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100字

2021-03-27 00:47: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100字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一本由陆支羽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一):影迷

  虽然电影被称作第八艺术,但就像冯小刚说的,电影成本低,门槛低,谁都能看,所以还是一门很俗的艺术。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期待看到真正的好电影。不断丰富电影知识,不断发现自己喜欢的和讨厌的电影,是为了更好的欣赏它,更是为了在电影世界里发现属于自己的位置。

  能够和电影产生共鸣,能够获取电影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能够在电影里看到现实中没办法实现的梦想,能够被电影中的人物深深的打动,能够在看完后释放一种情绪……这些都是电影艺术的价值,探索它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过程。

  我们都是影迷,可能一生都不会去为创作电影艺术做更多贡献,但认真的去接受它理解它欣赏它,就是对这门艺术莫大的尊敬。

  当我们在评论电影的时候,评价的实际上还是自己。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二):影评人一成不变的矫情

  “无论死期早晚,孤独的存在永远是人类的宿命本质。我们固然能够共享物质生活,却注定无法共续精神命脉。”所以说孤独的感受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能因为一件事物产生共鸣,但孤独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个人都躲在黑暗的角落抱守着各自的意识形态,独自忍耐,踽踽独行。或许总有那么几本无可奈何又不知所谓的小书用来凑单,又或许看见这么一本丑陋却不得不用大红色封面的扎眼电影人合集总会想起当年那些个矫情的文字。但真的翻开来发现跃然纸上的依旧是我离开时玩剩下的意识流,文学水平几乎毫无长进还是免不了大吃一惊。难道现在这个时代影评人都不需要进步的么?文字功力这个样子怎么好意思出来混社会?通篇的“孤独”论调,全世界看电影拍电影演电影的内心多少存在着那么点寂寞的味道,不然深更半夜排遣个什么劲?但有必要一口一个“孤独”,张嘴闭嘴“独孤”么?我一直执着于真正的痛苦总伴随着“不得不”的必然结果,不想却只能囫囵吞咽兀自忍耐,其中的情绪不言自明。所谓掩映在字里行间不见光的细枝末节,才是一个好作者真正拿手的好戏才对。既然是凑单产品,自然买之前没去关注目录,甚至没发现一本书竟然妄图装下23位导演,也是好大的口气。没有特别关注法斯宾德、帕索里尼、大岛渚和希区柯克,顺着时间一路向下,结果这几位只各给十页的篇幅能道出个什么所以然?不能怪我总在抱怨的,只不过现代人真的越来越不注重字词的选择,就更别提音韵平仄的转换了吧。那么好的母语,竟如此恣意浪费,暴殄天物。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三):看电影看到死,鹿氏电影评论集

  优秀电影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凝聚了无数导演的心血。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深深的吸引着无数的粉丝。电影历来都不缺乏其拥趸。随之而产生了一批影评人,他们纷纷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见识和见解。这些见解对于行外人来说是一种指导,对于行内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小丑,马戏团的眼泪》就是这样一本有关影视评论的书。著名的影视评论人陆支羽评论了世界上极度富有特色的23位传奇导演。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理论书,这也不是一部世界电影史。但它里面有关于电影的一些专业知识,更有世界上23位传奇导演的故事。著名的资深影评人,电影从业者陆支羽在他的新书《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中,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世界上23位传奇导演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优秀作品。他用高度凝练的文字概括了导演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的作品内容主题特色。像“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的小津安二郎,“没梦想才是死期”的今敏 ,“一辈子只有八部半作品”的杨德昌。这些电影大师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向我们传达着他们的人生观念。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电影,走进电影的世界。在这里我说的“电影”是指文艺性电影有深度有难度有人生感悟的电影。而非是一般的商业性电影。 对于大师拍摄的文艺类型电影理解起来比较难。像黑泽天皇的电影,我一看就上瘾了,于是就接连看了十多部。有些电影看不懂,就到豆瓣上去搜影评,帮助理解。有些电影看完之后觉得好看再反复去看。对于电影的理解和自己人生的阅历有关。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还有陆支羽推荐的分类别的150部电影,题材包括爱情、死亡和超现实。这些电影值得读者选择性的去观看欣赏。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四):在电影这个马戏团里,走心的人才是小丑

  我本身是学习电影的,看到作者提出“看电影看到死”这个观点的时候,我瞬间想起了我们班的班长。电影是一门艺术,对于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多得是,然而学习电影的学生也是存在着两种极端的。一种是特别喜欢电影,所以高考时就给自己定位,这一辈子都贡献给电影行业。另一种是学艺术分数线低,好找大学,很不幸我是后者。但是在接触了电影之后,我逐渐热爱上了这门艺术,有一段时间真的是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就会去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从而又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电影出现,总之电影是怎么也看不完的。

  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作者陆支羽将自己对电影的喜爱,用他眼中的23位传奇导演来讲述出来。作者本身是一名影评人,从这本书的内容看来确实对于每部电影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这本书是综合了导演与他们指导的影片而结晶出来的影评。作者说他看过8234部电影,还有18451部电影想看,从这个数据看来,作者简直是对电影到了一个痴迷的地步,甚至是有强迫症,我想他就算看一部烂片也会坚持看到最后,否则这些数据之后该出现小数点了(开个玩笑)。

  对于每样事物人们都应该保持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有些时候是当局者迷,导演未必就比外行人对电影看得透彻。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我们就会收到很多限制,因为很多基本原则都是其发明者还有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必须在遵循这些经验的同时去创新并做出自己的风格。那些影评人、观众未必就懂得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他们对于发现问题的眼光却是十分犀利的,他们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是花了钱的,他们不会抱着看同行人成果去学习知识的心态去看,而是会带着我花了钱,希望不要水的心情去看,这本身就是一种批判的眼光。我看影评也从来不会只看专业人士写的,而是综合所有人的看法,最终筛选出可学习的点。

  作者看这些电影都做了比常人更多的研究,他会去了解导演的创作动机,他选择的电影也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经典电影。其实这种经典电影很难去评论,毕竟有的都好几十年了,各路人士都对其表达过看法,所以作者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很难得的。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五):《小丑,马戏团的眼泪--爱电影的人的“在乎”》

  “很长一段时间,我常以流泪小丑自喻,甚至暗自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一座巨大的马戏团,而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小丑。”因此,当小丑真情流露的泪水打湿眼角画出的泪滴,我们才会惊觉,那个我们终究无法触及的灵魂如此孤独,它企盼的幸福那样模糊。由此,我们记住了书中提到的《大路》这部电影的种种,也记住了费里尼。

  然而,造就一段段电影传奇的人又何止费里尼一个?说起来,电影本身常是让人得以假借休闲的名义,在几个小时内通过天才的故事灵感、演员的杰出表现、时代或明或暗的背景解读等因素,从而获得超越自己的体会的造物。因此,在造就真正的好作品时,导演--作为电影最终呈现形式的主要创作者--他们的命运会自然化形,巧妙地融入在内,好把想倾诉的爱和毁灭都藏身其中。而每个经由电影的魅力感受到震撼,并决定进行解析、重构后的自我,必需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向死而生的勇气,才能平静地读着作者陆支羽是如何将费里尼、杨德昌、希区柯克等大师的世界剥开,以真切却如电影般饱含镜头感的文字,将大师们的经历和作品中的“有限温存”写出头尾来。由此,我们在作者对诸多电影情节的简要叙述和对比分析中读到23位导演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理解,又从每位导演在人生的坚守和沉淀中认定的电影道路指引他们拍出的电影里,看得到他们想“留下”的一切。他们创造,也在否定;他们剥离痛苦,也是为了纪念重生;他们也许会用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却始终希望一些人能就此惊醒。他们借此重新投入爱恋、超越孤独,却终究让自己也变成了一团让世人更无从分辨如何找到幸福的迷雾。这时候,正好坐下来,一边看着他们创作拍摄的“老电影”,一边用手捧起这本书--就像他们也陪坐一旁,正以最可能接近自身灵魂深处的口吻,向你讲述他们被时光已经冲得或浓或淡的、当初也会爱上这部电影的因由。解语者可以会心一笑,眼神超然,一口气轻轻呼出;懵懂者可以将其埋入记忆,等待一个触发点的唤起,直到豁然顿悟;不结者久久无语,从此会分外偏执地不再看这个导演的作品,而阴差阳错间,这个导演却被写入其记忆里最不刻意去记但最难忘得彻底的名录。

  所以,如果再看到那些以小丑自况、在世人面前铺陈得开世间百态的天才,请时刻仔细地关注:就在他们眼角画出的泪滴旁边,直到他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泪水流下、与妆容重叠之时,不必急着帮助擦拭,以“帮助”他们保持那些本是“装”出来的样子,而是等待泪珠坠落,用手珍惜地捧住--因为,越是爱上电影的人,对世间值得珍惜的一切,都不能再选择不在乎。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六):读走心的影评,看经典的电影

  我是一个伪电影迷。

  似乎我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去看一部电影了。最近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过六一时陪家里的小淘气看的不知道是什么的动画电影。一群小孩子看的兴高采烈我却只能在黑暗中翻着手机找出一本电子书来硬着头皮强迫自己阅读下去,以保证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被浪费掉。

  罗胖子在2017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中曾说,如今的电影票房大不如从前,主要的原因是看一部电影所耗费的时间太长,而时间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宝贵了。且不说自电影发明之日起,这世界上已经拍摄出了多少部电影,就是每年新出的电影,若是每一部都看的话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众多的电影中,如何既不费时又不费力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看的好看的电影?我的办法是看影评节目,读影评文。

  《看电影》杂志曾经被我订阅了好些年,央视的《第十放映室》也是我十分喜欢的节目,各种影评的书籍和文章也都是我所热衷的,对于微信上的很多影评公众号,我也是加了关注的。

  没有时间筛选电影?那么让影评人来帮你选啊!

  没有心思去琢磨透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还是让影评人来帮你分析啊!

  有时影评你会发现,影评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好看。

  我这人头脑简单,一般的片子看看还行,若是遇到烧脑电影和文艺片,我的脑细胞就变得很不够用的。因为。可是往往只有这类的电影才是值得耐下心来花费时间去看的,既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琢磨,又想要理解导演与编剧的意图,那么我是必须要去看影评的,否则很难理出头绪。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资深影评人陆支羽所写的本影评集。书中共收录世界电影史上二十三位传奇导演的作品,为读者深度剖析这些知名导演经典电影作品,讲述他们与自己电影作品的故事,与你一同分享那曾经的光影时光记录。

  此书中的每一篇影评,并没有单纯的只是针对一部电影而作,而是将一位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讲评,解读该导演的电影风格与创作特色。这样的影评讲解,并非是将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的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导演的介绍,让观影者自己去感悟体会他们的作品。看过这些在带着感觉去看电影,就好像是提前上了一堂预习课,相信很多人会感到轻松许多,也更容易被这些电影作品所打动。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附赠的书签。类似电影票设计的书签上排列出了四十六部电影。这是陆支羽强烈推荐的必刷电影。作为伪电影迷的我来说一部分听说过没有看过,剩下的那一部分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

  为了能够让自己早日把“伪电影迷”这个称谓前面的“伪”字去掉,我决定接来下日子早日将这四十六部电影打卡完毕。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七):你所热爱的事正在与你分担命运

  对当前这个简单、舒适、很易满足的世界说来,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渴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在当今世界上,谁要活着并且一辈子十分快活,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钻营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这个漂亮的世界可不是这种人的家乡。 第一次见陆支羽,是在他的鲸鱼放映室,北京刚刚初春的时候。五道口b口出,华联大厦后面的嘉园小区走上5分钟左右,就能进入这个隐藏在地下的聚集了很多真正爱电影的迷影们的小世界。因为路痴,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十分钟,到的时候放映已经开始,陆支羽站在荧幕前,按照他们往常的惯例,对前来观影的小伙伴做映前讲解。3年多以来,这已经是他们放映室坚持做的第500多场艺术放映。

  现在已经记不太清陆支羽那天的讲解说了什么,不过借着荧幕的微弱闪光,我看着个子高高的他拿着话筒站在那里,这个形象瞬间就和他的公号“看电影看到死”重叠了起来,他和他的文字一样。谈起电影相关的事情,他整个人就活络起来,也是那个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和了解,他的公号“看电影看到死”不仅仅是名字上的一个噱头,这个名字是和他对电影的感受、热爱、追求一致的。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陆支羽的第一本书。大部分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都会额外加一句:名字很特别,讲的是什么?在公司报选题的时候,有其他编辑听到这个名字,也都觉得妙,有读起来抓人心的感觉。而熟悉陆支羽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和他最爱的电影导演费里尼分不开,那个笃信“小丑艺术永远不死”的费里尼,大概不会知道,因为他,因为他的电影,一个用生命来爱电影的电影从业者把自己的第一本书用了小丑来命名,有致敬,但更多的,我想是因为这个书名也暗含了陆支羽在追逐电影梦想路上的感受。

  整本书一共挑选了23位世界级的经典导演及其代表作品,最开始做书稿前期沟通时,提纲上其实是分了三个梯队、60几位导演,大致包扩了陆支羽特别喜爱的涵盖了大家熟悉的还有一些较为小众的导演。最后考虑到整本书的架构,只保留了其中的23位,”圣三位一体“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近些年去世的阿巴斯、松本俊夫······当然还有那些散发着自己独特光芒的导演如阿莫多瓦、寺山修司、阿彼察邦······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八):寒夜里需要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同的电影,带给观众不同的观感体验,影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等等各方面的完美结合。电影,一门艺术。导演是这门艺术的灵魂所在。用眼睛通过影片去感受不一样的历程。

  这本陆支羽的《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世界电影史23位传奇导演》用作者自身的视角通过对23位引起触动的导演电影作品来阐述作者的个人领悟。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大众的观感,但对电影的认识却可避免失去狭隘的偏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上的多样性,影片也花样繁多,良莠不齐,不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影片的选择上,读读影评人陆支羽的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世界电影史23位传奇导演》可以节约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迷雾会让心灵无所依,寒夜里需要温暖人心的力量。真正经典的流传于世又历久弥新的影视作品还是那些不流于世俗不迎合权贵,敢于真面生活中的悲惨与黑暗面的作品。弗里尼,金名费德里科·弗里尼,他的纪录片《小丑》,经典名作《大路》,本应“带给世人欢乐的”小丑,却孤苦伶仃,拥有卑微的最纯真最温情的感情力量成为悲剧生活的牺牲品。

  虽然毫无尊严的苟活着,却仍渴望人间温暖的小丑,瞬间的欢愉成为生命中永远的难忘。弗里尼通过小丑的悲剧揭示的是世间冷漠的人性终将毁灭所有的现实。弗德里尼·弗里尼因其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铸造了弗德里尼·弗里尼勋章以示纪念。

  观看希区柯克的影片带给我的又是另一种情感。虽然世人眼中希区柯克性情乖僻不易接近,他的作品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来表达出想表达的主题。人类通过各种形式来寻求价值的体现,戴上各式各样面具的人使人类的道德拥有彻底沦陷的借口。陆支羽作为资深影评人,以其对各类导演作品独特理解揭示深层次的人类精神世界和人性黑暗的不可理喻的选择。

  影片是最直接的能给人以强烈视觉刺激的载体,导演对体载的把握,对生活的感悟,对其自身思想内涵的展示能力,决定影片的内涵。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会搅动很多大众的漠视情怀,由此商业片的成功或多或少有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能真正主导自己的导演,成王败寇,非常残酷;要么如本书中的小丑一般,成为马戏团的眼泪,要么功成名就,真实传递出感悟。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九):你为什么热爱电影?

  我看书速度不慢,但是,《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我看了好几个晚上。怎么说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随笔。在他的文字里,我的确是在重温自己看过的电影,这是一本基于电影的文集,但是抛开电影这个媒介,我喜欢他的文字。

  在豆瓣写书影评有几个年头了,所谓的豆瓣红人,我几乎也都知道,他们的文字我也经常看到,但是陆支羽对于我来讲真的不算熟悉。我是从那篇青海西宁FIRST影展《独家专访张大磊》开始关注他的。当是时,西宁FIRST影展刚结束,大磊哥的电影还没有走到金马奖那么远,我记得他那篇文章的题目是《青海西宁FIRST影展的遗贝》(现在已经更新)。当时,《八月》目录下的影评只有一两篇(不算我看完之后写的那篇)。人大概就是这样,有些共鸣是不需要讲出来的。《八月》后来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关注的人多了起来,但是我们都懂得,锦上添花是一回事,但是它还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人们对这种小众文艺片的欣赏,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挚的感受。

  每个人对电影的体悟不一样,有人说好的电影,有人不喜欢,有人坚持不下去看的闷片子,却让有些人在电影院泪流满面。那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而且,你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体会是千差万别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和书籍是一样,千人千面,同一部电影,创作者创造的神迹也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却在观影者心中开花。现在我不说电影,我说的是文字。说的是一个爱电影的人看完电影的感触,化作一个个方形文字,然后在传递到我们眼前。

  特别喜欢他的序言“雾那么大,你要去哪里?”

  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一部电影让我爱上电影,也记不得是哪一部电影让自己萌生了用笔去抒发对电影的感悟的冲动,但是,那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直都在。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热爱的结果是孤独是落寞,但是你依然要去热爱的感觉。

  让我动容的是那句“小丑,就像马戏团的眼泪。”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真的马戏,但是小时候,会有马戏剧团带着大篷车在各个城市辗转。我每次看到表演的侏儒和动物都会很难过,这种难过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让我难过的还有小时候走街串巷的耍猴。猴子将众人逗得哈哈大笑,我站在人群的缝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直以来都觉得小丑的面具之下,永远是一张悲伤的脸。在喜与悲之间,是没有真正的距离的,因为看不到所以快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坐在巨幕影厅看大片,但是真正爱的始终是文艺片。那种“慢”的感觉才能恰好打在心上。不过,陆支羽书里大多数影片我其实都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是去年刚刚开始看,《大路》《四百击》《野草莓》都没有看过,算不上骨灰级的影迷,虽然看片量也还算可以,但是总觉得和真正“电影爱到死”还是有距离。

  看陆支羽的影评,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爱电影到骨子里的那种爱。说实话,这种爱,还让人很嫉妒。

  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依然记得《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完之后,很久很久走不出来。电影,真的让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十):没出书的影评人不多了,幸亏他也出了一本

  发现这些年出书的影评人越来越多了,回头想想,这些活跃在豆瓣上的友邻、大号,多数都过了而立之年,还热爱电影、相信电影,有人把电影当成了职业,有人继续从事和电影无关的工作,沉迷其中书写不灭,就像从事地下工作,大家还初恋一样,有心对待文字和电影,是让人感动的事情。幸好陆支羽也出了,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刚刚出来,就想读,他热爱小丑、马戏团、费里尼,几乎是来自某种神秘召唤,他的头像多少年都是一个小丑。

  书写不仅需要时间、感情,还需要一些看不见的养分和一两句话说不清的内在审美,一直有个心得:喜欢诗歌,喜欢阅读小说的影迷,书写影评,也有一种语出从容,行文清澈的笔锋,绵软,黏稠,会很好读。陆支羽就是属于这一挂的影评人,读很多书,看更多电影,有时我想他看电影就像读现代诗、先锋小说,一定要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养分,所以他看得杂,看得多,却不是没有方向,他吸收到了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灵与气。

  读陆支羽的文字,不会发现生硬的陈词滥调,以及故作高深的惊吓之语,哪怕是看同一部电影,说同一个导演,别人说过的话,他尽量绕开,他不做复述者,只写自己的心声。《小丑,马戏团的眼泪》都是富有弹性,想象力,甚至超脱于电影本身的轻妙文字。读这些字词本身就很享受,结合一些电影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暧昧断面,模糊的情绪、质感、细节,这些字与词似乎一下子立体了,电影里某一部分被忽视或遮蔽的意象就活灵活现。

  认识陆支羽的时候,他一边朝九晚五上班,一边不停地像“亡命之徒”死命地看片,几乎把多数时间扑在了电影上。他在豆瓣开创了一种点评电影的风格,姑且称为“要点式影评”,即,他为每部电影点评时必须以“1、2、3、4、5”进行排序、归纳,黏合了碎片化点评的逻辑性和凝练性,务求要言,要务醒目,所以,140字的短评,对他来讲,就是一次创作。

  现在的陆支羽是电影大号“看电影看到死”(这句话太有气概了,要拼时间、拼耐力,拼谁活得更长,坚持更久,所以希望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即便中途走散了,都要热爱到底)的主人,“鲸鱼放映室”的创始人、组织者,全身心扑在电影自媒体上面,并以此为据点,慢慢在展开自己的事业地图,只是他的点评风格还在持续,他狂热看片的热情还没衰减,厉害吧,害怕吗,是不是像一个励志故事呢。

  一直觉得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喜欢做梦、梦游的人,适合独处、独居,一个人待着,看一看,想一想,发发呆的人,潜意识里活在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场域,不甘于此时此刻的平庸、琐碎、无聊,需要逃脱,自我松绑,需要马上扎到不同的时空、地域、人群,和里面的人一起呼吸,静穆,大脑脱壳,和现实抽离。陆支羽这本书让我想起最早热爱电影时的情景以及今天刚刚看完的几个片子,时间如此遥远,动作却如此连贯,好像进行完上一个动作,就来到了今天。

  几年前,鱼叔出自己的第一本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纯纯讲公路电影的书,被出版公司包装成了旅行类书籍,大家可以忽略)时,因为喜欢陆支羽的文字,约他帮着写一些字,他欣然应允,在里面,他写到西班牙语系的电影《南方》《北方》,这和我们生活的地理方位很接近,他在风沙雾霾中茫茫北京,我在山那边的西南边陲,不曾见面,却好像已经熟悉。

  南方,北方,不曾见面,也不曾陌生,因为我们中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雾,这个雾叫电影,在我们路途上渐渐弥散开来,吞没了道路、荒原、森林、光线,模糊了枝头鸟声,远处瀑布悲鸣,鲸吞了一切熟悉景观,陌生了一切既定的事物,却带来了新鲜感,探索欲,我们像涉险、像探险,世界全然混沌初开,我们失重一般乐在其中,走走停停,不觉得孤独,因为我们都是雾中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