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上卧游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纸上卧游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4 00:1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上卧游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纸上卧游记》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卧游记》精选点评:

  ●空泛之感

  ●熊大大,又买到你的一本绝版再出的书,一如既往的喜欢,读的很慢全程神游,书页的空白处控制不住的写写画画。

  ●书读多了,触类旁通,自成体系。也许除了Gever Tulley的东敲西打学校之外,极其广泛和深度的阅读和输出也该成为另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发现自己的宿命论原来是斯宾诺莎那派的,不谙逻辑这点又很中国。原来理想国里柏拉图还有那么惊世骇俗的言论。讲语言和讲爱国那两段深得我心。好些经典真的要读读原著了。

  ●10.02.19

  ●占领道德高地的穷宅以上帝视角看红尘,谁都没他活的明白。“心灵鳖汤”已经没人care了,所有人都知道向“和珅”“韦小宝”靠拢是活得滋润的捷径。

  ●非常欣赏这种不为外物自甘寂寞的学习态度,不过确实没什么新说创见就是了

  ●是最典型的熊逸文体,慢条斯理,东拉西扯,层层设疑,暗藏机锋。作者自得其乐,读者也可乐在其中。

  ●写得还有些意思,有些共鸣,希望作者继续学习一个。

  ●古贤尝笃厚,时辈喜饶舌。

  ●有点散,不过挺好读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一):熊逸的哲学

  南朝宗少文一生热爱远游,后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寻山访友,便在家遍画名山大川。他每天抚琴自娱,竟使纸上的群山发出回响。是为“纸上卧游”之典故。 作者熊逸是我近年来非常拜服的学者。我在“得到”上听过他的多个付费课程,也读过他早年的一些作品。其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逻辑之缜密,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他也非常神秘,职业、学历、容貌均无从知晓。这本《纸上卧游记》是他近两年的杂文集,因为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一些个人信息,而另书迷们异常兴奋。其中他谈到自己“自闭”“宅”“毒舌刻薄”,所以朋友不多,也不喜出门。但好在读的书多,行未至、心已远,故作“卧游记”。 书的部分章节极其晦涩难懂,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故书虽然不厚,我也约莫读了一周多。同样的时间读小说、散文,大概已经读了七八本了。 书的开篇谈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等著作,同时穿插了许多不太出名的著作,甚至还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阐述了哲学家们对于各种理想社会的构思。惭愧的是,这里面我只读过《塞瓦兰人的历史》。开篇奠定了全书的哲学基调,随后就是汹涌而来的对贵族精神、宿命论、语言学、书籍、学术等问题的思辨。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二):熊逸随笔

  我喜欢毛姆,也喜欢熊逸,他俩有共同点:

  清醒、犀利、心胸开阔,还毒舌。

  此书可算是一本随笔集,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看得如此用力且得出如此极端的负面评价,也颇为好奇这些人看完市面上的畅销书会写出什么样的书评。

  笔记:

  “多读书有一个心灵鸡汤式的好处,那就是让你更容易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拒绝苟日新,日日新的成长方式。”

  “真正懂得《庄子》心有天游的人,就算被放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被抛在孤岛上,甚至被关在牢房里,一颗心也仍然是逍遥无际、毫无滞塞的。”

  “正如动植物总是以千奇百怪的保护色和伪装技巧克敌求生一样,我们人类也总是在以服饰、谈吐等外在形式来构筑我们的伪装,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假使可以由着我在一个物欲横流和一个神圣性横流的世界当中选择一个的话,我真的不知道哪一个世界会稍好一点。”

  “问题之所以总会永无止境地争论下去,主要是因为聪明人和笨人的沟通障碍。”

  “不必经过很仔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观点和知识常常是鲜明的、整体的、确定的,一个读书人则恰恰相反,是太多模糊的、散碎的、不确定的。”

  “即便在一个非常需要理性的问题上,人们也总是依靠思维的惯性和情感的好恶来决定取舍。”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三):读书101,你会pick哪一本?(本书书单)

  以下作者、书籍、角色以出场顺序排序 (手动统计,可能存在疏漏,敬请指正) 备注:只要提及就会统计,作者对以下出场内容并非都是推荐,我能看出作者的态度是不推荐的书籍就标红。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顾城的诗 庄子《庄子》 宣颖《南华经解》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伊拉斯谟《愚人颂》 曹雪芹《红楼梦》 罗素《西方哲学史》 钱钟书《管锥篇》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阮元《十三经注疏》 雨果《悲惨世界》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 福柯《疯癫与文明》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柏拉图《理想图》 荷马《伊利亚特》 荷马《奥赛德》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老子《老子》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萨缪尔森《经济学》 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 德尼·维拉斯《塞瓦兰人的历史》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桑德尔《公正》 《国语·鲁语下》 《孟子》 《淮南子·道应训》 《致加西亚的信》 《没有任何借口》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 《不抱怨的世界》 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朱熹《论语集注》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叶威廉《道教美学与西方文化》 苏轼《上梅直讲书》 《苏轼文集》 《古文观止》 邵康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冈仓天心《茶之书》 南卓《羯鼓录》 薄田泣堇《待花之心》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 马斯克·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论语》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叶秀山《西方哲学史》 《左传》 吕祖谦《东莱博议》 熊逸《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斐多篇》 袁了凡《了凡四训》 《明史》 《周公解梦》 《推背图》 《世说新语》 王夫之《读通鉴论》 约翰·班杨《天路历程》 《聊斋志异》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淮南子》 《烈女传》 《史记·孔子世家》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艾兹拉·庞德《中国》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都德《最后一课》 伏尔泰《哲学词典》 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 《圣经》 塔利《讲演集》 克罗齐《美学原理》 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 培根《新工具》 钱钟书《宋诗选注》 钱钟书《围城》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论语新解》 《和空姐同居的日子》 《汉书·儒林传》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达尔文《物种起源》 S.E.泰勒《社会心理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道德经》 艾伦·霍布森《睡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还有其他内容,等整理好一并上传。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四):我的阅读,只是我娱乐的方式

  熊逸的书读过几本了,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春秋大义》,很喜欢他东拉西扯的风格,由此及彼,既羡慕其读书之杂,也嫉妒其记忆之好。这本书里他力荐钱钟书的《管锥编》,这是我书柜里的噩梦,光破解个小序都废了我半天功夫。熊逸也有我不喜欢的作品,《孟子他说》插科打诨,通俗则通俗,也惜乎太通俗了;另外还有一本化名苏缨的《人间词话讲评》,大概时候不到,没有引起共鸣留下深刻印象。至于《一切心法》、《八戒说禅》、《逍遥游》,都翻完了,还是认为他挺厉害的,读得多,也能串联。

  宅着读书,在互联网和人辩论,一边言说着越读书越落后,一边又尽情享受着这种生活——“书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因为它最耗费时间,也最需要心境”。他很清楚自己的境遇,不富裕,不爱热闹,常常一说话就堵死了别人的感动,他没有盛赞自己的生活方式,反而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调侃自己,然而,这样的好像有点失败的家伙,还是让我无比羡慕,读书——靠读书维生!

南朝有个叫宗少文的人,一生爱好远游,后来身体不行了,没力气再去寻山访友,于是遍画名山大川,挂满了家里的墙壁。宗少文从此每天在家抚琴自娱,竟使纸上的群山发出回响。宗少文的卧游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我的卧游却是我所能够想象的最好的旅行方式。

  真好!

  从人类构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开始,带着读者跟上他的节奏,听他言说一个理性的家伙的质疑,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莫尔的《乌托邦》,他的怀疑很有道理,再经典那也是人类的创作,为啥不能怀疑。当然,他没有完整系统地把所读所想交代一番,只是重点强调了他的质疑。《理想国》中人生而不平等,有些人是黄金铸造的,有些人是加了白银的,有些人只加了铁和铜,于是乎身份地位一早注定,我也想起咱女娲造人不也捏一些,捏烦了再拿树枝抽一些吗?《乌托邦》也如是,那里的人视日月星辰之光为宝,而不屑金银珠宝。熊逸道出了他的怀疑,也得出结论“人类最高级别的战争从来不是依恃武力,而是仰赖谎言。”,尤瓦尔不也在《人类简史》里大谈智人成功的虚构力量吗?中国古籍里也如是——

《国语·鲁语下》记载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告诫儿子的一番做官的道理:“过去圣王治理人民,总是挑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去种,让他们一直都过劳苦的日子,所以圣王才能一直维持着他的统治。”

  包括周公制礼。

  接着转入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励志书自不用说,不过熊逸看出的是“社会非理性”大行其道,而越能顺应这些的人越容易活得更好。我不由联想起一次和人的斗嘴,人家用周立波的节目“文化是内裤,不能不穿,也不能穿在外面”来怼抱着一本书的我,同为教师的我还真感觉悲催,回怼一句“原来你天天教人怎么穿内裤啊”。你喝你的鸡汤,我吃我的毒药,互相都不要那么优越吧。

  学术书的情感问题,最近正看了刘东的《思想的浮冰》,里面确有一个学术人的自信满满,熊逸看出问题,我却也很喜欢作者的使命感和一些熊逸可能会说是谎话的东西。我确实是一个跳蚤,但此时彼时,我的自我需要不同的东西——书于我而言是安慰剂,有时得用熊逸这种理性冷静冻一下,有时也得用饱涨热情的理想主义激一下,我并不忠实,也还没有力量固定自己的观念趋向。

  扯到艺术和经济、社会也是让人忍俊不禁,这番揶揄倒也有趣,“在高雅的艺术趣味之后一定隐藏着阶级压迫的丑恶嘴脸!”引用的德国学者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的观点很好玩,中世纪的人们活在一个整体中,生命变得长久,人们习惯于不慌不忙地从事生产。为了完成一件精品、一件艺术品,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光阴;没有人急切地想看到它完成,而一旦个人将自己的生命从一代代人无尽的生命之流分离,大家都失去了耐心,尤其是国王们、上流社会那些男人们的情妇,她们的生活情调和审美品味塑造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模式和经济模式——“妓女的时代”——

“还得补充一点,一些最疯狂地挥霍的女人是那些富人的合法配偶,然而由于这些女人在生活方式上追随妓女,因此这个时代仍然应被视作妓女的时代。”(《奢侈与资本主义》,第 131页)

  哲学和贵族精神部分谈及贵族的闲暇,还顺便扯了一通洪堡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人类优秀品质和完满个性的人,对比如今的大学“去神圣化”——这个点倒是略失新鲜,读过一本《废墟上的大学》,观点差不多。

  宿命论及语言学部分,培根的八卦可以记录一下

  培根纯属“文人无行”的典范: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权臣艾塞克斯的顾问,颇受知遇之恩,但艾塞克斯才一失势,培根就立即和他撇清关系,为此不惜落井下石,参与了对艾塞克斯的起诉。 1618年,培根担任了大法官的职务,但仅仅两年之后就因为受贿罪遭受惩治,坐了几天监牢,终身不能再担任公职。

  是愉快地读完这本书的,虽然后面他在那做结论 :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观点和知识常常是鲜明的、整体的、确定的,一个读书人则恰恰相反,是太多模糊的、散碎的、不确定的。

  但是无疑地,这份模糊、散碎和不确定的魅力挺大的。

  还是回到自己的生活,并不多好,也不多坏,不幸地讨厌吵闹,比较喜欢阅读这件安安静静的事,没有因为它发财升官,没有因为它呼朋唤友,或者还是和现实世界一比较活得挺不像样的人类之一,是啊,说这么大年纪还是爱好读书,人家问我靠读书的到了啥,我还是只能回答是因为我读着挺高兴这么傻兮兮的答案,不过可能如熊逸所说,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会经历被感性的作品吸引到被理性的作品吸引,我的阅读有这个趋势,但时至今日也还是很喜欢小说,用自己的感性来记录这些阅读的过程,读书,如果只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是相当对得起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