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冬日笔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冬日笔记读后感精选

2021-04-27 03: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冬日笔记读后感精选

  《冬日笔记》是一本由[美] 保罗·奥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日笔记》读后感(一):冬日笔记

  天马行空不着痕迹的逻辑,像极了保罗在夜晚的絮叨。细致精确的文字传递,让人足矣获得欣赏的满足。六十余年的回忆,夹杂他的感受、思考和探索。迈向生命冬季的保罗,无疑更靠近死亡的挑战。写下《冬日笔记》,是对过往的整理,更是寄存于重温自己的一种希望。 。。。。。。。。。。。。。。。。。。。。。。。。。。。。。。

  《冬日笔记》读后感(二):老了,那就老吧

  保罗奥斯特有些情节描写的实在是让我感同身受,印象最深等的是结尾探访纳粹集中营时,他感受到地下五万俄国士兵的呐喊与啸叫。还有就是文中关于生死的思考,可能因为真的到达了人生的冬日,所以家人的离世总是引发那么多的思考。文最后,引用写到“可爱的死去”,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很可爱。“一扇门已关上,另一扇门已打开"。这句话可能说老年保罗奥斯特还有很多愿望,可能已经迎来人生新的希望。

  《冬日笔记》读后感(三):漂泊

  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日落公园》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等。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编剧并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漂泊漂泊漂泊】和《桥上的露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

  目前定居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冬日笔记》读后感(四):听奥斯特的经历,思考自己

  书中有一部分是以奥斯特的住宿为线索写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那些邻居,与邻居间发生的那些故事……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中,居住是一项,有个空间能容下那不应该被人看到的休息,能让心有个缓冲地,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独立的社会单位,居住的房子的意义并仅仅是一个生理需求,当你步入有妻子,有孩子的家庭生活,一栋房子带来的稳定,是何其地重要

  平淡是客观的现实,但那份心路历程,生活成其为这样的形态,背后的人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接触到的人与事,坦诚的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才是这本书给读者的财富。

  那些你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最后一一地在你身上发生。幸福,与痛苦~心定了才是生活

  《冬日笔记》读后感(五):冬日笔记评论

  被豆瓣在夏天安利了这一本,如今北京到了冬日 ,刚刚好读完。

  整本书是一段平淡的回忆,恰恰如同一个老人看尽世事沧桑,把自己所有的记忆搬出来,如同晾晒经书、旧物一样,给我们展示出来。

  读过之后感慨其实并不是很多,家的概念、爱的概念、朋友的概念、生活的概念、亲人的概念……当这些概念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犹太人的身份和挪威人的身份产生交融,当时间的交织使家庭的关系产生错位,母亲向孩子讨要生活费用;青年时期的放纵与毫无约束导致自己疾病缠身,遇见爱情, 得到家庭时又迫于生计,打工赚钱。当有钱时又事情缠身,没有时间陪着家人。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无奈、虚妄,会被一时冲动所左右,会被各种人、事、情感所羁绊。这些羁绊也恰好构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打游戏,认认真真面对困难与挑战才有了乐趣,如果没有限制和条件,创造性也难以体现。如同没有重力的限制,搭积木也是悬浮在太空中的杂乱,或是如同流沙聚成一堆。正是因为羁绊人生得意有趣,正是因为规则游戏得以进行。

  《冬日笔记》读后感(六):能接受他老去的样子吗?

  长草很久,准备一读。本想读原版的,但是没找到资源。于是去美国亚马逊看了下,尽然看到作者顶着银丝,眼袋下垂的老者模样,不觉一惊:从20到60,时间是以怎样的方式流逝了呢?如果大多数的我们没有像作者这样的留下自己的传记,那以后我们活过的证据在哪呢?那些年的生活细节,从第一次蹒跚走路,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背着手听课,第一次对某个人怦然心动,于是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然后看着父母老去,拿出20年前的照片,感叹他们竟也那般年轻稚嫩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人生因为经历而变得丰富,或好,或坏的遭遇,面对同样老去,甚至不再健康的父母,人的一生,到底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最终回归内心的平静,能够真正坐看云卷云舒,不再折腾.

  《冬日笔记》读后感(七):幸运的保罗

  第一次看到自己这么多年的想法被写得如此清晰,在漆黑的火车上,在众目睽睽的隐秘角落里泪流满面。

  这段话是一个圆,我试图将它塞进自己的空白处时,才发现预留的不标准处。这些不标准处就是为什么我和保罗奥斯特一同出发,最终他到达了罗马,而我被困在了记载罗马故事的书页里。

  他爱的人不可被创造,她不是他的客体,但她也会是她的客体,被她自己有意识地创造。被谁创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真实性不复存在了。

  她是保罗进化的自己,但也许有人是不能和另一个版本但更近化的自己相处的,在能改变自己进化的方向前,人生要做艰难的取舍。

  感激保罗奥斯特,写下了这本书。

  《冬日笔记》读后感(八):请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四星评价给作者,一星评价给翻译。看完这本小说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敢不敢找个靠谱的翻译!!通篇翻译生硬。按理说第二人称叙事的优势就是给读者以亲和力,但本书中大量情景和场面描写给人冰冷机械的感觉(看完原著以后我觉得不是作者的主要问题,译者要背这个锅,建议大家有能力的话还是读英文原版)。以小生的见解,第二人称视角的小说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时间轴代入和拓展叙事视角的问题,本书中作者的处理手法稍显不圆滑,对比《扶桑》和《灵山》会有比较明显的感受。

  看奥斯特的书总给我一种看剧本的感觉。作为一个职业编剧保罗的优势在于character design(可以理解为人设),然而小说节奏,尤其发展和结局的处理稍显手生。

  抛开所有世俗的条条框框,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奥斯特自己的回忆录来是很有趣的。正如书评说的一样,奥斯特没有简单复述自己的生活,用一种聪明的角度思考了“身体上的痛苦与愉悦,时间的流逝以及记忆的重叠”。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时的热血小子到写下本书时的花甲老人,奥斯特的生命开始进入冬天。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从最开始的饮食,男女,上升到文学,艺术更广义层面的思考。从懵懂的启蒙到深沉的自我拷问,没有放荡不羁的青春就没有今天的保罗奥斯特!

  《冬日笔记》读后感(九):冬日悄至

  奥斯特迈进了自己生命的冬季,缓缓向读者讲述自己从小至今的一些生活小事。作品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正如开篇的首段所讲“你以为这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这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会有这样事情发生的人,然而此后,一件接着一件,它们全都开始在你身上发生,就像在每一个其他人身上发生一样。”读作者的故事自己会有一种或多或少的共鸣感,加之以“你”来称呼,合上书本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慢慢度过了一生。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爱恨情仇的细致描写,然而保罗却用真实的笔触告诉我们一个鲜活的人物,他孩提时代身体受过的伤,年轻时候喜欢过的女人,对爱与性的渴求,为生活而不断迁移的住所,失败的婚姻,失去家人的痛苦以及遇见一生对的人等等。那些经历过的相似事情也会让人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尤其是所谓的“巧合”,或者说是联系。保罗也时常把经历的事情的过往联系起来,比如车祸事件的发生,自己血缘的由来,芭蕾舞的启发,自己的重获新生与父亲的生命告终……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是冥冥中的不可预见与情理之中,你也无法得知究竟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哪个选择决定了自己生命的走向,可能都是,可能都不是。

  一扇门已关上,另一扇门已打开。而它们是哪天打开关上的,生活从来不会告诉你。

  《冬日笔记》读后感(十):写作就是自我

  也许自己也快走到人生的冬天,所以这种慢慢回忆的文字读起来很有共鸣,回忆是琐碎的,就像破碎的梦境,大部分平平淡淡:最爱的童年食物、上过的学校、旅行过的地方、住过的房子和公寓...整本书都像自我回顾中的喃喃自语,第二人称的写法更让这种沉溺容易引起共鸣,所以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放下书本闭上眼睛想起自己的曾经。 就像身体上留下的伤痕,大部分时间我们感觉不到伤痕的存在,只有在凝视自身的时候才会想起每一道伤疤的来历。 “你很少想到它们,但无论何时一想起,你就会明白它们是生活的印记,那刻入脸庞的各种突起线条是来自秘密字母表的字母,它们说出了你是谁,因为每个伤疤都是伤口愈合的痕迹,每个伤口都是与世界意外撞击造成的。” 当然,这种回忆不见得真实,我们总在有意无意中虚构我们的回忆,回忆变成文字的过程中还会添加各种不同佐料,看上去事无巨细,但实际上有精心的取舍。其实,也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取舍吧,这是奥斯特第四本自我体性质的书,在自我检视中发现自我,同时找到整个世界,这个“自我”正是奥斯特文学创作的原点。 有人说,阅读保罗·奥斯特的唯一正确方法是阅读他的所有作品,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所以,2020正好给自己立个flag,读完他的所有能找到的有中文译本的作品(要严谨),也许读完他所有作品后回头再读这本冬日笔记,会有更多感受? 至于那些说作者自恋的人,我想说,QNMD,老子都开始回忆了,还不许自恋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