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即是“修心”“
“修行”即是“修心”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法中的“解惑”也都是“启发性”的,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性”。
唐朝(马祖)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
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
回答说:“图作佛。”
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
道一问:“磨砖做什么?”
怀让回答“磨作镜”,
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接着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于是他拜怀让为师,以后逐成禅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
六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法,无生、无起、无作。故一切法清净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别。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须除病,病尽真如自现,故勿须起心造作。云何为病?病者遍计执也。(遍计执: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对于无实体之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起妄执之心,此为‘能遍计’。其被识所计度之对境,称为‘所遍计’。《永嘉证道歌》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彼人不知,本心清净一念不生,便是圆觉(《楞严经》云: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因为圆觉性,本不动故。如果起心动念,翻成虚妄。今于本心起种种造作行,欲求圆觉,无异缘木求鱼,抱薪求火。故曰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六祖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从无始以来,迷失自己真性而误认心所变现之境为心外实有之物,将心属物,认物为己,失却本心,以致心随物转,触处成障,因此在外物中观大观小,妄起分别。若悟万物都是真心显现,则心能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