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书架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亨利·彼得洛斯基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架的故事》精选点评:
●翻译不好,故事本身很涨知识
●书痴的周边
●书架
●只是书上图片放的位置不是很到位,很多东西没看到图无法理解.如果是彩图的就好了
●好多年前看的一本书了
●这不是一本图书馆史,它研究的只是书架的变迁。但我们读来不仅充满趣味,也从中了解了人类阅读和藏书的发展史。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并不是正文,而是扉页后所配的臧克家、丁聪、乔羽等人的各具特色的书房照片。 我是很喜欢看这类图片的。可以看书架的构造、看书的容量、看书房的饰物等等,作者亨利·彼得洛斯基
●每一种设计都有其演化史和意义,书脊怎么来的?书架宽度最优在哪里?书立要怎么做才好?功能性和美观都要兼顾果然很难。选题很好,然而翻译的特别混乱,加之作者有点絮絮叨叨,看起来很痛苦。
●什么书架最适合自己 很多人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吧 本书介绍了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和一些趣闻 挺有参考的
●书架和书如此一步步走来。
●心情太过急躁,草草翻过,除翻译不佳外,作品本身还有有很多信息可以吸收参考的,可见作者也是下了功夫的。标记后权当工具书,方便以后查阅。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一):买书架
从来没为书架的样式操心过,反正搬家后都已经做好放在那里了,只要考虑怎么塞满就可以了。可最近为了将来的新家买家具,书架倒成了问题。要容积大还是外观俏,要厚重耐久还是轻便易搬呢……
恰在这时读到此书,恍如历史回转,与许多古人近人今人一起为了书的放置快乐的发愁。似乎也是种简单的光荣,呵呵。
文字倒没什么,可所配的那些古老的插图,还有书前名家们书房照片的插页实在很值得一看。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二):很独特的一本书
昨晚凉风习习,和老妹说出去逛一圈吧,结果走到民族学院的图书馆去了。一进那狭小的藏书间,便发现这一本了。很独特的书,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穿梭在书的世界里,有一天发现书架也是一种艺术。我想即使是再普通的钢架或木架结构,无论是嵌入式还是落地式,因了使用的人的气质和风格,都会让书架增添无穷的魅力。而我们呢,那么多年书不释手,是否也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像作者一样,用好奇而温馨的眼光,打量那一直被忽略的存在?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三):爱书人的钱很好骗
最近市面出了不少与书有关的图书,感觉身边喜欢买书的朋友都会去买,然后大呼好看。我没有买书的嗜好,最多就是有看书与借书的癖好,所以大概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我猜他们可能是因为爱书,所以也顺带爱上那些聊书的图书了吧!
这本书虽然名叫“书架的故事”,其实说白了还是一本介绍图书历史、文化等等的图书。一打开书能看到很多国内名人的书房,很多读者对此表示喜欢,我却有些不爽,这不是“自说自话”吗?明明就没中国什么事,硬拉些文化人的书架来瞎掺和,这算个什么东西啊?
9.5.29下写于甘韦肆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四):有趣的视角
因为老板的力荐而随便买的书,搁置了几天,随意翻开便搁不下,一口气读了一半。(为啥没读完?因为我整理书架去了^^)
就好像作者说的,装着书的书架几乎是永远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有书而已,但是书架本身,以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方式,都有很多的学问,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像现在这样。
作者似乎是一个建筑还是什么的专家,对书架感兴趣,就做了很多功课,不摆专家的谱,倒是有几分近似妹尾河童的那种可爱的好奇心。
像这样的比较通俗且有趣味的文化史类作品,闲来无事读读,既有营养又不会有压力^^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五):书架的故事
作者彼得洛斯基是杜克大学历史教授,这本关于书架历史的书,丧失了一般此类此类历史书的趣味性,让我一个从事书店工作的人没有咖啡看不下去,里面大量的人名,史实以及专业知识,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像它名字,《书架的故事》。
书架的发展史也是书的的发展史,书架除了极少数例外的一些放装饰品的功能外,就是为了书存在。书从一开始极少的卷轴和手抄本到后来十五世纪印刷术和排版技术的发展,数量急剧增加,读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大众,书架也随之不断改进,从一开始开始为了防止书丢失放在箱子里,都后来修道院装书的壁橱,后来有了借书的需求,人们把书锁起来,修道院指挥人拿钥匙保管,后来更多更大的图书馆,书店出现,读书台,拴链的书架,到后来更高更稳藏书量更大的书架出现,人们对阅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光比如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图书馆以及罗切斯特大主教私人图书馆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极好的光线以及舒适的阅读体验,只为了满足人们更高的阅读需求。谈到阅读。书里有提到书、书架和阅读的关系,关于书虔诚的信徒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收藏家为了买一本书费劲心力,把它放在书架上,只是为了看起来体面,从来不读。
书从古至今都不算是一件商品,也不能被视为一座商品,它的存在是一种文字带来的鲜活的符号。而书与书架舒彼此间的生命相辅相成,这本书一开始有几幅油画是很多文学工作者的书房以及书房里的书架的介绍,包括著名的诗人臧克家,甲骨文研究学着胡厚宣,戏剧学家葛一虹,著名的编剧周振甫,诗人田汉等等,一个人写一本要翻遍整个图书馆,一个放满书的书架,一个放满书架的房间,让你感觉生命里容不得将就和空度。书填满书架,书架似生活,变得饱满。
作者说,我一个书架,那是许多比我体面的人没有的。
一个摆满书的房间里,没有人会感觉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