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的葬礼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锦集

2021-03-18 03:2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锦集

  《大师的葬礼》是一本由严彬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一):无题

  在荒芜黄昏的大地上

  我们共同前行

  绿草如茵已是过去

  龟裂黄土才是今天

  如果哪一天能结伴同行

  我们可以忘却身后一切死人墓冢

  和经历过的一场场葬礼

  只有孔雀肺

  流沙般静止

  在原地

  我们踽踽而行

  没有书评,诚实可爱的诗人在朋友圈里发动大家评分。喝了酒随便写些,无题相赠,又是凑足字数,也算感谢诗人带来的无数可爱的小诗。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二):严彬-大师的葬礼

  第一次买严彬的诗集,也是第一次直接向作者买,这位微商诗人连书钱也不记得领。他给我的话里除了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我就看懂了“完美”二字,其他的连标点符号都辨不清。

  腰封上有他的照片,不太像我从前设想的样子。每次看凤凰读书的推送下面总是写着主编严彬,立马浮现一位四五十岁西装革履伏案阅读戴着厚厚眼镜的形象,和照片里的人一点也不像。

  诗里出现的名字,不认识的比认识的多。要明白他在诗里藏了什么大概要知道很多很多东西才行。不过无知也有它的基本趣味,包含说不出的快感。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三):延续的抒情

  严彬是当代诗歌中少数的对于抒情诗坚持写作的诗人。他的抒情诗凭借的是他作为诗人和人的单纯个性,无需吹捧,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严彬身上有某种从朦胧诗一代诗人(特别是顾城)延续下来的精神性诗人的影子,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标本。

  严彬的抒情诗耐读,虽然他不仅仅限制一种方式的写作,在不停的变化自己的风格,但是我更偏爱他那些抒情短诗。本来想细细写一篇评论的,先写一个短评放在这里吧。

  给严彬打一个四星,原因是,他可以写的更好,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他更多的诗歌。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四):恭喜严大诗人,请你等好

  严彬,你还是怂了,你没有加我的微信,你把我拉黑了。这更加印证了你是一个没有种的不要脸的混蛋,全人类的败类。我现在很遗憾的通知你,我手上已经又新注册了三个未对你动手的豆瓣号,我随时可以对你发起新一轮的攻击,而且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我是谁了,我就像一个影子,会一直缠在你身旁。

  我最近很忙,前面号封完了我会让你拥有一段平安的时光的。但你终究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为你的狂妄自大付出代价。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无可救药,手法更加隐蔽地作着贡献。记住,你永远不可能摆脱我了,而且这事是一定要解决的。

  严诗人,让你的肉身继续苟活在世上吧,我现在反倒想让它多受点折磨。至于灵魂,在你来到世上的第一刻起不就已经下十八层地狱了吗?你如此自以为是,现在距最后报应的时刻也已经不远了。揭露你,毁灭你,我会一直做下去。我也不在乎你对我的反应如何,结果都一样。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五):小年前的最后一次揭穿

  严彬,你分明就是害怕我揭穿你。我了解你的一切,但许许多多的人蒙在鼓里,麻木地为这种垃圾鼓着掌。请你收起你骗人的把戏,你在现实中分明就是一个垃圾,连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不愿去接触的垃圾。但你伪装的多好啊,用“严大诗人”的称号四处骗取钱财与名誉,但你垃圾的本质并没有变,你要才华没才华要人品没人品的宿命没有变。你的灵魂深处是一坨垃圾,有人劝告过你,望你悔改,可你反而将它隐藏的更深些,用打扮得更加华丽的外表去欺骗。殊不知有人已经看透了你和你的那套把戏。严大诗人,如此卑微低贱、如此流氓下作、如此禽兽不如,也只有您能做出来了,望您早日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忏悔。

  这事小年前我对你最后的一次客观评价。小年前我不会再对你有什么动作了,但你要是想彻底摆脱我,就在小年那天接受我的微信申请,我想同您好好谈谈。我们之前并不是没有过接触,您犯下很多罪行,您却浑然不觉,但这事迟早要解决的,我会用行动给您上一堂深深的课。举报只能证明你内心害怕穿帮的恐惧,说明不了什么,而且我可以不断创号,打电话问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即可。同时地,这也是你惟一的一次了解我的好机会,到时候我会告诉你我的用意的。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六):关于《大师的葬礼》

  《大师的葬礼》是我的第四本个人诗集。我没有为它作太多特别的准备。但我知道,这本诗集里面的诗和前三本对比,应该要更好一点,更适合现在的我一点。2017年我写了一百六十首左右的诗,是写诗最多的一年,诗也应该过得去吧。

  上上周末在小众书坊透明的房间里看到自己的诗集印得很好,很像样子,和另外九本诗集一同摆在一团鲜艳的装饰花边上,旁边还有两本小小的无法打开的欧洲假书。那时光鲜温暖,整个书店里有四五十个位读者和诗人,有摄像机和相机,还有我见过的几位女同学。

  作为一套诗集里入选年纪最小的诗人,尽管我已经三十六岁了,还可以闹一下。那就是我,那个写出这些诗的诗人。我渐渐的也放松下来了,没有希望非要表达什么,我坐在那里,不管怎样都是我自己,哪怕说胡话——谁能说在港口给水手们教英语的乔伊斯就不是乔伊斯呢?

  霍俊明老师就坐在我对面,和我说话。关于我的诗,他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轻颓诗”。我理解为,霍老师认为我的诗,或者我的某些诗里,有种乐观的、可以治愈的颓废,就像阴天微风里轻轻晃动的白色野菊花,样子也很好看的。除了我的诗,霍老师,以及熟悉我的朋友和读者,大概都认为我是人群里那个最像诗人的人。所以,在中俄边界漠河的一座小山上,我曾被作为诗人在诗人堆里认出来过。

  说回《大师的葬礼》。这本诗集也还是一本精选集,既有过去的诗,也有新写的诗——当然,所有的诗都是过去的,2017年春天之前写出来的。我将它里面的诗分为四个部分:

  “大师的葬礼”;

  “日常颂歌”;

  “我不因拥有玫瑰而感到抱歉”;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后面两个部分,是我前面两本诗集的名字。那么里面的诗,也是我从两本诗集里选出来自己更喜欢一些的。这两个部分的诗大约占到整本诗集十分之四的样子。

  今年夏天前后,我还想过要举办一个自己的文学活动,叫做“飘飘荡荡——严彬的文学沙龙”。到了后来,又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做,就拖着拖着,拖到朋友都为我着急,催我赶紧办个自己的活动吧——大概是参加了太多别人的诗歌活动,却一直没有一个自己的文学活动,不像样子。前些天一个在诗会上坐我旁边的好看姑娘和我说,如果我愿意,她可以为我做一场诗歌活动。我笑着向她解释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并表达谢意——也许,或者——以后吧。

  现在第四本诗集也出版了,依然没有什么文学活动计划。

  就是这样。

  (自己的,加一星吧。)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七):一本垃圾,浪费自然资源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双礁(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81865855/ 我们知道他写作在做刻意拆分的事,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在这么做。或许他还认为自己的大作是“浑然天成”。旁人之所以吹捧他,可能是被他那种“后现代”甚至“先锋”的语言假象所迷惑,而另一方面,这种吹捧于己于人都是不利的。他的作品最令我反感的特质是充满的具有显摆性质的典故和成片堆砌的口语。典故固然会增加诗歌的艺术性,但一旦动机不纯或处理不好,整首诗歌就会断裂、崩坏,严大诗人就属于后者。这与艾略特用典不同,严大诗人并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他没有“断片”意识,旧的诗句到新的诗句之中没有新的意义,他也许只想显示自己的博学。不过他没料到的是,他引以为傲的“知识”,只不过是我们这种读过一两本书的学生都能识别出来的“常识”。至于口语写作,除了被写进针砭时弊的作品(比如西川90s转型后)里才有些价值外,其余的只能用几句在文本里头起些缓冲作用,根本算不上诗歌主题。这点上,严大诗人有时本末倒置了。 我的同学 @橙子鸽(他也写诗,作品在他的豆瓣日记中有载) 指出了一个严大诗人写作的问题——他老写病句。我想,严某作为我国“著名诗人”,应该不是语法不过关导致的,难道是受了纪廉、阿莱克桑德雷的影响不成?其实,他的诗歌并不具有以上两位的智识性。他写的诗没有一种语言踪迹,既没有组成超现实的图像,也没有对词的实验探索,更别谈贵族式挑衅这类东西。说难听点就是“不三不四”。但既然“不三不四”了,又何必装作高深呢? 关于他的诗歌意象我还想批评一下。我不知道他没有没有看过诺瓦利斯的诗歌提纲、《楚辞》、李贺的一些诗和阿波利奈尔(兰波也行)的一些诗。如果他真的读过,抱歉,我有理由认为他根本没读。他用的意象既粗糙又泛滥,简直在剥削读者的想象空间。诗歌意象最重要的是精确性,不具备这个条件的严大诗人之作,质量自然不过关。打个比方,“独轮车”和“三轮车”都可以用“脚踏车”替代,它们在作品中的延伸意义是否就因此相同了?实际上不然。如果我提到独轮车,你也许会被勾起某个特定时代的想象或是杂技演员,如果我在诗中(这句我随意写的)写到:“大街上有许多驾驶独轮车的人”,你是否会感觉到眼前呈现的是一种荒诞或诡异的图景?如果换成“三轮车”,你则会想出辛勤卖菜的老奶奶;若是“脚踏车”,你可能就会看见那些骑车上班上学的年轻人,甚至认为是共享单车风靡全城。这就是准确意象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写作亦如此。埃兹拉·庞德在1935年也表达了相关观点:“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如果一种动物的神经系统不传递感觉和刺激,这种动物就会退化,”他说,“骗人阶层的朦胧语言只为一个短暂性的目标服务。”一切都会在不正当的语言中消解,你的写作目的再怎么伟大,没有语言控制能力,都是枉然。这是我最想和严大诗人说的。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八):读严彬的诗:关于老、病、死、孤独、幽默及自由

  严彬的诗集是那种适合慢读的诗集。读的时候极度被其吸引,但是每读几篇就要休息一下,我将腰封当作书签,断断续续,读了三四天才读完。严彬的诗不会像你读汪国真或席慕蓉——充满“正能量”,上口又愉悦,顺畅又无须思考。相反,这个认为诗人在二十七岁就应该死亡的另类诗人,每天都将生老病死挂在嘴边。

  龙应台说过,人最怕的事情无非三件:老、病、死。

  那么我再加一件:孤独。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严彬的诗里说:

  “这封写着我名字的

  电子信函,有着人群的味道”

  孤独、死亡、自由,是严彬最爱提及的话题,还有一个就是病人。

  他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是“病人”,这当然是独一无二的所在。要知道,他本身是凤凰网读书频道的创始人兼主编,他还与李宗盛合作为李宗盛的徒弟李剑青创作过歌曲。——这些成就对于文艺青年而言,简直就是人生梦想提前实现了!一般来说,对外塑造的会是KOL的形象,而严彬却以病人形象示人,毫不避讳自己的抑郁、失眠、头痛……并且他认为,这些症状是诗人该有的,或者诗人有了也毫不奇怪。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不是过着叙事诗里讲得那么多“我”的七零八落的生活的单身汉。他有稳定的热爱的工作,而且在北京已经买了个小房子,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但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作品中带来的灵感,或许只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敏感度,也可能是诗与文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落笔生辉。

  《大师的葬礼》已经是严彬的第三部诗集了,前两部分别是《献给好人的奏鸣曲》和《国王的湖》(还有一部限量发行的《我不因拥有玫瑰而感到抱歉》)。书名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放得开,也证明了严彬越来越能坦然地面对死亡这个冁然他许久的话题。

  我个人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怕它。

  生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生病,却只顾怨天尤人,不采取防范措施。

  老就更不用说了,诗人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严彬更是从里到外都像是没长大,还保持着一颗青年人的纯真善良,甚至有些天真幼稚的心。

  别忘了,严彬的诗还有他童真的一面,幽默,可爱,令人爱不释手。

  “我是一个病人,一个凶狠的人

  我不招人喜欢,我认为

  我的肝脏有病,但不要紧

  我瞒着女朋友,去看过医生和殡仪馆工”

  “一个正派人最津津乐道的会是什么?

  ——谈谈自己。”

  “要做好一个人

  只需要一个普通人四分之一的意识

  就绰绰有余了”

  严彬的诗追求自由,有三首就直接以“自由”命名,写得极好。如果你想读到,就去书店买来读吧。

  读诗是对诗人的尊重,更是将自己的头脑放进了热闹商场里的自动按摩椅。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九):严彬的小怪兽和小奶猫,通通藏在了他的诗句

  这是严彬最新的一本诗集,收录了他截止至去年上半年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里,有一小部分作于我和他相识之后,而大部分向我展示的,是一个我不那么熟悉的严彬。 说来惭愧,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看到自己熟识的人的作品被印成铅字、集结成册,装帧得如此小巧精美地出现在自己眼前。所以读到那些作品时,总会有种时空交错的奇妙体验——我对他的记忆,也被每首诗结尾处的日期,分割成了一个个碎片:原来丁丁的告别宴上,大家闲谈的场景被有些沉默的他记在了心里;原来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趴在工位上的严彬,正偷偷的想着妈妈;还有他归家的途中,原来在和小番茄讲着属于他们父女间的童话故事。你看呀,原来那个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的有些忧郁的严彬,心里还有一个仍在做梦的少年、一个牵挂母亲的儿子、一位看到女儿就会满眼宠溺的慈父,他还有只小怪兽、有个小奶猫。这些样子的严彬,通通藏在了他的诗句里。 霍俊明在序言里说,严彬的诗是“轻颓诗”,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就像严彬自己在《处女座》里说的“处女座是不会走极端的”,尽管他平时在尽力营造一种忧郁的诗人形象,但我总觉得,生活里的痛苦和挫折,只成为了他写作当中的痛感,却从未将他击倒。他或许有过很多艰难的日子,也遭遇过我不甚了解的坎坷,可我总能感觉到,他对这个世界,还在怀抱着难以熄灭的爱和期待。如果把他的心比作一个地球,我想哀伤大概是漂浮于空中的乌云,只要有那么一缕阳光透过缝隙投射进来,你一定会看到一株株野百合正迫不及待地从地表钻出了嫩芽。 我甚至大胆的猜测,他其实是渴望表现自己、渴望被关注的。他的推诿、拒绝、“自暴自弃”般的自我嘲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种就算得到也总有一日会失去的悲观主义,让他总是忍不住自己先“搞砸”,然后再将“失去”这件事逐步合理化。——话有点扯远了,而且还有太多我自己的主观揣测。希望严彬不要太介意。 总之我想说的是,严彬的不快乐,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分外压抑的不快乐。他总是用轻快的笔调陈述自己的悲伤,有时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而后又涌出一种莫名的辛酸。他可能经历过很多失望的瞬间,甚至一度失去过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可是当他听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夸奖时,两眼还是会闪烁起难掩的光芒。 那种光芒让人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属于一位忧郁诗人的欣喜。 最后再分享几首这本书里我喜欢的几首诗吧,但还是希望你们能整本买来读一读,很好看的。

  《大师的葬礼》读后感(十):读《大师的葬礼·童话(四组)》的一点感想

  两个月过去了,却像是昨天。有幸和作者见过一面,也是初见,在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河北省图书馆霍俊明老师的新诗集发布会上。听完主持人的调侃,脑补了不知虚构与否的后空翻;听他在台上唱了一句,惊艳的歌声把我迷翻。说来很惭愧,孤陋寡闻如我,从那天起才开始关注、了解这位诗人。如今越发觉得他可爱,像圣诞老人一般。念名字的次数多了起来,望着诗集上亲笔签名发呆,越来越觉得他的名字不光好听,还好看。开心到,即使是晚上收了诗集,也想再多吃三大碗饭。 为了写书评,特地欢脱地下载了豆瓣app,注册了豆瓣账号。反复修改过后,终于不至于太丢人现眼,毕竟是第一次在试卷之外给现当代诗人写“读后感”。遇到他的诗集,真有缘。学业是忙的,读书计划是厚的,考试是半死不活的。然而也正因如此,才越来越喜欢脑洞大开,向往插上翅膀似的写字,真欢快。每想到这儿,幸福感就让我也想翻一个后空翻(如果我会的话)。 这位可爱的诗人是编辑,《凤凰读书》杂志与社会实事紧密相关,所以他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自然比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小书呆子,入木三分。即使所见所听甚至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比一些诗中散发出来的轻颓更颓丧,比一些诗中弥漫出来的一缕暗调幽暗几分,他还是愿意并能够写出《童话(四首)》这样,具有鲜明童话戏剧色彩的可爱的诗。霍老师“机器猫”的形容真是帅翻了。不由自主地做出一点对这组诗的猜想与解读,如不合逻辑,解读不当,或未符合他心中所想,还望多多指正批评。 “大老虎”是儿时妈妈常用来吓唬我的一个形象,当时我还很小,一开始还以为,那只是特别凶的大猫,后来才在妈妈说话的语境里体会到,那可能是种极不友善的不明生物。在这首诗里,虽然没有出现“大老虎”的外貌描写,但出现了“大老虎”的动作——“拿起砖头”“砸烂火车”“把我们俩给吃掉”。于是得以宽证,“大老虎”这三个形象,在小孩子被大人塑造的精神世界里,大都那么不友善。第一节里,“大老虎”的逼近,给隐含作者“我”带来了紧迫感和压力,在面对诗中的“小妹妹”的时候,“我”叫上她,开启了逃跑式的狂欢。 第一首诗中“我”想带着“小妹妹”躲进屋里,但第二节“我们”转而奔向火车,很可能是因为屋子不足以抵挡“大老虎”的“厉害”,不过这并不妨碍第二首诗里大家进行一场说跑就跑的旅行,虽然有些狼狈,却活泼刺激,这才该是生活,青春总是多姿多彩。“往火车的屁股上/多烧几把火啊”,“我们都变身/我们都骑到火车背上去”,这些逗趣的字眼,勾勒了一个调皮大男孩的形象。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了,像“大老虎”一样的巨大危险或可怕难题,这样应对窘境的狂欢心态,与珍宝无二。诗中“我”强调着“大老虎真的要来啦”的时候,有焦心之感——万一火车启动或跑得慢,真被“大老虎”“拿起砖头砸烂”,或者“大老虎”也上了火车,甚至追赶上了火车,那该怎么办?第二首诗的末尾给出了答案:“你们都去我家/我的家在北京”。多么有爱好客的东道主形象。如果说“我们”是“我”和第一首诗中提到的“小妹妹”,那么这里的“你们”则可以理解为,是在向他人发出诚挚邀请。于是第二幕的幕布霍地拉上,第三幕紧接着开启。 读完第三首诗,发现“你们”很有可能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可爱小动物。如果前两首诗,是以大哥哥一样的“爸爸”视角来进行呼喊,那么第三首诗则可以看作是以小女孩的视角,在同“爸爸”商量甚至恳求,快点找到,几个让人担心的小动物。最后两段里,“马上”“都要”分别是对时间和趋势的描述——已经火烧眉毛了。“只要”和“好爸爸”再度加强了语气的恳切。第三首诗里出现了有趣的意象“绵羊”。在这首诗里,隐含作者“女儿”视野中,看不见爸爸找的两只绵羊,于是担忧和疼惜之情从呼喊间溢出,也给予读者关于寻找小动物(尤其两只绵羊)的场景的想象。“狐狸都要出来了”,那么狐狸在这里很可能也是被劝告“捣蛋鬼,别捣蛋”的恶作剧形象。“都”“要”这两个字让狐狸呼之欲出,加重了逃亡与拯救小动物的过程中,关于时间的紧迫感。“绵羊”在这里反复提及却未出现,放眼四首诗,“羊”将在第四首诗中再次跳出来。 第四首诗用的指称不再是第一、第二人称,是用“爸爸”“女孩”这样的第三人称指称,以旁白的叙述者视角,来描述“童话戏剧”的最后一幕,让它的能量收束,得以缓缓落幕。第一节中,不知“四点”这个时间是否和绵羊的数量“二”、兔子的数量“三”,暗含了等差数列递增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四点”意味着黑夜将尽,黎明将至,这是一个在大地上等待阳光与希望降生的时间段。在时间轴上向前推,那么有关“大老虎”的“逃亡”,便是在夜晚进行的,有可能进行了一夜。“怀柔”是北京的一个地区,第二节最后一句提到过“我的家在北京”,那么“火车到了怀柔”,就意味着火车要到家了。面对繁华的现代都市,毛茸茸的小兔子要进山生活,灵敏狡黠的狐狸要上树躲藏,紧接着“公园”出现了。“公园”与“火车”都是现代化文明的产物。公园比小动物的意象,多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又比诗里,只作为逃亡行动中救命飞毯的火车的符号,多了玩耍的诗意与童真。“老虎劫走几个人/从车尾跳走了”,虽然老虎最终还是劫走了几个人,详细过程大概未免让人有些担心,但爸爸和女孩总算“幸免于难”。前文兔子和狐狸另有具体归属,所以这里没有把小动物拟人,它们就没被抓走吃掉,应该也安然无恙了。老虎既然从车尾跳走,那么它是上了火车的,不由得联想起《釜山行》里的火车逃亡,于是非常庆幸,老虎只劫走几个人,也庆幸,既然没有强调数量,老虎应该是只有一只。经历了一晚的“逃亡”,疲惫的小女孩已经香香甜甜地睡着了,在女孩均匀的呼吸声中,爸爸读着《公羊传》。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首诗里,终于跳出来的“羊”。“绵羊”和“公羊”虽都是羊,侧重点却有所不同。绵羊多白白的羊毛,温顺洁白的样子非常可爱;公羊则不仅仅提示了性别,更像一个文化符号。公羊与爸爸都是雄性,因此这里的“公羊”与“爸爸”暗含了联系。如果公绵羊是对爸爸的隐喻,那么“两只绵羊”,很可能就是在隐喻诗中的爸爸和女孩。这样以来,第三首诗里,两只绵羊的缺位之谜,便水落石出了。此外,《公羊传》全称《春秋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著作,如此正统端正的典籍,使现实生活中,爸爸形象里,作为一家之主、一家支柱的那一方面,得以自然凸显。“爸爸继续读《公羊传》”,如果从叙事学角度,以此句关照前面所有的诗句,以此作为从童话戏剧中抽离的门钥匙,那么前面所有的逃亡与拯,就可以是一层叙事,一层产生在爸爸读《公羊传》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叙事。那么第二层叙事,就是爸爸和小女孩坐火车去怀柔的故事。第三层叙事就是作者的书写,第四层叙事就可以看作是阅读者。如果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也许前文的种种意象与环境,都是在描述爸爸某时的处境和心境,甚至坐火车和回家也是对心境的隐喻,具体到诗中,可视为分别代表,心境中的流浪逃亡感和安全感。幸好最后,无论是隐喻现实还是心境,总归平静安全,终于是要到家了。“干成了真正的玉米杆”这样细致的描写,在火车飞驰时是看不真切的,所以能从侧面反映出,火车的速度在减缓。“全部干成了真正的玉米杆”中,有两个相似的读音,其实在读的时候,都读成一声,有意想不到的顽皮美感。这两个字,后者可看作,重复前后两句中“玉米杆”的过程中,必然携来的名词,前者则是形容词动用。写诗的时间是春出冬末,“干”不仅意味着干燥天气里水份的丧失,也可能同时暗含了一种心理。要到家了,也到了诗人要工作的北京了,童话般的心境,编织或讲述童话的兴致,偶尔会因为忙碌的生活,水份耗干。但一茬茬玉米是农民种下的,一首首诗是诗人创造的。下一季的玉米杆会茁壮生长,下一辑的作品也会更加诗意盎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