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杀人事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超杀人事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杀人事件》精选点评:
●『短篇小说合集』 有丶意思
●东野圭吾的书表现出的幽默感和生活的情趣对我的吸引远远大于他的推理情节,今天也是吹爆东野君的一天。
●东野大神总是有点新鲜的,这本书讲的是推理小说家写小说发生的种种故事,读着轻松,顺畅。
●我的Mac送修三次了,还没好!不习惯 索性看书 。为了凑字数加入一些废话连篇的 还有为了报税强行加入的 看着也是荒诞离奇了。有点不像东野圭吾的风格。
●脑洞文,“身处当今这个社会,有充足时间优哉游哉地看书的人不可能存在,有的只是那些不看书就会产生罪恶感、曾经有过读书爱好或希望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些的人。”
●够辛辣
●觉得比较好看的是“猜凶手”、“超理科”,“读书机器”和“超预测”、“税金”设定比较妙,结局不喜欢;“高龄化”和“超长篇”完全就是在吐槽,没啥大意思。
●闺蜜是东野圭吾铁粉,基本是出一本买一本。在她好几年的安利之下,我尝试先从短篇集看起。整部书讽刺性非常强,几乎把作家,编辑,书评人,乃至于读者,讽刺了个遍。对我来说,最好笑的是《高龄社会》,而且这是不能被具象化表达的有趣作品,《长篇小说》也让我捧腹许久,还有不走寻常路的《税金对策》和《理科杀人》,令人啼笑皆非。《猜凶手》和《预告》是传统的悬疑推理加上出人意料的结局,可看性很强。《读书机》则是最具讽刺意义的,最后一页的话可能是作者对当今的环境真实的看法。
●黑色幽默,惊人的想象力,超级赞叹! 不过唯一的缺憾是《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中关于千叶是位女性的推断有前后矛盾之处,书中提到"看到四人胸前的领带……",很明显把千叶也算进去了。
●读了一篇bor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一):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书籍这一实体正逐渐消失,萦绕着它的种种幻象缺异常繁荣。
深刻讽刺了当代社会的读书氛围,不少年轻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他们往往不是享受阅读的过程,而是追求读完一本书可以冠冕堂皇地说自己读过书的结果。有多少人是真心喜欢文字,又有多少人只是惧于承认自己已经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随波逐流。
东野圭吾老师对大众心理研究之透彻,不得不服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二):东野圭吾的新作质量略有下降
东野圭吾前期,作品还是很惊艳很有深度的。但是近期的很多作品虽说有些依然很有深度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注水的内容明显多了不止一点。一些完全没有必要仔细解释可以一语带过的专业名词专业知识往往总是列一大长篇出来占字数,而这些解释就算不读也完全不会影响对后续故事的理解。这本超杀人事件在开始就又重现了一些在天空之蜂,白金数据等之前的作品里面就存在的专有名词注水等等。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473:超杀人事件
东野圭吾的短篇集,全部都是跟侦探小说家相关的,有反映日本老龄化故事的,读者,编辑,作家全部七老八十,得了健忘症,书错漏百出,没有新人加入,死水一潭,还是挺有意思的。更多的是反映作者创作不易的,或者思维枯竭,或者销路不畅,或者税负太重,不一而足。这部书更像是东野圭吾的吐槽文吧,大部分文字都一般般,就那篇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算是佳作。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自己视觉的盲区
挺意外的一本书!
依然在写推理!
已经不是推理!
还是在写作!
写他熟悉的那个世界!
写他熟悉的那个领域!
反省他所熟悉的那个领域!
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才会回过头来头头是道的评价自认为熟悉的领域!
一如哪些在自己领域自认为成功者的多数人一样!
东野君也不能免俗!
同样,也会有自己视觉的盲区!
自认为做到极致的领域,还用再努力吗?得到了吗?可能更成功者说:“小伙子,继续加油哦,你才到山腰呢!”一山更比一山高!
不过风格挺是一喜,东野也在改变,一个优秀的作家,也会尝试不同的风格!黑色幽默处理荒诞的推理小说写作的种种、出版界的种种、读者的种种,不过有点尖酸了!
逃税、假装在阅读、老龄化、喧闹的市场化等等,又都是一个个社会话题,被作者处理的很巧妙,不过又太过明显,以至于这本书里面很多情节,也是《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中讽刺的为了凑字数增加厚度,东野的书中不也呈现过吗!记得《风雪追击》就是那种臭长的类型,大量滑雪情节的描述在一部推理小说中,显得无趣、累赘,东野君,娱人与自娱中找寻快乐,这一点值得肯定的,哈哈哈,毕竟,不是谁生来都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
处了博君一笑之外,这本书不推荐看,毕竟描写的领域太过狭窄,不具备代表性,至于无厘头的内容,一笑了之,实在无趣!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五):东野圭吾的游戏之作
在书店看过一眼,从封底文案来看,还以为是个长篇,其实是几个有趣的短篇。
简单说几个有印象的故事。
1 作者为了避税,把生活中发生的所有高消费,以外出取材的名义写到书里,结果小说写成了缝合怪。
2 著名作家答应了四家编辑,把下部小说放在他们社出,前提是猜出他正在连载的小说中,真凶是谁。一个编辑认为自己猜到了,就去找作家,结果发现真相其实是,作家的稿子之前是老婆代笔的,结果老婆去世后,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写,现在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因为作家不会写作,根本不会有下一本,只给了一叠白纸糊弄编辑,最后一幕是编辑一气之下,按照小说中的杀人方法准备对作家动手。
3 曾经的名家年事已高,写的本格推理小说错漏百出,人物情节环境作案手法杀人动机一团乱麻对不上号,编辑指出问题并亲自修改。最后视角切换,发现原来编辑也是高龄编辑,他改的稿子每次都在重复过去的剧情,好在读者也都是高龄读者,浑不在意。
4 人们发现连环杀人案凶手,按照某位扑街作家的设定作案,于是作家名声鹊起。凶手此时找上作家,说明杀人原因,是为了向曾经伤害过他的女性复仇,让作者按照他真实的杀人方法去写情节,但是面对警方要给出另一套说辞,从而迷惑视线,提高作案成功率。作家为了让自己更火,第一次同意了杀手的要求,但是当杀手再次找他,他良心发现,设计了一个局,表面上按照杀手要求写作,实际上却把杀手约到一个悬崖,准备把他推下去,制造凶手自杀的假象,然而作家被杀手反杀,世人看了他提前写好的书,错把作家当成了真正的杀手。
5 推销员向书评人推荐书评机器,只要按下按钮,就能自动做好小说的内容分析,并完成好评差评任意选择的书评。又向作者推荐专门克制书评机器的写作机器。最后还发明出专门用来让读者不懂装懂的机器。原来书籍早已步入黄昏,市场上关于书的讨论只是虚假繁荣。
(最后这个故事有点星新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