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长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漫长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30 01:3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长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精选点评:

  ●每个字都看了,没进脑子里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整本小说,读这一个句子就够了。375页,全是精妙比喻堆砌的嘴炮,如果再给几百页纸,作者还能写更多的嘴炮。角色和故事都在自以为是的对白中垮得无声无息。我绝不会再读雷蒙德·钱德勒的任何小说了。

  ●爱上马洛 整本书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很棒 读起来很入情入境

  ●重新读了一遍。马洛的那种深情,是笑红尘又放不下,中间的拉锯很动人。“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他是好演員,大部分作家都是」

  ●挺过瘾的。。。翻译不太行

  ●精妙

  ●译本比南海好些。钱德勒确实很厉害。

  ●真好,非常地道的小说,那些金句超越了“金句”一词的浅薄。顺带一提这个版本是我觉得排版装帧最舒服读起来最省力的。

  ●为什么这个翻译版本反复出版?明明非常一般啊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请珍惜每一次的遇见…

  有人说,每一次告别,都是一种死亡。其实不假。或许经历过的,都会这样。就如书中的艾琳,这个将马洛吸引住的女人,她爱特里·伦洛克斯,然而,出于女人的一种洁癖,她无法接受特里·伦洛克斯与西尔维娅的婚史;她想与她现任的丈夫好好生活.然而,一想到罗杰·韦德与西尔维娅的偷情,她更加无法忍受。为什么总是这个西尔维娅?终于,艾琳忍无可忍,在罗杰与西尔维娅偷情的时候杀死西尔维娅。那一瞬间,艾琳也许想过把这一切嫁祸给醉得失去意识的罗杰,于是,在枪击之后,她伪造了那个用小摆件袭击西尔维娅头部的争斗场面。特里·伦洛克斯知道是艾琳。特里·伦洛克斯替艾琳顶替了罪过,逃亡墨西哥。特里是因为还爱着艾琳吗?并不是。特里只是出于对前尘往事的亏欠。何况,他是个绅士,他是个善良人。如果不是他再见艾琳时,他正在和西尔维娅经历着一场婚姻,艾琳怎么可能有今天的举动呢,西尔维娅又怎么会死呢! 所以说,每一次告别,都是一次死亡。精神上的,身体上的。总会伤到体无完肤。有时候浅浅的一句再见,就如同掠过树梢的一缕春风,或许从下一秒开始,也许就再也没有见过。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感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首先这应该不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吧? 其次这本书除了对村上春树,应该对东野圭吾影响也蛮大的吧?

  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是真肾虚,肾虚起来还没有菲茨杰拉德虚的那么充实。同菲茨杰拉德一样,把意境渲染的要死,像极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二流作品,一大堆辞藻的垒叠,言之无物的肾虚。下启村上春树,一个个眼镜蛇吞象的比喻。值得称道的是其中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简单直白。

  菲利普马洛无疑是最能装逼的小说人物。我也最能从其中找寻到自身的影子。像是所有愿望的达成: 1.功夫很好,一言不合就出手,像是个武林高手,不是独孤求败,就是王重阳了 2.人模狗样的瞎活,什么什么都不在乎 3.孤独,更是自由,举目无亲,不会因为害怕铃铛入狱而畏首畏尾 4.,总有美女试图勾引我,即便她脱光了衣服,我仍能坐怀不乱

  虽然很像我,但我很讨厌,就是讨厌。首先这本小说就不是读情节的,因为它的情节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读完能够感受到的,也就只有社会的阴冷和菲利普马洛的个人形象与孤独了。好在雷蒙德钱德勒没有跑题,把社会阴暗面这个主题压的死死的。

  这是一个感性的侦探,你不得不承认,但不能因为他是侦探就被冠以侦探小说的名号。菲利普马洛很蠢,与我不同的一点是:如果一个美女脱光衣服求欢,我肯定就范,何乐而不为?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简评

  逐字逐句地读完了《漫长的告别》。由于其中充满着环境描写和修辞手段,在某些角度上,我读它比读东野圭吾、阿加莎、柯南道尔、奎因等作品要更细致。

  推理小说能进入经典文学范畴的太少见,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书中不乏一些讽刺与自嘲并存的美国式幽默,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大多经典文学因表现严肃主题而附带的艰涩感,反而我面对着各种毒舌段落,感到有趣极了。

  主角菲利普·马洛虽然在现实中的各方面都低到尘埃,但因为那股倔强,在心态境界上是高人一等的。他条理清晰,表达能力强,时常能说出一串串的俏皮话。俏皮话不仅仅是他的特色,也是本书的特色。不少角色间的对话都充满着“阴阳怪气”的弦外之音,在我看来,这种无时无刻的弦外之音是一种超现实的浪漫。

  本书与其他推理小说一样,开端有着非正常死亡和种种迷雾似的疑问,结尾处也得到了较为圆满的答案。尤为特别的是,其重点绝不在于单纯去解决案件,而在于那破案过程中所发现和得到的看似与案件无关的东西。因此,中间的整个内容没有太多的推理因素,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遭遇,这些遭遇使得马洛的形象深入极了。

  马洛在书中光怪陆离的背景环境下是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既真实又理想化。他无权无势甚至常常面临危险。他很普通,也曾几次三番地想随波逐流,融入黑暗之中,过着有安全感的生活。但他却坚持冒险做一个好人。在那种非常的环境中,能坚持做个好人,就算是英雄了。这种英雄注定会自主选择孤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与毅力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英雄。他不想连累与他为伴的人。

  所以他向他们一一告别。而自己也因此慢慢死去。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漫长的告别

  说实话我读得含含糊糊。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版本的问题,感觉描述空茫、比喻荒诞、对白像是打嘴炮(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是不是也算语言的魅力)。

  很喜欢作者对人生百态的一段描述:

  “在那千般罪行的夜里,有人垂死,有人伤残,被飞来的玻璃割到,在方向盘前被撞或死伤在巨轮下。有人挨打,被抢,被勒脖子,被强暴,被谋杀。有人饥饿,生病,厌烦,因寂寞、悔恨、恐惧而绝望,气愤,残忍,狂热,泣不成声。”

  也很喜欢马洛对特里那种微妙的友谊:

  “我心肠算硬,可是那人身上有些东西打动了我。除了白发、疤脸、清楚的声音和礼貌的态度,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也许那几样就够了。我没有理由还会见到他。正如那女郎所说的,他只是一条迷路的狗。”

  “他喝醉酒、落魄潦倒、又饿又惨、自尊心又强的时候,我反而比较喜欢他。”

  “他转身走出去。我看着门关上。我听着他的脚步声顺着仿大理石长廊远去。过了一会儿声音渐小,终于静下来。我还是继续听。听什么?莫非希望他突然止步,转身回来,说服我改变心中的感受?算了,他没有。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马洛,像是侠客,或者骑士,他是有狭义心肠和骑士精神的硬汉。作为一个侦探,他还真是“浪漫派”。

  大概所谓“漫长的告别”,就是——你死了,但是还活在我心里,我为你倒一杯咖啡、点一支烟、喝双份的螺丝起子,倾尽全力冒险调查真相,要证明你是清白的;到最后,你活着,我说:“别了,梅尔拉诺斯先生。很高兴认识你——尽管短暂。”特里从我心里真正的死去了。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五):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这本书初看会觉得没太大意思,而且人物的一些关系也有些乱,不知道作者到底要把人引向哪里。从书的广告、引读,读者会不自觉的把他当成一部侦探小说,可看着看着才发现,这与大家普遍读的侦探小说实在不同,更多偏向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以及一些人性方面的挖掘。有了新的定位,小说后面也就更加好看起来。下面是网上对于小说的一些文字,比较好的解读了这本书:

  在确定推广方向前,读客编辑团队做过深入调研,发现读者反馈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冲着“悬疑烧脑”来的读者,周奥扬介绍:“这些读者都是读东野圭吾、阿加莎成长起来的,对侦探小说的期待是刺激、反转,而钱德勒恰恰颠覆了福尔摩斯式‘全知全能’型设定。”钱德勒笔下的主角“马洛”落魄潦倒,东奔西走破案,常常一无所获,强调人物心境,而非推理手法,将侦探小说带入全新领域。“尽管马洛是全球读者票选最受欢迎侦探第一名,比福尔摩斯还受欢迎,但对于中国读者这一风格仍是陌生的,难免让冲着‘烧脑’的读者失望。”

  另一类读者则认为《漫长的告别》早已超越类型小说,更像一部文学经典。如豆瓣网友4everRtc评论:“读《漫长的告别》,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不如说在读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繁杂的叙述不再是为了铺展案情,而反将案件作为载体,来完成这场钱德勒的理想与世俗的理想之间漫长的告别。”

  “孤独且独立”的价值观,引一线城市年轻人共鸣。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

  不过说到底,最让人感触深刻的还是那个侦探,我总在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和那个假装死亡的酒鬼之间又到底是怎么的一种关系呢?当然这些也许并不重要,但他确实让你喜欢,而这喜欢却不是来自于侦探方面的功夫,但是什么,却又不太好说清。不过有一点可能是对的,那就是让你熟悉的人性吧,也就是说,这个侦探或许就是你家的邻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