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菜根谭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菜根谭读后感100字

2022-03-14 15:5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菜根谭读后感100字

  《菜根谭》是一本由陈继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谭》读后感(一):淡泊为真

  

菜根——市井上最便宜,最不需要付出金钱的东西物件,大致是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菜根也能喂饱我们的胃部,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一定为了金钱利益破坏了某些东西的纯净。

而我也大胆的假设一下,这里的谭字也许是像通假字一般,同“谈”——即是语。这本《菜根谭》里面,既有修身语,也有闲适语,还有应酬语,所以,比较像修身齐家平天下这般的立于世的告诫语录的书。

这本《菜根谭》所选择的配画,是齐白石的画作。制作精美,不能不称赞为视觉享受,齐白石最出名的是画虾,里面也是有这样的画作欣赏的,最妙的是,每幅画下面都备注了现在藏于那个博物馆或者美术馆,如果在书中与心意相通的画作相遇,可以直接了解到藏于哪一个博物馆,有机会可以去亲自拜访,而齐白石在这本书里面出现的作品,大多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地,大概是北方那边藏品居多。下次去北京,辽宁的时候,一定不能错过了。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

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这和我们古话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中庸,凡事不过分,不夸张,所以,无论是祸还是福,大抵都不要过于的担忧或者狂喜,因为可能是上天自有安排,曲曲折折,折折曲曲,人生未走完的时候,都不得轻易张扬,摆正自己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福气。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

“花无百日红”,春天的花儿,自然是美艳娇丽的,自然是光彩照人的,可是能美艳多久呢?可惜时间也许不会尤其宽待哪一朵花,那一棵树,一场雨,一阵风吹过之后,花儿自然又掉落,自然又是化作春泥来护未来的花了。所以,我们人即使是在得势顺航的时候,也切忌高调,因为不知何时会来一场雨,也不知何时会来一阵风,那风雨来了之后,我们也就归于尘土了,从哪里来,也就回哪里去了。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菜根谭》读后感(二):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大家熟知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对联正是来自《菜根谭》。 在浩如烟海的的中华文化中,古文中无不包涵着我们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文明与人生哲学。在炎炎夏日之际,在中华经典文化中找寻盛夏的清凉,探求内心本真的顿悟,可谓是赏心悦目之事。在众多古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当推《菜根谭》,全书汇聚了儒释道精华,读之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这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菜根谭》,以清光绪十三年扬州藏经院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涉园《喜咏轩丛书》刻本。收录了齐白石高清画作103幅。亦文亦图,在品人生哲理之际,亦可赏名家画作,岂不乐哉!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即使面对厄运,只要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定可获得事业成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部寻回内心本真的顿悟之书。全书共分5卷,收录383则语录格言。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对生死、荣辱、心性、德行等人生之根本问题作出解答。语言隽永,禅味十足。翻开本书,让人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提高人生境界。不知不觉中,浮躁和不安烟消云散。 在当下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疫情,美国甩锅世界,打压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陷入下行趋势,当下很多人的生产生活或多或少的都收到影响,更别说失业在家的人了。诸如种种,如何面对当下的困局,《菜根谭》有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讲的就是警惕和防范,这很有必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后,要尽快复工复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本版《菜根谭》具有忠实原著,精编精校;全新封面,清新典雅;全新插画,图文并茂;新增注释,通俗易懂;生僻字注音,扫清阅读障碍;全新版式设计,图文并茂,适合阅读收藏等8大特色。 作者[明]洪应明,明代学者、思想家。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编著有《菜根谭》《仙佛奇踪》等。 有事时用心做事,无事事用心读书。无论身在顺境逆境,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世事烦扰中,保持自己的本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菜根谭》读后感(三):情商低怎么办?一本小小的古书拯救你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中学时期,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但是又怪好听。很好奇,这本书为什么叫菜根谭?后来才慢慢知道,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用意是告诉大家,人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修养。“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是一本薄薄的小品文集,它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有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作者为明朝中后期万历年间的洪应明,他早年热心仕途,万年看淡世事,隐居乡里,将一生的感悟写进了《菜根谭》。听说主持人汪涵也极喜欢这本书,常常随身携带,随时翻阅。难怪汪涵总有一种娱乐圈人没有的淡定和睿智,说话也总是滴水不漏,颇有情商。因为这本书,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

书中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深意,你细细品。

1.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看个人的理解。交朋友要有几分侠肝义胆的气概,而做人处事要存着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在现代社会,一份单纯的感情非常宝贵,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付出真心。这是相互的。

2.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往往是常态。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好的心态。只要生命还在,逆境总会过去。前几天高考出分,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人高中状元被北大清华争相录取,有的人发挥失常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我当年就是后者,但是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开心,我对自己的现状也很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一切都是小事,只要有好的心态,逆境总会过去。

3.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文章写得好,并没有什么哗众取宠的地方,只是表达恰到好处;人品很好,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回归自己的本性。做人要真诚,简单点,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4.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

非常有道理啊!别说老年疾病了,现在各种关于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都是自己作的。被透支的生命,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我们。

这样的金句还有很多。古人的智慧真是一笔宝藏,需要细细挖掘。

  《菜根谭》读后感(四):嚼得菜根 百事可为

文/河北小珊 评《菜根谭》

众所周知,《菜根谭》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洪应明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关于《菜根谭》名字的来源,有这样一段渊源,当时明朝走向衰败,洪应明潜心著作,生活贫困,他看到集市上的菜根被丢掉,觉得可惜,就出一点钱从农民那把菜根买走,人们称他为傻菜根。菜根苦涩人人弃之不用,但洪应明确视其为宝,精心研制出了菜根咸菜,味道颇为不错,竟别有一番风味。慢慢的,他做的菜根咸菜名气大了起来,不少人前来学习,洪应明也不藏私,便把这门手艺传给愿意学习的人,后来菜根咸菜发扬光大,洪应明也因此被称为菜根咸菜的祖师爷,他的著作最后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经历。

本书共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收录383则语录格言。每一部分都是围绕特定主体所编排的,采用的是明代常见的格言体,论述了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等人生处世哲学,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值得赞叹的是,《菜根谭》并不是一本满含说教内容的乏味语录,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内容,还有很多诸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等美妙的经典名句,读过之后,让人心情舒畅,陶冶心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对生活的感知感悟;亦有“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这种面对生活中的好与坏的境地的良好心态,教给读者不要放弃对成功与幸福的追求,更不应该自暴自弃,而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斗志,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更有“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的为人之道,让人们知道保持包容和分享的心态,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宽容,才是真正能够得到快乐的智慧。一个个简短的格言语录,经常能令人貌似顿开,读起来总能心情大好,作为枕边书,睡前翻开读几页再合适不过。

《菜根谭》有很多版本,我自己之前也入过一本,内容不做过多的比较,这一本的得分点在于颜值,封面、插画、书签、内赠的卡片,总归就是精美,感觉传统的内涵和现代的设计感完美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里面的版面设计也十分舒服,我读的时候,打开喜马拉雅的有声书,一边听,一边看,很是享受!

  《菜根谭》读后感(五):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虽说比起上学时大段或者通篇得古文翻译读起来轻松了很多,但是有很多段落理解起来还是会有点难。起初觉得书中应该多一些注释或者译文,后来慢慢品来才明白,这些浓缩了智慧和人生体验的语句,每个人读来都会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有不同的领悟,如果真的是把编者所理解的译文全部都呈现在书中,反而缺了恍然大悟的趣味。注释译文千千万,只有自己读出来的意思,才是真正领悟到的意思。

书中有很多的句段都是曾在各种地方看到过的,也许当时并不能明白,但是多年以后却发现是人生至理。就像那些现在读不懂的,也许未来的某一天终会恍然大悟。

明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各领风骚,这本书所收录的思想也是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很佩服古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很多思想放到如今看来必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却被逐渐忽略了。人们变的功利、着急,一切都想要速成,越快越好。却忽视了一座华丽的大厦如果根基不稳,越高就越容易垮塌。

古人的智慧与古语的质朴之美,能把看不见摸不着大道理描绘的好似可以看到的风景一样,比如“芝草无根里澧无源,志士当勇奋翼;彩云易碎琉璃脆,达人当早回头”,比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取而心随空”。

印象最深的还有书中不止一处提到,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用一次两次的松懈为借口放纵自己。让我联想起前不久一部剧里面的男主角,为了自己想要坚守的信念失去了人生很多宝贵的东西,当又一次被朋友劝说忍一下,低低头就过去了的时候,他说“你们总说‘只要现在忍一忍’‘最后再忍一忍’,确实这一瞬间会觉得松一口气,但是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放任下去,人就会变了”。的确,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原则、底线、气节,才是支撑一个民族站起来、走下去的支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宝贵财富。

书中插图用的是齐白石先生的画作,比起《围炉夜话》中八大山人的画作,齐白石先生更多了一些文人的清雅,画面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齐白石先生非常仰慕八大山人,后期的作品里也更多了一些八大山人风格的简约和对用笔用墨的研究。但八大山人更像是借助画作来表达自己孤高凄凉的内心,齐白石则更像是通过一笔一墨来表达对人间万物的热爱。所以把这两位大家的作品分别配给这两本书,编者也真的是非常有心了。

  《菜根谭》读后感(六):性定菜根香

  

具体记不清哪一年了,那时候的自己,每周五守着电视等芒果台的《天天向上》。最喜欢汪涵,妙语连珠。在节目里,听他提到过《菜根谭》。也不知谁给的自信,我那时竟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书籍。偏见真是让人眼光狭隘。

那会儿,查点资料必须舟车劳顿去图书馆。一拖再拖,这本书就被留在了记忆深处,没再唤醒。

最近,好友安利了这个配着齐白石画作的版本,我承认自己是被大画家吸引,才下单此书的。

拿到的第一感觉是:淡雅!

淡青色青花瓷花器倾斜,一只红蜻蜓正飞向柳枝,一人在柳枝下手不释卷地读书......

静,透过这淡雅沁入人心。

全书编为5部分,修身、应酬、评议、闲适、概论。由大明朝神秘隐士洪应明编成。

细读,不断想起《论语》和近期读完的《人的疆域》。简短的文字是作者对人生种种的思考,成败、进退,功名、淡泊,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着生命中的问题。还是应了那句话:“技术在变,人性从未改变。”

也同样的,让人不得不想起另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上得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 从《诗经》到《菜根谭》,跨越几千年,我们还是需要时不时回望过去,自己是否做了同样错误的选择?要从历史中寻找办法?

这样一本书在浩瀚书海里算不得惊人,更不是巨著。没有任何现实描写,全部是形而上对世俗生活的哲思。出世入世的道理,世世代代的人永远听不腻。

道理是道理,道理是一个标准,亘古不变。而人性是变幻莫测的。在人性失控时,道理反而成为最尖锐的讽刺。在搜寻资料时,看到有人批评洪应明写出了曲高和寡的孤傲,也有人赞扬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我想说,这本书在一个人落寞、迷茫、焦虑、纠缠时,翻一翻,说不定哪句话便会给人勇气或让人放下。就索性把它称作来自明朝的歌谣吧!遇到知音者,便可抚慰人心。

我手里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全书配图都是齐白石的画,倒是与这本书中的简短文字做了相互注解。虽然,这些都不是原画,但每一幅也都透着生活小情趣,不为世俗所烦。很是应了“性定菜根香”这句话。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它是曲高和寡的孤傲也好,赞它是去留无意的淡定也罢。对一本书而言,能为需要的人提供价值,就够了吧!

  《菜根谭》读后感(七):阅文,赏画

  

想读《菜根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对传统文学作品涉猎太少,总该读读传统文化;二是好奇““菜根”何以为“谭”。

而当看到插画是源于齐白石的作品,就更觉得不应该错过。

阅文——知易行难

因为我毕竟对传统思想了解不多,我也分不清这究竟是哪家之言。感觉有儒家的中庸,也有道家的无为,有墨家的兼爱,还有佛家的怜悯。总体来说,就是最传统的夫子教导,如何淡泊明志以为君子。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里面很多的论调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还略显迂腐。但读书本身便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方才学得到真章。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 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 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让我想起来外婆以前的俗话,千年的道行,一招就能破了。这可以看作自省以防微杜渐,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君子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毕竟浪子回头可以金不换,而君子踏错一步便不终。

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 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 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 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读小学的时候,稳坐前二,觉得自己天生学霸;读中学能稳住前二十,也觉得还是学霸。可是到了大学才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比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多得多。人生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往往是自己见识还不够多。这也是为什么满瓶不响,半瓶哐当吧。如果自我安慰的话,立出与鸡群,才有机会观于大海。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或许这是整本书里最熟悉的句子,我想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君子淡泊以明智。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了本心,才能在凡尘俗世永得一方净土。可惜人生却不如书中所想那么美好,七情六欲、贪念嗔痴,用有扰乱心绪的纷扰。那些君子以自省的俳句,更多时候却是“知道了许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性定菜根香。”我想我还不是那个静心沉玩者,得不到其旨。相反那些以德报怨,那些以苦难为财富的观点,还真是如嚼菜根,只愿弃之。

赏画——花鸟虫鱼

我的赏画,就是一业余,甚至连业余都算不上,顶多凑个热闹。

不喜欢齐白石的人像,感觉丑丑的,也看不明个所以然。

而山水,只觉有点意思,仍品不出门道。

就独爱那些小虫,可有意思啦!像蚱蜢、像蝴蝶、像螳螂,小足一丝丝一颤颤,就像活的一般,特别有神韵。而那背景的瓜果,却又只得神似而并无太多形似。像是画中来了只真虫子,分不清现实与虚幻。而自己这个门外汉,看得喜滋滋的——尽管不知道为什么。

  《菜根谭》读后感(八):纷繁世界中追寻一生的淡泊

  

人有七宗罪。傲慢 贪婪 暴食 愤怒 色欲 懒惰 嫉妒。

人生的修行之一就是抵御这些负面情绪的侵袭吧。

这其中我个人最介意的是贪婪和傲慢。

讨了人世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勿贪黄雀而坠深井,舍堕珠而弹飞禽也。

小时候看《xxxholic》里侑子说,想要实现愿望吗?需要代价哦。代价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和愿望对等。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世界观的基础。

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平衡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减肥就必须要管住嘴迈开腿,这是减重减脂需要付出的代价,你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自然就会瘦啦。因为一切都是平衡的。

这一理念随我成长至今,多数烦恼糟心的事都能以此来宽慰自己。考试没通过,除去智商问题的话,那就是我前期付出的努力、复习的精力不够与及格这一结果平衡。工作上取得了成绩,那是我前期为工作付出的精力达到了一定量的标准。总之,一切都是平衡的。

反腐倡廉教育片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红着眼圈和来探视的家人说,别告诉小孙孙爷爷的事,告诉他爷爷出国了。

说真的,看到这我笑了。冷笑的笑。

这位爷爷想必一定是爱小孙孙的吧。可当他收受好处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小孙孙可爱的样子呢?他得到了权势地位以及物质财富,但想实现愿望就要付出代价,他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和小孙孙相处的时光,也许还有小孙孙对爷爷的尊敬和爱意,甚至是小孙孙的安稳生活。

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幸运,更没有不劳而获的馅饼。即使有,馅饼只怕也不是什么好味道。

只拿该拿的,不贪图多一点,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捧在手心里好好珍惜。得到的时候要想到付出,盘点物资甚至是情感的时候不要妄想更多。警惕人性中最大的敌人,贪婪。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说来也许有点丧气,我这人还挺信命的。我愿意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注定好的,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是幻想。

我是个有点执着的人,执拗的盯着已有的东西不放,越抓越紧对失去难以释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也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当能走出去以后再回头看去,其实那些痛苦中也有部分是自己抓着不放的结果。

既然一切都是注定,那何为得到与失去呢。

所有的一切都如海浪一般,涌上来再退下去。你无法改变潮汐,也无法挡住退去的海浪。我只能得到我该在此刻得到的,我失去的也是命中注定的,而我想要的……如果命中没有,则只能是奢望了。

若能真正做到淡泊坦然,想必生活中的烦恼怕是能减少一半吧。

菜根谭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坦然 淡泊 冷静 大气。像是一位高人,在竹林间品茗,偶与好友把酒吟诗,赏月对诗,日常听风,赏竹,悠闲自在。这样的书,怕是要用一生去读才能参悟吧。

  《菜根谭》读后感(九):悟入处尽是禅机

  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其中《菜根谭》为明代学者、思想家,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带有两张明信片和一张书签,书签上有随风飘动的柳树,一张明信片上是满堂的荷花,水清可见鱼,另一张像是秋天,黄色的叶子下面有只栩栩如生的螳螂。依然有两句很精美的哲学话。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菜根谭》读后感(十):因为一句话爱上一本书

  

还记得2013年,刚工作不久,看电视剧《遥远的婚约》里,刘思杨对女儿莎莎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当时特意查了这句话出自《菜根谭》。当时在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在早已过而立之年时,读起这本书时,有了很多感悟。

我看的这本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先吸引我的是书里的插画。这本书一共收录了齐白石高清画作103幅,充满禅味的文字,与或清新或灵动的花、鸟、虫、鱼特别的搭,到处充满着生活的美学,而且书采用裸辑装订,典雅又别致,让我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朝的洪应明,据《仙佛奇踪》序言记载,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在入仕与出仕中兜兜转转,最后看透人生。因而《菜根谭》一书,集道、释、儒三家思想的精华。书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主要有修省篇、应酬篇、评议篇、闲适篇、概论篇共五篇383则,《遥远的婚约》里引用的话正是出自概论篇的第69则,后面还有两句“士君子当穷寥落,奈何辄自废驰哉!”说的是君子处于贫困潦倒的境地时,不可自暴自弃!虽然文字偏古文可是并不晦涩难懂,而且充满着儒道真理。

有人说“年少不懂菜根谭,读懂已是中年人”,步入中年的自己是基本赞同这个观点的,年轻的时候初生牛犊、无所顾忌,不会考虑太多,有大把的时光,生活充满着冒险和阳光,很可能对书中的看法和观点不屑一顾。只有当经历生活的磨砺,才能理解作者关于富贵、权利、心性、德行等人生问题的阐述。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论语》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还是富贵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心性的全部,诚然,现代社会太喜欢以貌取人,看人下菜碟,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只因为背着5万的包“太便宜”,照相只能靠边,最后朋友圈发合影还被裁掉!顾佳也曾在富太太圈中迷失,可是最终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用心经营她的茶厂!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

工作中,领导和一些老同事会经常跟我们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实现价值,不要太看中金钱,应该有更好的价值追求。要能坐得住冷板凳,甘于寂寞。如果你初入职场,你很可能会不屑一顾。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吗?如果我有钱了,就可以去游山玩水了,还上什么班?人在不经历一些事情,别人的劝告和忠言也只会左耳进,右耳出。只有过尽千帆,才能欣赏到脉脉斜晖!

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可能让我们很多人没有办法长时间静下心来,去认真反复研读下一本书。而像《菜根谭》这种格言文集正适合我们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上几句!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菜根谭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