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平岁时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1000字

2021-03-03 04:1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1000字

  《北平岁时志》是一本由张次溪 编著 / 高辰 标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平岁时志》精选点评:

  ● 笋鸡,包儿饭,冷淘面,榆钱糕,迎霜麻辣兔...把里头写吃的先挑着看了一遍,好解馋~

  ●保存了北京市民关于岁时节日的不断延续的集体记忆。较之单纯实录岁时风俗的岁时记,《北平岁时志》显示出编撰者张次溪自觉的历史意识……《北平岁时志》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岁时节庆风俗的实录,同时亦是一曲哀悼一种传统和生活方式之丧失的挽歌。——季剑青(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研究员)

  ●极好的一本风俗学书,可做资料查阅。看到九九消寒图,突然想到国外的advent calendar,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味曾经的历史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一):老北京的民间风俗集------《北平岁时志》

  适逢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品德课要求研究中国的民俗风情,我帮孩子上网下载资料和网下查找书籍的过程中无疑邂逅到了一套围绕北京风土人情的读物------北京岁时系列。

  旧时的北平,今日的北京。作为整个大中国的首都,北平自身就有着太多的话题引人好奇。围绕着曾经北平人平日里,逢年过节时的名俗风情话题更是不胜枚举。不过以往我找寻到的相关题材资料更多的仅仅停留在最为特色的,简明扼要的介绍。于北京岁时系列中,我着实过了把瘾地进一步解读到了老北京的相关民俗风情话题。 此次,我们阅读的是《北平岁时志》这个分册。而我家的娃儿驾轻就熟地找到了很多相关的老北京民俗风情。“岁时辑录无往不及,自家载记别具特色。”

  翻开本书的封面,我们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充满着喜庆气息的年画风格画面。稚子摸鱼嬉戏图,过年三十守岁图,状元及弟图----借由着这些通俗易懂,且又生动喜庆的画面,书外的我和孩子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从书中的正文进一步地走近北平的过往。

  借由着本书的前言,我最为关注的还是本书出版的定位。出于为学术研究提供史料的考虑,本书无疑提炼出趣味性较强的那些品种用简体排版的形式出版。哪怕是对于就读于小学的孩子,我个人觉得她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太大的难度。简明扼要的概括本书的特色便是趣味的提炼,简单方式下的分享,通俗易懂下的兴趣激发。

  及至于本书的目录,读者朋友们更会了然地感受到本书汇编中的普及性出版方向。全书以一年的每个月份为章节,以每一天为划分点,依次有序地分享着很多我们熟知或者是不熟悉的北平民间风俗介绍。其中的某些民俗其实早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华夏很多地域的风俗,而有些风俗则是让我初次见证着独属于旧时北平的风情。尽管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尽管其中的很多风俗早已经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成为了文字上的记忆,但是它们却又时时刻刻地用无声胜有声的形式透过《北平岁时志》分享此方面对中国民俗风情感兴趣的读者。

  客观而言,我个人觉得本书除了可以引领读者深入了解旧时北平的民间风俗外,还可以让读者看到相关有据可考的信息文字出处。这无疑让本书的内容更真实地写照着北平的过往。

  尽管书中的文字采用了菲现代语言的格式介绍分享,但是那种有着古色古香的古韵文风更可以激发读者感受那些旧时积淀的民俗气息。

  读着《北平岁时志》,踏上难忘的老北京的民间风俗寻访之旅。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二):告诉你一年之中北平的老百姓是如何过日子的

  十月十五日

  十五日下元之期,庵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二十五,百日期满。夜悬天灯,黄幅大书: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嗜佛之家,送香烛献斋供者络绎。(《帝京岁时纪胜》第三十七页“安期”)

  近来得了一本很是有趣的书籍,名字叫做《北平岁时志》,上面的那段话便是摘自此书。今日是十月初十,再过五日便是十月十五,按照书上的记载自己这一天起,不管是庵、观、还是寺院都得悬天灯,唪经祈求国泰民安整整百日。送香烛供奉的信佛之人自此络绎不绝。

  在当下这个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的时节,一些曾经的风土民俗莫说是年轻人不知道,就是一些已经年逾花甲的老人似乎也记不得多少了。什么日子是什么节,该吃什么?该干什么?什么讲究?什么来历?怕是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细细的讲清楚了。前几日恰逢立冬,小淘气嚷嚷着说该着要吃饺子,听完后弄得我我一脸迷茫,不是应该冬至才吃饺子防掉耳朵吗?莫不是我记错了?也不管许多了,既然想吃那就包吧。回头想想似乎没有什么日子不是吃一顿饺子就过不去的。仿佛这些年中国人的民俗中只剩下了饺子。

  好在这世上还是有许多有心人的。就好像是“北京岁时”系列的编者这样,他们精心编纂了三本书来向读者讲述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日子,以及平日里的生活宜忌,风土人情等等内容。想这一本《北平岁时记》介绍的就是老北平的节庆风俗。从正月初一开始说起,一直说到大年三十。整整一年过日子应该注意的大事小情,统统都在这本书里了。有许多事情还真的是我们以往所不知道的。

  就好像是吃元宵这件事吧。原来都以为只有正月十五才会吃元宵,却不然原来正月初九就可以吃元宵了。就这你还别不信。还记得《延禧攻略》中所提到的那本《酌中志》吗?这条风俗的出处就是出自《酌中志》卷二十第二页。

  说到这还是不免要称赞一下本书的编者有心,书中所出现的这些与风俗有关的内容全部都是有文献记载的。这一点编者在讲述完每一项风俗习惯之后都会将其出处标识于后,这样也方便读者了解,若是你对这些文献深感兴趣,倒也不妨去找来看看。多了解一些民俗知识也是挺有趣的。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三):旧时天气旧时衣

大年三十儿,喜气临门儿,家家户户都擀着饺子皮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要串亲戚儿。

  这首脍炙人口、京味儿十足的歌曲,曾经在大街小巷传唱。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不同,这首歌简单道出了北京过年的风俗。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几经战乱,不同民族和文化在此交汇,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北京出版社这套《北京岁时》系列,截取北京古籍丛书中关于北京习俗的片段,记录了北京不同季节时期的风俗。北平岁时志》中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特定日子的特定风俗汇聚编纂,让我们得以一窥旧时风貌。

  南方的朋友每年看央视的春晚时总要抱怨,“我们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而对于北京人来说,饺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旧历食水饺子五日,北方名煮饽饽;今则或食三日二日,或间日一食,然无不食者。”风俗虽然有了小小的变化,但是饺子依然是春节的标准食品。“北京人过年不吃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忧。”

  北方人心直口快,大大咧咧,总给人风格粗犷的感觉。但也有魏晋之风:“京师风俗,每正旦,主人皆出贺,惟置白纸簿并笔砚于几。贺客至,书其名,无迎送也。”大年初一,大家都出去拜年,主人往往不在家。客人到了,只要签上自己名字,主人就知道谁来过了。在没有电话手机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北京旧时也有许多陋俗,例如初一到初五女性不能出门,禁止女性之间往来,一直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恭贺亲友。而新出嫁的女性,也只能等到初六回娘家。

  虽然节日风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节日只是一部分。在非节日的日子里,北京城的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今天去赶南面的庙会,明天去祭拜火神;春日里忙着进香赏花,秋日里登高栽菊。四时节气四时歌,踏青猜谜放烟火。北京人的生活在非节日里同样丰富多彩。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岁月变迁,很多风俗都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儿”,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外号。“包儿是一种小瓜,红了以后, 北平 的儿童拿着它玩。”《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每至十月,市肆之间则有赤包儿、斗姑娘等物。赤包儿蔓生,形如甜瓜二小,至初冬乃红,柔软可玩。”只怕现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只赤包儿是何物了,也就无法理解“大赤包儿”的涵义。

  “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四):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去年曾经做过有关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里面提到了《燕京岁时记》,让我一直有阅读此书的欲望。一直到近来,这本《北平岁时志》出现在面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第一页,非常亲切,是过年三十守岁的图片,浮生半日,瞬间心静如水,又是一年守岁日,图片中的老人儿孙满堂,图片中的炕上红红火火,图片中的孩子快乐非常,图片中的老人慈眉善目,图片中的妈妈勤劳朴实,整个图片一派祥和,一派温馨。

  从前的日子啊,总是那么慢那么慢。

  这本《《北平岁时志》,集中写了北平岁岁年年的情景,让我心静如水。

  北京为元明灵来旧都,旧称北平。本书谈北平风物,以时间为线索,把旧时北京过年的情景,徐徐铺展开来。

  第一幅画: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接神放纸炮,孩子们快乐地在地上捡炮玩,大人们把家里的木头扛到院里的地上,抛起来再掷下去,这个行为称做跌三金。大人们对一年的期盼都在这一抛一掷里了。

  我的面前,出现在每年凌晨,炮竹声音响彻寰宇,此家起彼家落,小时候,奶奶总是催我们早起接神,她老人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早点起来迎接新年,迎个漂亮一点的神供到我们家,再晚点起来,就剩下瘸子瞎子一类的神了。”如今不允许燃放烟花,人们对旧时习俗的怀念,却历经千年而不变。那份岁时记忆已根深蒂固。

  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拜年,东家奶奶西家爷爷,本家长辈,这个习俗一直延伸到现在,叫做贺新年。

  第二幅画:正月初二,所有居民商店都有祭祀财神,这一天,家家户户继续放鞭炮焚香,供以鸡鱼羊,民间称为三牲,有给财神供香火,有给财神供财神马,有给财神供代表黄钱、元宝,多吃馄饨,有从庙里烧香祈祷后偷回纸元宝,谓之借财生财,另选一日再还愿。

  我的面前,依然是小时候随着奶奶去庙里烧香祈祷的情景,那份虔诚,终身难忘。重要的应该是每个人在岁时对一年生活或喜或忧的仪式告别,同时对来年生活的仪式感期盼。无论借财是否能真的生财,但是人们对幸福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依然千年不变。

  第三幅画:正月十五,称之为中元节,也叫元宵,官府要悬灯以供游人观赏。设置灯谜,大放烟火,大内的灯有专门造办处,大内花炮有专门花炮局,从上到下,无比重视。无论官府官员还是民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在这一天看花灯,猜灯谜,大街小巷各种小儿玩物随处可玩,最好玩的是吹糖人,抽糖人,抽糖葫芦,找太平鼓……

  我的面前,虽然没有这样斑驳的元宵节,但是灯谜灯花的快乐,穿街走巷的热闹,还是还温馨的。

  岁时如此,岁岁如此,二月龙抬头,三月豌豆黄,四月赏芍药……从一到十二,年年岁岁俗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一看来,欣赏不够,就如同从有北平存在以来一路走走看看,一路风景一路走。

  也希望你多看这样的书。借用李咏的一句话: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五):林志钧:北平岁时志序

  《北平岁时志》

  忆儿时读《诗·豳风》《礼·月令》,辄易成诵,岁时节物感人之深则然也。他如《大戴记·夏小正》《汲冢周书·时训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淮南子·时则训》,又纬书中《易通卦验》等,世所传纪候之书,语其大则体国经野、布政授时之所系,语其小则虫鱼鸟兽草木之化、工虞农圃之务,于以详纪。唐以后,犹有明堂读时令之礼,其关系人事也,讵不重哉。其衍为宗懔《荆楚岁时记》诸书,则杂摭里闾流俗旧闻故实,所涉弥广。斯籍代有作者,迨于今而吾复见东莞张君次溪《北平岁时志》之作,书得十二卷,卷以月分,史乘笔记旁征博采,称为赡洽。每月兼及日次,以视《岁时广记》(宋陈元靓撰)之仅纪嘉辰令节者为详。

  一月分三十日,而不尽每日为记,其日次随事实为详略,则仍宗氏《荆楚岁时记》之例也。顾宗氏书间有缺略,如八月仅记一日、十四日,而独缺中秋(中秋唐开元以前无闻,故宗氏书不之及),此书则中秋所记多至二十三则,正可补前人所未备。又宗氏书记屠苏、辛盘、桃符、华胜、迎紫姑、斗百草、寒食禁火、曲水流杯诸故事,各地习见,非为荆楚所特有,此书则所记如正月大小填仓、二月龙抬头之类,皆北平旧俗,异地罕见,即如端午、重阳南北所同,而此书之端午游南顶、重阳登五塔金刚宝座台,则仍为北平所独,似此之类,所载皆不伤泛滥。又如正月十九之为燕九节,而或曰淹久,曰烟久,曰阉九,曰宴丘,曰筵九,诸名杂出,此书罗列群籍,作燕九者有《酌中志》《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宸垣识略》《郎潜纪闻》《大兴县志》《北京指南》等。余如淹久诸名皆片辞孤证,殆无可取。又花朝有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各地不尽同,此书据《帝京岁时纪胜》诸书只记十二日及十五日,足知北平自来即无二月二日花朝之说,此皆有关考据者也。其不列闰月,则《日涉编》(明陈阶撰)之例也。不取绮靡词赋,则《玉烛宝典》(隋杜台卿撰)之例也。间亦列及诸神降诞之类,则《月令广义》(明冯应京撰,戴任续)诸书,已开其先,顾此虽民俗所关,而究属荒怪难信,是则可商者已。

  北平为元明以来旧都,其时节有关宫廷礼俗者,书中亦略有所纪。今者京师沦为边隅,盛典俱成陈迹,而年时故俗之流行民间者,虽于夏时已革,大命方新之际,犹踵事循衍而不绝,是则荐麦瓜于祖祢,取蝼蛄以治病,制圆剂,曝衣裳,凡诸习俗,所详载于《四民月令》(《四民月令》引见陈元靓《岁时广记》)者,今古初不甚相远,而其相沿广布,或较朝章典故,特为悠久也。顾当兹四郊多垒,水旱迭乘,叹物候之推移,感韶华之并歇,所谓岁时伏腊,斗酒相劳者,连年乱荒之余,能得此乐者,有几人哉。昔东莱吕氏原明,在历阳时,与子孙讲诵,遇节日则休,学者杂记风俗之旧,然后团坐饮酒以为乐,久之遂成《岁时杂记》一书。先哲风规,承平气象,以今视昔,诚使人睹代序而兴身世之感。次溪此编既成,征序于余,会有所触,书此归之。后之读者,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乎?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闽县林志钧时客北平

  北京岁时系列

  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二等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