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瓦尔登湖读后感摘抄

2021-03-28 00:4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摘抄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思想被赋予新价值

  这是我看的第三个版本的《瓦尔登湖》,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田园牧歌,根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只能算是小众作品,无法引起轰动。第二次读我发现这更像一本生活和精神的传记,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已经深深打动我,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第三次就是读湖南人民出版社这本,这次阅读更是发现了《瓦尔登湖》独特的感染力,不仅为梭罗提供了栖身之所,也为我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氛围,这更像一部英雄诗篇,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别忘了那湖畔的哲思

  不知为何,我在读《瓦尔登湖》时,头脑中的往往是这样的一幅画面:梭罗坐在小屋边的一截木桩上,背后是盎然的绿色和清澈的湖水,对着我连连说着,语调不高,但声声入耳……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两人都面对着湖水呢?那样的状态不是更美吗?的确,但我想大概我潜意识中认为那样就没法一边看湖光景色,一边面对着梭罗,看着他述说时充满哲思的双眼了。

  字如其声。梭罗说,不管读者生活于哪个年代,只要是理解作者的,那么作者都会向其娓娓道来。于是,我静静地聆听。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精神至上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个译本比一般的低了一分是事出有因,整个看下来感觉跟google翻译的似的,作者还说是要尊于原著。。。

  一刷看的不是太明白,文中用了很多比较华丽难懂的词藻和非常多细致的事物描述和对比(包括引用了很多古典的诗),都没看出跟主题有多么明确的关联。当然,如果再用心去挖掘和研究的话应该能查到一些原因,不过一刷的话就这样吧,毕竟即便是这样我也花了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一遍,还是在每天都要强迫自己看的前提下。

  整体看下来主要有这么一个感受:

  作者是一个精神至上的人,他认为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剩下的时间应该去思考,去追求真理,去寻求心智的发展,而不是追去物质,追求速度,浮躁。他也是身体力行的在瓦尔登湖旁盖了间小房子,自己自足,闲暇时间都是在观察、思考、读书、写作。比如他会花时间去测量和绘制瓦尔登湖的深度地图,总结规律和构建模型,扩展到白湖甚至所有的山脉之上。

  想起来要二刷的话,换一个译本。。。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六月读《瓦尔登湖》

  场景的变化让我置身其中,既纯又净的美景让我赏心悦目,观点却很是尖锐。“他一开始就需要茶、咖啡、黄油、牛奶、牛肉,所以只能拼命工作来支付这笔开销,而拼命工作,就得拼命吃,以恢复身体上的消耗——如此收益和花销不过半斤八两、两相消抵了……”我认为每个人有他需要什么的自由,而这部分收益和花销也绝非就此消抵,他满足了生活,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自己。人非生来一样,快乐是不变法则。我乐得享受自然,但我做不到无拘无束,我羡慕无拘无束的自由,同时珍惜忙闲有序的踏实。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作者在这里完完整整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看作者享受生活同时思考自己所享受所想感受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将他的感觉无限地放大,于我看来,场景写的太具体化太美好了,这还是一本百科全书。观察细致入微,看蚂蚁大战,和潜鸟对弈,在书里,你再也不会把时间和浪费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因为在这里,生活再也不会匆忙。景写得很美,但是哲学部分虽有却未能全部引起我的共鸣。此时因为读这本书,我开始注意并期待每天的清晨,我愿意早早起床去拥抱太阳和醒来的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PEACE & DESPERATE

  “人虽坐着,却得以在精神世界里驰骋,这是书本给予我的好处。杯酒使人沉醉,而啜饮神秘的奥义之酒则使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乐趣。”

  原本应该是一本为自由出走的好书罢,但诗意的翻译与每一页页脚的注释令人烦恼,唯有首页似真似幻的插图给我留下一丝念想,而且神奇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竟真的多次恍惚的回到过去二十年中的某一瞬间,那缕气息一瞬即逝,想要却抓不住。可能还是需要过些年月再来重温,到那时对回忆的触感也许会稍长一分。

  “时间是供我垂钓的河。我从中汲水,却同时发现了河底的淤沙,意识到它是如何清浅。它涓细的脉流漫过,但留下了永恒。”

  感情在智慧面前不堪一击,当我失去了感情,我是否又拥有了新的智慧呢?可是我永远无法全面的认识自我,纵使灵肉分离也不得解。我竭力忘记自我,悠游在无边的时空里,默默忍受世间旁物的打扰,我在隐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份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时间是供我垂钓的河

  梭罗的这本著作倡导读者简单生活,但当我观看了他对他在瓦尔登附近生活的记述之后,我认为这种简单生活应该是当今社会中很难被认可的生活方式。但全盘认可比较难,不代表我们不会在一些方面做出改变。纯天然的生活不好达成,但纯天然的思想是可以存在的。梭罗认为实践出真知。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亲自去感受,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生的本来面目。他自己动手完成了自己这座木屋的建造,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观点,自己动手经历的能够带来充实的快乐,比任何说教都来的实在。

  近年来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日本蔓延开来。生活从简仿佛成了一种新的风尚,而在梭罗这里我也有看到这种生活概念的影子。梭罗对于家具和在房子中的其他物品的态度都是觉得不需要也没必要。不得不说这是太理想化的一种状态,但并不是达不到的状态,只是人类文明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状态至少要百年时间和人类共识的共同沉淀。

  对于慈善的重新解读有震撼到我,这本书被拥上神坛是有它的原因的,有太多在日常中已定型的观点,都在被重新审视,并且有理有据,很值得思考。梭罗对于教育也有他一针见血的看法。他表示尽管多数人上了学,识了字,但不读真正饱含知识的书籍,就跟目不识丁的人没有两样。知识是神圣的,是有独立思考和哲理的,这件事,尽管已过百年,但如今依旧是不变的情形。当我把这本书读过一半,越发觉得康科德就是如今社会的准确体现,梭罗建议人们真正的去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所困,要走入自然,感受自然,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真实存在。

  这是一本偏哲学的散文著作,书中梭罗也通过大量的对于自然景致的准确记录进行了散文式的描写,对于瓦尔登湖的喜爱,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里平凡却极致的美。在最后,他给予想要寻找真实渴望真实的人一个哲理:只有迷失之后,换言之,只有失去了世界,我们才开始寻找自我,并意识到我们身在何处,以及我们关系范畴之限域。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生活的道理

  这本《瓦尔登湖》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本书首版在1854年,可以说它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且是亨利的代表作,正是因为本书还是作者的自传。瓦尔登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作者在此地独居了两年多,之后把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想都写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诠释他身边所接触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心理表露出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却在这短时间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收获了许多。

  全书共十八篇散文,每篇都各有特色,虽然都是写那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作者每天所想都不同,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去思考,却能不断领悟到新鲜的看法。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心理矛盾,他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之后,又要去渴望复杂。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非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从农夫那里学到了另一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国内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当兵,为的是让孩子得到一种锻炼,在未来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够有足够承受的勇气。也只有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才能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缺陷。

  本书也具有几分哲学色彩,对于生死的问题,作者在独居的这段时间也有所领悟,他看到了真正的美,并且认识到了现实才是生活应该追求的。其实很多道理未必需要清静的周围环境才能领悟出来,就像咋喧嚣的闹市中一样能够体会孤独,甚至这种孤独会更强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考虑得太多难免会自我矛盾,真正想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总是想太多以至于失眠。但作者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能够从思维上把遥远的东西视若眼前,也正是如此,未必每个人在瓦尔登湖呆上两年多就能领悟这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迷惑,很多答案近在眼前。无知的人活得很轻松,但当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么强烈时,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痛苦么?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从未孤独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时候,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一个人在那里寂寞吗”,甚至是现在,《瓦尔登湖》问世一百多年后,那些泛读或只了解作品大概的人也总以“孤独”“独身一人”等词语来形容他,尽管这的确是他常处的状态,但隐隐的暗示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仿佛生活在月球一样的地方,这些语句所侧重的意义曾让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为梭罗是生活在秦岭山区那样的原始森林,过着电影《荒岛余生》里的艰苦生活。

  然而,后来,当我真正自己去阅读《瓦尔登湖》,才发现梭罗从未感到寂寞。不是吗?他有灵魂交游,常与朴实的邻人和猎户愉快地交谈,还有和诗人朋友共处交流的时光;他与自然为伴,观察禽兽的生活,醉心于四季变化的景观,体验着直面自然的生活;他与书籍相拥,在劳作的间隙,在安静的夜晚,沉醉于那些伟大的文字与深刻的思想。

  梭罗并非排斥群居的生活,他的小屋离小镇也不过两英里(只是在年久日深的谣传下才变得离尘世愈加遥远),他不时去镇上走动,虽然总有人要问他离群索居的感想,但他仍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不甚理解的答案,而他自己则更像一个灵魂的观察者,游走于尘世之间,轻易将事物的本质看穿。他轻视那些追名逐利、只做不想的人,而乐于同放浪形骸的灵魂交往,他不吝笔墨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下一个淳朴的伐木工的点滴——他挥动的斧头,他爽朗的笑声,体味其潇洒,也不忘客观地加以评判和思考。而对于灵魂相近者,他更享受共度的时光,一起垂钓,灯下长谈,纵使这样的日子不多,但相互的理解足以驱逐寒冷与黑暗。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家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异展,我们现在会越来越感到空虚 ,我们就会经常想我们为什么活着,所以现在的人更喜欢去旅游,去大理,去终南山里,我们更喜欢像古人那样去隐居生活,我们的书中作者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在瓦尔登湖旁边呆了2年半的时间,然而他却过得很好,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看一下我们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的作者做过记者,做过老师,做过生意,他 这个所做的却不是为了让他自己过得更体面,比如,他宁愿坐一辆牛车去观光,来去自由也不愿去坐飞机,和观光车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不喜欢豪华的房子,他宁愿 自己动手做,1845年3月下定决定借一把斧头开启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的二年多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生活,自力更生,可以活得很好,他每天吃的,自己种菜和种豆,穿得衣服 ,手工制作,家居是自己打造的,当然是别人帮他做,那么就有人会问了,为什么那么多的 隐居人都过得不好,为什么梭罗可以过得这么好呢?因为他懂得节约和聪明的赚钱方式。

  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田园的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可以找到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可以平息我们在生活中的烦恼,我们偶尔也想为自己而活,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物质固然重要,但若没有精神世界的支撑,我们活着找不到意义也是一种苦啊,在山间你能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快乐,你会真切的体会你种下的什么菜是什么滋味 ,我很庆幸我的家乡是农村,我到过田里种过庄稼,到过地里种过豆子,种过芝麻,种过玉米,花生,那种感觉是好的。养育一种植物,动物长大,那种与他们的感情是很亲密的,以前我养过一头水牛,我每天带他去吃草,后来有一天我们家要卖掉它,它似乎听懂了要卖掉它,我带它去吃草,它不吃,晚上我带去回牛棚,它竟然流了眼泪,我当时既感动于动物的懂得感情,又烦它懂得我们要离别的苦恼,我其实也有很多的不舍,我难过的不想走,也几天心情不好,不想吃饭,每次都想它多吃点,我想以后你的主人可能就没这么好了,可它也不吃,我们俩难过的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下雨时我为它打伞,别人都笑我傻。。。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让生活崇高,令生命丰饶

  ——评《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伟大的诗人、哲人、预言家,生活实践者、修行者,大自然的博物学家…这位诞生200周年的诗人,如今再读他的文字,崇拜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著作,翻译版本不计其数,不同的译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精彩。上次读它还是大学时代,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心无旁骛,仿佛与作者共同经历了那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感受着丰满的生命,黎明即起冰封的湖水,树木的更迭变化,鸟类、动物罕见灵动,绝不单调的经历,简单智慧丰饶,使人内心宁静而震撼,跟随作者领略自然的财富。

  作者内心是追求自由的,他淡泊并始终追求他所认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简单而智慧,回归自我与自然,他那惊人的洞察力、感悟力和实践能力,放到今天仍是超前而伟大的,是值得所有出生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极丰富物质生活的人们研习的。他认为,人能凭直觉和本能认识真理,能凭心灵的力量提升生活,使生活变的崇高。想想当今所处的浮世,人们甚至都到了提笔忘字的程度了,盲目追求物质,真正想要提高生命质量,功夫应在心灵内在。

  本书的精彩当属大量描写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的写实记录,作者摒弃陈词滥调,梭罗笔下动物大自然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同时,还附有神秘的气质,文笔细腻高妙,活灵活现,运用比喻恰当契合,使人读着读着就被深深吸引,再也挪不开视线了。作者内心是怎样的充盈,怎样的温柔,才能把每一个欢喜时刻描述的让人动容!有人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探索者和赞颂者,也是大自然的翻译者,他在翻译中领悟到宇宙的律动,认出了人与自然的“血亲”关系。读完梭罗的《瓦尔登湖》,想再遇到这样的文学作品恐怕很难得。我想,后来好多作家应该深受梭罗的影响吧。

  当然,本书并不是一出现就被推崇的,好的作品,自成一派且真理的思想最终还是经受得住岁月的考验,使后人惊叹并深受其影响。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感悟力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各种小小惊喜与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