疗方案,但每个周期的费用要提高四倍,患者家属听完转喜为忧,还是选择了原方案。
李有才这个时候告诉了沮丧的林小棠,好的医疗方案是一人一方。做大夫眼里只有病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考虑患者家属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治病,例如经济条件。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常常对医生治疗方案的质疑。首先要说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不会不犯错,而医疗诊断的事情牵扯到的因素很多,除了医生的医术和经验、还有病人未告知医生的一些可能导致诊断偏差的信息、还有术后护理上的疏忽、患者本身的身体条件等等,但我很少想过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再做调整,太复杂了。
了解了这一切,我想,要达到好的治疗效果,相信医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当时和主治医生之间有更多沟通,提前预知一些情况,互相理解,可能公公的治疗会更顺利。
一知半解=要人命
小医生赵步理被“发配”到偏远的冬城人民医院后,遭遇过一次绑架事件。待他被摘去眼罩以后,才发现绑自己的是护士黄大仙,在两个人的对峙中,赵步理发现黄大仙想要救丈夫反而把他害死了。
黄大仙的丈夫有次突然胸痛,她误判丈夫是心梗,于是给他吃了硝酸甘油,一种扩张血管,但同时也会降压的药。确实,按照常识心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救命,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血压稳定,她并没有给丈夫量过血压,而且不知道自己丈夫患有低血压,这个时候吃硝酸甘油,就等于让丈夫的血压降得更厉害,最终导致她丈夫心源性猝死。
看到这里,我不禁一惊。我就属于非常关心医学科普的妈妈了,公公身体不好家里也一直存着硝酸甘油备用,可对于硝酸甘油的用法也只是知道急救而已,根本不知道和血压的关系,还好没用上。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知识点,都是从我们平时的误区出发讲的,比如身患癌症能不能怀孕要孩子?打吊针和口服用药的区别在哪里?到底什么时候去急诊什么时候去门诊?身体有哪些问题的情况下再紧急都不会安排手术等等……我第一次发现,在嬉笑怒骂的故事中能学到这么多实用的知识,受益无穷。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律师。
我想,是因为这两项工作的复杂也是因为这两项工作意味着终身学习,而作为一个不可能一辈子不和疾病打交道的普通人,尊重医学规律就是尊重生命本身。
最后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狼医生,他是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是一名妥妥的学霸,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肿瘤学,目前博士后在读。我看完这本书,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一搜发现,他写了很多的医学知识的科普,平时也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表科普作品,有关于肿瘤的,关于饮食的,不少粉丝都追着问他问题。
这应该是他第一本小说了,故事的外壳里还是一水儿的科普,良心之作。要说起来, 医院,大概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地方。它承载了生死、利益、爱和金钱等常人难以承受之重,也真实地检验着人性。
而狼医生说:“技术、人、利益,在不同的医生眼里,有不同的占比;在同一个医生眼里,会因为面对的病人不同,占比发生变化。在同样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指南的大前提下,医生和患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很多种结局,正是因为这一切的科学,都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短短一把柳叶刀,拿起是神仙,放下皆凡人。”
说得真好,你我皆凡人,感谢这本书让我离生命的脆弱和伟大如此之近,感谢狼医生。
《怪医笔记》读后感(七):白大褂下的悲喜人生
我对医生最初的印象,来源于我的妈妈。她是一名化验员。小时候,我经常看她认真仔细地给病人化验,听她讲医院里的种种故事。医生在我心里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
长大以后,看到了很多医患矛盾的新闻,遇到了一些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临床的朋友,我在想,自己之前对于医生的印象,可能过于单薄。
医生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在医院工作,又是什么感觉?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看完了《怪医笔记》。
本书讲的是一个“废柴”小医生赵步理,无意中得到了一本神秘的古老医学笔记——《怪医笔记》,在这本笔记的帮助下,他不断历练、精进,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的经历。
在故事中了解医疗行业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是真正的医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描绘了医院工作的真实状态,涉及了很多行业内的问题,比如:
患者给红包,到底要不要收?
医院里的派系之争,该如何应对?
跟器械厂商/医药公司到底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在挽救患者和避免给自己惹祸上身之间,如何平衡?
对于患者来说,医生的态度和技术,哪个更重要?
医学文章数据造假问题,
如何对待医闹……
有志于学医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了解医疗行业到底是怎样的。
在故事中学习医学知识
除了有很多行业信息以外,故事里还有很多医学干货知识,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举个例子,以前我一直以为,不管肺结节是大是小,切掉是最保险的做法,不明白为什么医生通常不会建议切除太小的结节,而是让患者随访。
看到书中写到三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轮流摸小结节那个场景,我才有点明白:医生考虑的,不仅是切掉小结节,还有尽可能多地保留肺组织和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作者对微创手术的思考:微创到底切口小,还是切得少?也让我意识到,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手术各有优缺点,不要盲目迷信新的术式。
再比如,“神药”那个故事中讲了一个药剂师自以为懂得药物功效,自作主张地把不同的药混在一起卖给患者吃,结果导致很多患者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她以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丈夫是得了心梗,自行给丈夫服用硝酸甘油,结果导致了丈夫的死亡。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经验自行服药的经历,大多数人都有过。而这是有风险的,之前我就看到过因为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导致肝损伤,因为随意停服降压药而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病例……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们,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理解医生
聊聊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吧。
首先说说李有才。这个一个反面人物,他的经历让我有诸多感慨。
原生家庭对于李有才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他是父母眼中的“摇钱树”,父母总跟他要钱补贴哥哥,而他的生活本已捉襟见肘,连女儿的舞蹈班学费都付不出。此外,大约父母也没有关注过他,这使他特别渴望“被看见”。当他觉得被自己的老师忽视的时候,就格外不忿,他渴望超越大师兄,渴望老师能“看见”自己。同样地,他也渴望护士萌萌能认可自己。然而,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读了他的故事,我忍不住想,穷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不适合学医?因为医生属于“成功得比较晚”的职业。
首先你要读硕读博,然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还要经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想升职称还要发表SCI文章、去边远地区支援……同龄人可能已经在公司里混得风生水起了,你还是个苦逼的小医生。
当然,如果能熬过前面那些辛苦的日子,真正把自己的技术练好,比如成为医院里的“一把刀”,后面日子还是挺不错的。可惜,李有才没能熬过那些苦日子。
他在副院长的威逼利诱之下,走上了歪路。除却收红包,他甚至明知道血管夹是有问题的,仍然为了一己私欲给病人使用;更利用手中职权,刁难自己的师兄弟。
李有才最终离开医院,去了药企。读到这里,我还是挺惋惜的。因为,他对于手术台也是有爱的吧。
在给孕妇做袖切术时,他在台下看到手术不顺也会不由得着急,听到老师叫他上台激动地热泪盈眶;无意中看到《怪医笔记》中的内容也会感到如获至宝……
如果,他坚持钻研微创手术,假以时日,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吧。只是,他总是想着与大师兄比较,又想要快速成功,忘了自己初心。希望不再当医生的遗憾,能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幸好,除了李有才,还有很多坚持着内心的纯粹的医生。
比如,胸外科主任孙慧。作为难得的女性外科医生,她内心坚毅,头脑清楚,技术过硬,敢于承担责任,又愿意放手让徒弟们锻炼。有她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学生的幸运。她带着徒弟们给孕妇做的那场袖切术手术,看得我内心汹涌澎湃,第一次感受到了外科的魅力。
比如,小说主角赵步理。他单纯,友善,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废柴”,却有着赤子之心。
为了救活孕妇,他宁愿立下军令状——万一孕妇出事,愿意一人承担科室的赔偿;
冒着被告、被通报批评的风险,还是决定给人贩子用吗啡,只因不忍心患者在弥留之际太痛苦;
被“发配”到冬城乡下,换任何人都会为前途而忧虑,他却因为冬城可能有笔记主人的信息而欢呼雀跃……
或许,“眼中首先看到的是人”就是他冥冥中被笔记主人选为传人的原因吧。
还有外冷内热、医术精湛的大师兄,颇有“侠女”风范的小茉处长,古灵精怪的林小棠……正是他们,让我们对于医生这个群体充满了尊重、佩服和感激。
这本书里的职场情节、病例故事和手术细节都特别真实,故事节奏也很紧凑,看得我欲罢不能。没想到,医生的职场故事也能这么好看,推荐给对医生群体有兴趣的人!最后赞一下作者的文言文功底,对《怪医笔记》中内容的描述,简直让我相信真的有医学前辈留下过这本笔记了,好想看看这本“武林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