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50岁有“三怕”,我最怕第二种,你呢?
作者:明心君;来源:一心问禅()
人生匆匆,不过百年。
五十岁,是人生进入下半场的分界线。
《论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是一个知天命的年纪。
此前,早已看过世间繁华,历经过坎坷沧桑,体会过人生冷暖。
那还有哪些会担心害怕的呢?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怕亲情离去
在网上,看到有人问:50岁后,你最害怕什么?
有害怕没钱的,有害怕父母更老的,也有害怕被社会淘汰……
但其中,最高赞的一条回答是:
最害怕的是,当你睡一觉醒来,发现人生战场,经过一轮扫尽后。
那些曾经挡在你面前,如大山一般存在的长辈,一个个倒下。
你没有任何选择与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事实,因为你已经站在队列的第一排了。
是呀!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在医院,一个大叔在ICU病房,走来走去,十分着急。
护士询问才知道,ICU里躺着的是大叔的母亲。
大家都劝他先回去,等醒了再通知他,可大叔坚持不走。
后来,大叔的母亲病情恶化,很多人都劝他放弃治疗。
而大叔哭着说:“不能放弃,我还没有带她出去游玩呢!”
最后,大叔的母亲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大叔坐在医院的走廊上,眼睛无神地对儿子说:“爸爸没有妈妈了!”
就那几天的时间,大叔好像衰老了好几岁。
人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可岁月不饶人,到了50岁后,身边会出现很多生离死别。
那些在脑海中,还十分亲切招呼你的长辈,就像被什么擦拭过一样。
慢慢的,只留下一些昔日相处的模糊印象。
谁都无法阻止生老病死,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对他们好,让他们放心,这样人生才不留遗憾。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怕失去健康
莫言说:“忽悠一梦过半百,心如顽童身渐衰。”
人过半百,会深切地感受到,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搬重物时,会发现腰没那么硬朗了;
散步时,会发现腿脚没那么矫健了。
以前生病,不管不顾,一段时间就会好;
如今生病,精心照料,也要好久才能好。
人呐,不得不服老!
前段时间,年过50岁的演员张嘉译改名为张嘉益。
很多人都猜测,他改名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因为这些年,他的强直性脊柱炎,越来越严重了。
在工作时,需要每天早上用热水从头冲。
直至把整个背冲开,可以自由舒展,才能工作。
在他的近照中,可以看到他头发花白,比之前憔悴了很多。
想起昔日他硬朗的形象,如今看着让人心酸不已。
而那些病痛,都是他年轻时不顾身体,拼命去工作导致的。
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换的。
在年轻时,随意挥霍的健康,在50岁后,便成为奢侈品。
人到五十,最怕生病,自己受罪,也怕家人也跟着受罪。
一个人,只有身体出现毛病时,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拉伯雷说:
“健康是我们的生命。没有健康,生活就不等于生活,就等于生而不活;没有健康,生活就只是憔悴;活着也等于死亡。”
50岁不仅是年龄的分界线,也是身体走向衰老的起点。
所以,人到五十,最重要的保重自己的身体。
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怕孩子已长大,但依旧操不完的心
傅雷在《家书》中提到:
“最磨折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人在未成家时自由自在,成家后事事都需要操心。
那份操心,还会延续人的一生。
孩子小时,操心他的吃喝拉撒;孩子大时,操心他的家庭生计。
人老了,最怕孩子过不好,有操不完的心。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傍晚,有个张大爷在街边卖米花。
有些熟客打趣道:“大爷,天都黑了,还不快点回去抱孙儿!”
张大爷笑着说:“再卖一会,就回去了。”
夜色越来越晚,街上也没什么人。
张大爷才收摊,去城边找同样卖米花的老伴,一起回家。
张大爷很早就退休了,本来是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
可他的儿子,前几年创业失败了,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还债,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外出打工了。
看到儿子压力这么大,老两口也十分着急。
老两口就开始起早贪黑去卖米花,想帮儿子早点还清债。
后来,有次张大爷在收摊回家时,摔了一跤,左腿骨折了。
儿子十分心疼,让他不用操心,欠的钱自己会慢慢地还。
老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
为孩子操心,是父母的本能。
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还是要选择相信子女,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儿孙自有儿孙福,子女以后的生活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50岁后,慢慢放手,少操心子女,要多关心自己。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50岁的人,怕身边的人离去,怕自己身体不好,怕子女过得不如意。
但不管怎么害怕,总是要面对。
长辈在时,好好孝敬;身体不好,好好养生;相信子女,少点操心。
前半生,为家人,操心了半辈子;为生计,奔波了大半生。
后半生,也该为自己而活了。
人走到后半段,少点操心,多点开心,日子怎么开心,怎么过。
如此,我们的后半生,才能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点击下方卡片
感悟生活哲理,洞察人生智慧
作者:明心君,公众号:一心问禅()。弘扬禅佛文化,用禅佛智慧解答读者的人生困惑,百万读者订阅的微信大号。本文首发于一心问禅,转载请添。
图:一心问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