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精选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是一本由曹乃云 编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全两册),页数:7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一):山多林多动物多
山多林多动物多需要故事的年代确实是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没有电子科技参与的夜晚漫长而寂寞,打发寂寞的最好方式就是这一个个散发着魅力的奇幻故事。
星星坠了漫天的时候,人们面对着那片山川,起伏的岩障背后蜿蜒着深邃的峡湾,再远些就看不甚清楚了。雾蒙蒙的。海风扑在脸上,路过山谷时候发出低吼,拿着火把的人们就不明所以了。
有龙吗?还是有巨人?约或是沉睡的神祇发出的鼾声?
于是再过些时候,就有了传于人口的故事。
世界臣服于人们的想象力,所有光怪陆离的风景都是炉火边的荼蘼,生生不息。我们诞生于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活和死去,我们穷其一生也没有能力去弄明白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奥秘。所有的不清晰经过想象幻化成瑰丽,如同一只蝴蝶的翅膀。晶莹的鳞粉散落回人间,那些无聊的日子忽然的闪闪发光了。
炉火劈里啪啦得烧,故事一个一个地讲,老人,青年人,少年,以自己善或恶的心揣测着远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经意之间有了许多另外的宇宙,有了巨龙,精灵,女巫和妖怪,也有了年轻的勇者和喜欢为难人的国王。我们把故事作为虫洞,穿梭其中,在故事里释放自己的个性,隐藏在某个人物背后说着心里的话。故事永远是无罪的,保护善良的人暂时不受生活的惩罚,给予一方天地暂作休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这卷读来不甚精致,带着它独有的野性和放旷。或许是与北欧神话和维京血脉一脉相承的体系,它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表达,和简洁明了的结局。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好人有好报,坏人则加倍受到惩罚。许多故事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仔细一回想,约莫是儿时读的童话有的比较相似。大概安徒生和格林兄弟也读过这些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吧。
你看,这不就是传承吗。
从老到少,从古到今。我们开始涉及人世,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都是从故事中来;当我们想去阐述一些道理的时候,也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它带给我们普世的价值观和最初的善恶之念,它教我们做人,也因我们而有魂。
以故事启鸿蒙,以故事作驿站,以故事终一生。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二):每个人都爱听好故事
印象中小时候会经常在电视中听到一首歌“一年有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然后另一个是晚间电视台的动画栏目“一年有365个夜,夜夜都有好故事”。事实上我一个故事也记不得了,但却对这段话印象尤其深刻。
每个人都爱听好故事,尤其是童年时代,尤其是童话故事。现在想来,我们小时候的故事要比现在丰富的多,各种欧美动画,日本动画,国产动画中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为最好。故事书籍中,哪吒闹海,葫芦娃,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印象都很深刻。说实话,《一千零一夜》中,我似乎不大记得什么故事,但对它的起源印象颇深,说的是有个国王非常残暴,他每天都要娶一个新娘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杀掉。聪明的女孩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每天为国王讲一个故事最后保住了生命,也赢得了国王的爱情。儿时看这个引子一点不觉得有问题,甚至觉得浪漫,长大再看,这完全是黑童话吧!所以人的阅历不同,看东西的视角自然不同。
当我收到这本《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套童话故事,也许也不见得是童话,很多是各地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不见得是人为编写。整本书看下来,意外发现了很多以前看过的故事,但似乎又不尽然相同。不知道是故事变了,还是心境变了。看这些故事的时候,很难再看到儿时看童话故事中的感觉,为主人公的勇敢折服,为坏分子被处罚而感到高兴,觉得故事中弘扬了正义,消灭了邪恶,这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相反现在看来,更多能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看到美好故事背后的无奈心酸,甚至看出了某些故事背后的残忍真相,颇有些黑童话的感觉。但在孩子的眼中并不尽然,看到坏人被轻易地处死或者毁灭会有大快人心的感觉,而事实当然并不是这么简单,而在现实中坏分子也没有这么简单就容易被处置。童话是否某些意义上承载了现实中的幻象?
当然再看这些故事,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一般农夫家都会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坏二儿子精,小儿子“愚蠢”而善良,但总是这个小儿子能最终达成目的。魔鬼通常会抢公主做老婆,然后蠢得很,会把自己的心脏藏在哪里告诉公主,然后总给人听了去,就结果了他。贪婪的人通常没有好下场,主人公可能也是个奸诈无理的小伙子,渔夫的妻子一般都贪得无厌,勤劳善良的姑娘通常都能嫁给王子。童话就是童话,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不管是哪里的童话,这说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总还是一致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三):那个站在宫殿门外接待流浪汉的国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这一本书收集了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拉普兰德、法罗群岛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位于北纬五十四度以上的高纬地区。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欧地区的冬天的夜晚时间特别漫长。 漫长的夜晚里,在那个可能只有篝火甚至没有光明的年代,在那个文字或许没有诞生的年代,原始的人们可能坐在一起,聊天说地。 新奇的故事和传说,或许就产生于这样的一个个夜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故事,具备着十分强烈的地方特色。 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个特点。 粗犷和宏大。 故事中的主角,常常需要跨越山海,穿越风暴,战胜冰雪。广袤的森林和辽阔的大海,漫天的北风,是最常见的背景。 而在故事中出现的动物,则多以麋鹿、海豹、野熊为主。 故事中人们的身份,国王公主大臣王子这些在其他童话中常见的元素,都转变了,更多地,看到的是庄园主、农民、牧鹅的姑娘、打鱼的少年。 就连译者也指出,在北欧的童话故事中,北欧人们的童心童趣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他们甚至会想象,国王会“站在宫殿门外,接待向他询问的流浪者”,译者认为,这是在交通和生活条件都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高高在上远在天边的国王的一种“天真的想象”。 这种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也使得北欧的故事趣味性格外强烈。 例如《会变化的小伙子》《两姐妹》《黑船》这些故事。 即使我们知道,故事的最终指向,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被故事的走向吊起胃口。 譬如,少年斩杀了一条恶龙,龙的肚子里却有一只兔子,而兔子的肚子里还有一个鸽子,鸽子的肚子里还有一枚蛋,而这枚蛋里面包着恶魔的心脏…… 故事一环扣一环,妙趣横生。 同样,也有着富有哲思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捕捉月亮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意思,颇为类似我国的猴子捞月。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篇山地。山地上有一座村庄,村前既然没有一条道路,村后也没有一条出路。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庄,村民们除了自己的村庄,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民们决定,捕捉月亮。 最后自然是失败了。 村民们因为把水中月亮的倒影当成月亮而弄得十分狼狈。 在这篇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一句话:“那是一个知识进不去的地方。” 可见,在当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对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渴求,已经如一盏烛光在人们的心中点亮。如若不是有这样的观念,也不会产生这样一则富有反讽意味的故事。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得以向后代传播,自此薪火相传。 通过故事来寄托思想,传承观念,正是民间故事的价值所在。 同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也通过这些故事,表达出来。 耳濡目染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正如后来,闻名世界的戏剧家、诗人易卜生正是受到北欧童话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写出了著名的悲剧《培尔·金特》。 这些故事,不仅写给童年,也写给成年。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四):北欧的有趣故事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的有趣,书的名字叫做《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看到这样的书名,其实大概也就明白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类型的书籍,简洁明了的通过书名就明白了书要传达的内容,确实是很不错。
其实任何地方都有一直在讲述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下来,可能很久远了,人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些故事,讲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故事可能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是非常的短小,但是却让人阅读之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流传下来,能够被人们认可。
北欧是一个很有趣的地区,在那冰天雪地之中,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人们浮想联翩的地方。所以那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流传下来,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故事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具有抵御特色的故事,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人们的教育也是受到了地区的影响。所以一个地区的文化决定了很多很多,而这些故事就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所以才能够被人们所喜欢。而有些故事是超越了地理区域的,也是可以被全世界所接受的,这样的故事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流传下来。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的作者是曹乃云,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著名翻译家,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家。作者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专业,任华东师大外语系德语教授,并且曾在西柏林歌德学院、东柏林洪堡大学留学,所以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也在留学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了解了更多的故事,这些都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本书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也是作者费了很多的心血的作品结晶,一经出版就被人们所喜欢和关注。
在书中作者分地区的讲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当然这些国家也都属于北欧地区,这些简短的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阅读之后可以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其实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么就不会让人们有很深刻的记忆,那么更谈不上能够流传下来,甚至是被讲述了百万次。百万次是一个什么概念,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但是要是有足够多的人来讲述,而且经常的讲述,似乎也不是很困难。但是前提条件就是这些故事必须要很吸引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喜欢上这些故事,才能够长久的流传下来。
这套作品其实是一个系列的作品,不仅仅是本书这一本,而是包含了很多本,介绍了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的故事,这些故事也都是人们非常喜欢关注的故事,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流传下来。本书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包括了上下两本,书的封面采用磨纱处理过,更加具有手感。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故事书,书中讲述的故事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看到这样一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意义,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一本故事作品,也只有这样精彩的故事才能够被讲述了百万次,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五):讲100万次不够,再讲100万次
讲100万次不够,再讲100万次
北欧位于欧洲北部,高纬度,又贴近北极圈,那边真可谓是天寒地冻。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极北苦寒之地,过去那里的人们生活是极其困苦的。但是,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居住、生活,日积月累就会产生文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流传下来。(想必是天冷夜长,那时那里的人不像现在这样夜生活那么丰富,只能靠讲故事打发时间)那里流传的故事的背景多以山林、海洋、寒冷等等元素为主。比较有趣的是,读了上下两册的《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集中阅读了北欧数个国家与地区的童话,发现这些童话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
说一点比较有意思的——
童话的流行往往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可能同个蓝本,经过不同地区,都带上了不同地区的色彩。在民间,由父母讲给小孩子听。当然,属于同个阶层的人的事是没有什么好讲的,于是这些故事更多的是关于另一阶层的人,也就是贵族或者皇室里的人。通过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就可以看出来讲故事的人对于皇室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不完全了解的,只知道那里是财富与权力的集中地,很多细节都产生于自己的想象。对于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
如果主角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子,那么在皇宫里边就会有一位老国王,他肯定会有一个帅气又专情的王子。王子会对女孩一见钟情,非她不娶。当然,女孩要嫁入皇室,并不是简单的就能进来,需要有等值的东西。于是,这穷人家的女孩必定要心地善良,心灵纯洁,还充满了智慧与勇气。女孩一定要拥有这些无形的美好的美德,方能被王子相中。
而如果主角是普通人家里的男孩子,大体相似,却要求会更高。这种情况下,这时王宫里总会有一个待嫁的公主。男孩听说或者偶然见到了公主,便想要娶得公主,而公主也会对男孩芳心暗许,但此时老国王总会跳出来百般阻挠(有时是被某个恶意大臣的怂恿),设置很多难关,让男孩完成很多超现实的事情。就比如说一个晚上建好一座城堡,或者是打败某个恶魔等等。而男孩要突破难关,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也需要有他人来帮忙。而穷出身的男孩是没有过硬的关系者来帮忙,因此愿意帮忙的几乎都是临时在路上结交到的。——这就是所谓的路遇贵人。这些贵人都感受到了男孩的热心与善良,这才愿意在关键时刻能够出手相助,帮忙披荆斩棘攻克难关。而最终男孩经历了重重考验,抱得美人归,不但成为老国王的女婿,还得到了国王分过来的一半国家。
这其实是流传于民间的非常好的一种祝愿,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传,然后又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所有的这些故事看起来天马行空、包罗万象,但是提纯之后剩下来的总是有关于真、善、美、智慧、勇气、正义等等这些品质,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东西才可以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甚至讲了100万次,仍然还要继续再讲100万次。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六):说故事 论世态 讲人情
说故事 论世态 讲人情
民间故事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记忆。按照我们现在的研究和推论,当人类具备了一定智能的时候,开始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阶段,也就是从原始时代向奴隶时代、封建社会时代前进,那么相应地社会结构就会逐步深化,社会等级相应建立,一切伦理道德、民俗风尚和律法等最后逐渐形成。这是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记录和传承这些的,民间故事就是一个丰富而巨大的载体。因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最后都会在语言的流转中和文字的记录下得以存在。
像我们熟悉知道的殷墟的甲骨,其占卜内容就方方面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内容。这是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口述传承,则是另外一种形态。文字传承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化下来;口语传承,则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加入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原来的指向。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其版本和结构内容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这就是流传过程中加入进来的新的材料。这种情况使史诗成为了动态状态,让人们的研究也丰富多彩。
史诗的流传是整个民族的美好记忆和英雄经历,值得赞扬歌颂。其实它也是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不过它更有体系和规模,普通的民间故事,则一般较短小精悍,喻示了某种道理,它也赞美善良和美好,谴责邪恶和犯罪,可以说全人类之间的故事,都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阐述的是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习惯。它们只有大同小异,而没有真正的相反和不同。善德的定义虽因文化差异和种族不同,有差异,但是根本上是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观看所有国家的民间故事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和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感受都基本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尽管人物名字不同,故事情节不同,可是其宗旨含义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开篇挪威的一篇《培尔·金特》讲述的就是勇敢者的故事,勇敢的人可以降服魔鬼,这是人类探索精神勇敢精神的昭示,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普遍性真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听了无数次。可能内容不同,可是含义都是一致的。它们外壳不同,内质一样。
还有其它不同的人类值得赞美的品质,勇敢善良真诚智慧等等,这些品质的外围包裹不同,最后的意义基本相同。比如穷人的娶妻生子,都是凭借某种个体优势,战胜困难,最后达到一切圆满,万事大吉,皆大欢喜。穷小子变富,穷小子发财,穷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民间故事的呈现是丰盛的,论述是精彩的,而其彰显的不过是人情世态。当然,也有许多地域特征的故事,但那更像附会的创作,而非伦理型的故事从内至外的发展和延续。这类故事数量上不多,像丹麦的《西兰岛的传说》,寓意不大,只是一说而已。
这两册精装的小32开本的民间故事,让人很是享受,并且又回味了一下童年时代的某些经过和情节。尽管看得有些囫囵吞枣,然而还是感受到了那种热烈的浓郁的民俗氛围,其直白口语式的讲述,娓娓道来,毫无违和感,就像一个老奶奶在火炉边给围着的大小男女讲着有趣的故事。那不正是寓教于乐的老夫子主张吗?几千年来,这样的模式也没有太大改变,而现在,正应该是提倡恢复的时候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七):《凡人的品格》
老规矩,先说说封面。
几个不规则的椭圆形色块,配上小孩子手写样子的文字,显得童真而简约,符合我对北欧的印象:极简主义;封皮做得比较厚比较硬,也很有"故事书"的味道;稍微有点意外的是,书中的配图非常少,而且是比较抽象的黑白小图,这在“出版说明”的末尾或许给出了理由:“故事里有些来自往昔的观念,并不一定都适合今日的儿童”。
这是一本故事书,却不是一本给孩子们看的书,而是给大人用的——“故事的魅力在于讲述……所以,开始讲故事吧”——“出版说明”里这样写道。然而,即便是给大人读,也未必能被读懂。
如果说《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是经典的童话故事,那么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就算是非经典的童话故事吧,因为其中收录的故事并不如经典童话那般一眼就深入人心,甚至对于我这个奔三的人来说都有些不明所以。
比如《吝啬鬼的遗嘱》一文,内容是一个独孤的老吝啬鬼雇了一个小伙子做长工,小伙子做得多,吃的也多,吝啬鬼一直为此心疼。在他死前,邻居们来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想交代的。吝啬鬼正想说“我的家产田地全给他吃光了”,谁知最后三个字还没说出口,就咽气了。从此小伙子一夜暴富,故事结束。
不知道讲给小朋友听,他们会不会觉得很好笑,但我看着却觉得没有意思。我努力从中挖掘价值,可我想不明白,故事想告诉我们即便要打工也要找个富人家里打工、还是告诫我们哪怕是勤劳善良的人也要小心提防?或许正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我选择相信故事是在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这样会有好运(强行赋予意义T-T)……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看这本书里的任何一则故事,就都能说得通了;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激励人们的地方,教你变得更优秀,这样也就变得让大人也适合阅读了:
从前有个富翁,雇了一个小伙子看店,结果小伙子看上了他的女儿。小伙子是个穷小子,就像我们这些凡人一样,富翁不太乐意,就刁难地问了三个问题。可这些问题只有托尔斯的巨人,那个十分残暴的人知道。小伙子为了爱情,决定去冒险。路上遇到一些人帮助了小伙子,但也请他帮忙问些问题。
小伙子幸运的先遇到了巨人的妻子,他正是其中一个路人想找的女孩。女孩很聪明,藏起小伙子,帮他向巨人问了那些问题,巨人对自己的妻子没有太大的防备,把答案都说了,然后吃了早饭去打猎。小伙子则趁机带走了女孩,并在归途为路人们做了解答,路人们都愿意拿金银财宝报答他。
富翁听小伙子说完,认为自己会比穷小子得到更多的财富,也去找巨人了,可是却在路上着了道,变成了天鹅,被困在湖面上游来游去。而小伙子则和富翁的女儿开开心心的举办了婚礼。
这个故事比较长,也是比较精彩的一个故事。但不管怎么说,勇敢的小伙子最终还是获得了他所追求的幸福。他对富翁的女儿有专一的爱意,有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有知恩图报的品格和诚实的品格,还有不贪图富贵只管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精神。
我们这些凡人如果也想拥有小伙子那样的运气,那就做一个拥有优秀品格的人吧!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八):故事里的魔鬼
我个人是看有《芬兰》一书的,《北欧》一书中也有“芬兰”小卷,不过故事均不一样,足以看出相关出版人的用心。
其实看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魔鬼。
中国是不提倡魔鬼的,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这并非意指中国无“鬼”,而是无“魔鬼”。在中国的神话体系、民间信仰中,“鬼”并不可怕,或者说,“鬼”的原体都是人,“鬼”只是人死去的另一形态。然而在西方,“魔鬼”与人存在清楚的边界,很少有相互转换形态的情况。另外,“魔鬼”往往是为恶者(有部分故事将其诠释为善良,但为少数),与其对立的存在是天使,是神灵。
而在《北欧》一书中,很多故事都提到魔鬼,甚至在标题中都提到“魔鬼”。如《雄猫和蓝山的魔鬼》、《男孩与魔鬼》、《动物和魔鬼的故事》、《骑士、魔鬼和爱斗嘴的妻子》、《斯勒塔纳的魔鬼》等,都有提到魔鬼。
彼得·安德雷·阿尔特在论述恶的起源时,有一段很有趣的论述:
所以谁寻找恶的起源,就碰到叙述转换过程、违禁行为和驱逐过程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起源,假如可以做出总结的话,是文化的位置,在这里社会宣布恶是它的匮乏意识的象征。恶的开端要求只能理解为它虚构描述的一个故事,这种虚构的叙述如同第二——能动的——起源一样,凸显在一个区域之上不管是思维,还是语言都不能挤入这个区域的黑暗中。在宏大的神话故事和戏剧中发展起来的恶的虚构秩序,位于这个永远不能测量之点的彼岸。宏大的神话叙事和戏剧比任何一种用概念包围起来的尝试起的作用都更持久,更震撼,其原因在于文学的力量,在于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彼得-安德雷·阿尔特著,宁瑛、王德峰、钟长盛译:《恶的美学历程:一种浪漫主义解读》】
阿尔特在最后的论述十分独到,“文学的力量,在于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将这句论述放置于此,恰到好处。这本书中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而这些故事恰不遵循逻辑或常理,而是充斥着生活气息,又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魔鬼”在其中,充当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见证人。
因此,魔鬼其实是中性的存在,真正显现“正义”与“邪恶”的是“人”。如《男孩与魔鬼》,魔鬼并未作恶,男孩却诓骗魔鬼,并且借用他人之手将魔鬼杀死。《动物和魔鬼的故事》,则是讲述了六只动物将一只魔鬼赶走,在他的屋子里住下。如果我们将“魔鬼”换为“精灵”,会发现这些故事的论述并不合理——或者说,令人难以接受。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男孩或六只动物欺负一个精灵的景象。如果非要加一种判断,那就是不合理。而魔鬼在大多数情况下,充当了被欺负而合理,并且大快人心的存在。在故事中,“魔鬼”就是所有存在的假想敌,“魔鬼”之死是美好的,是精彩的,是正义所鼓励的。而真正实行“正义”或“邪恶”行为的,则是人。
弗洛伊德有一篇文章,名为《十七世纪附魔神经病例》。在文中,他指出“魔鬼对于我们来说是恶,是应该抵制的愿望,是被拒绝、被排斥的本能冲动的后裔。”按照他的说法,“魔鬼”其实是人欲望的体现,而在社会中,这种欲望是“羞耻的”,不应被公共所注视的,因此成为了“恶”。而这恰与故事一致,故事中的魔鬼充当了“恶”的具象存在,魔鬼做的事情也被惩罚。而人们所做的,更像是“以恶制恶”。
谈论这么多,只是讲述我对这本书的简单看法。这类书很有意思,单讲一个故事,不太容易拿捏分寸。如果讲得很宽泛,又不免脱离主题。而我从“魔鬼”切入,也是想通过这一视角说明故事的重要性。至少在此,故事能让我们对“善恶”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
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九):传说是不甘的外衣
书的封皮是厚实的硬壳,我一边摩挲一边端详着它。入目先是童书般可爱的配色,再是歪歪扭扭的“那是山多、林多、动物多”几个白字,封面的底端用截然不同的黑体字写着这句话的结尾“的年代”,一股传说感扑面而来,似乎在暗示读者它的古老。
但我始终没能找到我最在意的东西。
我疑惑了。
著者在哪里呢?
只见编译处写着“曹乃云”,不见著者。我失望起来,猜测这又是一场镀金的闹剧,这个曹某甚至不愿让著者的姓名作为陪衬在封面出现。
但它的封面清新可爱,又结实,我对它颇有几分好感,于是打起精神翻开看了序言。
哑然。
原来这书是吃百家饭长成的。出版者即便想写下作者们的尊姓大名也是有心无力,找来这些故事已经属实不易。书名“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并非虚言,这系列丛书就像格林童话,记载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有些故事确实被讲述了百万次之多,如瑞典的灰姑娘。
我阅读的北欧两册中包含了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拉普兰德(根据查阅应是芬兰领地,三国交界处,号称欧洲最后一块原始保留区,被认为是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法罗群岛的故事。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童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提及了渔夫与海洋,我想这是北海渔场的缘故。阅读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的心与异国古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序言中所说的,很多故事只是换了一个面貌,而我们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将会惊异地发现,它们本是一个故事。这也许启迪我们,感情的衡量单位本该是人,无关母语、种族与性别。因此想要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的人,其实不妨阅读一下这些传说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与童话故事非常相像,通俗来说可以认为是同类。但它们又有非童话的部分。其中一些并不适合讲给孩子听,另一部分则适合于成人和儿童。它们不是作为童话出生的,绝无可能是为了钱袋子而糊弄无知儿童的把戏,因此你很难从中找到那种令人恶心的矫揉造作的词句,它们全是上等货。这里推荐各位去读,也推荐各位甄选以后读给孩子。
说实话,它们甚至是有点难懂的。
我这里举例《鹅蛋儿大力士》,出自章节挪威。故事讲了一个小男孩,他没有爸爸,也不知谁是生身母亲,只知道自己是五个农妇从一个大鹅蛋里孵出来的。一开始,农妇们很喜欢他,但是后来,这个小家伙吃到农妇们再也养不起了。面对母亲们的议论,小男孩离家出走。
他先是为一个农夫捡地里的石头,很快就把那些巨大的石头全扔了出去,吃饭的时候又风卷残云吃光了所有东西。有石头的田,肥沃不到哪去,这农民必然不富。于是这个有自知之明的农夫将小男孩劝到国王那里。小男孩便高兴地去了。
先是国王的仆人支使他,后来他的力气闯了祸,就变成了国王指示他。小男孩为国王击退敌军、打败两个魔鬼,但是国王仍然不能够信任他,甚至眼红小男孩从魔鬼那里得来的宝物。于是国王提出让小男孩去月亮上取一块石头,如果这次他能够办到,就把半个国家作为公主的嫁妆让他当驸马。
小男孩问国王该怎么上到月亮去,国王答不上来。小男孩放声大笑,说:“我可知道!”
国王问:“在哪里?”
小男孩一脚把他踢上了天:“就在我的脚下!”
豪情万丈!
完成这一系列壮举的小男孩对那个宫殿头也不回地说了拜拜,又回到民间去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结局,小男孩将嫉贤妒能的王踢上天,又对贪婪的王所眼红的财富弃如敝履地离开。这种瑰丽的想象体现出的是鲜明的反抗精神,我推断这篇故事应该作于1860年以后(文中有枪支弹药),正是思想变革的时期。另一个是击退军队,拿着铁锤的小男孩击退了实枪实弹武装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这难道不是挪威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吗?
有意思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推荐那篇《换成烟草的少年》,强烈的浪漫色彩充斥其间,那是人民对平等的向往,甚至有一种打破阶级壁垒的热望。而且这种热望充斥在整本书中。
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传说是不甘的外衣。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十):浅显易懂的道理,可大人们好像都忘记了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一些故事书,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也许因为太过喜欢,所以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天天不写作业捧着故事书躲在卧室看的场景,就连那些故事现在都还记得,从最远古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到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一个的神话故事。
可至从上高中之后,开始慢慢的将兴趣转向了其他的地方,游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渐渐的我开始遗忘了小时候看故事书的那种满足感,被其他的东西填满了时间。
这一次遇到这系列书,让我对童话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系列丛书,有法国、北欧、俄罗斯、非洲等8个系列,我买了法国和北欧两个系列,因为对比其他,不为别的,只是单纯觉得这两个地方吸引我。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篇里,收录了北欧好几个国家的经典故事,当时是想说送给侄女的,结果自己看了之后,突然发现,现在看和小时候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了。小时候是觉得对故事充满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厉害的人,现在,更多的是在想,人们为什么会需要故事。
以前看的多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一直以为外国的可能会不一样一些,看完后发现,其实人类的文化是相通的,就算内容、名字、背景完全不同,可想展现的寓意都是一样的,主人公必定有这几个特性,机智、善良、勇敢、美丽等等优点,而这些,也是人们一直希望自己拥有的,所以我在想,故事其实很多时候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这一点从未变过。
但故事并不只是单一的因为向往而存在
就像中外故事,虽然他都有着相似的寓意,但他的背景肯定是不一样,不同时代诞生的故事也是不尽相同,故事的情节间接的反应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有名的“孟姜女哭长城”,又如“卖火柴的小姑娘”,如若国泰民安,那么这些故事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还有书中的“山村里的猫 ”的故事,他们说的恶魔,在我们古代是没有的,我们故事里出现的是仙妖鬼怪,这就是不同国家和背景孕育出来的不同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些区别,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故事中了解到当时的时代是怎样的。这些故事在教导看故事的人的同事,也像一个有趣的国际历史老师,用有趣而精炼的语言教导着后世的人们。
没有谁规定,只有小孩需要故事
说实话刚收到这本书时我还以为会是很多插画的童书,整个包装都挺精致的,封面的设计也是比较童趣的漫画可爱风,而且在我看来,故事搭配插画是童书的固定搭配。现在发现我想的太理所当然了,没有谁规定只有小孩子可以看童话,只有小孩子需要童话,事实上,成年人同样需要童话,我们不能否认成年人的世界更复杂了,一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太过于幼稚,太过于简单,很多时候人生是不可能像童话故事一样善恶分明的,可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需要童话,需要一些浅显易懂的东西来直击心灵,人生需要减法,摒弃复杂,才能过的更开心。年轻时的我们总想追逐很多东西,但过完那个年龄段后,才其实我们更想回到童年,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欲望做减法,才能更快乐”。童话不止是故事,生活也可以更简单,我们需要童话,用童真去面对世界,人生才能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