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1000字
《曾奇峰的心理课》是一本由曾奇峰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一):一些心得
在对烟囱的喜爱这样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化的时候,女孩感受到的仅仅是恐惧。==我对他的恐惧,也许其实是一种喜爱。在我求而不得的时候,我只能选择逃避。 我妈经常借关心我的名义攻击我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我完全没有感情生活,其实我非常渴望爱和感情生活。所以我的精神世界里过分的在乎爱恨。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他看起来很快乐,但可能他其实很痛苦,原因就是我自从和他打交道之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痛苦中,他给我带来的,只有痛苦。也许这痛苦不是我的。因为在我的梦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 全医生是目前来说最适合我,最对症下药的医生。免费的心理咨询有他不好的地方,专业和用心方面也赶不上付费治疗。和螃蟹断了也好。我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能更加能包容我点。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二):一些心得
在对烟囱的喜爱这样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化的时候,女孩感受到的仅仅是恐惧。==我对他的恐惧,也许其实是一种喜爱。在我求而不得的时候,我只能选择逃避。 我妈经常借关心我的名义攻击我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我完全没有感情生活,其实我非常渴望爱和感情生活。所以我的精神世界里过分的在乎爱恨。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他看起来很快乐,但可能他其实很痛苦,原因就是我自从和他打交道之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痛苦中,他给我带来的,只有痛苦。也许这痛苦不是我的。因为在我的梦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 全医生是目前来说最适合我,最对症下药的医生。免费的心理咨询有他不好的地方,专业和用心方面也赶不上付费治疗。和px断了也好。我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能更加能包容我点。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三):部分摘录
>> 嫉妒他人,也是自恋的人的特征。面对他人的才能和成就,他们身处不能欣赏的困境。跟他人进行近距离肉搏式的竞争,并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 我们为什么要隔离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智力撑不住。不是因为先天智力障碍,而是智力的使用被我们赋予了太多象征性意义,比如堕落、投机取巧、背叛父母和文化等。
>> 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 还有,做事情过度严肃认真,也是反向形成。这样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想通过犯错来攻击他人的冲动。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内心强烈的破坏性冲动,这些冲动往往被伪装成献身某种貌似“崇高”的事业的行为。破坏与崇高,构成了反向形成。年轻的恐怖主义分子,就是被洗脑后去杀人的。他们是罪犯,也是反向形成的牺牲品。
>> 我们的结论有两点:一是心理问题,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自己愿意整出来的;二是摆脱它,取决于你是否从意识到潜意识真的想摆脱它。
>> 在你的潜意识里,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造就的幸福的总和,有一个额度。超过这个额度,你就会觉得你不配。挑起战火、引发痛苦,可以把这个额度降低到你觉得配的程度。这也是人性里让人唏嘘不已的地方。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四):观点有趣
对这本书感触比较深的是育儿和亲密关系两个方面。
先说育儿,让我觉得清奇的观点是,
1、父母之所以会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感到焦虑,
一种解释是,父母对自己的智商不够自信,并将这种不自信投射给了孩子。所以,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表现出丝毫的迟疑,父母都觉得是孩子笨的表现,然后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而正是这种投射,使得孩子真的变得越来越笨。
另一种解释是,当孩子学一遍,甚至三遍都学不会的时候,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这时候,警报响起,要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而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成都。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2、为什么父母跟孩子强调什么,却往往会事与愿违?
一种解释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里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另一种解释是,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就是反向形成的。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以后抛弃自己。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让你出去多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
3、批评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用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说狠一点,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
4、为什么父母会用工作疏离孩子?
为了让孩子体验家长小时候被忽视的痛苦,共享经验也是爱的表现。
——所以,如何让孩子获得成长的自驱力呢?为了让孩子不觉得自己成长是对父母的背叛,有一条建议是 “父母不应该把成长的压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让自己也成长。”。
在亲密关系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观点是:
1、深层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有些人跟同性吃吃喝喝打打牌就能满足和同性相处的需求,而有些人需要在街头众目睽睽之下跟同性争吵撕扯的方式来满足。
2、“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后,男性的常见反应是回避,上床睡觉、离开家或者沉溺手机。从象征意义上看,这表示他让关系中的自己的“死掉了”。这是没有进化好的低等动物的反应模式的残留,因为低等动物遇到危险时,会用静止不动或以逃跑的方式应对。从效果上来说,这种回避可以起到保护女性的作用。但是,我们说过,女性生活是要在关系中的,所以男性的回避会更加激怒女性。”
总之,这本书讲了很多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行为,其背后可能的潜意识。潜意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非常玄乎的事情,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做一次催眠,然后看看我脑子里的潜意识在想什么。
不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
1、都是理论,有小的案例,但没有具体地剖析某一个案例,所以对个人的借鉴意义不大;
2、后半段是一些对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建议,对普通人借鉴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