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精选

2021-03-02 00:16: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精选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是一本由王觉仁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9 元,页数:2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精选点评:

  ●20191029微信读书听完。201971三百多集,利用碎片时间陆陆续续听了几个月,终于听完了,读客昊澜演播的,跟着把大唐两百多年历史梳理了一遍,挺好的,声音也好听。

  ●对于残唐的政治斗争描写得太过浅显,尤其是宦官擅权持续到唐朝灭亡而不能根除的原因没有写明白。 相比于同类型小说《明朝那些事》,语言不够幽默,分析不够深入浅出。历史还原度尚可,只是对于有些人物的分析太难以接受。作者过于孤立地关注人物本身行为的对错,而偏向于忽略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 比如作者对牛李党争的主角之一的李德裕的分析我就无法接受。朱熹有一段很客观的评价:德裕所言虽以利害言,然意却全在为国;僧孺所言虽义,然意却全济其己私。且德裕既受其降矣,虽义有未安,也须别做置处。乃缚送悉怛谋,使之恣其杀戮,果何为也!

  ●一口气读完7本,不差。虽然缺少一些价值输出和深度,但是了解唐史的角度看,收获颇丰。

  ●当历史书看的小说,相对而言可读性很强,值得推荐。 唯一的缺点就是,就是容易代入,所以,看兴起就很开心,停不下来;看没落就很无奈,读不下去。 从泛泛了解历史的角度,真的是好书,跟《明朝那些事》相比,从收获的角度,不差。

  ●不好看

  ●言及唐朝,在个人固有的印象里,总是和盛世搭配来说的。总想着好好了解一下,那个盛世如何也被淹没在这历史长河里了。 看一个朝代的兴亡,就是陪着君王一起打天下,创天下,守天下,又看着天下由盛转衰,分崩离析。三百年如一瞬,有喜有悲,有怒有乐,更有无奈。人心难测,君心难论。尤其是看到安史之乱之后,盛与唐就渐行渐远,也让我数次摔开手机,国将不国,还有那么精力在斗来斗去,也许都是欲望的奴隶

  ●原名《血腥的盛唐》,反而觉得原来的名字更比较贴切。历史的华裳之下,是鲜血淋漓,白骨森森。不唯大唐,哪个朝代都在重复着同样让人不忍直视的充斥着残忍、狡诈、阴谋与血腥的故事。政治是一个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角斗场,所有的一切,是为了生存,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名利二字,概莫能外,不断的轮回着。读历史,越深入越感觉绝望。历史是故去的现实,现实是正在创造中的历史。

  ●书太长了,看的很辛苦,主要感觉作者思路没条理。

  ●以前读过两本关于唐朝的书,第一本是小说《隋唐演义》,很多故事有些杜撰和夸大,只能当作跟别人吹牛的素材。。第二本看的《资治通鉴》,专业性又太强,读完之后也只记住了只言片语,雾里看花。这套书以前好像叫《血腥的盛唐》,现在改名了,算是一部正史,而且还比较有意思~

  ●我觉得写的还不错。。在通俗和学术上结合的很好。。不像明事有点拿通俗哗众取宠的感觉。。比较喜欢作者在写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会加上史书出处。。大部分出自资治通鉴。。唐史还是比较靠谱的。。有些主观描写比较尴尬。。比如武则天这里哈哈。。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封常清!!!我看的哭了。。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一):差

  书中作者对武则天和李世民的房事意淫真是绝了~充分的体现了作者等部分男性对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君临天下的不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男人最容易侮辱一个女人的方式就是用性。这也是QJ最重要的心理快感。用QJ的力量让一个高贵的女人屈服。 包括后面感业寺里对爱情失去感到极为痛苦的场景,作者描写的前期与后期的武则天产生了极大的割裂感—— 前期的她痴情懵懂恋爱脑,后期的她心狠手辣政治大牛。 当然 作者有偏颇的地方不止在这。李渊迟迟不肯发兵造反就是懦弱无能 李世民等着手下都来劝他杀兄弟就是有谋略。所以这本书书友看看就罢了,作者带着强烈的个人立场写了这本书,不必认真。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二):掐头去尾,这是本好书

  豆瓣上不少人说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文笔极差,我倒是感觉尚可,诚然有些地方确实有煽情的嫌疑,而且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时动不动用到“颤栗”这个词,这个词基本上贯穿了整本书,想杀人了心里颤栗一下,想起兵了心里颤栗一下,想篡位了心里还是颤栗,实在过于乏陈可善。不过作者在有些地方的臆想,却让我颇有感触。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缺点应该是节奏把握上有很大的问题。前面太宗建功立业到贞观之治的部分过于冗长,差不多占了本书的五分之一。而从玄肃二宗之后开始,作者突然惜字如金起来,于是整本书的节奏快了很多,能明显感觉作者急于完结这本书,短命的文宗武宗聊聊几笔就带过尚情有可原,可实现大中之治的宣宗和继任者懿宗好歹都是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却不约而同的被几章就一笔带过,简直就有点过分了。尽管如此,如果只是想普及一下唐朝历史的话,这本书掐掉前面过分冗长的头,去掉后面过于敷衍的尾以后完全是本不错的作品。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三):是谁让大唐走向灭亡的?

  2020.1.14-7.25 历经半年多的时间(中间断过好长一段时间),总算把这套书连听带看解决掉了。大部分细节其实基本忘的差不多了,但是眼前还是会浮现出来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一个喜欢扮猪吃老虎的李渊,战场上斗志昂扬,对待三个勾心斗角的儿子却时常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既英明神武又心机深沉的李世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杀害兄弟、逼父退位,却也因此给自己后半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外柔内刚的李治,也曾泰山封禅,也曾把领土扩张到巅峰;一个政治上精明、军事上糟烂的武则天,机关算尽,到头来却发现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能文能武的李隆基,前半生辉煌,后半生苍凉,因为骄奢淫逸和安史之乱而令人扼腕叹息……

  可惜前半部分太辉煌了,显得后半部分更加凄惨。一个朝廷为何能从国富民强、万邦来朝走到民不聊生、藩镇割据呢?是因为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还是因为宦官乱政,还是因为朋党相争,缺乏有勇有谋又一心为国的忠臣呢?反正杨贵妃不背锅,李白也不背。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四):感谢作者,感谢读客

  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三月底至五月十九日),读完了《大唐兴亡三百年》(共7册),160多万字。 感谢作者王觉仁先生,用流程的、幽默风趣的、又是严谨的语言讲述了大唐兴亡三百年的历史,让我比较系统的了解了大唐历史,增加了很多知识,光摘抄的文字就有二万五六千字,基本都是知识点。比如“娘子关”的来历;原来熟悉的徐懋功,只知道是隋唐演义里的造反家,实际历史上多称其为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世民的三面镜子;魏徵进谏言也讲究方式方法,不只是“直谏”;黄巢的名诗“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农民起义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等等,信息量很大,知识很多,确实受益匪浅。 要说美中不足,感觉有些重要的事件没有写,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偏重于政治视角、权力斗争,唐朝的文化大繁荣笔墨很少。 总之,本书是我继《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最好的历史书,谢谢作者。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五):大唐兴亡三百年 读后感

  这套160万字的书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就像读《明朝那些事》,读过了前两本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之后的那种懈怠和疲惫感——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可圈可点,让人浮想联翩,有的皇帝就仅仅是“粉饰太平”和“鸵鸟战术”。不过,对于了解唐朝整体的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300年的大唐,需要,也应该耗费些篇幅和笔墨。

  在人治的社会中,兴衰起伏和改朝换代都很正常,特别是从小熟读圣贤书的励精图治的太子,因为夺嫡之战被弑时。而换成一个柔弱且玩闹的天子,外戚掌权似乎是一种常规的操作——打造一支由血缘传承的人治的皇帝家族确实很难。当看到书中说到很多皇帝的“帝王术”便是平衡宦官和大臣时,真是感到哭笑不得。毕竟皇帝没有KPI,自己的位子和权力都不一定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即使控制在自己手中,能否平稳交接到自己的儿子手中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所以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另外一点是,即使是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早年如此励精图治,将中华的版图扩大,并且在长安有一种“万国来朝”的盛景——夷人,吾亦爱之。但是到了晚年仍然是大兴营造,甚至是开始服用早年自己都看不上的丹药。永远保持最开始的一份敬畏和初心的确很难,在顺境中保持遍更难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