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100字

2021-01-31 04:2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100字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是一部由Helen Shariatmadar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精选点评:

  ●大合集

  ●双缝可算是清楚些了

  ●看完后百度了一下相关概念,头就大了。

  ●虽然没怎么看懂...

  ●理论是美妙的。现实是残酷的。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痛苦的。学习总是难熬的。所以在所有关于这个过程的描绘里,要么是缺失的,要么是快进的。每个人都想知道现实到底是什么,混沌理论是什么,超弦是什么…但是几十亿人里只有几个人最终会变成在量子物理学里操纵机器或是思考的那个人。

  ●Nothing becomes real without being put to the test.

  ●宇宙观崩塌中,诡异的双缝干涉实验,宇宙全息论,好消息是我最好的一科还挺有用(捂脸)

  ●数学就是现实,科学?哲学?比科幻片恐怖片更好看。

  ●看不懂,汗

  ●“我们的宇宙是某个遥远现实的全息投影”,这种科幻小说一般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已经研究好些年了。5年前的片,幸亏希格斯粒子后来发现了,不然片中的科学家们多尴尬啊。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一):源头到底是什么

  物理的尽头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可能是数学,因为哲学应该是数学的文本表达方式。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转法则或是某一种本体。

  但还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或者就像爱因斯坦问的那个问题:你怎么证明当所有人没有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是真的存在?

  笔者自认为,回答爱因斯坦这个问题,能不能用金刚经里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来回答呢?

  也或者能不能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回答呢?

  不过同样,佛学似乎也没有解释过源头的问题。

  笔者也要发问,当你停止思考的时候,你所在的那个世界到底还存在吗?

  (笔者幻想:希望这则文字在电子终端上留存千古,让更高度智慧的生物体看到后感叹我们当时对一切百思不得其解的挣扎年代。)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二):what is reality

  其实没咋看懂,加上不能倒放暂停,也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一些信息,马原课上放了让写观后感,写了顺便搬运一下,当然修改了下。

  16种粒子构成了这个世界,但为什么是6种夸克,又为什么是6种轻子?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为何能同时穿过两道缝?黑洞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信息不会消失,那么它在进入黑洞时发生了什么?

  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构想:全息原理,启发于一张全息美女图。它认为,所有三维的物体都能进入二维世界,我们实际上由远在宇宙的我们的视界组成,黑洞就像全息图,因此信息不会消失,它根本没有进入黑洞。

  科学家还做出了宇宙是数学的客体的构想。为什么我们越探索世界,就越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数学公式可以表达生活现象?为什么物理的尽头,或者说基础,是数学?有没有可能宇宙就是一个数学结构?依据这个猜测,就不再是宇宙存在于时空中,而是时空存在于宇宙。世界也不再是复杂神秘的,而是可以理解的。

  说实话,这个想法挺朴实的,反正我最早接触物理的时候就觉得很神奇,原来这个那个都是有规律的,都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的,因此也相信,其实世界就是很多个公式,我不懂只是学的还不够多。爱因斯坦大概也相信,不然也不会一生都在探求宇宙的表达式。

  后来渐渐长大才知道,原来能用数学表达的事物才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事物都还不是(或者不会是),以及真的能用数学表达一切吗?概率呢?如果这也可以,那一切就都是注定的了吗?从心理上来说我个人不大接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玻尔回答:“你不能决定上帝掷不掷骰子。”以及三体的假设很奇妙,我们发现的规律也不一定真的是规律。

  哲学和物理对世界的探索有时候真的很相似。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玻尔对爱因斯坦说“你怎么知道你没有看月亮时,月亮在那里?”当我们的视线和探测仪都能改变双缝实验,当我们只凭看就能改变现实,所谓的现实又到底是什么。

  这真的太复杂了,也不是我想明白的东西。我不知道全息理论在说什么东西,我的想象力确实限制了我去相信它。

  也许物理和哲学其实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哲学是物理抽象化了的语言表达,也许人类创造的所有科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一个现实。

  《BBC 地平线 现实是什么》影评(三):《What is reality》观后感

  1.听解说词说到爱因斯坦和波尔讨论月亮在人不看之时存不存在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浓浓的唯心主义的味道,结果,最后这些大物理学家们提出来的理论还真的很唯心。 2.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版本的人与宇宙关系的理解,而且只要结论不伤天害理,其都可以成为满足人类永恒好奇心的答案之一。 实际上唯心主义在很多时候都能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虽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希望下一代相信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从王阳明说看不见花花就不存在、理学、心学和中国在佛教传入之后产生的重视心的发展,总之,就是这近一千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中国人要是有点心学信仰和思潮,完全是可以有的。可是,在一个国家治理管理能力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阶段的今天,和官方倡导相背的则是“灭我者亡”。 以下是我的答案之一: 有可能,人类活在一个巨型计算机当中,我们是另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星球上的某一台计算机从无到有制造出来的(该计算机及其先进,被输入了各种反应条件、各种进化信息、各种原始材料等内容,可以模拟出来各种发展,我们便是数据发展出来的一种结果)。 3.人死后,整个世界基本上和我们无关,又因为死后人类不能感知,所以,这个世界真正和我们有关的时间都是我们活着的时间。 4.人类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虽然我们的眼睛比猫的好,毕竟我们看到的色彩比猫的多(猫看到的世界是偏灰色的),可是,在晚上,我们不如猫科动物,白天不如蜂类(蜜蜂有复眼,看到的世界色彩极艳丽)。而我们发明的帮我们观察的最尖端的机器,会不会设计之初就存在因为人类想不到(因为思想还没有达到考虑到某个问题的障碍的时候)的原因,而一直存在某些缺陷? 4.人类不要太自大,真的,我们才文明了两三百年(从启蒙运动算起来,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仍然在拓展着科学的边界。在两三百年后,还不知道哪些理论能被人类记住,又有多少如今奉为圭臬的东西被后人视为荒诞不经的愚见。当然,还是要对此时此刻的科学满怀信心,毕竟,此时人类拥有的科技就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科技了。 5.想象力很重要,对一切想要满足整个人类好奇心的人,尤其是对那些理论科学家和鼓捣抽象概念的学者,想出来的东西不管多么难以理解,或者有可能整个世界上理解他们理论的人连个百人团都组成不了,但当最后其猜想被证实是真是假之时,才能区分他们是天才还是疯子。 6.有些东西,如果真的理解不了,就不要勉强自己必须理解,因为,你即使认为你理解了,你可能也没理解啊!很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不理解就算了,除非做研究这种,需要很深的参透;其他普通人浅尝辄止就行。我个人认为学习的重点在于获得新知并且满足好奇心,比如某个知识很有趣,让我们感慨这个世界,或者它有用,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某个即使是很无聊的现象,我们从了解和知道的过程中得到某些乐趣,而不是压力和痛苦,这才是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