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是笨小孩》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不是笨小孩》的观后感大全

2021-02-04 03:1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是笨小孩》的观后感大全

  《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由李瑞华 / 樊启鹏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是笨小孩》观后感(一):没有人是笨孩子

  

这个片子给我更多的是反思。孩子不只有一种,教育也不能只有一种,也让我重新看待分数这个标尺。让我想起以前小学初中那几个成绩特别垫底的几个同班同学,受尽了老师的辱骂鄙视,同班同学嘲笑,总是形单影只,除了分数,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在学校,除了在学习上呆滞一些,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不知道他们当时是为什么学习跟不上的原因,也因为学习成绩好而生出来的优越感与同类扎堆,自然分化了与成绩不好的同学,长大后聚会这些同学也从来没来过一次聚会。这是心里当时多伤啊!学校也是另一种社会。那会我在广东佛山公立学校的师资应该在全国来说算是二线发达城市,经济好,师资也是这么参差不齐,英语老师像个流氓,骂起学生来一套一套的说辞堪比社会大哥,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嘴脸就像居委会气高趾昂,我妈每次开家长会看她表现都觉得不配做孩子行为表率。

  《我不是笨小孩》观后感(二):“你就是不一样,你就是不一般,你就是很独特”

  

作为介绍“阅读障碍”这种特殊需要的纪录片,并没有很详细地介绍阅读障碍的征兆或者特点,而更多地聚焦在了3个被诊断为“阅读障碍”的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上。

《我不是笨小孩》这个名字立意非常好,但是第1集北师大的教授就把阅读障碍称为发展上的“落后”,把“笨”替换成“落后”并没有改变这些孩子身上标签的负面意义。阅读障碍中的“障碍”两字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无法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就是“落后”,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呢?音乐家会因为不会做微积分而丧失音乐上的成就吗?把读写作为考试的唯一方式这件事本身就不是教育系统进步的表现。

因为自己的特殊带来了不佳成绩,孩子往往在学校生活中感觉到无力。父母越是在家庭中施加更多的压力,孩子就越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并感到无所适从。

个人觉得第1集和第3集都不如第2集拍得好,这个好并不是因为群晓这个孩子在最后获得了最靠近“正常”孩子的发展水平,而是因为武老师说的那句“你就是不一样,你就是不一般,你就是很独特”。是独特而不是“落后”,这才是看待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正确态度。

  《我不是笨小孩》观后感(三):大学老师说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是骗人的,但我依然愿意相信

  我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就是骗人的,因为智力本身的定义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这些阅读障碍的孩子们身上,我确确实实看到了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彰显。虽然他们阅读书写方面会有一些困扰,但他们幽默、有特长(吉他、舞蹈),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在家人身体出状况的时候能够顶上)……他们也不过就是常态的一个孩子一个人罢了。

  能感受到影片中作为阅读障碍的孩子自己也心累父母也心累。一遍一遍地写作业,努力了态度也端正,可是呈现出来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我想每个人在生活中某个方面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吧(比如我在人际交往和感情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开始会觉得有各种各样状况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能够站出来被记录的家庭已经算是接纳度比较高的了,但这个状况一次一次还是带给家庭动荡、争吵、焦虑,甚至有家长可能因为焦虑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甚至家长关注到这部分群体并且可以有所接纳有所了解有所改变。 让人欣慰的是,第一集的校校在片尾已然是中学生模样,虽然还是拼音理解上出问题,但出问题的次数已经明显减少了。第二集的群晓有一个非常包容他的环境和理解他的老师。第三集的若汐从语文不及格到四年级开学初的60分再到四年级学期末的78.5分。这是北师大脑科所的努力,是家长的努力,老师的努力,更是这些孩子们的努力。 本片作为纪录片拍得挺生动的。生动展现出“阅读障碍”让家庭变得混乱,也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的变化和成长,让人跟着主人公一同悲欢,一同受到鼓舞。

  可喜的是,学习这件事情可以把它当做“低预期”“中高等回报”的事情,稳定地努力稳定地付出,会收获稳定的回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