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1000字
《谋划一场失联》是一本由有读故事APP 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一):没有谁比你更懂你自己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正如这本书的简介中所说的,14篇文章皆用“至简”的笔触书写了喧嚣都市中的“希声”,对于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我觉得学会和自己相处,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比绞尽脑汁去琢磨如何进行人事交际更重要。尤其《分身旅馆》这篇文章,让人记忆犹新。它的故事情节设计得巧妙新颖,有意思,而又寓意深刻,读罢使人回味无穷,感慨良多。懂自己,更需要勇气。期待这位作家以后更多更好的作品。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二):人都是被孤独害死的
一定存在过这样一种事实:下午六点半,夕阳呈微焦状,淡黄色,你想死,于是出门,世界上的所有孤独都被你经过。晃荡两圈,你回家,望着没吃完的泡面桶、白色塑料袋、烟灰、几颗硬币,天在这时完全黑下来。你在寻死的途中,终于就要从今天辗转到明天。
《谋划一场失联》就是这样。它将这种事实进一步细化,拆分成了十四种孤独。它和我在六岁那年的某个下午独自一人看到过的夕阳差不多,沉默、自顾自、有别人看不见的暗涌,有破碎感。它还接近于凌晨两点的一场失眠,喃喃自语、来回踱步,有被时间抛弃的无力和慌张。
这本书使我想起我的一个会吹口琴的朋友。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在吃完一支雪糕后擦了擦嘴,从口袋里拿出一支口琴,他吹的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像一只蝉一样深情。吹完后,他告诉我,“其实,我暗地里跟我看上去一样孤独。”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三):孤独的人,总能自娱自乐
读完这本书,我就坐在阳台上,窗外正下着间歇的小雨,心情莫名有些怅惘。
《谋划一场失联》由14个短小精悍,情节饱满丰富,结构完整的故事合成的集子。看似独立截然不同的十四个故事,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孤独。有些故事情节很简单,没有多余的赘述却将故事娓娓道来,比如《关于郑州我不会想你》,细节描写很好,让人体味到一种真实之感。小说末尾的一句话:郑州下了场雨夹雪,她怔怔地望着天空,落下的全是他对她的责难。多么平实的话竟让我心下一颤,脑中蔓延一丝回味的余韵。 十四个故事将繁杂的负担带来的巨大空虚之感,一点一点抚平,而孤独的褶皱也在这个慢节奏的过程中逐渐柔软,褪去灰色的外衣,忠实的向自己敞开内心深处的一片净白。哦,原来孤独深处是素白。 这十四个小说无论是不落窠臼的写法,还是平常式写法,都有其独到之处。 暖心故事温情之余,是心动,让我回忆起青涩的年华。比如同名小说《谋划一场失联》,对的,女主像我一样可爱任性。好在结局很温馨,倒也在情理之中。逃脱自己设定的局,回归现实。
若是要问我这十四个故事哪个是最喜欢的?我必定毫不犹豫的回答:《分身旅馆》,这是个奇幻开了脑洞的故事,构思精致,非常走心的好文。很有意思。美中不足的是细节之处不够巧妙,也没有很深刻性的去挖掘小说中提及的人物。但瑕不掩瑜,这丝毫不影响阅读的快感。 这本书总共十四个故事,篇篇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如有兴趣何不不妨亲自去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都一样,孤独无依,却总有自我的方式取悦自己。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四):飞翔在你每个彩色的梦中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本着短篇合集通过题目眼缘来决定阅读顺序的原则,我先看了几篇。
然后我就知道了,其实编者们并未刻意去拼凑同一类型的短篇。
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有悬疑,有奇幻,也有爱情。
也有像鄙人写的短篇《谋划一场失联》那样的神经病文学。
取一些漂亮的句子,从其中可以看出有读的这些作者们,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有趣而性感的大脑。
“在死者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将他们的记忆编作程序输入进去,如此一来,即便他们的肉体已经消失,精神也会在虚拟世界里永存。”——《程序人》
“尽管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十分荒诞,十分扭曲,那也只是因为你比世界正常了一点点。”——《疯子,疯子》
“在他们的头上,爱情与死亡肩并肩坐在一起喝酒说知心话。”——《死神与爱神并肩而坐》
“人生就是从一座监狱,走到另一个监狱。看吧,反抗是无效的。”——《乔山的旅行》
想象力真是第一生产力哪。
推广文案写本书是“密不透风的俗世中一方32开的超小型避难所”。
这14篇故事确实是能称得上避难所的存在。
作者们都在好好讲故事,看下来都十分流畅。
《老张杀子》最后莫名其妙的反转,让丧了一天的我笑出来了。
大家都是很有素质的作者,除了我这位有鸡汤前科的,其余人都没有塞个大道理给你的那个意思。
看到另一位评论者用《牡丹亭外》表达看官的感受,那我也效仿一个,借用陈升那首《不再让你孤单》几句歌词:
“路遥远
我们一起走
让你飞翔在你每个彩色的梦中”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五):扯得远,仅仅为了好评和支持而来
在有读上零零散散的看完这14篇文章,大概因为自己今年主要在看短篇,所以这个选集里的小说,不管是相比于年初的汪曾祺或是目前正在看的卡佛和莫泊桑来说,总是差了很多味道。当然,我说的是废话,他们毕竟是大家,而本书作者都是新人。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郑州我不会再想你。可能是自己刚经历一场不堪的分手吧,朋友们劝我应该庆幸,如果没发生这些事,结局会更加不愉快。可我总认为,我和她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我越来越迷糊短篇到底应该怎么评判好还是不好。比如麦琪的礼物,它的好是在于反转的结局,还是写出了美好的爱情。比如天下无贼,它的好是好在贼做好事的故事情节,还是好在表达了法外留情的正义感。小说是情节和手法更重要,还是表达的思想更重要。如果能做到兼而有之肯定最好。但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也能反应痛苦失落快乐的感情,也能表达公平和不公平,这样的小说算好吗。如果一味在故事上做到不一样,刻意的安排巧合,故事情节算是引人入胜了,总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可能看的过程很精彩,看完也就忘了。
短篇小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不像长篇,洋洋洒洒最起码十万字,容错率高,可实验性强。短篇不一样,很难推陈出新。并且,你让一个小说爱好者说出十个作家的名字,我相信大部分列出的都是中长篇作者。
有点扯远了,只是想说应该多出一些短篇小说集,太需要国内现代的短篇新作品了。不想每次在当当买书,只会想到卡佛,耶茨,博尔赫斯,乔伊斯,欧亨利,或者汪曾祺沈从文鲁迅白先勇,虽然都是大家,但是毕竟小说背景或年代相差太多,读起来总有隔阂。
王小波说小说应该有趣,按这个观点,这本集子做到了。五星推荐。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六):才华的合集,故事的合集
短小的文体尤其能够寄托作者情思,如一颗稠浓的药丸,吞进去,连将你的体气也变得有故事性了,它忧郁,你便在忧郁的幻想中独自抽烟,它欢乐,你便在短暂的莫名欢愉中手舞足蹈,一列优秀的文章中,有幸品尝到一篇叫做《分身旅馆》的短小说,我是哈姆雷特对面的读者,妄自尊大的主观解读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哀伤的故事,分身又是个体倾诉的渴望,每一个沉浸在文学执念之中的作者都是忧伤而且孤独的,那种孤独是独特,难以被察觉和解读,甚至有时会被自己冠以“敏感的神经”而嗤之以鼻,但是它又是的确存在的,作者以后现代主义的笔法许给自己一个快活的分身,又定给自己一个可怕的诅咒,或许每一个人孤独的时候都浸淫在与分身对话的假想之中,这种假想有反过来衬托着本体的孤独,最后小说结局设定是作者杀死了自己的分身,亦就杀死了自己,如此一个疯狂的结尾叫人震撼,或许我们在分身的世界里狂迷失去自我,解脱的唯一方式就是杀死分身,然后继续投身于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与文学本身创作的动机都是暗合的,古人云创作的动机就是“不平则鸣”,人多在消沉的时候翻出不一般光亮的才思来,这也是所谓悲剧为何是文学创作的基调的原因之一,作者肯定对于第一人称的小说是十分擅长的,有些村上的调子,但是又不似他那般的规矩,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小说,叫人抛开情节,光是倚靠思想就在文字之间滑翔不止,这是十分高超的,另外小说《蠓蛾之舞》也叫人眼前一亮,都是十分出色的文章,整部合集多有光彩,曲调各异,在文学渐行渐远的当下是十分男人可贵的,希望用心的作者们继续创作下去,还有很多如我的读者在翘首期盼,文学的时代何时能来,永远少不了孜孜不倦的用心者。
八月十六日,胡仁禃陋笔,时暴雨方歇,夜风清凉……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七):局外人?局内人
非常喜欢简介里的那句话:“这世界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色,另一种是更白”。这是一本短篇合集,每篇故事大概只有三千字左右。里面的故事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各种悬疑,各式各样的感情和人生。
雨天里窝在沙发上一边喝咖啡一边看这些故事,淅淅沥沥的雨声从窗外夹着初秋的冷风卷进屋里,即便被冻得瑟瑟发抖也固执地不关窗户。我们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靡靡世界,就连看这些故事时手机里咿咿呀呀的和风纯音乐更添了几分情绪,看到《关于郑州我不会再想你》的最后一句话,郑州下了场雨夹雪,她怔怔地望着天空,落下的全是他对她的责难。忽然眼睛就湿润了。文学究竟是要打动人的,前阵子补多了现代文学的斗争,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才更加审视人心人性。
《死神与爱神并肩》,爱神与死神的赌约,爱神与死神纠缠不休的博弈,神也是人,逃离不了人的爱恨。最后死神欠身靠近亲吻爱神,问道:他们之间会有爱情吗?戛然而止,韵味无穷,才是短篇比起长篇的优势。《程序人》把自己锁在虚拟程序里再也没有和家人相处的机会,前面环环相扣,后面豁然开朗。
《关于郑州我不会再想你》那种感觉很像日剧《最完美的离婚》,有时候最终分手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性格、生活的种种琐事会让爱情蒙上尘埃,这世上哪儿有那么单纯的不染尘埃的爱呢?
《谋划一场失联》里任性可爱的恋爱少女,玩笑过后的温馨结局。人们说透过电影窥探世界人生,但通过小说,我们可以领会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部分。
总之里面既有治愈又有致郁,很适合阴雨天这种缠绵的天气。
故事千奇百怪,看故事的人也千奇百怪,总之我们时常旁观别人的际遇与人生,也是里头的匆匆一人,受人关注却又孤独无依。
看故事时,我们是局外人,可也许,我们其实是故事里的局内人。
你想要谋划一场失联,其实你早已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怪圈。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八):我们总是孤零零地并肩站在一起
我们一生和无数人擦肩而过,但最终能住进我们心里的却寥寥无几。
这句话使我颤了一下,不是因为无数人和寥寥无几的差别,而是因为我也不知道那寥寥几个,是不是真的甘心住进我心里的。
谁知道他们是被强行关押的,还是主动住进来的?
说到底人是孤独的。
《谋划一场失联》这本短篇小说集把这一份孤独描绘得很彻底,不管是同名短篇,还是开了脑洞的《程序人》和《故人归》,或者是不断寻找着的《不存在的咖啡馆》,等等,都是在通过故事,通过文字,教我们学会和自己愉快、优质地独处。
在同名短篇中,主人公借着手机损坏的名义,让自己失联了一整天,还幻想那些人找不到自己后会怎么办等等。这其实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事情。我已经气得快炸了,快刀斩乱麻一般将那个让我生气的对象拉黑,心里想着他最好是要在死寂的夜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然后思考他哪里做错了,完了之后还要写出一份五千字的检讨,态度要十分的诚恳,我再考虑要不要原谅他······各种情节在自己脑子里就像演成了一部90集电视连续剧,所有细枝末节都至关重要。而可悲的是,等到杀青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摄影机在一开始就处于没电了或者损坏的状态,我根本就没有顺利地完成拉黑他的那一个动作——在这篇小说里,也发现那句矫情的“冷静”没有发出去。
于是幡然醒悟,哦,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是自作多情。
我们可怜巴巴地想把自己内心的珍贵想法传达给别人,到头来却发现不仅在传达的时候出了差错,也知道了对方根本就没有能力接受,于是只好孤独前行,既不能理解别人,也不能被别人理解。有一句话说,人类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我想孤独就是那一份破碎,而学会和孤独相处,就是活着。
当然有读故事主编的这一本短篇集将的不仅仅只是孤独,也有很有趣也有深意的故事,就像《老张杀子》和《死神和爱神并肩而坐》······开卷有益,你不会后悔。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九):你如何遗失你自己
在初秋的一个雨夜我独自坐在窗前读完了这本名为《谋划一场失联》的短篇小说集。十四个有关寻找与遗失的故事,一口气读完,已经是接近凌晨两点了。
然后我掩上书,这些或短或长、各式各样的故事,他们固然看上去各不相同,却有着相同的主题。想来也是,这些主人公,他们都是在茫茫尘世里迷失了自己的人。无论是《不存在的咖啡馆》里的那个一心想要到北极去的男人,还是《疯子,疯子》里的疯子,抑或是《舌痛症》里的舌痛症患者,又或是《程序人》里的那个困在自己所写的程序里的张梦华。他们自以为可以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对抗生活,不自量力地还手,最终被迎面而来的滔天巨浪冲刷得不复存在。
我想也许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走啊走啊,也许是开开心心的在走,也许是忧伤的在走,有时以为自己能被任何事物打倒,有时又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但是忽然有一天,我们发觉,我们忽然把自己丢掉了。
在这之后,有的人或许幸运些,得以找回自己,有的人就不然。这种感觉就像在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中,那个和自己的影子忍痛告别的那个人。他明白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事,因此只有微笑着祝福他一路顺风。
有一年我去爱丁堡,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朋友。我们一起到王子大街上吃晚餐,感慨良多。我问他,你还记不记得,从前的时候,我走到你家门前,叫你下楼,然后我们就沿着昏黄的路灯一直走,谈来谈去,一直到夜很深了也不肯散。他说我记得,只是后来……
后来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只是不再见面。不再谈什么理想、孤独,诸如此类。而也是在这时候,我才发觉,我已经一点一点地遗失了我自己。
这当然是一件难分好坏的事情,只是在此刻,又看到这样的一本书时,仍然不由自主地生发出这样的一种感慨来:在白天,我们在人群里肆意地嬉闹,然而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我们一样要在黑暗之中叩问自己的内心。
想来前路漫漫,我们都不得不在盲目与孤独之中重新寻回最初的那个自己。
我放下书,窗外的雨已经停了。
《谋划一场失联》读后感(十):谋划一场失联———— 看后感
一直以为都将自己标榜为一名伪作家。是因为尝试过长篇小说的我一直很难在短篇小说这个领域有所成长。我所认为的理想短篇,一定是字字珠玑,情节饱满丰富,读后让人难以忘怀诸如此类。正是如此,我才难以下笔写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
初次从微信群里看到这书,我就饶有兴趣了。其一是因为书名很吸引我。他的包装也很精美,看来是属于一本年轻人阅读的小说合集。
这本书的十四个故事我都大致看了一遍,其中一些不乏温情的暖心故事,还有一些脑洞大开的奇幻悬疑的情节在内。算是可读性较强的短故事。
我很喜欢死神与爱情并肩而坐这一短篇。这是一个讲述爱情的故事,但又与其不同的是,加了神灵这个角色在里面。不落窠臼的故事发展还是让人值得期待。而颇为温情的是,故事的最后,死神与爱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严肃而万能的角色,他们同样在博弈,同样用凡人的视觉看人间。
最后男女主角在追逐中结束人间的故事,
而天幕下,死神欠身靠近亲吻爱神,问道:他们之间会有爱情吗?
故事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点缀。我想这就是一个短篇的最佳形态。温情而又不失遐想,这篇故事很让人心动。
而同样地,像老张杀子,分身旅馆这些短篇,每一个故事所描写的情节都足够离奇,听起来离奇,但结局却又合理,几无让人发现破绽。
而像关于郑州我不会再想你,谋划一场失联等,都是以爱情为本的微小说。故事的本身或许不那么吸引,但从文字背后,我能读懂的满满都是少女有点横蛮,任性的小作为,我想这既是恋爱中人常有之事,读起来很自然,甚至扣人丝丝入味。少女的任性,而世事的不谙风情,让故事有了一个萌萌的结局。幸好,故事的背后都是饱含温情的,最后少女也没有失联,这不过是恋爱中的一个玩笑,看完后我也不禁会心一笑。
任性的少女,微妙的恋爱。
让人静下心来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不会太长太繁琐,情节也不会太复杂,其实这本书适合茶余饭后好好阅读。
温情如爱恋的小故事,考验你心跳的悬疑故事。就看你喜欢哪一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