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废城》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废城》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3-26 23:1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废城》经典影评1000字

  《废城》是一部由赵大勇执导,云南怒江当地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城》精选点评:

  ●上一部的毛病依旧

  ●

  ●在大象看的,看着睡着了……

  ●总是被这种记录的诚意所打动。可能是看的标清版,画面很模糊,影响了观感。有些场景很迷人。但叙事结构可以更加精致一些。又或者作者想通过有意的粗糙来表现些什么。总之,有诚意的作品不应该被忽视,或是过分指责。

  ●一部野心之作

  ●你所不知之处,你所不知的人与你所想象不到的生活状态

  ●@2017-04-06 00:08:11

  ●真.surreal。节奏实在是慢到几次近乎睡着……琐碎带来的是更多的真实?结尾果然是绝了

  ●拍记录片的总是敝帚自珍的,动辄数个小时,希望宏大又悲悯,但从观影体验来说有的会很糟,比方这部就让我很难熬。映后交流我也对导演赵大勇提了,希望他从自己的经验说说为什么某些镜头必须留下,回答出乎意料:“我没必要给别人上课教你们怎么看电影,这不是我的责任。那是你的问题。”扫兴大于失望。

  ●好长

  《废城》影评(一):只要人没成为废人,城就还有希望

  又是云南怒江。刚看完《心之界限》。

  墙上带笑的女孩。

  群犬过街。

  孤独的猫星人。

  补鞋机。

  太阳下的老人们。

  轿车。

  桌球。

  支教。

  想起了王兵的《三姊妹》。想起了某一期《变形计》。别样的童年。

  滚火圈这个牛逼,也算苦中作乐。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孩子们总有纯真的笑脸。希望和温暖就在这其中,不至于太绝望。

  这里并不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尤其今天(本片拍摄10年后),扶贫力度空前。但真的要让广大贫困人户脱贫,还得授之以渔,而非现在的授之以鱼,否则只能是扶持培养了一群懒汉,他们宁愿继续“享受”贫困户的待遇而不思上进,就像西方发达国家那些吃福利的懒人们。

  《废城》影评(二):信仰

  废城,云南怒江州匹河乡知子罗,20世纪就有国外的传教士千里迢迢来到留下很多教堂,基督教至今在此扎根,村民无论是谁都能在教堂的聚会和圣歌里找到心灵的平静。这里也有文革的痕迹,废弃的房屋建筑、学校、篮球场、空荡荡的街道,雕刻在墙壁上的“老三篇”,广场上屹立不倒的伟人雕塑。历史和信仰的痕迹冲刷着这座魔幻之城。

  他们是这个社会里生存状态不受关注的一群人,访谈里导演说:当一个社会制度出了问题,而政权体系仍在正常运转时,是毛的信仰在维系作用,也许这句话点破了影片结尾毛那具宏伟雕像身影,“不就是穷一点么”底层发来这个声音。《废城》和《南京街》两部曲,导演认为可以分别看成是“因”和“果”。但当我跟着影片中的镜头观察这群人生存的精神状态时,不论是留守还是务工,看到的都是窘困,在窘困中仰望或在绝望中窘困。

  镜头记录这座废城里的各种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还花了大量几乎快让我睡着的镜头记录了里面动物的生存状态,黄狗向黑狗求偶不得志、公鸡打群架、以及瘸腿花猫散步的场面,但当这三群不得志的弱势动物如此安详的卧着聚在一起时,镜头给了他们一张全家福,似乎映射出这座废城里面的几个边缘人物。纪录片好看的就是这些细致末梢,比起揶揄哗众取宠一目了然的手法,更耐人寻味。我不禁想起泰国街边那些狗,它们能在货车往来的大马路牙子安详入睡,在繁华居民区里趾高气昂的穿梭,在野外占据地盘朝一切走近的人狂吠,在一个全民皆具有佛教信仰无人藐视无人打压尊重弱势的国度,它们的狗权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自由伸展。

  《废城》影评(三):废城后的废夜

  我创作的高潮就是在这种被空调吹得很凄凉的深夜。

  在香港百老汇看了《废城》,三个小时坐到腿打不直,纪录片拍得不好可能会像东方之子,但万幸,这电影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我圈子里的。没有情节,但气氛足够鬼魅与忧伤,而且还有一点点反动,一点点粗口,一点点色情。

  居然不太有人退场,以为没有人跟我一样希望它连放八个小时的。

  无论到哪儿会做的事情就两个,愤青加遐想。看电影可以完美地合二为一,一边赞叹不错,一边偷偷溜神想点自己的事。像第三部分的那个独居小男孩就容我狠狠怀旧了一把。逮鸟和爬树玩不来,但那种自以为很爷们儿的劲儿谁都有过。还有头发上别着梳子,故意把衣服穿成斗篷的小女孩,想当年本姑娘自演白娘子的时候也是这副扮相。

  其他人,比如与反目的父子传教士,离婚的男人,被拐买到我家附近的女人,很登对的小情侣——每个人的故事其实都很哀伤,未来都挺阴霾,但念白总荡漾着一股诗情画意,让人觉得即便夕阳也还是镶着银边的,尽管可能蜃楼得像那个Chapel Shop一样。

  结局是个点“惊”之笔。一只猫从屏幕右边溜达向左边,像个拉链似的,以为屏幕会突然拉黑,出现功不可没的赵大勇三字。但没有,硕大的毛主席头像,正面背面加特写,那个神情让我刹那间有点明白为什么电影名为Ghost Town。还曾暗暗自我创作了一下,觉得那帮小朋友驱鬼的时候一碗水把火苗浇灭,然后黑屏赵大勇也就不错,但导演还是让已然饥肠辘辘的我目睹了小龙同学吃饼,又小啰嗦了一点别的,才让电影在主席有点走型的面目中黑屏。

  话说地下电影或没人看的电影或电影节的电影,一定要嘲讽一下政体或党魁才彰显品味吗?身为愤青当然不会又红又专,但还是有点厌倦了这些路数。有些时候很尊敬《左右》这种片子,拍的再不精也是有着挖掘人性的诚意,不会像很多片子一样,梗着脖子但腰是弯着的。

  最难受的部分是看那几个老太太笑着唱如此凄凉的曲子。不是空调风塑造的那种凄凉,而是有点入髓的痛。想起了头发已然花白的姥姥,某个炎热的夏夜突然喃喃自语一句“姥姥就算明天死了,这一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当时还小,但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老人可以很矍铄,也可以很风烛,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拐杖老太太是一个综合体。不忍心细想她为何每天在屋檐下坐着,鉴于那些儿儿女女,背后的故事可能也就如同那首歌词所叙吧。

  看了纪录片,感觉出来贾樟柯那种伪纪录片的一点玄妙。群众演员可能在真纪录片里反而很不真实,但王宏伟和赵涛那种演员就绝对有着纪录片主角的气场,可以让让电影无限向真实靠拢。边界被虚幻到最大化之后,观众就很容易迁怒于罪恶的现实,尽管那种震撼其实仅缘于戏剧情节的精妙设计,还有演员的超然表现。

  由此说来,如果纪录片也拍的那么残酷的话,我又该往何处躲藏,何处迁怒呢?

  ——这个赤裸裸的世界啊。

  《废城》影评(四):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臆想别人的人生

  时间:2011年11月19日19:00

  地点:上海美术馆

  活动: 纪录片《废城》放映兼导演访谈 BY赵大勇

  今年上海的冬天等待得漫长,来的却猛烈~

  旁晚时分,走在外滩边,迎面而来游客的欣喜和欢笑倒是映衬着十里洋场的光芒。仅仅一路之隔,从滇池路走向圆明园路,仿佛到了另一个空间,只剩下零星的守门人,抽着烟,打量着门外光景。这个时候的天气,粘腻非常,路边昏黄的灯光,空气中湿润的气息,滴答细雨,圆明园路上的欧式建筑,和《午夜巴黎》中的细雨迷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穿越到20年代的上海,呼吸到民国的空气。

  在这样的地点和时间,来看这样一部片子,像探险一样的行程,充满惊喜。

  片子是再度剪辑版,两小时。分三个部分:上帝的声音,记忆,少年。记录了自1985年这个滇南小城废城后,农民在此的生活常态。大部分是云南怒江的方言。

  上帝的声音:是一对传教士父子的生活记录。他们有着同样的工作和信仰,却不能互相理解,信仰和矛盾在这对父子身上展现出别样的感觉。父亲说大家以前都信鬼,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来到这之后,大家才有了宗教信仰,虔诚的希望上帝来帮助他们。儿子在喝茶时抱怨父亲总是误解他,然而他们还是父子,在一起吃饭时,那笑脸是真诚的。

  没有宗教的信仰,来看这样的生活,不觉得心灵有多大震撼,却感叹西部农村物质条件的贫乏,那个石头建造的墙面和水泥板搭造的屋顶仿佛经不起任何灾害的侵袭。

  但在月亮西升,繁星满天的夜晚,他们和村民齐坐在山顶的教堂里唱起圣歌时,顿时觉得我的心也跟着平静了,希望这个声音可以更加长远。

  记忆:讲述了一个离婚男子和被拐骗妇女回乡后的故事。男人带着有点发灰的耐克帽子,泛白的牛仔衣,走路时一瘸一拐,坐在街边的门廊上,身边是晒太阳的两老太。他的哥哥姐姐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却都一直在骂他无能又懒惰:猪也养不好,老婆离婚跟别人跑了,孩子都留不住,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抽烟喝酒。但在镜头前,背靠着滇南的雪山和泛黄的树叶,她老婆要走他仅剩的房子和猪圈时,他那神情却是释然和放松的。一边叙说自己曾经的想法:去读书,当兵去各地考察,当老师。那也是有云游四方,传道授业的理想高度的。

  女人的故事不想说太多,因为看来只觉得悲伤。被拐到山东农村,有了孩子之后,第一次回家探望,在家带着孩子讲述着对当年体贴男友的怀念。虽然和现在的老公没有话说,一年不见面也不会想念,却还是满足现在的状态,觉得自己比起其他的被拐妇女已经好很多了。她逗着自己的孩子对着镜头说:其实我的孩子还是很可爱的对吧!她在我们看来,不幸又可怜;她在自己看来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满足自己的现在的状况。

  少年:腊小龙,12岁,父母离异后一个人生活。在看到这样一句简介后,我很想了解一个12岁的小孩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搬运建筑材料来赚钱;在泥地里,一对5大打出手,毫不占下风;和伙伴在山间抓小鸟,现场就烤来吃;自己生火烙饼吃,自己买肉炼油。看着看着逐渐怜悯。可他那生机勃勃的力量却没法让你同情,因为他可能过得更快乐,他能自己养活自己。玩具枪,旱冰鞋,音响,追星,还在乡村广播上让大家到自己家来交电费。(幽默感满分啊!)在城市里,我们却不禁怀疑一个25岁的男人会不会自己生火做饭?野外生存技能怎样?在工作之余会不会自己找乐子。他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只是还有些惋惜的说:我想去读书。

  片尾的30秒,突如其来的神来之笔,庄严肃穆的塔形建筑前面是高大的主席雕像,俯视的视角配备着音乐让人心生恐惧。

  字幕完结后,导演赵大勇讲述了拍这个片子的一些故事。在废城看到那样漂亮的建筑里突然冲出来一头猪时,他说:真TM超现实啊!这里的村民还是过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不会想到还有另外一种城市的生活形态。

  观众的提问围绕片子的拍摄问题和导演想表达的深意。有一位老人家质疑导演为什么不给片子一个主题呢?(顿时脑子三根黑线,不是片子没主题,是您的想法有问题,不要以你研究了几十年电影来打幌子,您的问题曝露了您的腐朽思想。) 更多的是对落后农村人民的怜悯,大有要捐献的意思。

  在我看来,他们却是生活得怡然自得的一群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不知道外界的灯红酒绿,却也在夜晚的灯光下打桌球,在教堂里唱圣歌,比起那些朝九晚五,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满心伤痕的城里人不知道好上多少倍!所以,我们不要总以自己的经验来臆想别人的人生!

  身边的小可说,你看他们背后的雪山像不像在瑞士?其实教堂顶刷成蓝色也很像在希腊也!我们何时有留意过身边的美景么?

  这部片子前前后后拍了4年,导演和村民生活在一起。这也解答了我对于他们在拍摄中如此自然的一个疑惑,小龙在做好饼之后扭头对着镜头说:你要不要吃?

  有这样的思考和准备去拍一部纪录片,它不会平庸。它让我们知道了还有这样一些人在这样生活,仿佛我们真的到了废城,看到了传教士,看到了小龙一样!这是文化传达最好的东西:你知道了有不一样的存在并且有了自己的思考。

  题外话:灯亮的瞬间,导演走出来,拿起话筒,才发现如此年轻啊!是我见过的最帅的导演之一。(HC,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