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山上》是一本由〔意〕贾克莫·斯帕拉齐 / 著 / 〔意〕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著作,雅众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山上》读后感(一):大山里的四季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感受到地球的四季变化,这是因为地球在不断的围绕着太阳在公转,由于公转的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地球也就产生了四季的交替。这些规律早在几千年前就被聪明的人类所发现。有了四季,地球上变的更加多彩。每个季节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一点在地球的不同纬度感受到也是不同的,有的地区感受的相当明显,可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有的地区可能会降大雪,在不同高度的山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明显。
山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除了一些地区属于平原之外,高山丘陵地区遍部全国,很多人们喜欢爬山,把它当作一种运动项目。爬山可是一项非常强烈的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这些对于喜欢运动的人们来说都不陌生,现在的山上由于人们的干涉,自然界的动物变的越来越少了,人们不断的侵占它们的生活环境。但是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地区, 还是有着很多的动物生活在山上,对于喜欢自然界动物的人们来说,可以去那里探求。
现在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介绍各方面的都有,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儿童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在山上》,这是一本非常有新意的故事书,里面讲述了一年四季在山上的动物们的生活,看着如此多的动物,会感觉到就像亲身到了山上一般,看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动物的不同样貌,让小读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翻开这本书,首先会发现一张非常大的图片,有两米长,这张图片上仔细的观察会发现,有着明显的四季区分,而且不同地区的小动物也是尽在其中。而且还有一些小动物的介绍,通过介绍可以掌握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还有两张贴纸,小朋友可以按照书中的要求去把贴纸上的动物贴到要求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阅读故事,而且自己动手,加深印象。一举两得。这幅巨大的图片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两边海拔比较高,中间海拔比较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不同的海拔地区,环境不同,而且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小朋友可以从中学习到自然界的常识。
《在山上》的作者是贾克莫·斯帕拉齐,作者是一名意大利知名科普作家。本书的插花家是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这两位作者合作过十余套儿童科普书,其创作的科普作品在意大利家喻户晓。
《在山上》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儿童绘本,本书不仅有着鲜明的特点,而且具有很多的科普知识,对于儿童学习成长很有帮助。本书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阅读,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培养促进情感。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在山上》读后感(二):作为孩子心灵乐园的大山世界是怎样的?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给家里小男孩看的这本绘本,莫名戳中了我关于童年的回忆。山和海,是我们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小时候我们在山上和海边玩耍,长大后,山居生活和面朝大海成了我们的梦想。
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科普作家贾克莫·斯帕拉齐和插画家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联手将这种回忆和梦想收藏进了儿童的书里,成就了绘本《在山上》。
山上的世界,是孩子心灵的乐园
小松鼠轻快地从一个枝头跳向另一个枝头,梅花鹿在树丛中悠闲地漫步,叽叽喳喳的鸟儿传来一阵阵的歌声,北极熊悄悄地探出脑袋,在洞口观望着四面的景色。
大山的生活是清新自然的,大山的生活也是热气腾腾的。泛着小舟钓着鱼,骑着小鹿去赶集,还有和小鸭小狗一起坐电缆车出行,走进大山,就是走进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给绵羊剪羊毛,给奶牛挤牛奶,把稻草垛成堆,让磨坊磨稻谷。山上也有学校和书店,山上也有车站和旅馆,大山里忙忙碌碌的烟火气,一点也不输给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
如同大山沉默而深沉的爱,《在山上》的文字不多,却把乐趣都融进了生机勃勃的画面中,让我们带着孩子去想象,去感受大山之美。
给一张贴贴纸,贴出漫山遍野的乐趣
我小时候很喜欢玩贴贴纸,家里的小男孩似乎也继承了我这个天性。邻居家的大哥哥给他一朵小红花贴纸,他能高兴上好半天,还喜滋滋地贴在自己脸上。
贴纸带来的愉悦感是轻松真实的,而且相比之下,孩子在贴贴纸的过程也更容易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会在无形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度。
所以《在山上》这本书以150枚贴纸,把深山里的草木森林、牛羊鸟雀,还有大山里干活的人、嬉戏的人全部囊括其中,让孩子们能够贴出漫山遍野的乐趣。
以大山为背景,贴贴纸就像是在玩捉迷藏,让想象力驰骋飞扬。配套的小册子也提供了更有难度的玩法,比如羚羊喜欢在高山上奔走,它的蹄子能攀住岩石,那么我们要把羚羊放到哪里呢?鼹鼠能自己挖洞,喜欢吃蚯蚓和昆虫,那么我们在什么地方会找到它?《在山上》的贴贴纸寓教于乐,有趣又有意思,简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一本书秒变一张画,边读边玩边想象,绘本原来很好玩
这本《在山上》大概是我见过最长的书。别人家的书都是翻页的,它偏不,于是就产生了这种可以把折页摊成将近2米长的颇为壮观的现象。
一本书秒变一张画是一种什么感觉?那是白皑皑的雪山在阳光下融化成水流,欢笑着顺坡而下,汇聚成欢腾蔓延的河流。那是爬过一座山,在山上吹吹风后,又翻过一座山,览尽众山风景的不知疲倦的惬意。
家里的小男孩一拿到手就沉迷于把书围成一圈,然后自己在中间傻乐,倒也是一种玩法。小男孩到底在想什么呢?或许,这是他给自己筑的城堡。四季更迭如四面城墙,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乐趣。而随着镜头不知不觉地切换,不同地区的小动物也纷纷出现在书本的画面上,坐在其中的小男孩,可能也会感觉到自己已置身大自然吧。
《在山上》读后感(三):儿子和我玩得停不下来
山上有什么?从小生活在平原内陆的我对这方面也是很缺乏的,而儿子从小就跟我生活在城市里,周围也没什么山,也没什么森林,更不了解山,也不了解山间的动物。如何让孩子了解呢,除了看电视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是给他看书了。
于是我拿出了刚给他入手的这本《在山上》,这本书直观的将一年四季山间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呈现在2米的折页上。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从春暖花开到白雪皑皑,从山脚到山顶。一本书就可以带给孩子科普知识,锻炼孩子的精细能力、专注力与观察力,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
作者是贾克莫·斯帕拉齐:意大利知名科普作家。与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合作过10余套儿童科普书,其创作的科普作品在意大利家喻户晓。
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意大利知名作家和插画家,迄今为止已创作60余本图画书,曾获意大利第九届巴里市幻想绘画奖。
2米的折页将景象尽收眼底
当我收到书打开的那一秒钟,我非常的惊讶,这本书竟然比我还高,怎么说呢?他里面是折页的,打开书,把折页打开,竟然有2米之长,从春天到冬天,刚整个季节变化尽收眼底。
画风也是精致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看似密密麻麻的排列,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比如有河,有轨道,有路,可以让孩子在繁杂中找到秩序,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在这里我和儿子有一个自创的玩法,就是我说一个事物,让他去在折页上找,增加亲子互动的同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能力。
将科普与贴纸结合,寓教于乐,
书中配了2页的贴纸,大概有150张之多,主本中没有一个字,而是在书之外另加了一页“说明书”,里面有故事,家长可以边讲故事,边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动物贴到合适的位置。将春夏秋冬动物们不同的行为展现出来,科普了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在这里可以锻炼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参与的机会,也会让孩子从中感爱到乐趣。
贴纸不同于其他的纸贴画,而是可以重复贴的,而且贴到书上不会有凹凸感,而是可以和书融合,看上去很自然。
因为很薄加大了取贴纸的难度,却也增加了锻炼孩子手指灵活能力的机会。手指的小肌肉群在以后学习写字画画都会用到,平时多锻炼孩子写字阶段就不会太早的感觉到酸痛,为孩子写字打下一个基础。
告诉孩子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暖心小细节
书的外册有一根宽边橡皮筋是非常棒的设计了,因为这本书里面配套的有贴纸,有小册子,而孩子们不注意收纳的话就会让他们分家,看的时候就容易找不到,而橡皮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玩完之后可以提醒孩子把贴纸夹到书里,然后把橡皮筋绑住,这样下次玩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出来就OK了。
冬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开始冬眠了,即使没有父母的解释,孩子们也可以从图画里看出来,感受到。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哦,和孩子一起来寻找发现吧。
这本书即使不喜欢书的小朋友也可以轻松被带动起看书的气氛,有趣又有料,和孩子一起寻找发现这些有趣的规律吧。
《在山上》读后感(四):不出门憋得慌?让山谷里的居民治愈你的毛躁和忧郁 不出门憋得慌?让山谷里的居民治愈你的毛躁和忧郁
你去过山谷吗?如果你生活在山上会怎样?平常我们城市里的生活是从一个盒子里到另一个盒子里,循环往复过着重复的生活,身边的风景也少有变化。如果你有去过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或者欧洲的小镇上,就会体会山谷里随着季节变化风景是那么迷人。
把一本超长超长的故事书装进你的脑袋里需要几步?《在山上》是一个超长的绘本,它的折页将近两米长。如果小朋友不服气,可以站起来跟它比比高。这个绘本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绘本,它描写了山上一年四季的风景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动物植物的各种表现。绘画栩栩如生,颜色明丽,用非常可爱的手法来表达在山上生活的多姿多彩。
作者是意大利的贾科莫.斯帕拉齐和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这本《在山上》跟《在海里》是一套系列的。
一、你在南方冬天里瑟瑟发抖?还是在北方满天飘雪里感动到哭?
你们那里冬天都有什么好玩的事呢?是倚在壁炉蜷在沙发上听爷爷讲神话故事?躺在暖气片上撸猫解压?还是在秋裤的帮助下仍然瑟瑟发抖?北方人的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南方人呢?曾经有人因为在南方从来没有看见过雪,看见鹅毛大雪感动到哭冲动搬家到北方就为了来看雪。
那么山上的居民冬天有什么好玩的呢?山上的居民可以在冬天组队去滑雪也可以在下面玩溜冰。他们可以一边砍伐木头、烧火也可以在寒冷的冬天储存冰块,运输到外面。还可以架起高高的望远镜观察星空。冬天里依然有人开着铲雪车到处送礼物。天上还会有救援的飞机,去救助那些受伤的人们。
山上的植物在冬天披上厚厚的白雪,有的落光了叶子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山上的动物们各有各的看家本领,有的躲在树洞里,有的躲在地底下冬眠,还有小鸟不怕冷站在枝头歌唱。至于小白兔为什么跑好的那么快,那是看到了老鹰在上空盘旋呢。
冬天里依然有园丁种下种子,等到春天的发芽。冬天里依然有草料喂牛喂马养鸡,生产蛋和奶。你可以通过画面对比看看,春天里太阳出来了画面里面有哪些变化?动物们什么都在干什么,与冬天里有什么不同?
二、连连看,认动物,练练小眼神。
这本书附赠了小朋友最爱的贴纸,两页共150个,都是书里的动物植物以及各种人。通过它你可以让小朋友找到书里的内容,给他们讲讲这是怎样一个动物或植物,它们在干什么?它生活在哪里?同时帮它们找到自己的伙伴或者家。在这个互动的环节,你可以随便挑出一个小动物,让孩子说出这是什么名字,它生活在哪个地方。如果小朋友特别好奇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你还可以顺便帮他们普及一下这个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它是喜欢白天还是夜里出来等等。就像喜欢恐龙的小朋友对那些大大小小的恐龙如数家珍一样。
三、出门有座山,山上有很多的动物,快来数数一共多少种?
这本书里有很多动物植物,可以同时学数数。你可以根据小朋友的情况,比如说,喜欢动物的可以让他们数数一共有多少只动物、有多少种颜色,甚至房子都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小朋友收集和观察信息的能力。同时你还可以让他们扮演其中的一种动物来模仿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些都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果他们喜欢画画可以尝试画出来。比如说画一只小鹿一天的生活,尝试着给里面的小动物编故事。甚至你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个地方出发去往另一个地方,来规划路线,让他们讲讲沿途风景,就像让他们去跑腿一样。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锻炼讲故事的能力。
山谷里的居民很可爱,山上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色。如果你去不了山谷生活,或者下雨天不能出门,那也可以通过这个绘本来认识它们,得到治愈。
《在山上》读后感(五):放飞想象的翅膀,探索美丽的世界 ——《在山上》
打开快递柜,大大薄薄的包裹,迫不及待向我透露这是一个惊喜。按捺不住内心的期待,马上动手拆——一本如此精致、独特、美丽的绘本《在山上》!凹凸的窗口封面就可以窥见绘本内容的精彩;精心设计的松紧带透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 我心花怒放,决心要给小宝一个惊喜。迈着轻快的脚步,一回家,我赶紧把书藏到了大宝的书柜里。新书见面,必须得要一个隆重的“仪式”,可不能就这样被发现了。我默默盘算着,准备吃饭事宜去了。 “我回来啦!”上初中的大宝这学期因疫情影响,每天回家吃午饭。 “哇!左墨非,快来看!这是什么书?这么漂亮的!”惊呼声、喊叫声接连响起。 “我晕,专门藏起来,你也能找到?”我嘟囔着,快速跑进大宝房间——已经迟了,小家伙已经扑在床上翻书了。 “你也是藏得好!藏在我放资料的地方。我找资料时看见的。”大宝辩解道,“不过,这本书真是特别,看起来很不错哦!” “那当然。”我得意地说着,趁小家伙不注意,把贴纸本收了起来。如果我不指导,这些贴纸转眼就将出现在我们家的任何地方,包括人身上。 “妈妈,快来给我照相!”小宝被窗口式封面迷住了,抱着“相框”不停摆pose。读一年级的小外甥女甜甜也赶紧凑过来,一起合影。看,相框里的小模特,多灵动。
“左墨非,躺下来看看,你有没有这本书长?”哥哥把书展开来,铺在床上。书页像彩色绸缎般一直垂到地上。非非赶紧脱了鞋,在书旁边躺下来——哈哈,自然是比不过的,这书,可有两米多长呢! 一旁的哥哥也来了兴致,把书竖起来,与自己比高矮。孰高孰矮,自然早有定论。被一本书矮,绝对不是丢人的事,兄弟俩站在书侧,笑成了花。
吃过午饭,我们开始研究这本书。 绘本好像没有文字讲述,全部用图画讲述春夏秋冬四季里,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变化。图画精美巧妙,过渡自然,跟现实生活一样,春夏秋冬四季并没有明显界限,需要用心观察风景、着装、人们和动物的活动等自己判断。不用刻意讲解,可以让孩子自由阅读。 非非看着图,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他脑海里的故事: “春天,冰雪融化了。 有一座山,叫不周山。 看!这是什么? 嗖—— 是一只大熊醒来了,走到洞口来了。 嗖—— 又是什么?一只狐狸躲在树后面。” “一只白色的母鸡长得圆滚滚的,它在雪地里走。” “啊——不好,我踩进雪坑里啦!救命——” “别着急,让我来拉你。” “老爷爷在河里钓鱼。一只小鸭子游来了。” …… 光是看这些图,估计小家伙就能编出厚厚一本故事书来吧? 贴纸是怎么用的呢? “在山上 找一找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居民 一起来玩贴贴乐吧!” 满满两大张上有150张各式各样的贴纸呢。怎么贴呢?有内涵的!这本小册子上介绍了大山里一年四季的风景,我们带着孩子阅读不同季节中植物和动物的信息,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找到贴纸,贴到正确的位置。 怎么样?是不是内涵丰富啊?举个例子。 书中介绍: 羚羊是高山食草动物,有一对钩状的小脚,体重比羱羊和欧洲盘羊轻,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能够完美抓住岩石的蹄子。这让它们能在陡峭的山坡上敏捷的行动。 所以,找到羚羊贴纸,可以贴在哪里?当然是山顶上!正攀爬陡峭的山坡也很棒啦。 哈哈,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迷在这本书里啦!充满创意,放飞孩子的想象,探索更多的美好。果然不愧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绘本黄金搭档的创作!
《在山上》读后感(六):放飞想象的翅膀,探索美丽的世界 ——《在山上》
打开快递柜,大大薄薄的包裹,迫不及待向我透露这是一个惊喜。按捺不住内心的期待,马上动手拆——一本如此精致、独特、美丽的绘本《在山上》!凹凸的窗口封面就可以窥见绘本内容的精彩;精心设计的松紧带透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
我心花怒放,决心要给小宝一个惊喜。迈着轻快的脚步,一回家,我赶紧把书藏到了大宝的书柜里。新书见面,必须得要一个隆重的“仪式”,可不能就这样被发现了。我默默盘算着,准备吃饭事宜去了。 “我回来啦!”上初中的大宝这学期因疫情影响,每天回家吃午饭。 “哇!左墨非,快来看!这是什么书?这么漂亮的!”惊呼声、喊叫声接连响起。 “我晕,专门藏起来,你也能找到?”我嘟囔着,快速跑进大宝房间——已经迟了,小家伙已经扑在床上翻书了。 “你也是藏得好!藏在我放资料的地方。我找资料时看见的。”大宝辩解道,“不过,这本书真是特别,看起来很不错哦!” “那当然。”我得意地说着,趁小家伙不注意,把贴纸本收了起来。如果我不指导,这些贴纸转眼就将出现在我们家的任何地方,包括人身上。 “妈妈,快来给我照相!”小宝被窗口式封面迷住了,抱着“相框”不停摆pose。读一年级的小外甥女甜甜也赶紧凑过来,一起合影。看,相框里的小模特,多灵动。 “左墨非,躺下来看看,你有没有这本书长?”哥哥把书展开来,铺在床上。书页像彩色绸缎般一直垂到地上。非非赶紧脱了鞋,在书旁边躺下来——哈哈,自然是比不过的,这书,可有两米多长呢! 一旁的哥哥也来了兴致,把书竖起来,与自己比高矮。孰高孰矮,自然早有定论。被一本书矮,绝对不是丢人的事,兄弟俩站在书侧,笑成了花。 吃过午饭,我们开始研究这本书。 绘本好像没有文字讲述,全部用图画讲述春夏秋冬四季里,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变化。图画精美巧妙,过渡自然,跟现实生活一样,春夏秋冬四季并没有明显界限,需要用心观察风景、着装、人们和动物的活动等自己判断。不用刻意讲解,可以让孩子自由阅读。 非非看着图,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他脑海里的故事: “春天,冰雪融化了。 有一座山,叫不周山。 看!这是什么? 嗖—— 是一只大熊醒来了,走到洞口来了。 嗖—— 又是什么?一只狐狸躲在树后面。” “一只白色的母鸡长得圆滚滚的,它在雪地里走。” “啊——不好,我踩进雪坑里啦!救命——” “别着急,让我来拉你。” “老爷爷在河里钓鱼。一只小鸭子游来了。” …… 光是看这些图,估计小家伙就能编出厚厚一本故事书来吧? 贴纸是怎么用的呢? “在山上 找一找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居民 一起来玩贴贴乐吧!” 满满两大张上有150张各式各样的贴纸呢。怎么贴呢?有内涵的!这本小册子上介绍了大山里一年四季的风景,我们带着孩子阅读不同季节中植物和动物的信息,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找到贴纸,贴到正确的位置。 怎么样?是不是内涵丰富啊?举个例子。 书中介绍:
羚羊是高山食草动物,有一对钩状的小脚,体重比羱羊和欧洲盘羊轻,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能够完美抓住岩石的蹄子。这让它们能在陡峭的山坡上敏捷的行动。 所以,找到羚羊贴纸,可以贴在哪里?当然是山顶上!正攀爬陡峭的山坡也很棒啦。 哈哈,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迷在这本书里啦!充满创意,放飞孩子的想象,探索更多的美好。果然不愧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绘本黄金搭档的创作!
《在山上》读后感(七):放飞想象的翅膀,探索美丽的世界
放飞想象的翅膀,探索美丽的世界 ——《在山上》 打开快递柜,大大薄薄的包裹,迫不及待向我透露这是一个惊喜。按捺不住内心的期待,马上动手拆——一本如此精致、独特、美丽的绘本《在山上》!凹凸的窗口封面就可以窥见绘本内容的精彩;精心设计的松紧带透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 我心花怒放,决心要给小宝一个惊喜。迈着轻快的脚步,一回家,我赶紧把书藏到了大宝的书柜里。新书见面,必须得要一个隆重的“仪式”,可不能就这样被发现了。我默默盘算着,准备吃饭事宜去了。 “我回来啦!”上初中的大宝这学期因疫情影响,每天回家吃午饭。 “哇!左墨非,快来看!这是什么书?这么漂亮的!”惊呼声、喊叫声接连响起。 “我晕,专门藏起来,你也能找到?”我嘟囔着,快速跑进大宝房间——已经迟了,小家伙已经扑在床上翻书了。 “你也是藏得好!藏在我放资料的地方。我找资料时看见的。”大宝辩解道,“不过,这本书真是特别,看起来很不错哦!” “那当然。”我得意地说着,趁小家伙不注意,把贴纸本收了起来。如果我不指导,这些贴纸转眼就将出现在我们家的任何地方,包括人身上。 “妈妈,快来给我照相!”小宝被窗口式封面迷住了,抱着“相框”不停摆pose。读一年级的小外甥女甜甜也赶紧凑过来,一起合影。看,相框里的小模特,多灵动。 “左墨非,躺下来看看,你有没有这本书长?”哥哥把书展开来,铺在床上。书页像彩色绸缎般一直垂到地上。非非赶紧脱了鞋,在书旁边躺下来——哈哈,自然是比不过的,这书,可有两米多长呢! 一旁的哥哥也来了兴致,把书竖起来,与自己比高矮。孰高孰矮,自然早有定论。被一本书矮,绝对不是丢人的事,兄弟俩站在书侧,笑成了花。 吃过午饭,我们开始研究这本书。 绘本好像没有文字讲述,全部用图画讲述春夏秋冬四季里,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变化。图画精美巧妙,过渡自然,跟现实生活一样,春夏秋冬四季并没有明显界限,需要用心观察风景、着装、人们和动物的活动等自己判断。不用刻意讲解,可以让孩子自由阅读。 非非看着图,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他脑海里的故事: “春天,冰雪融化了。 有一座山,叫不周山。 看!这是什么? 嗖—— 是一只大熊醒来了,走到洞口来了。 嗖—— 又是什么?一只狐狸躲在树后面。” “一只白色的母鸡长得圆滚滚的,它在雪地里走。” “啊——不好,我踩进雪坑里啦!救命——” “别着急,让我来拉你。” “老爷爷在河里钓鱼。一只小鸭子游来了。” …… 光是看这些图,估计小家伙就能编出厚厚一本故事书来吧? 贴纸是怎么用的呢? “在山上 找一找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居民 一起来玩贴贴乐吧!” 满满两大张上有150张各式各样的贴纸呢。怎么贴呢?有内涵的!这本小册子上介绍了大山里一年四季的风景,我们带着孩子阅读不同季节中植物和动物的信息,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找到贴纸,贴到正确的位置。 怎么样?是不是内涵丰富啊?举个例子。 书中介绍: 羚羊是高山食草动物,有一对钩状的小脚,体重比羱羊和欧洲盘羊轻,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能够完美抓住岩石的蹄子。这让它们能在陡峭的山坡上敏捷的行动。 所以,找到羚羊贴纸,可以贴在哪里?当然是山顶上!正攀爬陡峭的山坡也很棒啦。 哈哈,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迷在这本书里啦!充满创意,放飞孩子的想象,探索更多的美好。果然不愧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绘本黄金搭档的创作!
《在山上》读后感(八):一本比你还高的奇妙绘本带你走进大山的世界
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孩子们度过了最漫长的一个寒假。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们时至今日还没能开学,长途旅行更是不合时宜。幸亏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能陪伴孩子们度过这单调乏味的日子,而精彩的绘本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山上》是一本让孩子们了解大山及其居民的可爱绘本。这是由意大利科普作家贾克莫·斯帕拉齐和意大利知名作家、插画家阿古斯迪那·特拉伊尼强强联手,共同创作的折叠绘本。他们可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绘本黄金搭档,不提丰富的科普知识,光是精美可爱的插图都让孩子们目不转睛。
一 设计精巧,长达2米的折页让大山尽收眼底
一页一页展开《在山上》的折页,可比成人的身高还长。你不用担心纸张太薄,一不小心就会扯破。因为绘本采用3毫米厚纸板封面精美模切,长达2米的插图完整无间断地展现了大山上的精彩世界。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优美的风景、丰富的树木植物、辛勤工作的人们、活泼生动的动物一览无余。毫无疑问,大折页的设计让孩子们有着视觉上独一无二的满足感,让充满好奇的孩童更全面地了解大山四季的生活。
二 内容生动,130枚贴纸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如果你以为大折页只是吸引孩子眼球的噱头,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哦。纯图无文字的折页让可爱的孩子们沉浸在插图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而独立的知识手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科普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繁衍生息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最最精彩的是贴贴贴贴纸啊。
如果是低幼儿童,父母可以陪同宝贝共同把贴纸按照要求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不用担心,贴纸是可以重复粘贴的环保贴纸。如果觉得位置不妥帖,可以撕下来重新贴放。放心,这绝对是最欢乐的亲子时光。而大孩子嘛,你可要控制自己别跟他抢着贴贴纸啊!反正我七岁的儿子玩起来简直是不亦乐乎,不仅贴得兴趣盎然,还把被子和枕头堆叠间隔开来,说那是他的森林王国。
最最轻松的是学学学知识啊。
玩得尽兴,贴得开心,学得轻松。小孩们在不知不觉间就了解到山中的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
春天最先苏醒的是雪莲花、报春花和桃叶风铃草;鼹鼠挖开泥土找蚯蚓吃,小熊宝宝会与熊妈妈共同生活两年时间;棕熊吃种子、水果、蘑菇、鱼类和小动物,但它们的最爱是蜂蜜;农夫在春天播种,渔民在春天丰收。
夏天是蓝莓、黑莓、和榛子成熟的季节,但栗子树才开花;野猪吃橡子、栗子,而草、果实、根和小动物也是来者不拒;金雕展开双翅长达2米,是大山中体型最大的猛禽;晚上獾、狐狸是野性动物;人们开始收割三叶草。
秋天是离别的季节,树木和灌木的叶子纷纷凋落,针叶树的松果渐渐张开;熊、睡鼠和旱獭会拼命吃东西,储备脂肪,准备冬眠;人们会酿制美味的葡萄酒庆祝节日。
冬天的苞芽会闭合抵御寒冷,除了山野兔和貂变成白色,混在白雪里保护自己,其他动物都冬眠了。人们在冬天用扫雪车清除积雪,保障通行,在牛棚收集牛粪做肥料,种植白菜、大蒜、苦苣等越冬蔬菜。
三 内涵丰富,环保从热爱大自然开始
我始终认为机械教条地告诉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是缺乏说服力的。大自然到底是什么?保护什么动植物?孩子会觉得空洞,难以理解。或许生活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真的不多。不说路途的遥远艰辛,光是各种兴趣班已经占满了孩子们的周末。所以阅读真的是最可行的方式,不仅经济实惠,还生动有趣。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这一类绘本,在可爱精致的插图里认识了大自然,了解了动植物,不自觉就会产生爱怜之情,那么环境保护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觉得不尽兴,《在海里》与《在山上》是一套让孩子们了解大山大海及其居民的绘本。从绿意盎然的春天到生机勃勃的夏天,从五谷丰登的秋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天,从高险的山峰到无尽的海边,你只管带着孩子去尽情探索吧,会发现许多有趣新奇的东西哦。有童趣欢乐,有科普知识,有亲子互动,何乐而不为呢。
《在山上》读后感(九):一幅展示四季的风景画,一本锻炼孩子多项技能的优质绘本
对绘本的关注,我是从家里的宝宝会自己动手翻书看画开始的,由此家里囤积的绘本便越来越多。机缘巧合碰到了这本《在山上》。
《在山上》之前入手的绘本有《不会变色又怎样》、《冰冰与波波》、《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等,相较于这些绘本,《在山上》有所不同,它究竟都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在山上》首先,设计新颖。优质的绘本大都有其新颖之处,如对内容的创新,对色彩的突破,对内涵的深刻阐释,对形象的完美表现等。无疑,这些新颖之处都很棒,很能吸引父母的关注和喜好,但这些新颖却都不是《在山上》的新颖所在。说它新颖是因为它的设计很独特。你可以说这是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是一幅画,可如果用一幅“长折页图画”来形容它的话会更贴切一些,因为作为绘本,它真的太长了(足有两米长)。
两米长的《在山上》其次,文字极少。文字极少?啥时候文字极少也成特色了?其实完整地表述应该是它的文字极少,所表达的内容却异常多。这是“一幅展示四季的风景画”,你可以在其中看到高山、雪地、河流、建筑,树木、花草、庄稼、果实,飞禽、走兽,建筑和正在从事生产生活的人;你还可以看到大山里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气候、风景、日照时间,不同季节里“植物都在做什么呢?”、“动物都在做什么呢?”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这还是一幅展现人们工作和游玩的人文画,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各个行业的工作内容、人们是如何工作的,如磨坊、乳酪厂、饲养厂、种植园、牧场等;你还可以看到在不同风景区的游客是如何游玩的,如索道、缆车、滑雪、攀岩、游船等。让孩子在翻看折页图画,找寻喜爱的动物、植物或工具、建筑等的过程中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
一幅展示四季的风景画——本书内页大山里的春天——本书内页除了以上优点,这本《在山上》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绘本所必备的培育孩子能力的优点,如专注力和观察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的锻炼。
长折页+附册+贴纸在长折页和随书贴纸中有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如野猪、岩羊、水獭等小动物,火绒草、落叶松等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器械工具和建筑,如降落伞、拖拉机、雪橇等工具,还有在做各种游戏和工作的人物,以及他们需要用到的工具和器械等。而且每种动物和植物都带有对其生活习性的简介。此外还附带了粘贴要求,如“把羚羊放到山顶上”、“为鼹鼠寻找一片草坪”、“种植一颗落叶松”等。在翻看折页图画和粘贴贴纸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到小动物们各自生活的地域,植物生长的环境,各种交通工具和游玩器具的工作和使用,动动小手将它们一个个地从贴纸上撕下,粘贴到长折页图画对应的位置,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对孩子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也有很大帮助。还能让孩子了解到,书不仅是用来读的,也是可以动手操作的,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附册小游戏附册小游戏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一幅展示四季的风景画,一本可以锻炼孩子各项技能的优质绘本。下班回家就和宝宝一起玩玩这本书。
《在山上》读后感(十):编辑手记|一定要做绘本呀~
《在山上》《在海里》是我责编的第一套绘本,所以还是有必要写点什么的,短暂地回忆了一下自己大学时代和入行这一两年跟儿童文学有关的一切,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喜欢儿童文学的种子
“一定要做绘本”,我抱着这样的念头,开始做童书编辑,一不小心就坚持到了现在。
这样的念头,是从什么时候被种下的呢?可能是从踏进红楼的那一刻。红楼是一幢苏联式的建筑,门和窗框都是红色的,别致,对称,我的乐福鞋踩在它的木地板上会发出好听的声音。第一次走进这幢楼,我看到的是白色墙壁上挂满的丰子恺的画。
进了大门右拐走到底,有一扇不大不小的门,门后面对于喜欢儿童文学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天堂惹。这里面是儿童文学的图书馆。
红楼我第一次听到“红楼”这个词是大一在常立老师的写作课上,那个时候我自告奋勇做了课代表,整个人还散发着莽撞的热情。我听他在台上讲,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有个地方叫红楼吗,如果你喜欢儿童文学的话,可以去那里看看。
大门我就鬼使神差地去那里看看,我从学校的东边走到了西边,摸到了这间图书馆,然后在里面目瞪口呆欣喜若狂地呆了一下午,坐在地板上疯狂翻绘本。可能形容得有些夸张,但当时我的确被震撼了,就整整两大屋子的绘本(还有很多儿童文学相关书籍),国内怕是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书店和绘本馆了。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外借这里的书,否则就只能成为儿童文学的研究生才能借阅。我就陆陆续续开始借书,很多我现在合作的老师们的作品,熊亮老师、彭懿老师的绘本我都是先在这里看到的,后来论文写的周翔老师的原创图画书也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到。之后大二、大三我可以选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课程,就开始上方卫平老师、钱淑英老师的课。之后陆续认识了一些儿童文学专业的学姐学长,参加了几次红楼的研讨会,这颗种子大概就这么被种下了吧。因为跟着钱淑英老师写毕业论文,所以我有了机会全方位、长时间地感受到了她的好,希望我以后也可以变成这样可敬又可亲的女性。钱老师关注比较多的是幻想小说,可能是受了她的影响,我毕业之后做原创选题,签了许多幻想类的儿童文学。
对于做一名童书编辑是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我大二的时候就问了熊慧琴学姐,她很认真地跟我分享了许多她的感受。但是做童书编辑,真的是只有自己体验了才能知道啊。出版社的和民营出版公司的童书编辑感受不同,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的感受不同,做原创童书和外版童书的感受不同,做小说和绘本的感受也不同……
这对于才大二的我,不可能完全理解。去年我回校见了方卫平老师和钱淑英老师,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细细叮嘱,认真地与我说话。很感谢这颗种子,让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和可爱的人们,感谢这一路上我迷惑时为我答疑解惑的学姐学长、老师、朋友们。
《在山上》《在海里》是我责编的第一套绘本
《在山上》《在海里》是我责编的第一套绘本。在这之前,我做的一直是国内原创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疯狂看国内原创童书,想选题,联系作者,和作者聊构思……而从《在山上》《在海里》开始,找外版书的选题,和版代沟通,和出版社对接,找译者,找插画师……甚至还加上学习排版、选纸、印制,开始熟悉整个出版流程。做外版书和做原创书差别很大,我几乎又是从头开始恶补。因为做的很多选题都是日文书,我又感受到了学日文的必要,压力与日俱增,我开始自称秃头女孩。
《在海里》《在山上》《在山上》《在海里》是意大利的绘本,因为在我接手之前,翻译已经做好,所以寻找合适的意大利童书译者(最好还需要有科普专业知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没有遇到。做这套折叠绘本,虽然过程我备受折磨,但结果还是受益匪浅的。
小册子(知识手册)
《在海里》小册子《在山上》小册子从这套书开始,我学习印务知识,这套书里面有本小册子(知识手册),为了让印厂的师傅了解装订顺序(其中一本原书小册子丢失),印务汪老师带我用A4纸打印,做了两本mini版小册子,按上订书针,这就是一本“骑马钉”小册子。
正面侧面摊开它让我很直观地看到并且明白,印厂印刷页面的时候,和我们最终看到的书的页面顺序是不同的。比如《在山上》小册子第3页和第10页,印厂是把这两页连在一起印在一张大纸上的同一面,而他们的背面是第4页和第9页。其实你只要吧小册子的订书针拿掉,你就能看清哪几页是在一张纸上,你就会看到整本小册子其实是由三张长条的纸中间对折钉起来的。
贴纸
《在海里》贴纸《在山上》贴纸小册子中间夹的是两张贴纸,小读者在学习完了知识手册上的生物知识之后,可以在长长的折页上找到所学的动物,再把对应的贴纸贴到折页上面去,就算贴错了也没关系,可以轻松撕下来再贴。
找合适的贴纸厂家做这么大量的贴纸也是一件麻烦事,不过我之前做原创童书的时候做过一次贴纸周边,质量还行。所以联系厂家,提了要求,跟厂家的交涉也是很漫长的。文字的表述很难清楚地告诉他我到底要怎样的贴纸,要透明清晰,又能反复粘贴,而他们的专业术语又是另外一套。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原书的贴纸丢失的情况下,否则就直接拍照或者寄过去告诉他要这样的贴纸就可以了。编辑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当时已经临近年底,厂家快要关机器休息了,最终我们还是赶在他们休息之前印完了这批贴纸,否则拖到年后,遇上疫情,这套书可能又会推迟见面了。
内文长折页
内文的折页长长一条,我们宣传的时候说它长达2米,不知道有没有较真的读者仔细去量,如果你真的去量,会发现光折页只有1米8多。而我就是这个较真的读者(骄傲脸),反正我量了外版书!(我后来发现沈宇老师也是个较真的读者/编辑,在我隔离期不在办公室的时候他量了新出的样书,还在我之后的朋友圈广告里纠正我折页是1.8米多,笑死)
这里原书有一个坑,意大利文原书的封面上写的是“3 metri”,所以一开始就按翻译写的是“3米”,但是把折页摊开,有点常识的人就会意识到它肯定没有3米,所以我仔细量了之后,发现它两米不到一点,最后和同事讨论四舍五入写了“2米”。(如果加上贴在封面上的环衬的话,就到2米惹)
意大利文原书折页不是由一张纸印成的,它是由6张小纸板黏在一起的,其中一块是黏在封面上的环衬,它还要和封面的厚纸板一起做模切(镂空)。其余五张纸板一个挨一个黏在一起,所以这对印刷文件要求很高,对印厂师傅们手工黏纸的手艺要求也很高。总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过,第一次印厂给我们送折页蓝纸的时候,就发现图与图衔接不起来。后来发现是制作文件出了错,所以我们又重新改了文件,自己用A4纸打印粘贴好之后,确认无误才送印厂。
身高对比图
书下厂之后,还有营销宣传需要忙。海报文案和图我很早就准备好了,等样书送到出版社,胡老师还做了一个开箱视频。她后来建议,海报上的折页图似乎不能够体现折页有多长,建议拍一个身高对比图,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
《在海里》长折页与我于是预约了营销同事第二天帮我拍内页实拍图(谁能想到是拍这样的内页图呢),所以第二天穿着制服非常尴尬地拍完了图。尴尬是因为疫情影响这位营销新同事一直戴着口罩,那个时候我还没见过这位新同事的脸,却共事了很久,还要拍全身照,这也是只有2020年才会发生的奇怪的事情吧。
《在山上》长折页与我虽然现在一直做外版童书,但还是依然关注着原创,希望那些有灵气又勤奋的新作者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这几天得到消息,之前签的原创选题有一个系列已经拿到书号出版了,作者说很感谢当初我的牵线,我也为他开心。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 “原创+绘本”~最后发几张真正的内页实拍图,让这篇编辑手记完结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