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读后感精选
《侠隐》是一本由张北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侠隐》读后感(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读完之后觉得味同嚼蜡,但是还不至于跑到网上发牢骚。只是今天开始读《正红旗下》,终于明白纯粹、纯正的京味小说原来是这个样子,烟火气市民气跃然纸上。每个人的语言、行为都符合其身份,对环境的介绍寥寥数笔,丝毫不去铺陈地名,但是你会觉得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只能是北京,不可能是别的地方。而《侠隐》里的京城,仿佛只是一个刚翻修完毕的剧院,只用来给故事提供一个发生的地点罢了。
《侠隐》读后感(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今年第7本书
前半部分将卢沟桥事变前一年的北平人文描写的丝丝入扣,让人觉得北平是这样的安宁与美好,处处充满人情味道,却在每一章每一节又暗藏杀机,平静终将逝去,美好终将被打破。最后三分之一迎来高潮,那种快意江湖,大仇终报的跌宕起伏暗示着新的时代的开启。
有人说书的节奏太慢太拖沓,可是正因为有前面看似的美好,才能烘托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小家即是大家,家仇即是国恨,当真的民族灾难来临时,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联想到现在疫情当下,真真体会这本书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侠隐》读后感(三):老北平的消失、侠之终结
“红花结莲蓬,白花结藕 ”、“有钱难买末锅饼”......很喜欢听老话。
揉在这样的老话里,近代的武侠故事也更加生动。
很喜欢侠义故事,但古典武侠是不喜欢的,总是觉着距离远。在山西看《又见平遥》的时候,从为镖师们送行开始就一路落泪,这是比“大寒们”更贴近生活的江湖义气。
虽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既然是文学作品,就更喜欢隐匿在和平年代的闹市中的侠者,开心自在。但是大寒这个近代的侠一路都很纠结,一直都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所幸《侠隐》收尾好。年代虽然算不得是太平,但结尾至少没让主角伟光正地抗日,结束地恰到好处,后续如何,便假装不知吧。
有趣的书在于适度,能把好的东西搂着给,不多不少。在读者兴头上缓缓落幕,留一些回味的余地。
但是喜欢说老话的北平和近代的侠义故事还能有吗?
《侠隐》读后感(四):《侠隐》的文化情结
“也不知道从哪条胡同里,悠悠远远地,婉转凄凉地,传出来长长一声“夜壶——”。
他突然无法解释地迷上了这宁静的古都……”
当这段文字一出,整个心都是古都的追忆,因为过了今夜,古都将不复安静……悠悠远远,婉转凄凉,这样的词有历史深度,长长,不仅是语音上的绵延,更是历史的绵延,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绵延。不过,从此也讲支离破碎,不复存在。
张北海老师借了李天然之身,致敬一种文化的消隐,是真痴迷。回头来看,张北海老师对于这篇小说的着力点不无深意,不管是对于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还是对李天然这个人物故事的塑造,都是以一种文化情结为内核的。
《侠隐》,虽然说是小说,但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小说,更大程度上具有传奇小说的色彩,有江湖气,但是是文人构设出的江湖,所以有浓浓的文人情调在里边儿。读《侠隐》,会想到汪曾祺老先生,也会想到古龙,实则是二者兼有,耐人寻味。
《侠隐》读后感(五):滚滚红尘 任侠归隐
不到两周,今天刚好把《侠隐》读完。读完就说说,不吐不快。
看这本书的起因当然是《邪不压正》。可惜观影后除了恨得我牙痒痒,别无其他体会。我也算姜文导演常年粉丝了,但是这次,除了炫技和匪夷所思的自我满足外,我什么都没看到。
既然电影实在不怎么样,那就只有看看原著了。相较之下,原著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看到过半的时候,我有意每天只看十几页就停下,因为看得着实舒服痛快,只有四百多页,实在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与其说是侠义道快意恩仇的故事,不如说是那个动荡时代节点的风物志,吃穿用住,无一不详,详无不尽。相比电影里无穷无尽的那一大片北平房上的灰瓦,要详实丰满得多。
整个故事的节奏稍缓,张弛有序。寻仇的章节也简明痛快,并无冗余。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随着李天然大仇得报的释怀,而是和平已逝,传统败亡的悲哀。日军终究还是进了北平,任侠们也再无容身之地,除了退隐红尘,别无他法。
整本书看下来,如果真要总结出个所以然,用“燕子归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一句,足矣。
《侠隐》读后感(六):家仇与国恨织就的人生
借着电影《邪不压正》的热度,读了张北海的小说原著。
当年读作者的散文集《一瓢纽约》,便感受到了他那把他乡写成故乡的独特笔法,而《侠隐》的故事恰恰是把故乡写成了他乡,恍然间似乎有些时空交叠的错乱之感。
小说的情节精彩紧张、文字优雅洗练,读罢最大的感受一则在于家国情怀,一则在于旧都风貌。
主人公带着刻骨铭心的家仇重返北平,毫无知觉地被裹挟到国恨之中,在孝与忠共同织就的历史大逻辑下,踏上尽孝尽忠而无归途的人生之路,苍凉中透着悲壮,无奈里包含着必然。
与矛盾冲突相对应的是北平金粉般的市井生活,如山涧溪水波澜不惊、流淌不绝,小说中对于饮食、气候、服饰、建筑、习俗等日常生活元素的细腻描写不但展现了旧时光的温情,更加衬托出了侠之隐者的惊心动魄。
可以说,侠与隐似乎是并列的、互补的,江湖之侠义隐于国之大恨,人与生活的平淡和自然隐于沧桑的历史巨变。
姜氏电影是用心的,尽管对于其叙事和拍摄风格莫衷一是,但配合原著小说,毫无疑问会使看电影和读小说的感受都更为立体丰满,推荐大家闲暇时一读。
《侠隐》读后感(七):江湖人的位置
我觉得李天然算不上侠,整本书一直在隐,借“燕子李三”的名行侠复仇,他的复仇像悠悠长长的一口气,在最后的最后终于吐出来,舒坦也失落。 他活得很糊涂,他是江湖上的人,江湖人野惯了,有自己的规矩,他不愿意守官家的规矩。不管这个官家是哪个皇帝、哪个政府。他只想报自己的仇,在老北平晃晃悠悠地走过,不倚仗也不牵挂,一身潇洒。但最后他发现,如果老北平没了,他的江湖也没了,他的家仇国恨是靠北平老城联系起来的。 燕子归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作者选了七七事变前夕这个沉重的时代背景,但却描绘了李天然作为北平上层的生活,他们仿佛并不是苟安于世,舞会、西洋人、稻香村和涮羊肉,一切仿佛都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战乱而被打乱,直到兵临城下,甚至兵临城下后都能有片刻的安宁。 李天然的身边有很多人,普通的北平百姓、大资本家、民族资本家、汉奸、军阀、参加国军的进步青年、参加共军的进步青年……这些人的命运在文字虚焦的地方,因战争而纠缠牵扯,而被聚焦的是仿佛置身事外的李天然…… 看完最后一行总感觉有点惆怅,感觉能想象到孤燕穿云,落红铺天的一番景象。
《侠隐》读后感(八):侠客精神
第一次读武侠小说,说是机缘巧合,本来是因为在潍坊出差的时候,火车站出了点状况,所以火车晚点,于是就买了本小说看看。原来很多时间都是看了电影再去看原著,这次有机会先看原著,感觉又是另外一种滋味。总想着这个地方彭是怎么演的,那个地方周韵是怎么演的,上房的动作太多几乎又是姜文的电影的标配。
我读 的时候很顺畅,一个周末再加上火车上看了几个小时。很少这么快的把书看完。感觉整个人都回到了民国,特别想享受一下当贵族的感觉。虽然我的族上没有在北平混过的,离得比较远,但是民国我爷爷家在当地也是有大户人家,应该也是有丫环管着,每天吃完饭都能饮口香片,能坐在院子里躺椅上看着夜空找银河吧,是不是碰上了梁上君子,家里也会有个好汉扔掉银子上去,感谢过而不下……只可惜后来房子都让日本人烧掉了。
不知道如果我生在民国会是什么样的人生,当然同时我也不知道我生在唐朝或者汉是什么样的人生,但是论渴望来说,我更希望能在民国。那个风云游荡的年代,自己完全可以主载自己的命运。如果练就一身武艺,那就聂隐娘,如果不能自律,有可能就被骗进妓院。或者留洋……算了算了,还是在现在吧,什么都可以实现,我也不用去见证什么。
《侠隐》读后感(九):《侠隐》评论-8分
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结果就懵圈了,原来原著可以改编到这种程度,让我惊讶。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数量巨大,按照常规情况,小说的原作者也会是电影中的编剧,平常都是这么写的,可是电影中的编剧一职中,有四个人,却没有张北海。
据我这么一推测啊,应该是电影公司买了小说的版权,之后被姜文修改的天翻地覆,张北海一看这情节修改的和原著差异太大了,所以也就不管了,也不用署上自己的名字了,就可劲造吧。
按着专业编剧的领域说,这叫节选+颠覆,是个很好的教学实例,修改了部分的情节和人物性情,为了电影的效果更佳。姜文风格很是鲜明,有电影随便变,姜文不变的感觉。改编一则剧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蓝青峰和朱潜龙的出场时间提前了,戏份加大了很多。李天然性情原本也不是这么的幼稚,巧红的原型也不是施剑翘,缺了师叔这个角色。原著中的结尾很痛快,电影中增加了结局的打斗场面。小说中的最深印象是李天然整天就是抽烟、喝酒、想报仇。电影中展现的是个傻小子,没啥主见,每天在房上跳来跳去,迷迷糊糊就报了仇。
张北海的原著很棒,清晰紧凑,很耐看。姜文的电影有文艺情怀,也很好。但是要把这两个都看了的话,就感觉比较疲惫了,两个版本的区别,让我迷糊,很烧脑,恐怕是回不过劲了。
《侠隐》读后感(十):只是个人想法
其实就算不关闭评分功能,我也没想好该给打个什么分。 反正真不是一本能让人读的酣畅淋漓的小说,中途几度有点看不下去,又不想半途而废,花了三天的工夫断断续续地也算是翻完了。 很喜欢里面对北平的种种描写,让我想到老舍、林海音笔下的北平,这是支撑我看下去的一个大点。 电影改动可太多了,几乎是只用了一条报仇的大纲,连关大娘都从裁缝变成了打女,姜文大刀阔斧地把它变成了另一个故事。讲真,电影更好看一些,而且好多台词还更能让人记住。书里面可能唯有一句是我喜欢的: 燕子归时,更能消几番风雨; 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虽然我知道复仇结束以后,这故事就没得讲了,所以须得把朱潜龙安排在书末尾十几页前死掉,再写上十几页闲话收尾。但是杀的过程也太草率了,几枪完事,书里李天然复仇之后的“过瘾”“解饥解渴”一点儿没让读者感觉到,这点真的很不人道。而且不是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真的一点都不痛快,反正我看完以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走到厨房去灌了自己一大杯冰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