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读后感摘抄
《桃之夭夭》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6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之夭夭》读后感(一):读《桃之夭夭》
主人公郁晓秋,是个私生女,书中也未曾交待过她父亲是谁,母亲是个艺人,因为自己的独立,对郁晓秋的爱也是粗放的类型,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和姐姐,和郁晓秋之间只有冷漠与疏离。这种家庭,让郁晓秋从小到大始终在受挫中生活,"她就像那种石缝里的草,挨挨挤挤,没什么养分,却能钻出头,长出茎,某一时刻,还能开出些紫或黄的小花"
很喜欢郁晓秋,她是个美丽的女孩,却没有女孩的娇气、做作,心胸开阔,大气起来,一般男孩子也比不上,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此书名为《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像郁晓秋这样有着充沛、旺盛元气的女孩,娶回家定是旺夫旺家人。
书中不难看出,作者王安忆对这个女孩的偏爱,在书结尾,作者这样描述刚生了孩子的郁晓秋,“在她身上,再也找不着‘猫眼‘'工场间西施’的样子,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形成鲜明的特质。而如今,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发,惠及她的周围"
《桃之夭夭》读后感(二):我看《桃之夭夭》
王安忆的文字是“讲明白”的意思,把细节、情感、过程都说清楚,剖白到大白话的地步;同时带有某些时代性的钝感:不煽情甚至不抒情、忍耐与不了了之的反抗、一切在时间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人们相识、结合、分开、失散。她有作家的特权,从上帝视角看问题,经常一句提到“后来”,可是我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小说都把时间设定在解放后,文革然后改革开放。郁晓秋这个人物传统地设置为一点错误都没有的女孩子,她的自尊、小兽一般与众不同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性感、她的热情率真、体谅的心和勤快的手脚、她的大大咧咧、关于她的飞言飞语、来自他人的恶意,她的故事就讲开了,也不抒发什么也不是抱怨也不想讲道理。也有一些类真理性的话语,作家不带遮掩地把人性讲开了,我们就惊讶地觉得很刺眼。
错过好像是一个常见的内容,《半生缘》里世钧曼桢也是各自结婚了,差一点点他们就可以在一起,只是一点点,可是他们完完全全错过了。婚后过得还行那就总有一些意难平,不好就是有点抬不起头的追悔。这本书里面有些人讲着讲着支线就断了,不是结构精致这些人总会蹦出来的,也没有交代结局。我觉得像真实的人生。
还有许多和郁晓秋有些相似的女孩子,她们的人生或许不会这样相对顺利,郁晓秋的事情放到别人身上别人可能受不了,但她还算是幸运的。我想到这里就会很难过。
书里还有一些值得琢磨的细节。没有巨大的震动,但看下去挺舒服。
《桃之夭夭》读后感(三):评《桃之夭夭》
我曾以为小说讲述的该是一个非常虐恋的言情小说,可是当我页页翻过,却发现她讲述的是一个女孩本该有着轰轰烈烈的一生,却实则娓娓道来的半生。我想她童年的隐忍,少年的倔强,青年的努力,或许都在等待一个不寻常的转机,可是这个转机不仅没有来的可喜,反而带着一丝伤痛,直直地插入她想要却又不知何为爱情的需求中。我想她是渴望被人关心,被人心疼,渴求有个平稳安逸的家庭生活来填满她一直被边缘化的亲情。
或许她一直都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于是她不慌也不急,就在慢慢地等待,过着无所欲也无所求的生活,但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是想要平静地。小说里从来都没有说她到底想要什么,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可是她就是在这样默默地生长着,向上着。
我曾以为女主公会是坚强带刺的玫瑰,但没有想到他确实一株隐忍向上的野草,即使没人剪枝修叶,没人浇水施肥,她也会那样的生长着。
读着小说,我最怕的是作者把她写成像平常的言情小说那样,因为缺乏童年关怀,父母之爱,女孩就该不懂去爱,或者爱的死去活来,可是作者没有那样写,她只是在叙述着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爱,在慢慢地去经营爱,每个人的爱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女孩的爱,却带着一股涓涓细流般的清澈,她认真地,专一的,想要将爱情变成生活中的归宿,变成细水长流的生活,她和初恋男友分开,这种伤痛让一个本就有过心灵伤痛的女孩变得更加坚强,我能想象到她家弄堂外大片大片地梧桐叶被秋风扫过时的落下,或有不舍,或有难受,但落下就是落下,静静地完成一次谢幕就好。
分手让我们最难以释怀的,不是离开,而是明明在一起却又要分开的不甘,不舍,不愿。
好在最后的最后,有个人和她一起平淡地生活了,在生活中他们彼此有了纽带,一切都变得那么顺其自然,相容相依了!
《桃之夭夭》读后感(四):王安忆对人物心理的体察与描写
摩登的上海总是能生发出无数的关于情、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偏见的故事,有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祯,也有王安忆笔下的郁晓秋。
作者对少年时代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不由得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少年时代,难免对号入座。下面举一个例子。
“现在,自然而然地,郁晓秋成了何民伟副手一样的人物。伙食上的事情,何民伟多是和她商量,当然因为她做事有热情,与她相处又没什么障碍,她不像别的女生那样拘谨,或者说矜持。这也是她容易招人非议的原因之一。这些非议里其实含有羡忌的成分,因为大多数少年人都比较害羞,又多是受市井偏见影响,心理狭隘,行为不免是造作的,做不到她那样的率真。他们大多不能按自己心里真正想的那么表现。男生明明受了吸引,却要做得像鄙夷她;女生呢,或者是想做她那样的做不成,就改为不屑于为伍。总之,都有此复杂的,集中到对待郁晓秋的态度上,又简化为一个共同的不喜欢”
同样是一段心里描写,将郁晓秋母亲笑明明面对丈夫和儿子入狱的反应解释的一清二楚。
“母亲一见他面就收不住了,放声号啕。这一子一女都想不到她哭的是什么。她是在哭二十多年前,与他的父亲,也是这么一里一外,咫尺天涯的。那时候是他哭,她不哭,因为她是有理的一方,不仅有理,还有时间岁月,能讲命扳过来。现在,他依然有理,可时间岁月到了尽头,命没有扳过来,反又扳过去了一尺,她是两回并一回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