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读后感摘抄
《深圳人》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圳人》精选点评:
●她也想有一个最远的目的地。她想用生命来行走,用一生来行走,走得很远,走得更远,走得最远。生活在那座她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城市里,她深受恐惧的折磨。她总是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死在一座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城市里,在她看来,就好像是从来没有活过一样。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她在故乡熟悉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骑车。她想起她的父亲,她相信他的灵魂会欣喜地引导着她或者尾随着她。她相信他对“远方”的本能向往是对她的祝福和夸奖。这是小说其中一节《女秘书》的表述,我很喜欢。 深圳很大也很小。它的大如同北上广一样,它的小在我看来,就是大所带来的密集恐惧感,以及处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内心惶恐不安。它缺乏一种认同感,更缺乏一种现实意义的温暖。
●对这种特别细腻的文字感受没有那么深刻,总感觉这本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一些相关性的。印象最什么的两篇是出租车司机和村姑。别的总感觉读完几天就忘了。
●很特别的叙述者。打开书,安心做个听故事的人就好。尤其喜欢《剧作家》,被《文盲》的视角震到。
●矫揉造作的洋垃圾。
●最喜欢的一篇是“村姑”。
●还是薛忆沩。最喜欢《出租车司机》和《同居者》,虽然我还以为每个故事都会连起来,但事实证明好像除了同是“深圳人”以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联系。最后一篇结束的太突然,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有一点点不舒服。
●不以故事性而以文字描写取胜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写成的,由于跨越年代太久,所以所描述的深圳人很多还是90年代那批下海经商人的故事,从描写的手法来看比较适合翻译成外文,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对于深圳这座城市,通过一个个不同面向的人物故事来进行表达无可厚非,但是似乎作者对于深圳的认识有点流于表面,由于本人也在深圳工作,新时代的年轻人似乎无法理解当年淘金者们的心情,所以深圳人一词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理解,这本书只能算是是一个侧面。
●笔触较克制 故事都留有一部分想象空间
●喜欢薛忆沩,他的短文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真是太吸引人了,读起来也十分顺畅!
《深圳人》读后感(一):人其实不可能改变,就像生活本身一样
和“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一样,《深圳人》作为书名,也是在找一种读者认同感吧。但书中的12个故事与深圳人这个主题并无太多直接联系。
12个短篇故事都是以“身份” 命名的,例如《母亲》《小贩》《出租车司机》《文盲》《神童》,不能说这些人的身份是特殊或者不特殊的,不过他们经历了一些特殊的事情,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这些经历在最开始都不为人知,后听读者用近乎淡漠的口吻娓娓道来,最后知晓结果。而这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好的结局中妥协的最佳结果了吧。
因此,读完这些故事,心情是没有什么起伏的。作者似乎告诉读者,“人其实不可能改变,就像生活本身一样” ( 《同居者》 P82)。大家都不必改变自己,也不变改变生活,就接受生活安排好的一切便可。所以,我的感觉是,这是太接近于写实的小说。不是喜剧,不是悲剧,就是生活的写实本。
我个人是喜欢悲剧的。某天洗澡,我突然想到了电视剧《欢乐颂》“樊胜美” 这个角色,又想到《活着》的故事,进而得到一个结论,自言自语道:“我终于知道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要如此经历曲折悲惨了,唯有这样,读者才可以从中得到力量,自己远不如角色悲惨,自己应该更坚强些。” 读悲剧也需要内心强大,需要勇气去承受主人公在承受的苦痛。而陪着主人公承受了这些后,哭过痛过后,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发现,自己的生活还算如意。
遗憾的是,《深圳人》不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力量。或者以后再次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020年12月7日 首读 于深圳 家中
《深圳人》读后感(二):你拥抱的并不也总是拥抱你
每天记日记结尾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鼓励自己,从高四开始写日记,算来也快要十年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日记本里最高频的词汇一定是“加油”,但我总习惯性地加上自己的名字,觉得很有呼唤感和回应感。
让我惊讶的是,那么多短篇小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名,这也是最奇妙的地方,用第三人称的语言来叙述,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观察,简直神仙笔法。
说不上来哪篇印象最为深刻,也说不上情感上的共鸣,不会让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却感觉每个人每篇故事都像是我认识的人,见到的事,让我非常冷静地置身事外,不需要我一言一语,却可以不尴不尬地隔岸观火,心安理得地做个八卦的听故事者。
张悬唱着“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她唱的好像是书里的每一个人,像是书中的姐妹、父亲、神童、村姑……虽然是个读者,可是看完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抱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生活却总要继续。
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深圳这个年轻而有充满魅力的城市,书中很多次赞美这个新兴的城市,实在难以想象二十年前它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但是,现在,它真实地繁荣着,生机蓬勃地发展着,对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召唤着:来了都是深圳人。
作者是我的校友,还是个擅长用英文写作的人,这两点都让我感觉十分亲切,一个是引领我走向世界的校园,一个是让我更好地认识世界的语言。
其实文中的场景描写并不太多,可能也因为我没有在深圳生活过,不能更好地对号入座,但是每个故事好像在每个城市都发生着,只不过,是主人公愿意倾注感情的城市,所以变得特别。
感谢作者文笔的娴熟运用,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在戛然而止却合情合理的故事背后思考自己定义的深圳。
我想,深圳之于我不再是机场或者战场,希望它是个美好的地方。
《深圳人》读后感(三):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深圳人,几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深圳人」
《深圳人》是中国作家薛忆沩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由12篇小说集结而成,叙述着生活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中所发生的故事。12篇小说以人物为主题带出多元的诠释视角与思想框架。
薛忆沩笔下的深圳人几乎都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小人物。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头衔、没有超高的颜质、没有才华洋溢,那些深圳人只是平凡到你可能一生都与他们错过。然而,这些平凡的日子、琐碎的话语不才是构建成我们真实「生活的样貌」。
薛忆沩的文笔流畅、用字精准,可以说是每换一个视角就可以看见不同的故事框架。他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间转换,不同的书写策略带出不同的故事主轴。有时作者就象是故事中的人物,有时却又脱离故事冷眼旁观。
整本小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出租车司机〉,整篇使用倒叙的手法一一将故事还原。作者笔下那些残破不堪的真相竟有意外的温暖。在失去妻儿后辞职的出租车司机独自穿梭在曾经熟悉的城市,却惊然发现他过去十五年来从未在此处留下任何痕迹。夜以继日的工作与生活,自以为熟悉的城市早已变了样。他最后决定回到家乡去陪伴他的父母亲,但其实他是想逃离这座悲伤的城市,那些回忆太过纷扰,以至于他需要到乡下去找回生活的意义与宁静。在全篇故事里几乎听不到激烈夸张的嘶吼、更没有出现连续剧般的报复情节。只有在最后,留下出租车司机一人孤独痛哭的背影。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简练、干净。作者无论处理多大的感情纠葛或是家庭纷争,他都用一惯的冷笔书写深圳人的生活。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结局、留白的意象一再显示了生命中的无常与无可奈何。那就是生活、血淋淋的人生。故事中的人物有些人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有些则是移民。
就如同作者所说的:「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深圳人,几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深圳人』。」
书名以「深圳人」作为薛忆沩与读者之间的约定,因为故事中只字不提深圳二字,彷彿象是个不能说出口的秘密。「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是深圳的代号。作者带着我们游历他笔下的年轻城市,以及居住在年轻城市里的男男女女。
那就是生活,真真正正的生活本就是没有结局的。
《深圳人》读后感(四):《深圳人》序言
回归母语的“深圳人”(代序)
2013年初,在“深圳人”系列小说准备结集出版的前夕,我对小说集的书名仍然犹豫不决。我在《深圳人》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犹豫。我在“深圳人”系列小说受英语文学的影响和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间犹豫。最后,“虚荣心”帮助我做出了决定。因为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是小说集里最为中国读者和学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品,加上它也是小说集里最早完成的作品和唯一完成于深圳及中国的作品,我最后决定用它的题目做小说集的书名,而让“深圳人”屈居副标题之中。小说集出版之后获得的关注和赞誉多少也是对这个选择的肯定。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部小说集会成为我第一部跨越母语边界的作品。2015年春天,当我的出版商第一次与我讨论小说集英语译本出版计划的时候,我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为了强调它与英语文学经典Dubliners(《都柏林人》)之间的联系,改用Shenzheners(《深圳人》)做它的书名,尽管这是在目前的任何英语词典里都不存在的词。出版商欣然的接受让我立刻亢奋起来。一段神奇的文学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借助与精致的原作遥相呼应的翻译,Shenzheners将“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带到了地球的另外一侧。
我的这第一个英语译本于2016年9月9日在加拿大正式出版发行,其中包括了原作中的九篇作品(《同居者》《女秘书》和《文盲》这三篇作品因为整体篇幅上的考虑被排除在外)。在随后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这部短篇小说集不仅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可观的声誉和可喜的销量,还在蒙特利尔的国际文学节上获了奖。它也很快激起了加拿大另外一种官方语言的热情关注,由一位迷恋深圳又痴情文字的当地知名作家翻译的法语译本将在明年春天正式出版发行。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在住处附近的街边被热心的读者拦住:他们与我细致地讨论起了“深圳人”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对我笔下那些小人物的遭遇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这是我在这部作品的母语世界里都没有经历过的情况。
通过这部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多的英语读者不仅熟悉了Shenzheners这样一个在目前的任何一部英语词典里都还不存在的词,也认识或者更加认识了“深圳”这座他们以前根本就不关心或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的城市。中国的奇迹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了一座座异域的迷宫……有人说,不断扩散的兴趣和好奇也许会让Shenzheners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生词出现在将来的英语词典里。
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下,“深圳人”系列小说集在母语世界里的重现绝不是这部作品生命的简单延伸。它更是一种升华,一次新生。怀着对母语至深的眷恋,《深圳人》向母语世界里的读者发出了阅读的呼唤。它渴望着通过母语的激情获得用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升华和新生。
这些年来,一直有人问我,我笔下的这些“深圳人”到底生活在哪里。我总是用《出租车司机》腰封上的那一句话来回答:“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深圳人,几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深圳人’。”“深圳人”系列小说在英语世界里获得的认同正好证实了我的这种说法。而我相信,母语世界的读者对它新一轮的阅读会继续证实这种说法。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新一轮的阅读吧。
《深圳人》读后感(五):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深圳人”
今年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组委会,将2017年度的“多元文化”奖(Diversity Prize)授予中国作家薛忆沩,表彰他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Shenzheners”(《深圳人》)对当地文化生态做出的贡献。这是蒙特利尔最大的文学节创办20年来第一次向中国作家颁奖。自2016年6月Shenzheners在加拿大出版以来,走向西方世界的“深圳人”持续获得主流媒体与文化界的关注,笔者就此做了一个概要性的梳理。
●“薛忆沩是中国当代文学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远离喧嚣,写作于他就是向大师的朝圣:乔伊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他以极大的虔诚和高度的专注投入写作。他的小说思考生活、历史、暴力与放逐。这本选集中的作品给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他小说世界的窗口。我敬佩他,并向他的勇气、坚韧和对孤独的热爱致以敬意。”——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
●“作为一名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的作家,薛忆沩却如世外高人一般在蒙特利尔生活了将近15年。他的声誉在加拿大与日俱增,他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广泛的翻译。创作题材丰富且多产的他,近年来甚至还重写了一批数量可观、业已出版的旧作。随着‘深圳人’系列小说集英文版的出版,52岁的薛忆沩终于可以向英语读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了。小说集中9个松散却有内在联系的故事,呈现了来自中国最年轻都市不同阶层个体公共和私人的生活。Darryl Sterk流畅的翻译让我们得以在这些貌似有着小规模顿悟的低调故事中一窥‘深圳人’的灵魂,而小说集的标题也就此回应着另一种城市故事——乔伊斯的《都柏林人》(Dubliners)。”
——蒙特利尔市最大的英语报纸《蒙特利尔公报》文化版主编Ian McGillis
●“无论是小说标题还是结构,《深圳人》都从同样是基于都市生活的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汲取灵感。但是在乔伊斯将爱尔兰小镇值得记忆的故事充斥其中的地方,我们在薛忆沩的书中却很少能看到深圳的影子。事实上,这个城市的名字仅仅被提到过一次。人物的生活就是在匿名的都市背景中展开。”
——Bailey Hu在Thatsmags.com网站如此评论《深圳人》
●“人们将《深圳人》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进行比较。我却看到它们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深圳人》本身就是一本很有力量的小说集,没有必要进行比较。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以怜悯之心和富于个性与抒情的文笔,将20世纪初都柏林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乔伊斯把读者带进家里和街道上,让我们能偷听到人物之间的对话。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深圳人》没有如此繁多的修饰。”
——加拿大作家Judy Fong Bates
●“其简洁朴素的文风,关于存在的反刍与思考,以及孤独与隔膜的无处不在,薛忆沩的作品最为生动地酷似贝克特。在《剧作家》中明确提到的不是乔伊斯,而是贝克特:‘我在等待戈多’,这是同名主人公在小区花园里,对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提问做出的回应。这个剧作家自己剧本中的一句台词——‘沉默是对荒谬的反抗’,也有着明显的贝克特式气息。而在这个场景结束时:‘剧作家突然转身走开了,他没有向我说告辞的话。’这让人想起《等待戈多》的结尾。”——Steven Beattie在Quill & Quire Magazine(《笔与纸》杂志)上的评论
●“将人物外貌描述降到最低,没有特定的地名和人名,薛忆沩创造出一种匿名的气息,强化了小说隔膜疏远的主题。事实上,这些小说不是寓言故事,这些人物也不是道德楷模。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因为作者直抵灵魂深处,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这些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由于一个行为或一个决定而改变,而这些事件往往是悲剧性的。”
——Judy Fong Bates的洞察更为深刻
●“今天深圳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八百万,或许是对这种天文数字般增长速度的回应,薛忆沩的小说中,心理孤独或情感隔阂的各色人物,切断了个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与城市进行着安静而亲密的对话。”
——Jade Colbert在《环球邮报》上的评论
●“《深圳人》不像哈金的小说《自由生活》,或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样,有很多情感的风景,而是充满了虽未明说却能深深感觉到的静悄悄的毁灭性时刻。薛忆沩笔下的世界虽然暗淡阴郁却真实诚恳。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困窘生活中陌生的诗意。”
——魁北克圣兰伯特普兰学院人文系教师Bethany
●“这些语言简洁而直接的故事,读起来犹如一则则寓言,荒诞、黑暗而令人困惑。”
——Shelley Pomerance在《都柏林、蒙特利尔、深圳之间的联系》中写道
最后,在一条评论中,Steven Beattie还写道:“这些关于爱、失去以及归属的故事既充满东方式的感性,又到处有西方文化的参照——除了贝克特和保罗·奥斯特,薛忆沩还参考了莎士比亚、巴赫、普鲁斯特和昆德拉。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但在作者聚焦于后现代境遇个体存在不安状况的方式下,却适用于创造一个个忧郁和失败的无声肖像。”薛忆沩如此阐释造成“无声肖像”的原因:“村姑”与那位中国画家的相遇带出来的主要是语言的问题,具体地说是,“翻译”的问题。这当然也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特殊问题和重大问题。我们现在都迷失在“翻译”之中。我们的文学和生活都迷失在“翻译”之中。“深圳人”系列小说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呈现这种似乎是无可救药的迷失。
刊登于《晶报》之《深港书评》——2017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