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莉莉的选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摘抄

2022-04-02 15:12: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摘抄

  《莉莉的选择》是一本由[美]科琳·胡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一):感同身受

  我已经把那些都忘掉了。 “我们口中的厌恶难道不该更多地指向施虐者,而非那些依旧深爱着施虐者的人吗?” “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对妈妈的处境妄加评判。置身事外时,我们总想当然地认为若有人虐待自己,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若没能切身体会他者之间的爱,我们也会轻易地说自己无法继续爱那个虐待自己的人。只有当你亲身经历时,才知道恨那个虐待你的人绝非易事,尤其是大多时候,他们于你宛若上帝的恩赐。” “但他爱你的方式是错误的。他没能用你值得被爱的方式去爱你。莱尔若是真心爱你,绝不会容许你回到他身边的。他会主动选择离开你,这样他才永远不会伤害到你。” 我喜欢阿特拉斯。 我喜欢科琳的这本小说,起初我以为只是一本我许久未曾阅读的爱情小说,莉莉和莱尔的相遇让我也很心动。接着看下去发现并非如此。读到许多情节时都不得不暂停下来,从不断流泪的状态走出来。 莉莉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阿特拉斯简直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我喜欢这个结局,但不仅仅是因为相爱的人做了正确的选择,然后走在了一起。 更是因为莉莉的内心活动,她努力地看清自己的生活现状,就像科琳说的,“她并非为一个另一个男人——一个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所拯救”,她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下一段新生活的。我对她饱含敬意。 我的故事还是不需要展示给别人看。它羞耻,残酷又永远发生在灰蓝色的天空下。我大概也需要一段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一切。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二):强者才可以选择

  强者才可以选择 读《莉莉的选择》 ——听雪7801 美国作家,科琳-胡佛,1979年12出生,同龄人,美国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美国最受欢迎的人气作家,也是一个高产的作家,这是她的作品之一,因为这部与其它的都不同,其它的只是小说,这部带有纪实风格,反应真实生活的作品,非常非常的清晰明确,跟家暴有关,跟女性有关。 爱是脆弱的需要勇气,需要用勇气,希望和泪水筑成。所以以爱为名的暴力降临,请不要恐惧,自责,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值得温柔以待。我们的女主莉莉,家庭可谓是富裕,高人一等,外人看来,是羡慕,嫉妒,不知道有没有恨。事实是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就是这样的家庭看起来很好,却也是母亲用自己屈辱,换来的,那个就是被父亲,喝完酒就打她,说是爱吗?是,不是?也许是,到这种爱谁能接受?纸里包不住火,终于有一天她知道了,那时她是三岁的孩子,母亲让她不要声张,以隐瞒事实给她们姐妹换来童年的安乐,父亲的爱,这是母性伟大还是……? 我不得不感叹,母性的伟大,虽然一夫多妻制已经废除多年,但现实中包小三,老大的感受如何?可想而知,难道只是为了自己吗?我想不是,肯定是为了儿女考虑,才没有声张,这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母性的伟大。 莉莉在家暴中成长起来的,绝不想成为妈妈一样的人,她做出了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强者的选择。她去了远方波士顿,她遇到一个医学生,她坠入了爱河,她有男朋友了,可是老天就是这样爱捉弄人,她又遇到了一个同他父亲一样的人,人生就是无常,她需要摆脱这样的处境,她可以摆脱的,可以。不是每个爱都需要温柔以待。曾经爱她们的人为啥会对她们施暴,唯一的答案就是不爱她们了,不要相信狗屁反悔的话,请勇敢的离开她,去寻找你的幸福生活吧!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三):关于《莉莉的选择》

  今天把《莉莉的选择》看完了,突然在想一个问题:表现家暴的男人一辈子都不值得被爱了吗?

  我在知乎上搜了一圈,全都是分开!立马分开!家暴永远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没有中间值。

  我相信,世界上存有家暴倾向的人绝不在少数,那么。那么大的世界,那么多的人,可能有契合的灵魂伴侣,但是他们一辈子都得不到改正的机会,永远都没有被爱的机会了。漫漫一生,何其可怜。

  我又在想,家暴倾向是一种心理疾病吗?有治好的可能性吗?我看的书不多了解的也不多,但脑子里突然蹦出“暴躁症”,我印象中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暴怒下会失去理智动手伤人,而且极有可能在伤人的过程中是不清醒的。他们会在醒来的那一刻,突然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并感到自责与后悔。

  总觉得,我们都是做错事的普通人罢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被原谅的机会。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原谅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总体而言,我对这本书期待值太高了,起初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读完我能对家暴有所了解,如何辨别这是否是家暴以及碰到家暴我的底线如何界定。我以为这是一本描述家暴的书籍,但实际上爱情的篇幅更加长。同时,我觉得女主已经是非常理智的,常人碰到家暴可能是和女主麻麻一样默默忍耐,甚至会为对方找借口纵容。但女主内心有一条底线,一旦跨过就没有可能。

  我觉得还有一个败笔,男主两次家暴都是因为女主和她的初恋而爆发。一个只想***的男人对感情是蔑视冷淡不上心的,但是碰到女主之后,他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不断妥协。从***到恋情长期发展,从不结婚到男主说“我娶定你了”,从不要宝宝到有爱情的结晶。所以我能感受男主对女主爱得深沉。

  一个男人爱得深沉,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妻子还对前任念念不忘。男主家暴不对,女主自己感情拎不清,绝对也有强化男主家暴的行为。而且最后,女主和她初恋在一起了…看到这,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可能更多的是失望吧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四):爱和暴力并不相悖

  很多时候,你若问一个女生想要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定会回答你说,当然是要嫁给一个特别特别爱我的人啊。确实,很多人都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最少不了的就是相互之间的爱吧,只要有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但是相信读过《莉莉的选择》之后,她们的答案会有一些改变。

  很多人都期待完美爱情,但是真的是有爱就完美了吗?答案并不是。在《莉莉的选择》这本书里,作者科林胡佛就为我们讲了这样的故事。莉莉自小生长在家暴的家庭里,父亲对母亲动不动即是拳脚相加,而母亲则是选择一再容忍。莉莉怨恨自己的父亲,在他去世后用拒绝为他念悼词的方式表示他对母亲所做一切的不满。可以看出家暴给莉莉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害,同时她对母亲一味的默默容忍也表示不解。

  当莉莉成年之后离开故乡,机缘巧合下她遇到了心仪的对象,而且这个人就是通常情况下的完美伴侣,各方面的条件异常优越,莉莉跟他在一起身心都达到了特别幸福的状态。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是,眼前这个特别合适的人,竟然潜藏着暴力倾向,在暴力第一次发生后,莉莉选择容忍,然而随之而来的第二次第三次,而且莉莉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究竟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我想这个答案还是由大家自己揭晓。

  确实,婚姻中、家庭里的暴力是谁都不想遇到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面对婚姻家庭里的暴力时,大多数的女性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因为暴力过后往往是比以往更加温柔的温柔,施暴者会流泪会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地道歉求原谅。但是当下一次暴力来袭时,以往的承诺又成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莉莉的故事里施暴者是一个帅气的医生,通情达理,富有爱心,可这并不会和他的暴力相矛盾。施暴者不会有身份的区别,在暴力面前他们都是一副怪兽的嘴脸。

  有时候能产生共情,便是一部作品最大的成功。《莉莉的选择》的确能够引发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一些深入的思考,不论是已经处于这种不幸之中还是处于恋爱中观察对方的读者们,希望莉莉的选择能够提醒更多像她一样的人也做出正确的选择。

  爱和暴力并不相悖,但你可以采取措施让他们别同时出现。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五):打破循环 到你我这里 就此终结

  是否所有的爱,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看完《莉莉的选择》后与一位从事多年心理学的朋友分享这部作品,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怎么来界定一部作品的好坏(书和影视)?探讨后两人的共识是:一部好的作品可以直击人性,它能洞悉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打动阅读人的心灵,并悄然的改变人的认知。以这个角度来看《莉莉的选择》算得上一部上乘之作。

  小说的女主莉莉,父亲是缅因州普勒赫拉市人人敬仰的市长,是市内最成功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母亲是整个普勒赫拉市最受人尊敬和喜爱的助教。她生活环境优越,但是从小生活在父亲对母亲的家暴阴影里,他爸爸聪明,富有魅力与上进心,他很爱她。但因为他对母亲的家暴让莉莉对他的恨远远胜过对他的爱,他的所有优点她都视而不见,所见的只有在他最不堪的时候她所瞥见的种种。只消目睹五分钟最坏的样子,便彻底抵消了五年他最好的样子。不仅如此,童年家暴的阴影,让她一直扭曲自我的认知,她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她把母亲所有的不幸,都怪罪到自己身上,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没有阻止爸爸伤害妈妈,如果她当初勇敢的站出来,也许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这种深深的负罪感紧紧捆绑住了她。

  毕业后莉莉远离故乡,来到波士顿,开了一家花店,她深信自己已经走出家庭阴影,迎向新生。当爱情事业都步入正轨,但年少时的噩梦竟再次降临,他的丈夫莱尔在许多方面都十分优秀,但和她的父亲一样使用家庭暴力。他爱她,但他无法控制自己人格上的分裂。是选择勇敢的离开?还是像母亲一样忍隐,一味的放低自己的底线?虽然这个抉择很艰难,过去的教训告诉她,无论她一生中有过多少美好的回忆,挥之不去的往往只有最可怕的记忆。最终在女儿出生之际,在家暴循环吞噬她之前,她勇敢的打破了它。

  有人说所谓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打破那些强迫性重复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命运。强迫性重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要打破它极为痛苦,需要莫大的勇气。有时候,相较于直面纵身跳下的恐惧,与未来安危的不可知,待在熟悉的圈子里似乎容易得多。

  打破循环,到你我这里,就此终结。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六):结束即开始

  被这本书的英文名深深地吸引了—— it ends with us,以我们结束,或者我们结束它。 读完本书就会明白IT是指有家庭暴力的婚姻。 书里的女主人公莉莉是一个漂亮坚强独立的女性。除了他对父亲的怨恨之外,她应该是个很完美的人。她给流浪汉阿特拉斯送东西,关怀备至;她对顺手牵羊的室友也能收留给予工作;她对辛苦工作的莱尔体贴入微;她对母亲的新恋情支持祝贺;她能正确处理和艾丽莎的亲情与友情…… 这么完美的女人似乎就得配个完美的丈夫。所以她遇见了英俊上进的神经外科医生莱尔。可是上帝也不会让一个人太完美,莉莉与莱尔相处过程中遭遇了暴力。可是她对莱尔的爱让她选择原谅他一次;他忘戴手套去拿烩菜她笑他又被推到一次,这次她怜悯他小时候亲手开枪打死哥哥导致情绪失控;他看到她的日记满是对阿特拉斯的留恋,醋意大发要强暴他,撞伤她的脑袋,她仍是会怪自己没有向他坦白……女人啊,你的名字叫作爱。 历经几次家暴的莉莉的选择尤为困难,一方面深爱着莱尔,一方面害怕他的情绪失控。好在莱尔决定给她时间。 幼年时父亲对母亲的拳脚相向,种种暴力行为的画面都向莉莉涌来。她愤怒,深爱的莱尔一次次地对她失控;她愤怒,自己明知道自己对家暴深恶痛绝还一次次地原谅莱尔;她愤怒,因为原来她不能原谅母亲的粉饰太平,现在轮到了她;她愤怒,阿特拉斯这时候回来了;她愤怒,当她决定要离开莱尔时她怀孕了……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做不知所措。 对丈夫的爱和怜悯,对孩子的考虑还有其他种种,好像都是有家暴的婚姻能够持续的原因,也是家暴能够持续的原因。 莉莉临盆时我一度猜测她会原谅莱尔,莱尔心理治疗后很好地控制了情绪。但是没想到,刚生下孩子,看到莱尔对孩子万分喜爱的时候,莉莉决定离婚。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爸爸形象,莉莉和莱尔痛苦地决定end it,结束婚姻。这正是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 当一个人决定结束一种生活,就是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事实证明,离婚对孩子的生长没有影响,父母的爱依然如故。而原本两人的矛盾也消失殆尽。在街上遇见阿特拉斯之后,莉莉的新生活就开始了,她再也不用一直泳下去了,她到岸了。 这是本有魔力的书:像言情小说,莉莉称得上大女主,男主角都爱她,和莱尔的恋爱足够我们脑补种种甜蜜的画面;像伦理剧剧本,家暴的演变过程,主人公的遭遇。但是更像女性的知音,细腻地描写了莉莉的恋爱,婚姻,心理描写尤其出彩。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七):自杀是世上特别奢侈的事情

  这是故事的开头:女主莉莉站在房顶,准备从几十层高的楼顶一头扎下去。

  她没有扎下去,不是因为她是女主,是因为她在想,在思考。

  还在思考的人不会自杀。

  我有位从事案件谈判的人,一个男人,身材很好,长相称得上俊美。

  有一次他说,他几乎没有失败过,遇到自杀的人,他总能让人回头。

  只要人回头,他就能让人听他说上三分钟话。

  只要他能说上三分钟话,他就能让人放弃轻生。

  一次成功的劝阻,让他刻骨铭心:他成功让她回头了,成功让她听了三分钟,但,对方没有表情,一言不发……一言不发,意味着要糟。

  他最后努力一搏,有点赌博的意思。

  他缓缓说,有位朋友,连续遇到了一些事情,实在无意继续人生了。也到了楼顶,根本没多想,一纵身就下去了……人在空中飘荡的时候,脑子会特别清醒,甚至可以看清地面的缝隙,正一寸一寸照自己迎来。突然,他看见了一个窗户,人嗖地从窗户飘过去的一瞬,他一下子就看清了房内的情形。

  这一瞬,他后悔了,他不想死了,可他还在空中飘荡。

  楼边的女人终于回头,眼露疑惑。

  他说:你不会想到,那个正在坠向地面的人,没有死。

  女人脚下晃了一下,几乎失足。

  他放出最后的大招,满眼悲伤:那个人就是我。

  女人开始犹豫。

  他像在感喟,又像自言自语:我肯定有了奇遇,所以没有死成,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房间里的情形,这一瞬间我看见的情形,足够我用余下的几十年消化。

  他说,死过一回的人,就再也不想死了。

  女人终于放弃了自杀。

  (他的奇遇究竟是什么?他在房间里看见了什么?这是另外的故事。)

  死不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自己,无论一个多么位高权重一个多么想继续活的人。

  真正令人悲伤的,是改变:再也不想活了,或者再也不想死了。二者一样难,一样令人伤感。

  莉莉走向的是奢侈。四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你放弃的太多了。

  如果你一无所有,你绝不会自杀。

  《莉莉》不是关于自杀的事情,自杀只是她的开始。

  一个曾经想自杀的人,一个自杀未果的人,她的故事比一般人深沉得多,忧伤得多,美得多。

  这就是我不向继续往下讲的原因。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八):爱,不是暴利的借口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让我想到小时候看的那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即使过去这么多年,冯远征先生主演的安嘉和依旧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便是他无休止的家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角色的剧照都会用在关于家暴的新闻上。很多年前,我还小,却也深深的恐惧着这样的人生。

  我想,这世间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无论多么深爱之地人,都不要一味地付出,一味地忍让,爱情也是如此。《莉莉的选择》便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爱很爱你,可是暴力不是以爱的名义存在的。

  《莉莉的选择》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莉莉幼年时父亲总是对母亲进行着家暴,年幼的莉莉看着母亲所受的折磨却无能为力。那个男人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也爱着他,所以当这种爱情存在的时候,母亲在默默承受着来自父亲的撕打谩骂,,这样的生活让幼小的莉莉心理有着不可治愈的阴影,她恨着这样的父亲,她知道,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然而当父亲过世后,她遇见莱尔,这个帅气,有所成就的年轻男子,爱情在他们之间滋生。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着他们的相遇,他们爱情的甜美,然而生活却不会一直随心所欲,一次意外,莱尔对莉莉进行了家庭暴力,这让莉莉童年的记忆再次涌出来,她爱这个人,害怕这个人,也恨着这个人。童年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让莉莉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

  作者写下这样的一个故事,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家庭,有很多种夫妻相处模式,柴米油盐的日子也会有一些争执,然而,爱不是家庭暴力的遮羞布。莉莉的勇敢的,当伤害开始了,我们有过一次原谅就够了,爱也是自私的,他那么爱你,却怎么会让你受伤害。

  在《莉莉的选择》的最后,作者给莉莉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年少爱过的人给了她新的生活。或许这样的结局太过于美好,会让人有着不真实的感觉可是总有些事情要有结局,总有新的故事要开始。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莉莉的勇敢,也都能如莉莉的幸运。爱,不是暴力的借口,无论何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和方式。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九):关于家庭与爱,关于暴力与选择

  最近几年有关于家庭暴力的新闻与热点事件,不绝于耳,既有平民百姓之间的,也有那些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圈中的。好像突然之间,有关于家庭暴力的一切突然之间冒了出来,看着受害者们的满身伤痕与愁容,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禁也有了一个疑问,作为安放我们内心的最后的港湾,我们最最亲密的家人是如何变成魔鬼将我们推入深渊的,而被伤害的我们又将如何获得新生?美国作家科琳胡佛的作品《莉莉的选择》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的疑惑吧! 对于莉莉而言,她的童年绝对是称不上快乐的。甚至说,一直在父亲去世之前,她都笼罩在父亲的阴影里瑟瑟发抖吧。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父亲殴打母亲的场景,看着父亲的巴掌落在母亲的脸上、身上,莉莉只觉得像是掉进了冰窟窿一样,寒冷无助。与此相对应的是,母亲奇怪的表现,母亲一次次的在莉莉的面前试图掩盖父亲的行为,并一再阻止莉莉想要报警的做法。母亲就像是从来不会记恨殴打自己的丈夫,她似乎只想去维持这个已然说不上幸福的家庭的完整。这是莉莉母亲的选择,更是莉莉的疑惑。 父亲的追悼会上,莉莉出人意表的悼词与表现,让人感觉这是莉莉在向死去的父亲发出自己的控诉。也或许是再向父亲表明,莉莉终于不用在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了。莉莉终于可以换一种方式生活,来彻底摆脱掉来自于父亲的暴力所带来的伤害与阴影了。如果,在天台之上,莉莉没有遇到那个叫莱尔的外科医生的话。。。 所谓暴风雨前的平静大概就是如此吧。在刚刚开始与莱尔交往的日子里,莉莉是快乐的幸福的,甚至她们瞒着自己的母亲便结了婚。婚后的日子在甜蜜中度过,危机起始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当莉莉看着莱尔被划破的手哈哈大笑的时候,莱尔像一只愤怒的狮子将拳头挥向了莉莉,莉莉被打蒙了,莉莉憧憬中的幸福生活像是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在泛起涟漪之后,彻底消散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莉莉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阴影之后,再度落入了一个更大的阴影之中,莱尔猝不及防的拳头让莉莉遍体鳞伤,她不知道莱尔的拳头什么时候就会落在自己的脸上,随时随地。。。当怀着身孕的莉莉终于被莱尔打进了医院的时候,莉莉知道,自己终究是要做出选择的。 所谓选择,是像母亲一样苦苦忍受着来自于丈夫的暴力还是毅然转身离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就像,所有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人大多数都会在回到施暴者身边一样,莉莉犹豫着,她知道,她还爱着莱尔,但是这就能够成为自己必须要面对来自于莱尔的永无休止的暴力吗?或者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值得以温柔相待吧。当莉莉终于决定,离开莱尔,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的时候,心里蓦地松了一口气,这或许是在这个充满了无助与绝望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最好的结局了吧! 家庭暴力,在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角落里,依然发生着,有多少人可以像莉莉一样走出这段以爱为名的暴力行径呢?还是逆来顺受着,来维持着自己那段卑微的爱情?!这不再是莉莉的选择了,这次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莉莉的选择》读后感(十):主题满分,望读者从中受到更多启发

  家暴,要么零次,要么一千次。并非非他不可,你值得更好的。

  我总是轻易被一本书的外在打动,虽然这样的行为很肤浅,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比如说这本《莉莉的选择》,仅仅是在我看见封面淡雅的百合花瓣之后就控制不住的蜜汁喜欢,也不问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样的故事。看见故事的名字的时候,我也会很好奇:莉莉发生了什么事情?莉莉要做什么选择?莉莉的选择是什么?大概这就是一本书的魅力吧,不依靠内在也能抓住读者的心。

  其实,真正读过《莉莉的选择》这本书之后,对于这本书的认识,也从最初肤浅的外在的认识,上升到一点高度,这是一本涉及家庭暴力的书籍,通过一个写实故事,将家庭暴力的可怕写出来,也将如何站起来对抗家庭暴力写出来。家庭暴力其实是写一本书的一个很好的话题,所以作者才会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因为或多或少,已婚女性都遭受过家庭暴力,除了明眼可见的拳打脚踢和更为恶劣的侮辱性行为以外,冷暴力也是随处可见。家庭暴力之所以是一个好的题材,大概也是因为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共鸣,激发身处其中的女性读者们的反抗吧。

  诚然,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也是值得千千万万的女性阅读的好书。或许是作者比较年轻,缺乏文学创作上的经验,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也是两重感觉。

  因为这个完整的故事分为了两部分:一是莉莉与莱尔相识+甜蜜相处,二是婚后家暴发生+解决问题。后半部分是整个故事高潮部分,精彩自不必说。前半部分的故事,涵盖的内容很广,从莉莉年少与阿特拉斯的爱情到与莱尔的相遇、相恋。年少那一部分的日记,我很喜欢,因为很符合小孩子的行为,通过日记写两个人的爱情,作为读者,感觉耳目一新,同时,这也为后面一次又一次家暴的发生,埋下了一颗响雷。再提到与莱尔的相遇、相恋,就觉得很不可描述了。我不喜欢这样直白裸露的写法。两个人的甜蜜可以与后面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但甜蜜归甜蜜,甜蜜并不等于将文字画面色情化,总是这样的荤画面,感觉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反而无味。

  其实,我更喜欢两个人前期的甜蜜互动。莉莉花店开张,莱尔买了一束盛开的百合送给莉莉,开始我还困惑莉莉为什么突然开心。。。。后来懂了,因为Lily Bloom就是“百合花盛开”的意思,想通之后,突然被甜到。比之荤黄的画面,还是更喜欢这样清淡一点的甜蜜。

  提及家庭暴力,想起一个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家暴,要么零次,要么一千次。只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