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的压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时间的压力》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0 01:09: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的压力》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的压力》是一本由夏立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压力》精选点评:

  ●卑妾心态,很准确的描述。另外,楼下的那位,2018年和吹太祖有冲突吗?无知不是理由,请回去阅读毛选任意一册再来逼逼。

  ●感性的文字读感性的人

  ●作者写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曹操、司马迁、李斯、商鞅、李陵、夏完淳等几个历史人物。作者穿越时光隧道,对每个人物在一定时间单元里的场景、情景,进行认真搜寻检视,以多维的视角审视品评人物,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多面性集于一身的纠结。

  ●雄浑深情有血气的文字,评夏完淳尤其有力道。

  ●夏立君解读古人系列的散文集。作者用10年的经验不断打磨。给我们重新描画了屈原的缠绵悱恻,曹操的诡异苍茫,李白的青春飞扬。豆瓣评分真的是偏低了。

  ●#鲁迅文学奖# 获奖作品——知人论世,知世论人,寻绎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司马迁、李斯、李陵、商鞅、夏完淳的心灵秘境……

  ●因为喜欢人物特写,刘阿姨推荐了这本历史人物书籍。可怜我这没有历史储备的大脑,不过,历史很有趣,人很有趣。嗯,李白很有趣。

  ●我就是想看李陵,结果是大写的尴尬……高中生的文笔……

  ●个别地方确有洞见,文本积累确属丰厚。然而对于屈原和曹操两篇文章中引用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做法我只能表示遗憾。夏先生之水平确实高于一般语文老师,所以编辑在作者简介中表明其文章入选语文教材,仅此而已。整本我都没有感觉任何“时间的压力”,或者说,用简单的情绪抒发和自我表达来阐述物理学意义上的日常流俗时间观念无疑是没有任何突破的,更何况对这个话题还不是那么突出。我以为,至少要达到伽达默尔所谓的“效果历史”才对得起作者所作出的努力,很遗憾!

  ●以今推古,不甚明智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一):以“深度”散文写士人灵魂

  当代散文总给人轻飘飘、甜丝丝、软绵绵的感觉,但这本散文集却戛戛独造、厚重幽深。

  作者坚持知人论世、以诗见心,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真切感悟古人的悲哀与愁苦、飞扬与跳脱……走进古人幽深的心灵世界。

  多数篇幅对士人“婢妾心态”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讲述了屈原、李白在时代的染缸里浸染过此种心态,但他们最终以爱国的赤诚、深情的执着、盖世的才华超越了此种心态,张大了自身的生命气象,攀登上诗国巅峰。

  无论屈子的泽畔行吟,曹操的横槊赋诗,陶潜的田园归隐,李白的飞扬跋扈,作者以大视角、大散文,运斤成风、大气磅礴,为我们一一道来。

  如此,千载而下,让我们把耳朵放在历史的风口,听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回响,触摸到士子杰出代表——中国“脊梁”永恒的呐喊与低吟。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二):无题

  2019.3.29 起初是在覔书店打发时间挑的书,一下午竟也看完了一半,剩下的在微信读书这里看完。 谈了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司马迁、李斯、李陵、商鞅、夏完淳,感受最深的是曹操、屈原、司马迁、李白和李斯,其余几位并无太多想法。 曹操。读高中的时候对曹操的态度产生180度大转弯,觉得曹操真的了不起,是个人物,但那会儿可能更多是觉得这个历史人物“帅”,曹操的魅力在哪里,未作深究。现在读完又忘了书中讲了什么来着。曹操所处的位置很微妙,他的追求还算明显,身份角色多样性很强,整体人生很是精彩。最喜欢还是他那份“真”。 屈原。一直以来对屈原了解不多,现在也只是对他的“历史作用”有些初步的认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司马迁。这个就真的是太悲了,然而不悲的太史公又不一定能成之为太史公,这样想想更悲伤了。 李白。篇幅很长,研究比较扎实,确实扫了盲,以前对李白的认识比较片面,真的停留在力士提靴的程度。复杂的李白,再联系一下玄宗的开元盛世,似乎有点通,更能体会李白为何会求而不得,谪仙人如果戴上高高的乌纱,还会转而叹道“屈平词赋悬日月”吗? 李斯。个人觉得,如果从李斯主观角度看,其始皇崩之前的人生无疑意气风发、价值实现的,然而之后的人生他肯定也能预想到,或许只是不愿直接面对,用尽办法延迟审判刑罚的到来。不知他心中会不会因明了此生而不对结果过分在意了呢? 以后对有价值的作品还是要买纸质书收藏。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三):若只有一种声音才可怕

  作为一个年纪尚轻,阅历尚短的读者,我在书写此篇书评时是抱着一种少年人无知无畏的心态的。 夏老先生的《时间的压力》引经据典,先后论述了多位历史曾花重笔或长或短描述的争议人物。从内容上来看,夏老先生更多担任的是一个“文稿串联者”,老先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当时境况下的历史人物进行还原,试加入对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性格理想进行新的人物解读,揣度他们的个人心理,试给他们的行为一个新的合理定位,来强调时间的本质。人的好坏由时间塑造,迫于社会环境、迫于生存压力,我们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如商鞅如李陵,最终不得不沉浸于时间的压力,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自史前到今朝,立场不同、人潜藏于心的真实感知不同,其历史结果也便不同。如何扛住时间的压力,去追求永恒的“正道”,难! 从行文的温度来看,本书作为历史散文类型的书籍,或多或少充斥了许多夏老先生的主观情感。因此,可以看到老先生对少年夏完淳的浓烈赞赏和推崇。也能看到老先生身处新时代,以历史看客的角度大谈特谈历史人物的“婢妾心态”,报以对屈原、李白、李斯等人“明明身负伟才”却因为站立不起的“婢妾”心理,生生耽搁了这份伟才的惋惜。事实上,我观夏老先生的书籍,并不太认同这样的评价。私以为“时代造就伟人”,从远古走向今天,我们的所思所想是代代积累和进化的结果。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直立灵魂,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前人的践行。正是因为有夏老先生笔下这些奴颜婢膝的人物,帮我们推动和记录历史。历史和未来的可贵,正在于它的无所定型。因为不知道归处,所以会有无限可能。从今天的角度来讲,他们仍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强制地以一种“标签”去解读他们,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活生生地曾存在历史时空中的人。 正像“我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我”一样,每个人都要接受时间的审视,容纳时间的改造。评价若是只有一种声音,难免武断! 忽然想到“百花齐放、百年争鸣”二词,正像夏老先生评价“商鞅、李斯和韩非子”一般,杜绝所有其他的声音(政论主张),采用“精神阉割”,那么必然赢不来“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的绵远政治生态。我对夏老先生的观点也存在质疑,我也有我的想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老少”交流,因为这正是文字与文化的魅力。我保留我说真实感知的权力,夏老先生保留他个人评判的权力,我们互相关联,但不矛盾,反而是种观点的碰撞。 这种碰撞像极了疫情当前各国不一的防控措施,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究竟结果如何,我们将它交给历史,交给时间,去做评判。但至少当下,我们尊重每种选择! 时间的压力是一种动力,助力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未来!所以夏老先生的作品值得我尊重,但这与我内心想要给出的评分无关,因为我们相遇在生活的另一端!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四):一个人与一棵树——《读时间的压力》 □梁 衡

  一个人与一棵树

  □梁 衡

  我与夏立君认识是因为一棵树。

  我爱树,尤其钟爱那些跨越漫长岁月、负载着深厚人文信息的古树。山东日照市莒县有一棵3000多岁老银杏,我前后四次去拜望。此树令我联想到中华图腾“华表”,我称之为“有生命的华表”。我为这棵树写了篇长文。夏立君给我提供了许多资料,我于是知道他是一个踏实的人。

  多年前首次拜望这棵树时,就有当地作者夏立君作陪。他那有些单薄的形象,在大树下似愈显安静内敛。我很快发现,这亦是个喜欢树的作家。他的首部文集《心中的风景》中有数篇写树的文章。“到大树下站一站,我相信,你的心情会好起来。”(《大树》)“世上的根都是诚恳、沉默、坚忍的。生命的力量就是根的力量。每棵草、每棵树都有根,人难道可以无根吗?”(《根》)这都是夏立君二三十岁做中学教师时写的文章。青春朝气,一望而知。

  始于大树下的忘年交一直持续着。我常让他给我在当地寻觅资料,亦经常在邮件或电话里谈老银杏或其他话题。当7年前,我读他的又一部书稿《时间之箭》时,颇感震惊:青春小树已成气象可观之树了。当时我就说:“像《时间之箭》《在西域读李白》这种水准的文章,若能有10篇、20篇,想一想,立君是何等分量?”这是鼓励,亦是期待。

  又是多年基本默默无闻。似乎是忽然之间,《时间的压力》出版了!这回,分量可真是出来了。“气象可观之树”,成为望之蔚然、即之成荫的大树了。细读一下,那股非同一般的阅读快感再次弥漫而来。面对白纸黑字,“水落石出”这一阅读感受更强烈了。夏立君涌起泱泱之水,然后“水落石出”。是的,水落石出,吹沙见金,扼腕长叹,就是这个味道。

  言说传统、言说古人,可浅可深。浅易,深难;戏说易,实说难。夏立君说:他把理解杰出古人当作对传统的一种回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构想里,中华传统何为?这无疑是时代大课题。作为我们生存背景的传统,营养与糟粕俱在。怕就怕将古董皆视为“艳若桃花,美如乳酪”。在个人独见与时代精神结合中,夏立君强烈表达了他对传统的温情回归与深刻反省,是理性与情感的深度交织。他的发现与卓识,他的执著或偏见,都是清楚的。

  这是独辟蹊径之文,自立格局之文,言他人所未言之文。夏立君彻底拉开了与煽情文、鸡汤文、掉书袋文的距离。“学术质地的文学表达”、“学者型作家”,对他的这类判断,我赞成。立君每写一人,总是深挖古今资料,旁及中外文史哲,一文耗时半年、一年甚至更久。文章里的每句话都可印证——他的根扎得多深啊。这等功夫,谁人能下?“大树气象”绝不可能靠捷径靠取巧而生成。对此,我心戚戚。范仲淹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肯这样吃苦的人实在太少了。

  对立君,我一直以小夏呼之。小夏不小了,已50多岁了。他只在近数年始能将主要时间投入写作。自《时间之箭》之后,7年仅成此一书。从《时间之箭》到《时间的压力》,这步幅可真够大。《时间之箭》里有部分品质过硬文章,《时间的压力》则是一个“系统”过硬了。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已经是开拓新视野、贡献新东西的境界了。我相信,这是本不会在泱泱之水里打个漂就不见了的书,是能在时间里停留的书。一位基层作者,实现了似乎难以实现的目标。作为文学兼新闻的同道,夏立君不负我望。有人已用“大器晚成”来评价他。在我眼里,立君固然已具大器之质,但离年龄意义上的“晚”尚远呢。一位作家,若在50岁开外对文学及人生大情大理开窍,何尝晚哉!怕就怕一窍未开呢,却自以为“洞”比天大。

  在美丽海滨城市日照,有一棵“华表之木老银杏”,有一位默默苦斗的作家夏立君。这两者当然不能等量齐观,但“根深叶茂”却是事物成长的铁律。用根底深浅去观察掂量一位作家,是可靠的管用的。对老银杏,我瞻仰又思考;对夏立君,我愿意继续期待之。

  我喜欢大树,喜欢并追求有大树气象的文章。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五):高原上的行者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

  ◎东夷昊

  读罢夏立君著的《时间的压力》,几日来,一直在忖度书名的由来,甚至对照这个题目寻找了一番书中对应的主题。

  从认识角度来讲,时间是没有压力的,至于时间能够给予人压力,也许是从情感的角度,对“功业未建、英雄迟暮”的一种情绪抒发。但是,这和夏立君的形象是对不上号的。他写这本书,并没有时间上的急迫感,去忙着总结生命某一阶段的成就,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时间的压力是有限的。

  在失去重力的时间内自己去找到压力并担负之,并加大字号印刷在封面之上,让我感到的不是时间的压力作用在纸张上,而是源于对历史的沉思。历史和时间的概念有时是等同的、混淆难以分辨的,但有时候又是泾渭分明,历史是历史,时间是时间。但如果再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方向考量,历史亦模糊了边界,源于古代的压力压迫于纸张,这或许就是负重的由来。“任重而道远”,这种压力是从“士”世代传递过来的自觉担当,没有人要求你站在历史当中怆然而泣下,可夏立君却遵循着一条传统的道路,进到历史当中。

  《何以遣怀,报之长歌》,这是前些日子我用过的题目,当然也适用于这篇文章。长歌当哭。长歌当哭是因为站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之内,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举目茫然且无剑可把,赤手空拳凭风人独立。读了很多的书之后,才会趟出自己的一条道路,而道路永无休止,在幽冥和光明之间曲折延伸。你一路前行,因为寂寞孤独,旅伴纷纷离去,最终你孤身一人登上了高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风吹衣襟。

  高原荒僻,雾霾万重。依稀在昏黄的天幕下透射出一些古人离去时的身影。有的高洁孤傲,有的横槊当道,有的喃喃自语,有的鲜血淋漓,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哀怨幽独。但无一例外,就像禽兽的背影一样,孔雀乃至金丝猴的正面再华丽和可爱,也有着一个不雅的屁股——人的背影也是这样。你走在他们的后面,面对着历史的背影,看到了真实的一面,真实让人清醒,但真实更让人痛心。屈原,李白,司马迁,李斯,商鞅,李陵,《时间的压力》书中人物性格的缺陷被披露无疑、历史的真相被层层剥开,在权力意志之下、在梦和现实之间,几乎人人都是悲剧的主角。“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通过筛选这些名人高士不堪的人间游历,簸扬之中,就把他们从高度神化的云层中抖落下来,还原成为了真正的“人”,而不是继续添加想象予以鎏金彩绘。于是每个人生存的悲愤,汇集起来,让人心生压抑、心生敬畏乃至心生痛苦;于是在这种内心的压力之下,泪水会喷薄而出。

  于是,长歌当哭。

  这些压力并不来自时间,也并不全部来自历史,这压力其实是源自内心的自觉。读史令人明智,读史的人很多,读出压力来的不多。中国的史,目的是为了《资治》,而非用于反思。至于字里行间,鲁迅能够读出“吃人”二字,自然也会有人读懂“吃人”的面目,读出翻江倒海一般的情绪。反观之,编纂史书的人也没有那么傻白甜,也正是春秋笔法的存在,才让人得到了会心的体悟——中国的方块字是需要一笔一划来理解的,不仅仅为了修饰热闹繁华而发明来锦上添花。大秦李斯的悲叹、盛唐李白的哀鸣,尽管俱是国士无双,但是作为悲剧来源来说,还是因为习惯于自我阉割导致;司马迁得到了作者足够的尊重和崇敬,因为司马迁虽被阉割了身体,精神却更为健全,他著述了一本统治者视为“谤书”的千古名著,却得以流传不息,这说明了文化的力量自在世道人心。《时间的压力》,没有按照编年的体例来讲述这些往事,而是赋予了足够的感情来谈论风生,与其说是对历史的感悟,莫若说是对人间的品读。这些有温度的文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夏立君在高原上行走着,一路追踪着古人依稀的足迹。这位倔强的瘦老头,用力挥舞着双手,一边拂去历史的灰尘,一边把那些华丽的袍子扯下来,对着空茫的时间说:

  ——你看,这里有一丛丛的虱子。

  ——你看,这些针脚真是马虎大意。

  ——你看,这些光溜溜的古人,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多么的可爱!

  2018.07.17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