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青之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青之死》读后感100字

2021-02-05 03:0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青之死》读后感100字

  《文青之死》是一本由赖香吟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青之死》读后感(一):文青之死

  “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众中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个体性,保持属于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林贤治对于作者艾青的诗的评价。有幸暑假读了艾青诗选,让我在艾青诗风沉重,情调忧郁的笔下,体现出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文青之死》读后感(二):文青之死

  不服输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阳他起来春雪里钻盼望生命,每个篇章都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一幅中国从苦难与灾难的抗日斗争,从身陷绝境到路途荆棘,直到最后我们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不太完美的画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英雄,他们吹响了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但无法实际的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带着我们前进,带着我们冲向未来!

  《文青之死》读后感(三):文青之死

  不服输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阳他起来春雪里钻盼望生命,每个篇章都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一幅中国从苦难与灾难的抗日斗争,从身陷绝境到路途荆棘,直到最后我们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不太完美的画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英雄,他们吹响了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但无法实际的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带着我们前进,带着我们冲向未来!

  《文青之死》读后感(四):好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文青之死》读后感(五):阅后

  

文青之死,死于婚姻,家庭,孩子,疾病。年轻人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天真勇敢退场,欢迎来到沉默冷峻更古不变的现实世界。

另:原来70年代生的文青也是看《爱在》三部曲的,看到熟悉的Jesse&Celine被反复提及,与我观影时的感受不谋而合,会心一笑。

同时被安利了Elliott Smith,立即打开网抑云,果然很配这本小书的最后篇章。

  《文青之死》读后感(六):文青之死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青之死》读后感(七):文青不死

  

九篇短篇,九个故事。无所关联,却又围绕着一个问题。当年的文青后来都这么了?

看了些冷门电影、书、展览、爱好摄影、参加点文艺活动,就会有人说“你好文艺啊,原来你是文艺女青年啊”每当听到这种话,就会感觉很奇怪,有点像骂人。充分体会到最后一篇文章《文青之死:A Fond Farewell》一句话的心情“一个词泛滥到既可吹嘘,又可骂人的时候,多半已经离原来的故事很远了”。

九段故事中哪个主角不是年轻时候的文青,他们被婚姻、生活磨平了棱角,被日常生活柴米油盐所淹没。内心深处,孤独的角落依然在坚持着什么。谁说老了就不能体验约会的悸动,《约会》里的严以新和方方,不香吗?

文青不死,文青置之死地而后生。永葆童心,细心呵护脆弱和敏感的一方天地。就算终将有一天被磨平了棱角,也可以保持原有的爱好并坚持到底,就像文青的另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的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

  《文青之死》读后感(八):si

  toiulotoha

  所有日常的破碎挣扎,皆源自一份真心。 是对文青最初本质的寻回,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寄语。 九歌年度小说奖、金鼎奖得主 吴浊流文学奖正奖作品,赖香吟短篇小说集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 1987年,赖香吟发表小说《蛙》,夺得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短篇小说首奖;其后再以《翻译者》 荣获 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崛起于文坛。她的创作,向内探索人类心灵,向外则触及时代、社会背后的隐微地带,细致的文字之间常见反复的思索,是当代重要的台湾六零后作家。 ☆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 ☆ “如今文青当然不是个干净的词,消费流行与装腔作态使它讨人厌,这本书回收该词,不是拥护,不在批判,而是想理一理文青这个词曾经干净的成分。”对于平凡泛滥的文青,赖香吟借由书写日常生活,如夫妻婚姻破裂、老年人身患重病,以各种看似离文青遥远的琐碎故事,侧面显露文青的珍贵特质。 ▼内容简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名人推荐 ☆ 《文青之死》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物,在时间的大幕间奔皇行走,绕不过的瓶颈,则始终是对生活的质疑。他们念兹在兹的,实乃反复思维或仍有“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之愿想,全书大抵见证这些看不见的抵抗与挣扎。在赖香吟笔下,生命的明暗光影曲折晦涩而细腻、沉郁凄楚而感伤。 ——石晓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 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学杂志《秘密读者》匿名书评 ▼获奖记录 ☆ 本书荣获 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 ☆ 收录篇章《暮色将至》荣获 2008 年九歌“年度小说奖”。

  《文青之死》读后感(九):中年苦炼,回头已是百年

  

"人近中年,本该安分下来,他却反而焦虑得像只蚱蜢,四处乱撞乱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想要的人生再不去试就没机会了,他惟恐局面真定下来,唯恐日子愈过愈平静,于是便愈发不安地挑剔吵闹。"

这是属于中年的焦灼难行,与我们年轻时的想像全无重合。那个当年所谓的文青消亡掉了,与生活和解,或成为生活的附庸,成为一粒卒,默默承担时代的灰尘,人生是条下坡路,越走越静。

这种矛盾就像是本该两手空空皆放下,再有任何的起念都是可笑可悲的。家里有我一面墙的书柜,来来往往那么多客人,竟没有人停下来问一句,你都读什么书。自不必说床下成箱的D9和D5影碟,和那些真假混杂的CD。时代被遗忘了,连同过去的自己。大家好像在一个特别热闹的高级餐厅吃自助餐,笑着闹着,相互说一些关心的话,最后竟没有人看到你只是端着盛满食物的盘子,什么都没吃。

赖香吟写起故事来不吝于直接描绘人的困顿、疼痛和思虑,几乎不借助景色、细节和人物语言,不添加多余的跌宕和转折,这样白描的感受不但不遭人抗拒,反而更加熨帖地抚慰人心,从中年到老年,从两个人到一个人,从碎片化的情境到自成一体的豁达,写出了独有的风格,不得不叹服她的笔力劲道。

"激情存在于想象,日常生活负责辗平人与人之间的幻象,在那些童年的书里,不都写些孤独寂寞的人如何被激情所毁,这些所谓经典到底是歌颂幻象,还是揭穿幻象呢?"

过山车般的激烈时日过去后,一切节奏都放慢了,“恋情甜蜜往往无声,婚姻沉重亦是无声”。再见到年少时纠缠过的人,只想立刻回家裹进棉被造梦,浑身瘫软被虚幻的绮梦包围,现实太残酷,我们都宁肯夜夜造梦。青春时代最大的骗局是乐观主义,认为事物总会发生变化,错了可以重新来过,人总是在前进......病痛、死亡、瓦解、崩溃,那些坚硬的现实无法穿透,文青终于还是要面对这种真实。杨君宁形容赖香吟的故事逐渐形成一种声音渐悄的独语:静谧、羞涩、缓慢, 她显见也经历了理想信念的磨损之殇。九十年代流金不再,静好如胶彩画,俯仰之间,陈迹里都是用心的印记。 深深的话要浅浅地说,长长的路要慢慢地走。

"我所曾经置身其中故事的源头是,我们的确在文学、音乐、电影,各种媒材的艺术形式里,追寻自己心有戚戚、有为者亦若是的前行者,但也不可讳言,那些心灵所遭遇的人生,并非总是平坦明亮,而是满布着残缺与不圆满。我们并没有愚蠢到以为那是浪漫,要说我们一心向往流转离散、特立独行、充满喊叫或悲哀的人生,那是言过其实,甚至装腔作势了。就算我真是文青吧,可我并没有想要那么多的悲伤,也没有要搞得天翻地覆,说得咬文嚼字些,我暗暗期待吉儿对我显示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

她的笔调不全是灰色的,有一种将窄路走下去的力量包含在里面。文青不是毫无价值的存在,他们或许搁浅于时代的沙滩,但仍然努力呼吸着一口气,希冀保存自己一份尊严,他们也只是对时间产生过困惑,现在他们已经打算继续走下去了。

  《文青之死》读后感(十):杀死那个文艺青年

  文青时代我们畅谈电影、文学、音乐,作者翻看从前的DV“伯格曼、戈达尔、特吕弗、侯麦、文德斯、塔可夫斯基、赫尔佐格、基耶斯洛夫斯基、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 慨叹那些曾只有我们自己了解的文艺竟也退去的如此遥远。   开篇《在幕间》以青年女作家的精神挣扎与艺术生涯衰亡昭示理想幻灭,对回归文青最初样貌的愿景生存在迷幻的睡梦中。追觅自我情绪在文体上的自由表达,文字的终途是灵魂对现实藩篱的爆裂突破,幻想之于文艺青年,恐怕是最残酷的能力了。“一碰到清醒的现实,我们就完了,生命无非是场幻梦,置我们于死地的是睡梦过后的清醒,谁剥夺了我们的迷梦,谁就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可谓是直抵文青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要害,不刻意规避世俗,始终保持冷峻的距离观察现实,却仍免不了被生活吞噬。无法接受“睡梦过后的清醒”不过是企图在破裂精神碎片中找寻完整,可是日益运行的社会机制要我们不停走下去,来不及回头调整面对生活原有的姿态。   世俗是构成文青生命的部分,亦是剥落艺术才气褪去本初色彩的罪魁祸首。如今再无多少人自矜“文青”、“诗人”,毕竟它们离原来的意义过分脱离了。赖香吟着重的不是对玷污“文青”这一词汇的人们的审判,在那么多被世俗恶气浸染的人群标签中,“文青”不过是普遍中提取出来的特殊,何况挖苦也不会对还原“文青”本貌有多大助益,能提出来的是供人一览的事实,玩味罢了。于是主线淡化为对“文青”后时代生活的描摹,至于“文青”原来生命力如何消失殆尽,形象垮塌,在这方面的挖掘浅尝辄止。   《暮色将至》的母题色彩若要牵扯到文青上面去,想必是对应其社会性死亡的即将到来。生活变成苟活,原有激情的退却与夫妻婚姻的约束,几十年切肤的共同记忆唤起内心的悲情。男主复杂心理历程在前妻的死亡后结束。文青之死不若说是精神之衰。阴暗语调中皆是人至中年的彷徨无力,一种油然而生的病态感,抑或称作是颓丧气息,它没有滞留在这章短篇小说上,而是逐渐扩散,愈演愈烈。   小说所示景象多是“文青”后景象,分崩离析前的文青世界叙述蜻蜓点水般稍加笔墨言之或是直接不提,“文青”前景象繁复背景在篇幅限制之下省略,于是对“文青”后景象崩溃的解释缺乏了一力证。直白地说,越往后读,越觉得我对其命题的宏大期待终归落空。这是我阅读时的最大失望。   《静到突然》、《天竺鼠》是婚姻两性关系的又一探讨,离“文青”的字眼愈远,本质上的距离却愈近。繁杂的琐事让一切失去新奇,“文青”后生活的焦虑成为主线,两性紧张的关系急于寻找出口缓解,疲于奔命的固定轨迹无限延续,人心的疏离拉大,昔日的文青如何再去保持本貌而不至于让灵魂死去?赖香吟将梦境作为了“文青”一辈的臆想乐土,或许这一处不是笔者蓄意安排,而是现实使然。《静到突然》一章私认为是表现力最佳和感情最为丰沛的故事,尤其是结尾的反转,突如其来的悲伤披露了所有沉默的无助,让暗潮汹涌浮上水面。   “爱是危险的问题,避开这个危险我们可以模仿成真地生活吗?”这是一个没有给读者明显答案的设问,赖香吟给出了“不能”。在爱无能境况下,老去的文青只能在虚实间徘徊互换角色。   接下来所述黄昏恋、暮年已至的沉疴缠身,似是角色突破多边展现母题之意。此处也不在作无意义的剖析。   九则写于不同时期的短篇故事虽出于不同时境,文字基调是出奇地相似,那股子悲叹气息算是衍生至今的幸存品。我们被时间夺取了多少,实在计较不来,从时间得来的经验倒是屈指可数,***,我们不是在生活,我们是在苟活。   用“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的句式来说,杀死那个文艺青年,不必动刀动斧,唯时间足矣。                2020.8.18读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