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浪地球2》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流浪地球2》观后感摘抄

2021-02-02 03:0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浪地球2》观后感摘抄

  《流浪地球2》是一部由郭帆执导,吴京主演的一部科幻 / 冒险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2》观后感(一):希望中国有更多更好的科幻片

  看第一的时候就很激动,以前看科幻电影都是美国的,什么拯救地球,拯救人类,都是美国人的事女儿加一两个中国元素,比如诺亚方舟停在青藏高原,我们就高兴的不得了!

  以前中国只能拍历史剧,大唐大秦大汉,甚至穿越到古代,中国没有科幻,没有灾难片,没有未来剧,这个剧改变了我们的电影!是一个里程碑的存在!

  而我们拍的电影却可以都是中国元素,杭州,北京,包子油馍胡辣汤。。。哈哈,太高兴了!

  《流浪地球2》观后感(二):为什么我不希望大年初一上映

  对未来的新立项电影都没什么期待的,直到看见了《流浪地球2》,我透,有搞头,再一看日期,嘛呀,23年,没事,等的起,但是,大年初一,我总有点但心。

  大年初一是真的内地影院洗地时期,个人认为超越了暑期档,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小破球第二部真的还适合春节?近几年春节档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正能量,大制作,有新年元素。就是这个,新年元素。第一部舞狮子,“想死你们了”都让观众有年味的感觉,我觉得特别亲切,没有全照着外国文化体系来拍,剧组最明智的选择,可这次不一样了。

  第二部再出现,审美疲劳,腻味,已经不再感到新鲜,这一元素就失去了亮点,当然用的好就出彩,而且每部电影开场都过年,周期是真的太“不自由”了,规定特别死。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黑暗派要骂街,大过年不大可能会拍叛军,拍太深奥,拍太“黑暗”。

  来说说我个人心目中的第二部,叛军开始崛起,跟联合政府干起来,刘启,经历战争,遇到日本爱人(原型来自原著主角妻子),失去朋友亲人什么的,最后叛军赢了,刘启混迹反叛人群中,或者作为政府派被处决前碰到太阳死亡,叛军把许多人都想要干掉的高层杀了,在他们眼里政府做什么都是错的,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再在中途深黑人性,黑暗派基本不会有不适,最后没想到他们痛骂的公知政府是对的,给太阳死亡一个唯美镜头,叛军最后大多活成了自己反抗的对象,多讽刺,细思极恐,引人深思,情节还满足了原著党。这些偏负能量的东西很不适合出现在大年初一,这档期无疑压制了小破球的发挥空间。当然,观众如果没有被“高逼格”带节奏说不定可能“蒙混过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编年史与原著有许多差别,电影更加有人情味,可能发展不如原著党的心意也不用急,因为电影和小说毕竟不同,改编改编,那么多大改甚至魔改的电影都成了经典,这点算什么?

  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期待,正能量固然值得宣传,负能量也可以让观众思考,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去踩正捧负,那样三观都可能毁了,生活仍要继续。趁现在鲜花挂上枝头,我们看还得见蓝天,爱护地球,更要爱惜自己和生活。

  《流浪地球2》观后感(三):《流浪地球2》开拍,你最期待的情节是怎么样的?

  

《流浪地球2》开拍,是一件开心令人期待的消息,悠然最期待的剧情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期待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除了美术方面进步硬核国际水平外,在内容的科学性上,也更加值得推敲,变得硬核。 但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期望,因为电影一旦完全科学了,那么幻想在哪里?这是我刚开始喜欢观看科幻电影时,提问过自己的问题。随着观看影片的增长,发现,“幻想”就是一种假设,和科学、硬核科幻电影并不矛盾。有时,引领现实生活技术进步、与科研同步的,就是科幻电影中“幻想”和“想象”的部分,科幻电影的“假设”和“想象力”是弥足珍贵的。 “想象力”可能是空想,也可能通过实践的检验,变成现实改变世界。所以,不管电影还是科学,都是需要大胆设想的,因为如果连想都想不到,就更别说实现了。但是,虽然“假设”是鼓励想象的,论证推理的过程,是需要科学的。就像点燃木星,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点燃木星的过程,除了行星发动机启动点火的步骤科学之外,航空器进入木星的过程,木星行星环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科幻电影需要论证推理呈现的部分。 所以对于电影中,点火发动了之后,一下就点燃了木星,这个过程,进入木星大气层,吴京饰演的“刘培强”遇见了什么?航空器在50年后,肯定已经超越了“朱诺号”,那么,刘培强驾驶的航空器,比朱诺号,更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发展了50年后的航空器,是怎么应对进入木星风暴的行星环境的?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会不会被宇宙救援车驰援?

二、期待中国航空航天业的提高,代表中国航空业、天体物理学科对于宇宙认识的进步,包括科学的定义、理论、文化小说名词体系的建立。 其实,《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在以往的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不常见到的“不理性”的人性化角色。就像MOSS说的,想要人类永远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理智,似乎是一种奢望。在以往的科幻类型的小说、电影中的人物,大多代表的是“全人类”的一种状态。 但是《流浪地球》的电影中,点燃木星这个冲动的举动,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实,这个举动引发的思考是:木星点燃后太阳系各大行星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举动,其实更有甚于比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出太阳系,更加让人震撼的一个“情节点”,一个“动作”。一个影响剧情发展,影响人类未来,影响宇宙生态环境的一个举动。 但是为什么第1部中一笔带过了?我们知道只有“朱诺号”探测过木星,那么50年后的航天技术,会有什么变化,是不是更加值得想象?为什么说2里面希望,中国航空航天业知识体系的梳理。因为,电影点燃木星的想法,在国内很难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去推理论证这个震撼的想象力,会给太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克拉克的小说《太空漫游》中“太隗”的诞生,那么,我们中国人点燃木星的想象,要在科幻电影世界中,生成克拉克的“太隗”吗?点燃木星后,离得最近的土星中的卫星,是不是会受到木星和太阳的热,然后融化了冰川,在地球之外,已经有人类宜居了?但是,其实就连这些数据、这些关于宇宙生成演变的揣测、猜想,好像都是BBC的一些纪录片,国外的科学家定义和介绍的。中国的天体物理学的观点,是可以支持郭帆导演、支持愿意为中国科幻尽一份力的作者、编剧团队们,去进一步做科幻想象设定下的,科学的影视推论的?

三、期待电影对原著中大刘老师传统观点的新表达;有更生动的人物、人物关系,在流浪地球的过程中,成长出来的中国英雄(集体)主义,民族特性的发掘;也期待大场面。 几乎所有的小说在改编为电影之后,都会有原著忠粉儿对改编的影片失望,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小说和电影本来就是两种艺术形式。小说的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部分,更适合拍成散文空镜、纪录片、音乐电影MV。电影剧本就是要有时代背景、人物、人物关系,主角在“激励事件”后做了什么、然后就成为了那个主角,然后一个发展的结果。 原著小说有三个时代,四个部分,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还有一个反叛,介绍了一个男性成长的一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男性人类的一生。电影在原著中选择地球经过木星,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的时间点,重新构建了故事,设计了人物,应对木星危机的“激励事件”做出了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的行动。 小说是刘慈欣老师1999年写的,已经出版了二十多年,带有大刘老师那个时代人类的深深的烙印。比如小说中,人类集体的鲁莽、愚昧、容易被煽动的大场面;中国传统婚姻中,女人对于男人出轨的无所谓;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是不会有泰坦尼克号的“肉丝和杰克”的,爱情只是忙碌之余喝一口水……这些大刘老师笔下,不重要(似乎没有事业和研究值得一提)的琐碎无聊的八卦婆娘心思,主旋电影会认同还是忽略?80、90后的新中国夫妻,还是大刘老师笔下那样的吗?虽然很慨叹原著宇宙宏观的视角、场面描写,对集体人性的冷静审视,但也期待能有更有趣的角色和人物出现。其实有点想看第一部中没有的父女关系、母子关系的表现,这类普世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是不是为难“流浪地球”团队的主创了?嘿嘿……其实要说,对于中国人,有母亲怎么还会流浪呢?有母亲就是有家,难道没有母子、父女这种人物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的表达吗? 期待2里面有“飞船派”和“地球派”的冲突,原著中有交代,应该是流浪地球时代人类的两种生存状态。1里表现的是“地球派”人的生存状态,那些“飞船派”是没燃料漂在太空了?还是找到了新家园已经移民了?制造出太阳能板在银河系旅游了?现在现实生活中不都有补给的航空公司货运飞船了?还有太空旅行社。流浪地球时代,现在这些企业、这些社会分工,都到哪里了?发展得怎么样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