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仁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仁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4 03:2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仁医经典读后感有感

  《仁医》是一本由[日] 渡边淳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仁医》读后感(一):稍显平庸的一本非典型渡边淳一之作

  书中从医乃仁术出发,结合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案例,探讨了当今社会的医德问题。园乘寺大夫因为看不惯大学附属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利益纷争,辗转到了一个居民医院,后来又自己开了一个诊所。在这个过程中,他以接触到癔症、梅毒、阳痿等患者。他高超的医术,和风细雨的态度,让人感觉到当今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中难得的温情。 但作为渡边淳一的小说而言,它不仅毫不起眼,还有些对不住渡边淳一的名声。不仅故事零散,后面还突然插入一段议论,让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不伦不类的不完整感,稍显遗憾。

  《仁医》读后感(二):广阔世界的温情

  《仁医》是渡边作品中非常不起眼的一本书,也是很少被人提及的一本书。书中描写一个逃离了复杂关系而来到私人医院当主治医师的大夫——园乘寺,一些小故事串起了园乘寺的生活。

  我向来喜欢日本文学,最大的原因便是日本文学中总能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温情,隐隐的让人感觉浪漫温暖。渡边向来以情爱大师著称,这本书里大部分的故事也都是在描写一些小人物羞于启齿的病症,所谓“医者仁心”,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医生理解病人的恐惧挣扎,也理解病人的胆小害羞。不得不说,现在我国医疗环境下,医生承受的太多,以至于医生和病人都难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情。上次在医院看病,医生姐姐温柔又可爱,虽然她很忙,但还是不紧不慢的问诊和安抚。医生是多么伟大又让人羡慕的职业,只是此刻的社会环境不小心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关的压力。

  我喜欢故事里的温情,也喜欢每一个行业人的专业。我更喜欢的是,我们都能慢下来,为别人思考的生活。

  《仁医》读后感(三):特效药是心药吧

  这本书看起来还挺让人意外的 说意外但也好像情理之中 还蛮有趣

  在图书馆准备考试的下午遇到这本书也是很幸运 可能我原本就喜欢渡边的画风吧 所以对我来说 这种有关性的故事再添上一些温情 实在很喜欢 渡边的书 一部分是写两性 另一部分写医学 这次本想试着看一看医学大叔的渡边无关性学的渡边 结果从第一个故事开始 さすが渡边淳一 还真是一点没让人失望

  借书之前先刷刷书评 似乎是个不太好的习惯 这是本讲述医患关系的书 大概是我世事了解太浅 医患关系这个词 在我的世界观里逐渐变成了一个危险事件要发生的前提 而从这本书里或真或假的事件里 医患关系似乎变成了一个让人想起来很微妙很别有趣味的词 医患关系本该就是温暖的啊 每位医生都是值得称为先生的人呢

  渡边一定是一个很细腻的大叔吧 偷偷温情的同时又让人情侣之间夫妻之间 互有亏欠其实也是圆满的一种形式

  治人最有效也最难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心药 还有有关

  《仁医》读后感(四):随笔

  这是一本很新颖的关于医学的书,不是那种喝鸡汤似的书也不是那种强行催泪的书,里面讲述的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而且十分独特。读起来很轻松很有趣很色情。医生这个职业,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人文的关怀,有时也需要善意的谎言。就像那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缚性的东西写成条款,越是容易从社会层面丧失伦理道德。不按伦理道德行事,也会有法律给自己撑腰——这种轻率的思想,会进一步加剧伦

  现在的人大都是利己主义者。强行推广看病不花钱的伦理道德,会以一部分人做出贡献而告终。要求他人做贡献的人,会去从事贡献性的工作吗?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叫《毁掉一个好医生 只需要人渣的一张嘴》。作为一名医者要具备隐忍、内敛、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对所有的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当然医生也是凡夫俗子,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犯错的时候。我想每个刚开始行医的医生不过都是“胆小鬼”罢了。

  《仁医》读后感(五):以“仁心”写人性

  这篇文写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严重),感觉特别应景,从书中更能看到作为医护工作的行业生态。大学的医学部到底什么样呢?那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人员素质较高。但深入内部一看,却与想象中的情形截然不同。里面的人或摆空架子,或谄媚,或互相中伤、互不服气、互相倾轧。各种弊病纠缠在一起,让人感到很烦闷。这一点并不仅限于医学界,人类社会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

  开篇,作者写到圆乘寺大夫是名医,虽然他以前常误诊,也曾在病人面前出过丑。但他们在刚成为医生,接诊新病人,都会激动又紧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医术的提高,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不能轻率,不能误诊,也不能流于惯性,需要告诫自己“勿忘初志”。

  “再有名的医生,也是慢慢熬出来的。他们刚从学校毕业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医术深深担忧:会不会误诊?会不会让病人瞧不起?”每个医生变为优秀之前,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失败要经历,每一次经历,最后都会化成经验,告诫自己,也告诫后继来人。

  书中出这样一个个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小故事,引人深思,透过病情看出人性。比如各自患有梅毒夫妇,但都对对方隐瞒。医生建议男患者不要告诉妻子实情。妻子也没告诉丈夫,他们两个人关系也很好。也许正是各自心里有点内疚的夫妻相处更融洽。再如在穷学生那里,没钱买书,借阅学校图书馆有的是书,朋友的书,竟也完成了学业。他在考试之前,咨询高手,一边听他讲,一边用心或用笔记下来,这样也熬过来。因为手中无书,不能随时翻看,反倒逼迫当场就得记住,有这样的好处。 作者讲述在那个时代,既没有健康保险,也没有福利保障。有些事情虽然无法可依。然而社会是明智的,可用人情世故来取代它。因此,人们会互相帮助。也有医生施行仁术。正义会受到尊重,邪恶则会受到憎恶。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时期,社会群体会相应地制定生活规章和思想准则。虽未写成条款和明文,但能成为法律欠完善社会所要生存下去的智慧。伦理道德就是这种智慧不可动摇的部分。 反而,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缚性的东西写成条款,越是容易从社会层面丧失伦理道德。不按伦理道德行事,也会有法律给自己撑腰——这种轻率的思想,会进一步加剧伦理道德的沦丧。合理注意和现实主义的波涛会汹涌而至。

  《仁医》读后感(六):门诊“窥见”渡边淳一笔下的性病青年

  有一种患者,站在诊室门口,总会扭扭捏捏,眼神飘忽,坐下来通常不会先开口说自己哪儿不舒服,让医生自己看病历吧。这类患者往往都是踩着没什么别的病人看病的时间点来,有时候明明早到,宁愿在候诊室发呆,也要等其他挂号的病人看完了,最后才进去。

  渡边淳一《仁医》第一章,便有类似的描述:

  圆乘寺大夫是来到K诊所工作的第二天下午,见到这个青年店主(梅寿司的店主)的。这个青年叫万屋次郎,他总是在诊所下午开诊后不久来看病,或在候诊室静等诊所午休结束。

  一般在午休结束时,看电视或午睡的护士们,便来到门诊候诊室,常常第一眼就能看到万屋次郎。“万屋先生,请!”

  青年被交到名字时,往往会以略显胆怯的表情仰起头来,先窥视周围都有哪些人,见没有熟人,才走进诊室来。午休刚刚结束,周围特别清净,候诊室里基本没有其他病人。

  万屋走进诊室时,总会轻轻歪着头,眼睛斜视着门口,表现出十分不沉着的样子。不用说,他一句话也不说。……

  他为何略带羞涩、满面愁容地看病呢?圆乘寺大夫一看他的病历,知道原委了。原来青年得的是“梅毒”。……

  这个青年身高接近一米八,腿很长,五官也很端正。如果只看外表,谁也不会想到他患有那么可怕的病。青年也很在乎自己的病情。他在午休之后人最少的时候来这儿,当被喊到名字时,总是耸肩妞脸走进诊室,几乎与别人不讲话,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己所患之病的羞耻心。

  是的,就是来看“性病”的患者,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因而有意回避。感觉就像“被可耻的病魔缠身,这种悔恨和寂寞直接表现为谨慎而简慢。”

  在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上,f老师也描述了这样的患者,指出了国内谈性的忌讳,性教育也不充分,因此无形给具有生理痛苦的患者,再蒙上一层缠绵不散的心理阴霾。并且,如果真要给性病进行道德判断,有部分性病患者,并不是因为性生活紊乱而导致的,是由于其他疾病,或是用药不良反应引起的。

  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会引起性冷淡,因为甲状腺和卵巢或睾丸等性腺,是通过激素互相调节的;长期患有三高的慢性患者,血管不可避免地会逐步硬化,因此海绵体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会无法充盈,进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而需要长期服用降血压药,也可能会引起勃起障碍。f老师临床擅长看甲状腺和三高等内分泌疾病,所以就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病人。

  知乎上徐姜南医师也进行了介绍,并对可能引起勃起障碍的降血压药列了一个表: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51488

  如徐医生和f老师的总结,临床上除了给患者治病,也要注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医生在开药,药师在审方的时候,治疗方案要注意考虑患者保护勃起功能的诉求,科研方面理应也想想怎么改造或开发药物,避免这种不良反应。而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保护好患者隐私是首要,同时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尽量避免给病友制造压迫感吧。

  性教育的问题,在教科书上删来删去的,不过,还是希望等到当年的孩童长到中青年,能减少面临性生活障碍的风险,即使不幸遇上了,伴侣或家人能陪伴来一起解决,作为同样在门外候诊的我们,理解同样病历上的痛苦,而不是施加道德的紧箍咒。

  《仁医》读后感(七):仁者医心,感恩前行……

  很久没有看日本文学了,上次看日本的书籍好像还是在大学期间。当年的《菊与刀》、《德川家族》等着实在校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日本文化高潮,还有《丑陋的中国人》、日本人等等。相对比而言,我一直觉得日本儒家文化传承至今,无论是在日本人民的心中,还是中国人民的心中,似乎日本对仁义礼数的传承更高于中国人的信仰。看过很多的渡边淳一的书评,但《仁医》却是第一本。

  我不熟悉渡边的写书思维和风格,但我确实被《仁医》里面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所吸引。我没读过中国的医学小说,不了解中国医术的进展近况,但日本的这本书,从病理分析到治疗,再到医生的严谨与礼仪,仍然让我这个沉迷于日本文化的人再次沦陷。

《仁医》封面

  最近在追一部剧《十里春风不如你》,也是讲一批医学院的学生,从第一年军训开始到第8年博士生毕业,两相对比,剧中更多的是学生之前的情感和中国对医学的各种理解和无助。剧中有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是:医学是人世间最脆弱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人们不断的奉献和历练中成长起来的。而仁医里面也有对面病情的无助,但医生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信心、包容和理解。剧中不断的有博士生因梦想而放弃专业,但仁医里面,医生对于医术的研究也望门兴叹,但依旧就是专研、执拗和信心。

  第一章梅寿司夫妇,因同时在圆乘寺大夫那里看病,相知、相识,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创业,并在一起。在中国,这是一种让人烦感、羞耻的病情,所以它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日本文学中,而且整个描述都是那么的平静、在如水中让你把故事读完,心情也是波澜不惊的,这与中国的民间的那种流行正好相反。

  其中还有一个章节是《不定诉愁》,我同意有可能是因为日文翻译成中文,所以里面可能有些病理名称是我不能理解的,主人公是讲一个女人,她的种种病症,通过检查证明,健康指数良好,但女人就是觉得自己有病,而且病的不轻,这让我想到了在中国,各种繁复啰嗦的检查,除了排队还有恐怖的医药费,虽然中国的各种政策都在让外人看来,中国的就医已经缓解了很多,但在严重,虽然我有医保,但我只要有病,能吃点药的就自己解决了,不到万不可得意,真的不能去医院。医生的各种嘴脸,多跟你说一句话都能让他少活一年似的。我的无端询问,只会让他更无奈。还记得怀孕期间,医生的各种训斥,让我在家都提前列好想问的问题,进诊室之前,反复演练,就怕落下了。但在《仁医》书里,圆乘寺大夫也是各种无奈和面对女患者,检查时候的手足无措和各种幻想。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没有让患者感到他的厌烦。所以我更深深的钦佩日本文化的儒道,和《仁医》中对仁义的理解。

《章节设计及风格》

  可以说日本的儒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但对于传承还有理解,为什么时至今日却离儒家的思想越来越远呢?从书中可以看出,圆乘寺大夫还在用中国的老中医方法:望、闻、问、切,这种看病的方法,但具体书中的名称,我记不清了。不管怎样,全世界的医生都是一样的,救死扶伤。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对得起“仁义”这个词汇,也许中国的医患关系会更简单些,中国人就医的政策层面会贯彻的更彻底,人们也不会再有“看医难”的各种问题。

  医生、教师都是心存感恩的职业,工作职责所在,无关金钱的多与少,担负的是道义和责任。最后,用我的短评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的结尾:《仁医》表达的是医生的自强、不易和到道德礼仪。医生看的病人是数以千计、千篇一律,但是对于每个病人来说,每一次生病都是一种磨难,都是第一次遇到并经历,我们始终对仁医怀有医生的感恩之情。

  《仁医》读后感(八):医乃仁术

  我读的日本小说不多,目前只读过东野圭吾,吉本芭娜娜,岛田洋七。渡边淳一也是第一次读。但日本小说貌似都有个共性,就是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表达观点。这点我很喜欢。

  这本书里面,作者作为一个有医学背景的人,写出这样一个个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小故事,引人深思。我认为是真正将自己所学所感用文字来使人思考,影响社会。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伟大。也让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职业,要多多体贴别人。自己也会因此收获很多的。

  里面有些特别好的句子,在此摘录。

  1. 大学的医学部到底什么样呢?说起来,那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人员素质较高。但深入内部一看,却与想象中的情形截然不同。里面的人或摆空架子,或谄媚,或互相中伤、互不服气、互相倾轧。各种弊病纠缠在一起,让人感到很烦闷。这一点并不仅限于医学界,人类社会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

  2.医生的体贴

  圆乘寺大夫很快就明白,青年被自己看到了在这样的地方,做这样的工作,觉得很尴尬。既然是工作,在哪儿干,干什么工作,都用不着害羞。可是青年患有梅毒。他做寿司店的食品加工,且是赤手攥饭,即使不传播病毒,但对来店的食客来说,也是相当忌讳的事情。至少是得知他有病后,没人会觉得寿司好吃。青年一直沉默寡言。根据情况推断,他一定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不用说顾客,连店里的老板好像也不知道。如果大家得知实情,顾客难以像现在这样,与老板和店员们愉快地交谈,直接向他点餐。他们甚至会不再光顾这家店。圆乘寺大夫决定不表现出他和青年熟识,装作从未谋面的样子,只默默地吃饭,吃完悄悄地回家。

  3.两个人没有直接交流过治病、吃饭之外的话题,也没有互相通报过自己的姓名。只是保持沉默就能产生友情,似乎有些荒唐。然而,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信任,则是确凿无疑的。

  4.医生遇到一对情侣,各自患有梅毒,但都对对方隐瞒。医生建议男患者不要告诉妻子实情。

  “他们的生意不错,两个人关系也很好。看来各自心里有点内疚的夫妻相处更融洽。”

  5.给晚辈的建议

  “总体来看,行医不能只靠书本知识,要有实际经验才行。经历了失误,被别人嗤笑,暗自悔恨并改过,才能学到真本领。其实,这不仅仅限于医学啊。”

  “不懂却装懂,一些重要的、关联的事情一概没问,也没看。自以为做得漂亮,实际上害人又丢人。”

  6.其实,厚厚的外科书买得再多,放着不看,也没有意义。说是参加毕业考试或国家考试所必须,最后翻脏的却是像《总归纳》《入学考试五分钟前》这样的文摘本,根本没有时间逐页翻阅五六厘米厚的大部头书。何况学校图书馆有的是书,朋友那里也基本齐全,借着看完全没问题。考试之前,可以咨询高手,一边听他讲,一边用心或用笔记下来,和有没有书关系不很大。没有书照样能熬过来,所以也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手中无书,不能随时翻看,反倒逼迫自己当场就得记住,有这样的好处。

  7.(给“老医生”的忠告)

  无论是谁,刚成为一生,接诊新病人,都会激动又紧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医术的提高,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不能轻率,不能误诊,也不能流于惯性,需要告诫自己“勿忘初志”。

  8.不定愁诉的全部内容,都是只有本人才会感觉到的,别人无法体验。他说出来,别人才知晓。他不说,别人不了解。另外,即使他说有,也难以找到证据,只能怀疑:是否真是这样呢?如果是,达到何种程度呢?总之,没有客观性。不得要领地诉说很多症状,而且每天都变化,这就叫不定愁诉。

  当然,圆乘寺大夫是医生,他不仅要倾听患者自述,还要诊疗、检验,采用所能采用的手段,最后做出结论。

  9.也许这种时候所用的“杀人”这个词,意思是“再早点儿处置,兴许就得救了”或者是“如果那时懂得这种医治方法,就能把他救活”...只是当时因为个人能力和不能决断而没能做到。与本来能够救活,却因玩忽职守或漠视生命,或治疗方法错误而致人死亡有着本质区别。

  10.(对于误诊的解释)

  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加以说明,那就是,所谓的误诊并非是将胃溃疡诊断为扁桃体炎或心脏病,而是将胃溃疡诊断为胃炎或胃癌之类,没有偏离胃这个器官。如果是将胃溃疡和心脏病搞错了,那么,病变的脏器根本不同,治疗的药物和方案也完全不同,这就是个很严重的事情。然而,把胃溃疡误诊为胃炎,治疗的药物是同一系列的,不是不起治疗作用,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对没准确诊断出的病症来说,不会有重大影响。不,反而一时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类误诊应属专门性误诊。当时的一生做专门的、特殊的检查,如果将检得的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和细致考虑,也许就能鉴别出来!这与一般人所想象的误诊,意义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误诊,外行人会捕风捉影、不明就里地予以判断,内行人则进行专门的、精准的微小范围之内的判断。

  11.现实状况下,确有一部分医生的医术不让人信服,所以,怀疑和不盲从医生的治疗,也有一定必要,而多余的怀疑又是不科学的。

  12.“医生向护士请教?实在是...”

  “你说什么!关键时刻别怕丢人。丢人不要紧,拯救生命更重要”

  “是吗?”

  “当然啦。你要是装懂,护士马上就能明白:这个大夫要比以前的大夫经验少得多。再说,你现在是不想问护士,真到关键时刻,一个人心中没底,见谁都想问的。像刚才说过的那样,遇事别慌张,别逞强。”

  13.当然,哪个时代既没有健康保险,也没有福利保障。有些事情虽然无法可依。然而社会是明智的,可用人情世故来取代它。因此,人们会互相帮助。也有医生施行仁术。正义会受到尊重,邪恶则会受到憎恶。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时期,社会群体会相应地制定生活规章和思想准则。虽未写成条款和明文,但能成为法律欠完善社会所要生存下去的智慧。伦理道德就是这种智慧不可动摇的部分。

  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缚性的东西写成条款,越是容易从社会层面丧失伦理道德。不按伦理道德行事,也会有法律给自己撑腰——这种轻率的思想,会进一步加剧伦理道德的沦丧。合理注意和现实主义的波涛会汹涌而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