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书架读后感摘抄

2021-03-31 02:0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架读后感摘抄

  《书架》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派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架》读后感(一):一边编书,一边见识了一堆奇奇怪怪的书架

  潜水一万年的本书编辑被炸出来了……

  虽然这里只看得到封面,但其实这本书的封底更有趣。

  《书架》读后感(二):慢下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说的是书架,讲了很多感悟。

  时间最昂贵,在当今这个效率和产出当先的年代,对书架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东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严谨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忙忙碌碌的世界带来了一股清流。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以各种各样的物质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GDP,比如金钱,比如房子,比如美貌,催着人们不断的往前走,至于往前走是为了什么,前方到底是不是前方,却无暇探究了。

  读这本书,给自己提了个醒,生活的本质还是生活,我们虽然需要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但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却是当下,当下是由各个细节组成,而这些细节需要用去除浮躁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

  《书架》读后感(三):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这本书是《读库》附赠的小册子,说的是书架的故事。每一座书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每一座书架都反映了其所处的文化语境。

  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的物品。而书架是书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书籍是书架的生命,重要的不是这个形体,是它们背后的故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纸书已死,书架正在消亡。书架正在适应不同的制书技术并做出改变,正如它们几千年以来那样。我们在小说中描述书架的方式,实际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们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即使面临文化上的消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想象中的消亡,书架仍然为人类文化的走向提供了诠释与论据。

  《书架》读后感(四):书间灵韵

  《读库1704》随赠的一本小册子,内容简略,装帧朴素,选题独特。

  作者以西塞罗的话开篇,在西氏看来,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意义的物品。什么地方摆什么书、摆在哪个架子上,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作者认为,每个书架都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和秩序,无论它采用的是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还是根据书籍颜色排序法,甚至是幼童按照形状对图画书的随意摆放。

  本书对书架的产生与演变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从中世纪教堂里带锁链的书架开始,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巨无霸式的斯德尼书架,再到宜家30年不衰的比利书架,还有当下各种电子书中的虚拟书架,书与书架一直相伴相生。尽管有人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没有书架的书和没有书的图书馆,但书与书架的灵韵自西塞罗的时代开始,便延续至今从未变化。

  《书架》读后感(五):有趣的小册子

  小册子系列,因为小携带方便,所以拿到后便忍不住带在了身边。

  但是翻阅完毕后,发现这其实更像是一份关于研究书架的论文。当然内容还是蛮有趣的,它介绍了带锁链的书架,轮船上的书架,驴背上的书架;也探讨了书架的功能并不只能停留在单一的放书的作用上,书架的风格和上面摆放的物品能显示出书架拥有者的品味,同样设计好的书架还能成为图书馆的支柱。

  但是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第四章和第五章,前者探讨和研究了书架作为符号与象征的意义,这使读者从直面书架这个物品而变为对书架可以想象,它还能赋予人类什么。而后者更是赋予书架以生命,让它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更令人欣慰的是,书架可能因为留下来的一份残页,一段记载或是一本旧书而形成新的生命周期。

  本书最后更鼓励读者思索其与实体书和电子书的发展,如果可以让这两种书籍都得到足够空间发展,其实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推进。

  整本书注重版权,所用图片都经过允许和说明,在每章后都有引用文字、图片等的参考文献,这点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啊。

  《书架》读后感(六):书架上一本叫《书架》的书

  又是一本小书,讲了一个有趣的东西——书架。爱书之人,总有个放书的地方,广义来说,放书的地方是否就算个书架呢?大家的书都放在哪里呢?

  作者从最久远的美索不达米亚放楔形文字泥板的简陋书架说起。又详细描述了锁链图书馆,每一本书都被铁链锁在书架上,图书管理员告诉你“盗书者身首异处”。继而再到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定制的斯尼德书架如钢铁怪兽。直到如今“纸书已死”吗?(哦,当然不会,事实上电子书只是一种新的书籍形式,键盘的出现并没有灭绝铅笔不是么~)

  还有杜威十进制编码系统,一笔带过的图书馆建筑造价,影视书籍中的书架隐喻与描写,电子书与虚拟书架的微妙关系,等等……书不厚,讲述的主题还是很丰富的。

  是个很有趣的选题,作者还认认真真在书中标注出各种出处、参考资料,算是活泼&严肃的表现吧~

  分数不高是因为,作者许多用词,语句有些艰深,看起来不似一本文库本一般轻松流畅。不过说起来,是我道行不够,怨不得书。

  对了,读库这几册的封面设计很妙,是那种读完之后会心一笑的美妙。

  最后,

  书各归其架,完毕,就这样。阿门。(封底的小可爱)

  《书架》读后感(七):关于实体书与电子书种种

  “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电子书在很多知识分子眼中如同一片文化的沙漠,它代表着廉价、粗鄙与不郑重。那么,实体书就真的代表着知识、权威与严肃吗?在物质层面对决的背后,可以窥见两者在精神层面的对垒。

  手工产品与机械化产品、手写信与微信、古典乐与流行乐……无处不在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不愿舍弃经验主义的保守派与一往无前的革新派。但任何事物,都是由新到旧,从无到有,只有适应于当下时代才能被保留下来,与其执着于对立,不如谋求互补或共存之道。

  今日的经验必是昨日的革新,但昨日的革新未必能成为今日的经验。社会具有它独特的选择性,满足当下普世需求的方式即是“好”的方式。而社会文化的符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沉浮一切都有重组的可能性。

  回归到实体书与电子书,能满足自我需求的方式就是合适自己的阅读方式。在拥有实体书“精神加持”的同时,利用电子书便捷的优势获取信息,也未尝不好。

  作者心中的书架,已远远不是书架,它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精神的乌托邦。

  《书架》读后感(八):书架与书

  如果满分是100分,这本小书的装帧可以打200分!一手掌宽的开本,线缝的装订法让纸张在书脊两侧自然垂下,是蓝色的字体,有着不费力的字体大小、字间距和行间距。不看内容,光是抚摸这本书都很愉悦。

  第一次读关于书架的书。一提到书架,我的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木质的书架。待读完这本书,深深觉察到个人思维的禁锢。有形的书架是放实体书的,其中又分固定和不固定的,实体书架还与建筑的设计、图书分类法相关联。无形的书架是和电子书相关。书架上摆的不仅仅是书,还有标签、个人杂物和铁链。

  就像纸质书和电子书不足以对立,实体书架和电子书架也不用争宠。只是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个人爱常读纸质书,为了避免囤书的坏毛病,现在还会去图书馆借书。在图书馆里偶尔发现个人想读却没买,或者怕买了读不下去的书,心里会有小雀跃。非虚构类作品是我的最爱,但是偶尔换个口味读小说,就特别适合去借来看,既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又不用占家里的地方。我有Kindle,旅行中用的多,唯一感觉不方便的是,想要看前面的内容可以做记号,还是不如翻几页书来得便捷。

  书架是看似简单背后承载很多故事的物品,但是就像这本书封底所写的“书各归其架,完毕,就这样。阿门。”说读书、说书架,归到个人趣味就变得简单了。

  《书架》读后感(九):这本书的size根本没法放进书架里!

  多年前心灰意冷跑回北京,他迎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宜家给我买了一个大书架......然后在一堆杂物中组装起来,上面摆放了我的书,香水,化妆品,下面几个格子放了我的衣服,多年后离开北京,就把那个书架留在了房子里。

  想起来不胜唏嘘。然而那时我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了。

  回到主题,整本书的调调有点像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轻哲学的写法,但总的来说阅读过程是比较轻松的。开头部分对锁链图书馆的介绍太有亲切感,因为刚好看到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的第一集,里面Sam就在大学城里做图书管理员兼知识分子们的护工。里面的书籍就是被锁起来的。所以我可以说本书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美剧嘛?

  本书写法结构比较有趣,采用古今对照的写法,同时又用《玫瑰之名》贯穿起来,让人饶有兴味。

  关于书架的未来,作者自有一番理论,不过我有时愿意把书架看做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延伸,通过看一个人的书架上的书,你可以知道此人的兴趣点和专长,进而猜出这人大脑的知识结构(如果此人真的读了自己书架上的书的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架就是我们的大脑结构外在的体现。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本书就是一本口袋书的大小,在大型书架上很不好安置,所以建议大家随身携带有空就读,做好读书笔记,然后送给别人阅读传播开来!

  《书架》读后感(十):关于《书架》零敲碎打的遐想

  看完之后想到的事

  1. 以后找老公一定要先看他的书架,通过书目、摆放方式、新旧、批注,基本可以对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所判断(我老公怎么可能没有书架)

  2.“书架并非天生就是书架。每一座书架都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其所处的文化语境”从西塞罗的书架到尼尼微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佛教的转经轮,中世纪镣铐书架,kindle电子书,书和书架互相塑造,有时彼此禁锢,有时彼此扶持,这对相爱相杀的cp在我的脑子里速进了二千年,最后上帝之手将之融合成kindle,哦画面里还有只蝴蝶,大概蝴蝶老用来代表蜕变和成长,一半的我想着如何给kindle拍个广告。

  3. 题外话,喜欢实体书,喜欢香香的油墨味以及书在手里那种踏实的触感,我的,没有那么轻易的被夺走,不是云盘里随时可能被告知清理或者删除的文本,不依靠电能wifi存在,随时随地只要你愿意,他就为你而打开

  4 一度想去公司楼下的宜家应聘,背上一段关于billy书架生产了40周年,首尾相连,合理推断能绕地球两圈半,通过这种书架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或应当拥有自己的藏书”这样的观念植入人心,通过产品引导文化,通过产品改变价值观,通过产品创造与众不同的体验,同时也通过产品创造商业价值,这是对一家企业最大的认可...不知道这样说能不能入职

  5. 多了几本要读的书《玫瑰的名字》《神经漫游者》《华氏451》

  完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书架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