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30 02:3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是一本由王富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精选点评:

  ●我最爱的研究先生的学者

  ●书名不好w 鲁迅出现的真是太少了。

  ●第一章写的有点文化苦旅的感觉

  ●好

  ●烂书,误我当初读书时间

  ●补记

  ●附录中那篇有关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文章很赞

  ●这本书并未用太多篇幅谈鲁迅,而是围绕中国文化提出了诸如中国文学中的悲剧精神的消解等值得深入探究的学术问题。受益匪浅。

  ●王富仁先生大才!! 此书中,鲁迅看似出现的太少,但此书实则讲的全是鲁迅。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中,鲁迅是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与反对者的身份,将其完全与传统文化割裂。但这种观点实则是片面且虚无的,鲁迅做的《嵇康集》至今都是文献学中嵇康研究最好的一本本子,小学功底这样好的人怎么可能与传统文化是断裂的。王富仁先生认知的鲁迅,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鲁迅,是认识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百年前再也无路可走 后的鲁迅。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传统文化,写的就是鲁迅的思想观点,是他对传统文化反思后的清醒,对身处时代本质并没有改变的清醒。甚至到今天,我们的社会和百年前也依然没有不同,人吃人的思想还依然根深蒂固,就如书中举的例子一样,越底层的男性越会打老婆,婆婆会折磨媳妇,媳妇熬成婆婆再折磨媳妇,本质上一切都没有改变。

  ●悲剧精神一章见才学识力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读后感(一):好书好书

  好书好书,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毕竟这是王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所以一些新锐的观点不能随便提出来,要跟着“老人家”们的意思一起走……

  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很好的,读过之后能的到太多的启迪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读后感(二):精彩

  这不是王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吧?博士毕业论文是有单独出版的另一本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我还是喜欢这本书里讲到悲剧的那篇文章,实在是精彩至极!!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本书由两大板块构成:自序和附录。在自序中,王富仁先生选取了《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两篇文章。附录收取的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以下简要对这本书作简要梳理:

  一,在《鲁迅与中国文化》这篇文章中,王富仁先生首先介绍了鲁迅研究的发展历程,并试图用新的叙述方式研究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着眼于强调共时性的历史进程。

  王富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清晰的介绍和阐释,集中讨论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传统与渊源。

  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并非政治学术,也非伦理道德学说,而是社会学说。儒家文化对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德治,试图以道德力量维持社会稳定,而德治事实上缺少现实可行性;墨家文化在王富仁先生眼中属于和平主义学说,这体现在其对自然科学技术以及自身实践品格的重视,并且指出中国文化不是由贵族政治统治者建立的,而是由平民知识分子建立的;法家知识分子认为君臣关系是利益关系,其核心理念是法、术、势;而道家文化属文化哲学或者说意识哲学;佛家文化是贵族文化。以上是王富仁先生对中国古代的几大传统学说的总的界定。

  在论述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后,王富仁先生具体阐释了鲁迅与这几种文化传统的关系。

  二,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中,王富仁先生利用其所理解的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在改造的基础上对鲁迅小说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此处不再赘述,个人感觉受到启发很大。

  附录部分的两篇文章,个人认为对于文学史的意义更大。显而易见,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纂大受王先生的理论框架设计影响颇深。而第二篇则试图建立中西方悲剧美学的联系并且梳理了中国的悲剧美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和范式。

  一点小感受:

  读王富仁先生的书是顺畅的,我想他应该是中国学者中极少数能把学术问题用通俗语言讲述清楚的人之一。在各类学者不断使用艰深晦涩术语的当下,这无疑显得非常可贵。

  王富仁先生是有担当意识的学者,他对于自己从事的学术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有着大胸怀和气度。这本书无疑也是从更宏大的维度展开的,他为我们建立了一种体系和框架,厘清了诸多概念。遗憾的是也正是因为从宏大建构的体系出发,导致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展开。然而依然是一部不错的书,郑重推荐。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读后感(四):守夜人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黄仲则自序越是读外国的书,对中国的文化就越是糊涂·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他是一个夜行者……而他转来转去,还是在中国的二三十年代。·守夜人的价值是不能用走路的多少来衡量的。 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①鲁迅与中国文化一·改变流体的历史观,历史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文化的进步是断裂性、跳跃性的,但是鲁迅作为个体是在文化网络里的,他的跳跃不影响整个文化历史的延续。·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的追求·原来的历史观对应的论证方法:整体研究与分别考察,但是用同异的比较代和区别的论述也是不尽合理的。本文想不仅历史的叙述,同时进行共时关系的考察。而在共时关系的考察中,首先区分整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二文化的产生从文字开始中国春秋时期是和平的破坏,是国家从自然联系向社会联系转向的时代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则感受到的是自然联系的加强,和人类对驾驭社会能力对的提高,是人对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加强三1儒家文化是社会学,而非政治学、道德学,目的在建设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结构2根据周王朝的家国结构,以父子关系为核心,推衍出三纲,这是中天然关系,构成社会结构3首先要“正名”,具有开放性的文化,把所有的事物都纳入到自己的尊卑上下关系中来,形成等级有序的结构,儒家文化具有受容性可以通过命名的方式把所有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加强自己文化的影响——建立起语言世界、文化世界4通过“仁”建立情感世界。仁是爱人,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即使态度,但是仁是观念,礼才是可见的形式,仁是独创的,礼则是通过搜集、整理哥哥时期的风俗礼仪赋予它们精神内涵、社会意义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地把自然生成的所有细节纳入到礼法体系中来的。“礼”实际就占领了从婚丧嫁娶等民间风俗到宫廷政治礼仪形式,从社会集体的娱乐活动到社会成员的举手投足的全部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所以这也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走不出儒家文化的原因。习惯了。·这是孔子希望的世界,但是它产生于社会平民,没有政治权力,要通过诸侯国借助他们的政治权力。于是儒家文化话语形式与话语内容是分裂的,话语内容社会学,新诗会是政治学的诉诸统治者的。·所以它的社会性质的内容,使它不会被统治者接受,转化成信仰全新实行;他的形式使它不会被平民当做信仰而是作为政治治理存在四法家产生在矛盾社会,是政治学,把政治关系理解为利益关系,通过利联系君臣,势是事物自身的潜在力量,位本身就有力量,实施势要用术,法是公开的。法家建立的秦真正走出了自然社会,但是君臣没有了统一的敌人于是产生内乱,1内部矛盾尖锐,2法家文化无法赋予秦合法性3郡县制表现社会性的政治统治,经济基础还是农业自然经济 五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人生取消论哲学政治不可能无为,于是老子只能成为没有原则的处世哲学到庄子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六墨家 唯一的和平主义文化学说超越性力量寄托在鬼神、天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学说不符合政治需要重视科学、逻辑学—实践性学术性文化,与固有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有关七佛家贵族文化来源于对物质世界的厌烦,感到一切皆苦但是传入中国逐渐世俗化九儒法相连,近代守旧与革新的争论,将儒挤出康有为——儒家文化代表,但是皇帝已经不需要他们说话了,他的失败标志着儒家作用的结束——鲁迅到来背景十鲁迅所持的是一种社会的人生哲学同情老子但是反对无为十一道家——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与自私性的寄托鲁迅站在人的立场看到儒家的吃人,重新思考自己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十二鲁迅对道家的态度复杂:因为道家是民间真正的文化,是人民的寄托;但是本身具有迷幻性,促人逃避·对墨家是赞扬态度——实干,但是也不否定他的衰退·对儒家、法家是的文化与政治专制是批判的对佛家是平等的总之对中国文化不是一概批判,也没有从中国文化得到自己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②鲁迅小说叙事艺术一1主体性:作者主体、对读者的选择、读者主体2严肃性二①叙事者1作者与叙事者相近,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表示自己对人物无法自己叙述的态度2叙述者有吧叙述人物转给人物,涉及到叙事者对人物的信赖,也曲折表达作者对人物的信赖作者限制叙事者,叙事者也限制作者;叙事者限制人物,人物也限制叙事者·鲁迅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内在张力就在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强烈对抗△鲁迅小说在人称形式上特点1完成从古代小说的全知全能视角向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转变2第一人称的大量使用:单层次、双层次1处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边缘——《孔乙己》 儿童视角:伟大的叙述者无不是儿童或是有童心的成人,带我们逐渐建立艺术世界; 鲁迅小说始于单纯终于复杂 2单纯的第一人称与双重的第一人称的边缘——《伤逝》 1叙事者如果能信赖主人公的叙述,主人公就成为第二个“我(儿童)(《狂人日记》)”,帮助读者 了解了“狂热呢”周围的世界,第一个我就起到过滤作用(儿童之心),就是双重第一人称小说;2不能,“我”就是主人公经历的第三人称叙述者②叙事结构 3鲁迅小说的事件之隐喻 ·重在将平凡无奇的事促人联想出更普遍的相关 ·并能呈现超过言语的哲理性 △与古代小说隐喻义不同在于充分意识到他们可能有的隐喻义后对事件再表现,一个事件与其隐喻义同时参与整部小说的构思4小说结构里的时空观——《药》《示众》《风波》 1两种情节线分别:1代表社会群体时间观念的只有“轮换”没有“发展”的时空观;2代表作者与读者期盼发展;结构上前者包含后者,内涵上后者包含前者——体现作者与读者被社会限制又想改造社会的关系 2实质就是隐喻义与转换义的相互包含的形式③叙事顺序:从过去式到现在时叙事转变(建设艺术空间是本质)——《故事新编》——着眼当下的内涵 以现在为立足点倒叙、顺序,插叙也在主航道 ·叙事者、作者、读者在同一空间 ·现在只是当前、过去、将来的角逐场《风波》 ·《祝福》,现在时里套回忆是倒叙,故事是正叙,揭示三人的关系,表现中国社会的问题 ·《狂人》《伤逝》 ④叙事时间 不同小说叙事节奏不同 抒情、描绘性的文字表现出来于是空间转化成艺术时间,音乐感悠长 出关里的对话⑤鲁迅的信息编码 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解码:曲尺形的柜台划分了三类人:劳动者、权力、金钱,知识分子就是孔乙己,找不到地位 ,只能做抄书工作,会挑战权力,只会更加落魄,又更加反抗,留下疤痕,向儿童靠近但是他人的态度也并非为知识。 ③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 诗歌、散文、话剧、长篇小说(中国的历史太颠簸了)·都没能超越古代 以前的短篇小说是听得而非读的——只有到现代文学史,到了鲁迅才是实现从听说艺术向写读艺术的转变——鲁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家 ·他的短篇写出每个国民,看向他们的物质与精神存在方式,是“启蒙小说”——关键在于叙事角度与结构 1 20s中国短篇的三类四种:都是青年文学1疯--郁达夫的抒情小说:抒发真挚直率,个人主义,暴露自身,第一人称,情节性的,黑白对照2痴--许地山的宗教小说:人生经历催熟了他,用宗教支撑起他的颓唐,以传奇性书写无常的人生哲理,平静与热烈之间的张力3厚道老实—叶圣陶的社会写实小说及乡土小说,是鲁迅的现实主义一支,人道主义,对小人物的同情,严谨,细节,没有心灵的对抗4女性小说:冰心温婉、庐隐急躁、凌淑华优雅、冯沅君实在,但是都不够精致 2 30s几种1茅盾的社会写实小说:举重落轻的长篇,用现实来代替自己说话2东北作家群的荒寒小说:北方的硬的文化,很强的生存意识3艾芜的流浪小说:流浪小说,与不同人接触,消去洁癖,传奇性与平凡性的融合4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优秀不伟大,有自己的完整的世界,重视技巧,展现韵味,但是精神不是活在现实世界的,对现实采取旁观的态度5穆时英、施蛰存的都会生活素描:只是从一个角度看都市,前者写性、性心理,重在人;后者写氛围与场景6老舍的京味小说:写北京的固有习俗,婉转、幽默,揭示国民性,北京的虚伪7张天翼的讽刺小说:8废名的新田园小说:禅宗重感悟与现代短篇艺术形式结合,写刹那永恒的一点,消解了一切意义9丁玲的女性小说:女性的自觉,展现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必然的失落感10一般社会写实:沙汀、师陀、吴组缃、萧乾、王鲁彦、柔石 3 40s小说开始衰落,政治、军事成为社会唯一重要的东西,繁荣得病态 1沦陷区-被抛弃者的文学:视野狭窄-日本专制主义、中国文化培养,娱乐性、传奇性为主——张爱玲的苍凉是对男女性的失望,钱钟书则幽默讽刺虚空,徐的圈套解开了松垮没有内涵,肃清则温存退守 2国统区-被冷落者的文学:社会关注点在抗战,于是作家被冷落只能歌颂。路翎有现实、热力、国民性批判,但是太压抑、粗糙,只牵强鞭挞;无名氏也是挥洒情绪;骆宾基写骨气,像契诃夫但是太执,无法抓住普遍的读者的心,附在历史;张恨水有所创新,在现实与丑恶之间展现荒诞 3解放区-被借助者的文学:政治性、通俗性,为战争、向群众,赵树理在民间语言,形式单一;孙犁则形式多样,两种审美体验交融,但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前者太细后者太柔。 ·现代小说终究如五四传统带着不成熟性进入新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