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摘抄

2021-04-10 02:47: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摘抄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是一本由特伦斯.霍克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页数:188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精选点评:

  ●果然要成为人就得成为结构主义者,即使是对理论的介绍,也不存在零度的纯客观记述,这么一本薄薄的书,能看到很多国内论者相关介绍忽略的东西,接下来就可以直接看原著了

  ●人類發現自身的創造(編碼)能力

  ●结构主义入门...基本能搞清楚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前半部分很好,后半部分也好,但不容易懂。

  ●了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以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这一支脉很好的入门书~书后的参考文献也值得借鉴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入门级别读物,比较容易读懂。

  ●妙书

  ●比较适合入门级的,全面通俗的符号学教材

  ●很喜欢这种根据思想家编排的方法。这样一梳理,结构主义的思想脉络在霍克斯那里就显得非常清晰了。他在一开篇就将维柯引为结构主义思想的先行者,意义非凡啊。

  ●第一章、第二章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一):“把阅读文本作为一种对写作的探讨,对明确地表述世界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探讨”

  

英国学者对理论梳理的方式与国内学者不同,更重对原典的引述而非背景线索的介绍。方珊老师将法国结构主义追溯到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特伦斯·霍克斯则上溯到维柯(原始人对世界反应的分析;人类普遍的“精神语言”)和皮亚杰(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性和调节功能)。他不仅将结构主义视为一种批评方法,更“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他认为索绪尔最大的意义是提出了主体间“关系”的观点,又提到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如爱德华·萨皮尔认为,现有的语言结构有麻醉作用,使我们难以发出和形成其他语言中的语音,一直到索绪尔、福柯、巴尔特都倾向于,人怎样说话,受限于语言规则,“是语言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列维-斯特劳斯将文化结构与语言结构对比,最终探讨人类思维的本质。还介绍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和巴尔特及重要思想,科学化理论读起来有难度,可作读书索引。第四部分符号科学,具体介绍德里达,回至文本,使书写独立,而不屈从于或反映现实。乔纳森·卡勒亦有重要贡献。最后提出结构主义批评应当追求的目标:‘把阅读文本作为一种对写作的探讨,对明确地表述世界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探讨’。正如维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怎样明确地表达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怎样达到我们所谓的现实。”

以下为阅读笔记:

1 导言

维柯

P2 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是有“诗性的智慧”的。

P5 “维柯的著作是现代人最早做出的尝试之一:它试图消除这种永恒的结构过程对人的心灵产生的麻醉作用。”新科学和现代思想流派的关系是:“这些思想流派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在它们之前就已存在的或计划塑造的。”

任何民族有一种共有的精神语言,p6 “这种‘精神语言’表明它本身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不仅是形成结构的能力,也是使人的本性服从于结构要求的能力。”

皮亚杰

P7 “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结构是自我调节的”

结构主义

P8 “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2语言学和人类学

索绪尔

p10 “否定那种关于主体的‘实体的’观点,而赞成一种‘关系的’观点”

美国的结构语言学

爱德华·萨皮尔《语言论》(1921年),奠定了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基础。P22 “和索绪尔一样。萨皮尔发现两种音的语音差异只有当它和它所属的语言的音素结构(或格局中的点)相符合时,它对操本地语者才是有意义的。”p22 “语言的结构力量似乎在施加一种‘麻醉’力,使操此种语言者难以记录那些与音素的‘对比的’或对立的格局不相符合的语音。这种麻醉力还使我们甚至难以形成或发出在其他语言中作为音位使用的语音。”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P24 “能创造出神话的‘诗的智慧’激发了所谓‘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这种观点是列维-斯特劳斯思想的基本原则。”

P26 “他试图把文化行为、庆典、仪式、血缘关系、婚姻法规、烹饪法、图腾制度的各组成部分看成不是固有的或无联系的实体,而是相互间保持的对比关系,这些关系使它们的结构和语言的因为结构相类似。”

亲属关系

神话

P33 “事实上,人类学家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建之其上的‘无意识的基础’。简言之,他研究的是整个文化的语言;它的体系和它的一般规律;他通过语言的形形色色的变化来探究文化的语言。”

P35 “列维-斯特劳斯最终关心的是,到什么样的程度,神话的结构才证明真正是人的思维的造型和反映;到什么样的程度,神话的结构才把自己和文化之间的区别消除。”

“野蛮人”的思维

P52 “列维-斯特劳斯创建的人类学非常深刻地探讨人类思维的‘编码’或创造结构的能力,以至于它的结论之一必定是,它探讨了以最基本的形式所遇到的人类思维的本质,而不管出现这种思维的是哪个特定社会。”

P53 “人类学为一下的观点敞开大门:即一切社会都按照那些决定着形式和功能的精神和心理的原则构造它们自己的现实,并且悄悄地把这些现实投射到任何可能真会有的现实世界。”说到底,原始人和开化的人的思维本质是相同的。

P54 “‘文明’的头脑旨在通过‘艺术’或‘哲学’来达到这种调和,而‘野蛮人’的头脑则企图通过神话来达到调和。”

3文学的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走马”

P69 “形式主义的要义是,艺术过程的生命力在于艺术‘技巧’是在行动中显示出来的。”

P72 “正是这种把文学看成是一种语言,一个自主的、内部连贯的、自我限制的、自我调节、自我证明的结构的观点,是形式主义批评具有活力的地方,并把它和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运动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欧洲的结构语言学

P73 “三种不同的语言研究:描写的、功能的、语符的,构成二十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分析的主要模式。”

罗曼·雅各布森

A·J·格雷马斯

《结构语言学》(1966)和《意义》(1970)

P79 格雷马斯把行为范围简化并重新调整为三组对立的“行动素”,以强调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不是个别的要素。

1.主体对客体2.送信者对受信者3.助手对敌手

P96 格雷马斯的研究目的“确立基本的情节‘形态变化表’,全面探索它们的组合潜能,换句话说,就是探索结构主义者所谓的叙述的组合,或生成故事的结构是如何构成的,亦即生成故事情节那种叙述能力,简言之,文学的语言。”

茨韦坦·托多罗夫

P96 “托多罗夫则强调人类共同的经验基础,认为它抽出特定语言的藩篱,最终不仅决定着一切语言,而且决定着一切指示系统”

P97 “托多罗夫区分出叙述的三个方面:语义方面(即内容);句法方面(各种结构单位的组合);语词方面(对具体的词和词组 使用,亦即“具体语词”,故事就是在其中叙述的);”

罗朗·巴尔特

1. 阐释性的代码

2. 语义素或能指代码(有关各种词的内涵的代码,利用的是由某些能指产生的暗示或“意义的闪现”)

3. 象征代码(p120 “这种代码是关于文本中以不同方式和用不同手段有规律地重复的可以辨认的‘集团’或结构。”)

4. 能确定行为结果的代码

5. 文化的代码(或“指称性”代码)p121 “这种代码表现为‘格言的’、集合的、无人称的和命令的语态,它是为确立‘公认的’知识或智慧这一目的服务的。”

4符号科学

P150 “书籍最终描绘或反映的,不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归为其他范畴的,亦即归为写作活动的形式和结构的世界:作为文本的世界。”

雅克·德里达提出要创立一门书面符号的“科学”,叫做语法学。《语法学》、《文字的差异》、《声音和现象》代表对写作的本质和地位进行重新估价这一问题的持久论争。

P151 “这种渴望认可并保证了这样的信念: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最终都被禁锢在一个‘有意义的’、完全不能分割的、生成现实世界的统一体中。”

可以把书写符号看做是它自己的本身具有内容和独一无二的特征的符号系统。

德里达,差异。P153 “差异是语言工作的原则:是我们已经涉及到的‘二元对立’的过程,或对语音的音位差异的感知。”“求异或者区别也就是延迟:去推迟,去拖延,在实体之间找出可以使一个实体特指另一个实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介入了制造结构的过程。”

P154 “书写的特征还在任何文本和任何单一的‘意义’之间造成永久的鸿沟。”

“这种关于书写和语言的观点把符号从过去认为它应该为‘现实’服务的那种屈从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如此看来,书写是自成一类的:它属于它自己,而不是某种高级的现实的产物。”

5结论:对旧“新批评”而言的新“新批评”?

“新”新批评

P161 “‘新’新批评声称回答了文学的本质:能指完全独立于所指,而无拘无束地和文本打交道,追求反应的一贯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客观性和真理性。……它使批评家参与到他所阅读的作品。通过阅读作品,批评家创造出作品的成品,他不再简单的是‘现成’产品的被动的消费者。”

P163“先前的结构主义者主要关心个别的文学现象,卡勒旨在确立文学“能力”的概念,这种“能力”能够生成我们大家公认为文学的那种大厦的全部要素。”

P165 “而这最终是结构主义批评应当追求的目标:‘把阅读文本作为一种对写作的探讨,对明确地表述世界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探讨’。正如维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怎样明确地表达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怎样达到我们所谓的现实。”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二):做个简要的resume

  1、 导言

  维柯:

  《新科学》。正确评价原始人:他生来就有“诗性的智慧”,指导他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且把这些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不是直接地对付世界,而是“诗意地”对付。诗性的智慧(能创造出神话)也就是结构主义的智慧。(捕捉到了事物间的关系,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只要满足这样的关系的都是同一种事物。)

  任何民族的历史都肇始于寓言。人们学会的最初的科学应该是神话学或者是对寓言的解释。

  真实-真实原则:人认识到时真实的与人为地造成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或“真实的”)只是因为它在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而上的真实)

  人在其自身心灵的映像中创造了各种社会和制度(这种不断地创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这些社会和制度(具有重复性)也创造了他。习俗和礼仪是强有力的洗脑机制,容易麻醉人。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

  皮亚杰:

  实体的排列组合:a)整体性:结构各部分互相依存,受一整套内在规律支配。一旦脱离这个结构,各部分本身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B)转换:具备转换的程序,不断整理加工出新材料。Eg.语言:把基本句子转化为形形色色的新话语。C) 自我调节:自我封闭,维护那套内在规律。与外界现实无关。Eg.“狗”这个字与现实中的狗无关。

  结构主义:

  对个别实体的完全客观的感觉是不可能的。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关系成了唯一能被观察到的东西。它成了现实本身的材料。

  事物的真正本质在于事物之间的那种关系。世界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者的目标是永恒的结构。心灵本身的永恒的结构:寻找一种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寻找使事物相关联并产生意义的组合方式)

  语言学和人类学最接近于心灵的永恒结构。

  2、 语言学和人类学

  索绪尔:

  否定关于主体的“实体的”观点,赞成一种“关系的”观点。

  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现的本质,但假如离开了言语提供的各种表现,语言便失去了自己的具体的存在。语言先于个人。

  基本的结构原则的特点是否定个别要素的“实际的”本质,并系统地把自己的形式或模式强加于要素。Eg.每个词的意义在于它本身的语音和其他词的语音差异中的结构感,但不是每一种可能的对比都被视作值得注意而由语言记录下来。“被承认”的层次叫做音位层次。音位原则是最基本的结构概念,“二元对立”概念是结构概念的基础。

  创造结构的活动是一种基本的、独特的人类的心灵活动。(对二元对立的辨认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印证了最初探讨的人类的“诗性的智慧”。

  符号的本质和符号间关系的本质也都可以看成是结构性的。

  能指和所指:序列性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武断随意性使词语保持不变。语言自我界定,因此完整无缺。语言是自我包容的“关系”结构的最高范例。语言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所指的划分是任意的,所以语言不是一套分类命名集)

  关系的两种向度:句段的(水平的、线性、历时性)和联想的(垂直的、通过自己未被选中来促进词的意义界定(否定地存在着,语言结构的封闭的自足和自我界定的性质产生的“对立”模式)、共时性)。强调共时性的重要,即语言当前的结构属性。

  美国的结构语言学——总是和人类学紧密相联(语言和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反映之并构成之,生活方式由其文化构成)

  北美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各种本地印第安语作共时性的记录。

  萨皮尔:两种音的语音差异只有当它和它所属的语言的音素结构相符时,它对操本地语者才有意义。而且,那种结构对操本地语者对自己语言的感觉有很大的“麻醉”作用。这种麻醉力还使我们难以形成或发出在其他语言中作为音位使用的语音(外国腔)

  列维斯特劳斯

  人类学家研究的是整个文化的语言;它的体系和它的一般规律:他通过言语的形形色色的变化来探究语言。

  基本原则:“诗性的智慧”激发了“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

  基本信念:人创造了他们自己,这一过程不那么自觉或主动。

  他的观念直接来自萨皮尔、沃尔夫,他认为语言构成文化现象的原型,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形式借以确立和固定的现象的原型。他关心的是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的内在本质与语言的内在本质是否相同。若是,对语言的分析就可用于分析整个文化了。

  方法:把由语言学家的音位概念的变更造成的他称为“音位学革命”的诸原则应用于非语言学的材料。(使社会不同方面保持相互间的对比关系,使他们的结构和语言的音位结构相类似)

  亲属关系

  神话

  列维最终关心的是到什么样的程度,神话的结构才证明真正是人的思维的造型和反映,神话的结构才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区别消除。

  每一种神话的单独各自的叙述,即神话的言语,都从神话的语言的基本结构中脱胎而出并从属于这个基本结构。(eg.小红帽的故事是语言,各个人讲述这个故事的版本是言语)原始神话的力量决不会手任何具体的讲述方法的影响,神话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情节,和描述它的语言优劣无关。

  关于神话的两个基本命题:神话的意义存在于那些孤立要素的组合方式中;神话的语言高于一般的语言水平。

  “野蛮人”的思维

  人类学关心的是无书写体系的、非文明化的和前工业或非工业这些类型的社会。

  口头传说是直接的和过去相联系的方式,现在我们依靠图书间接地的重构过去。书写使人们的接触范围扩大,但也使那些接触“不可信”,剥夺了人类身上最基本的东西(即人类发明图腾的能力,用其他类属来想象人和他的社会制度。不同种类的逻辑能力,“零敲碎打”。“原始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思想赖以对周围世界作出反应的手段。不是社会团体和自然物种之间的类比,而是社会团体和自然物种这一层次上反映出来的差异的类比。即结构主义者的主张:实体之间的“音位”关系比实体本身重要,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实体的本质。)野蛮人的思维可界定为类比的思维,将很多组对立用类比的方式联系起来,因为人们感到它们的差异都是类似的。

  人类“编码”或创造结构的能力(表现之一:图腾制度)是人类思维的本质。野蛮人的思维是典型的人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部分时间、地点和历史潜伏在所有人身上。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理性的人道主义使人们只知道以逻辑的方式对付自然,而不是以类别的方式和自然合作,所以使我们看不到那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缺乏概念性工具的逻辑。

  结构人类学和结构语言学都攻击“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认为一件语言艺术作品和它必定要“涉及”的“现实”或“自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对一”的对应。),这种人类学认为一切社会都按照那些决定着形式和功能的精神和心理的原则构造它们自己的现实,并且悄悄地把这些现实投射到任何可能真会有的现实世界。艺术在社会中是一种中介的塑造的力量,不是单纯地起反映或记录作用。

  3、 文学的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走马”(规则和“现实”无关,而和具体棋赛有关)

  早期形式主义学派以象征主义为基础,把形式视为有效的交流工具,形式是自主的,自我表达的,能够借助词外的韵律、联想和含蓄等手段“伸展”语言,使其超出规范的“日常的”意义范围。

  他们认为艺术是自主的:一项永恒的、自我决定的、持续不断的人类活动,它确保的只是在自身范围内、根据自身标准检验自身。

  把文学看成一种语言,一个自主的、内部连贯的、自我限制的、自我调节、自我证明的结构。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的形式可以由艺术的规律解释清楚。文学的活动范围主要涉及文学是“怎样”的,而不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亦即整个文学艺术的独特本质。文学性: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分析中重要的在于如何使用意象而不是意象的存在与否。

  诗歌的目的:“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形式主义学派最关心的问题):艺术客体是提高观众认识的革命的目标,使观众认识到,他们继承下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不是永恒的和“自然的”,而是历史的,人为的,因而也是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加以改变的。诗歌语言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语词在诗歌中不是能指而是所指。任何词语都不会只具有一种简单的意义。没有一个词汇真正是一个所指对象的唯一代表。诗歌使词的意义范围倍增。词的“诗的”用法使模棱两可性成为诗歌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个特征,使诗歌的结构作用从能值转到所指。

  抒情诗:以联想的,垂直的方式把“陌生化”过程作用于静态的对象和事物(这些对象和事物本是我们熟悉的,现在诗歌使其陌生化)。

  小说:句段的,水平的方式。因为小说内容本就是陌生的,它不会提供其他事先存在的具体材料来供陌生化的过程发挥作用。

  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情节和故事(强调文学的自我意识):故事是事件的基本延续,是素材。情节是小说形式的有机因素,它起着决定形式的作用。情节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的独特方式。

  普罗普:童话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音位”层次上的,即人物的功能和他们在情节中所起的作用。结论:童话的特征是“经常把同一的行动分配给各式各样的人物”。“功能的数目极小,而人物的数目极大。”二重性:表面千奇百怪&其实如出一辙。三十一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里。

  “陌生化”技巧的目的: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麻醉效力指词A一定与概念B想对应)。

  雅各布森:诗歌的功能在于指出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是不一致的。诗歌就是对普通语言的故意“破坏”。

  联系皮亚杰:我们不能把文学变革看作是对社会变革的反应或是社会变革的副产物,而应看作是文体和风格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封闭的序列的逐步展现,其动力则是内在的需求。

  新的“形式主义”的文学史:新的形式或文体起来反抗旧的形式或文体,不是作为它们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文学的永恒因素的重组、重聚。“陌生化”过程的一部分:当“陌生”的东西变为人们熟知的东西时,它就需要其他事物来取代。文学永远意识到自己,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重新聚合,文学定期给自己重新划定疆界。文学必须一贯显示“文学’感。(文学永葆青春的原则:规则性或曰约定俗成而不容置疑的结构“规则”的实施)

  欧洲的语言结构学

  布拉格学派(功能学派):雅各布森; 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叶姆斯列夫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方法:把语言看成最终是连贯统一的结构而不是孤立的实体的叠加这一中心概念,同承认和分析语言在社会中所完成的各种“功能”结合在一起。(认知或指称功能;表达或情感功能;意动或指令功能)语言的诗歌或美学功能:使表达行为凸现,完全背离“正规”用法。

  罗曼雅各布森

  极性概念和等值概念

  失语症的两种主要的(并且对立的)组合错乱(相似性错乱和邻近性错乱)和两种基本的修辞即隐喻和转喻密切相关。隐喻和转喻是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代表了语言的历时性模式和共时性模式的根本对立的本质)。信息是由垂直的运动和平面的运动结合而构成的。

  隐喻:以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式的带用词之间提出的相似性或类别为基础。(联想的,垂直的,对语言符号的选择)eg.汽车甲壳虫般地行驶

  转喻: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邻近的”代用词之间进行的接近的联想为基础。(横向组合的,平面的,对语言符号的组合)eg.白宫在考虑一项新政策

  语言的诗歌功能:它既吸取选择的方式也吸取组合的方式,以此来发展等值原则:“诗歌功能把等值原则从选择轴弹向组合轴。”由于诗歌增强了符号的明显性,加剧了符号和对象的基本对垒。(系统地破坏能指和所指、符号和对象之间的任何 “自然的”联系,符号与现实无关)

  构成任何言语的六个组成因素。(每一个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代码和接触手段。“意义”存在于全部交流行为中。任何语言都包含一些其本身没有精确意义的语法因素,这些语法因素的意义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这取决于这些因素是怎样被使用的,它们是在社么地方发生的。语言的本质决定了意义不是一个自由自在地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稳定不变的实体,因为传递过程中的六个因素不会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它们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总是在诸因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信息把六个因素中恰巧占统治地位的那个因素的功能特征占为己有。

  语言具有美学使用的独特本质,被视为“功能性的”并和整个人类交流相关联,所以它具有自我意识,首先关心的是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本质,而不是指出外在的某种“现实”。这种文艺观使形式和内容统一,作品不是信息的“容器”,而是内在的,自我生成的,自我调节并最终自我观照的整体,不需要参照在自己讲解之外的东西以证明自己的本质。(连接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桥梁)

  格雷马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意义问题所作的探讨。

  我们关于“意义”的基本概念,是通过我们所感到的基本的“语义素”或语义单位之间的对立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这些对立物的感觉构成了他所谓的“符号指示的基本结构”。四种最低层次上的“语义素”:A和B对立等于负A和负B对立。(实体的对立面和对实体的否定)这些二元对立面形成隐藏得很深的“行动素模式”的基础。单独的故事的表层结构就是从这种模式的结构中派生出来并发挥作用的。尽管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同的,但是“结构”分析表明,它们来自共同的“语法”或“阐述场景”(即深层结构)。从表面上看,阐述场景的结构是通过它自身的各种不同的行动素表现出来的,正如言语对语言的关系一样。(行动素具有音位的作用,在功能上起作用。行动素即一个个小主题或是事物的特征,如善恶,离合,斗争与调和等由一对对的对立或否定形成的小主题。)

  格雷马斯的目标在于阐明生成这些作品的“语法”本质。提出二元对立这一基本概念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概念模式,通过使用两个关系不是对立便是否定的行动素,叙述便体现在这一模式中。从一个行动素转到另一个行动素构成了叙述的本质。

  提出三种“行动素范畴”,即所有行动素都可以适合的三组二元对立,它们会产生出任何故事中的所有角色。把普罗普的七种行为规范简化为三组对立的“行动素”。这些行动素对立的范畴代表了某种“音位”层次的分析,还需要“句法“层次的分析(对这些因素如何组合起来形成各种叙述的方式作出解释):普罗普的三十一种功能(句法层次)还可简化。

  结构主义基本义务:把任何表面是静态的独立的概念或因素组合到二元对立之中的义务。

  茨韦坦托多罗夫

  与格雷马斯一样,认为在深层次上存在一种叙述的“语法”,但格雷马斯注重语义,他注重句法(不涉及内容)。托多罗夫区分出叙述的三方面:语义(即内容);句法(即各种结构单位的组合);语词(对具体词和词组的使用)。

  不仅一切语言,而且一切指示系统都具有同一种语法,因为它和世界本身的结构相同。

  语言是人类首要的指示系统,它的“语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是任何其他系统的“模型”。文学是语言直接产生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语言的作品,它们的媒介就是它们的信息。形式就是内容。

  结构的两个基本单位:陈述和序列。人物(名词)+特征(形容词)or+行动(动词)=陈述。陈述是句法的基本要素,序列是可以构成完整而独立的故事的各种有关陈述的汇集或排列。(陈述的集合=序列,陈述起句子的功能,序列起段落的功能)

  一切作品都是受其他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这个世界就以自己的言语作为语言而存在着。文学允许言语修正语言。每一部新小说都是得到修改的小说观念。理论上的体裁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写作这一事实中产生的体裁,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的,互相影响的。体裁的定义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幻想体裁

  卡勒:体裁的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使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原意来阅读。

  体裁从本质上讲是受文化限制的、“相对的”现象。

  罗兰巴特

  我们修改和重新构造所给予的东西。(创新源于传承。)

  《写作零度》 : 探讨十七世纪中叶以全国规模确立的古典的法国写作风格:这种风格的实践者反复灌输这种风格必不可免的观念,认为这种写作方式是唯一正确合理的。巴特认为这一过程是资产阶级剥夺别人财产的独特行为。资产阶级的写作不是天真无邪的,它以自己的形象塑造现实,传播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写作和意识形态有关。无风格或无色彩的写作方式不存在。零度=无。

  巴特的文学观:

  任何文本都不是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一种多样性。(托多罗夫称此为文本独一无二的特征。)把多元性和模糊性看作是文学的美德而不是文学的罪恶,在意义之间故意制造紧张,这可以揭示出许多关于语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把我们带向他的作品之外,而是为了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写作活动本身。作家献给我们的是作品,作为他们的艺术;不是作为载体,而是作为目的本身。

  从阅读行为方面,巴特将文学分类:作家的文学(让读者自由发挥,能值并不指向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所指)和读者的文学(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确定、清晰的)

  《文本的快乐》:描述了阅读作者的文本包括的两种快乐:快乐和极乐。快乐的文本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极乐的文本把一种失落感强加于人,文化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被切断,读者对这种文本会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S/Z》 : 用五种代码分析“读者的文本”。想要瓦解一切“标准化”的力量(能指对应唯一确定的所指)。

  《S/Z》的中心主题:关系本身就在产生意义,而不是它所指的在它之外的任何现实世界产生意义。意义从符号的相互影响中产生,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不是一种“事实”而是关于事实的符号,我们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不停地给这些符号编码和解码。

  4、 符号科学

  符号学的疆界和结构主义相接壤,两者都应被囊括在第三个容量很大的学科——交流内。

  皮尔士:根据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不同关系提出复杂的符号分类法。

  罗兰巴特:第一级系统(外延)中具有符号地位的东西在第二系统(内涵)中变成了纯粹的能指。

  全部五种感官都可以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即作为符号的制造者或接受者。雅各布森: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空间力量)和听觉(时间力量)为基础。

  在语言的美学使用中,能指表现出高度的“多元性”,即高度的模糊性。埃科:美学的信息是作为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的不中断的“多级”指示系统而发生作用的,它的外延不断地变成内涵,永无止境。所以,我们不会完成美学信息的“最终的”解码或“阅读”。

  文本间性:任何“文本”都不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它将卷入她所谓的所有作品的“文本互相作用性”。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三):笔记梳理

  

一、 导言

1、维柯

新科学:

相对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而言的人类社会科学。维柯认为,原始人类天生具有“诗性的智慧” (poetic wisdom诗性思维),能够以人化的形式(象征、神话等)对现实世界作出反应,在构建社会的时候也同时构建了自身。“人类自身恰恰是由创造那些制度的过程创造出来的。人类不会什么先决条件,而是制度建立过程的结果、效果、产物。”“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地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称为‘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重复的、持续不断的。P5

精神语言:

维柯认为“在人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言,它毫无例外地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的实质,而且以形形色色不同的变化来表现这种实质,一如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形形色色不同的方面一样”。P6这种精神语言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不仅是形成结构的能力,也是使人的本性服从于结构要求的能力。

2、皮亚杰

什么是结构?

“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这些排列组合体现这些基本概念:(a)整体性概念,(b)转换概念(c)自我调节概念。因此,结构是封闭的和“运动的”。

3、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P9“任何感觉者的感觉方式都可以表明是包含了一种固有的偏见,它极大地影响着感觉到的东西。因此,对个别实体的完全客观的感觉是不可能的:任何观察者必定从他的观察中创造出某种东西。”p8

二、 语言学和人类学

1、 索绪尔

从历时研究转向共时研究:

(1) 把语言当成一个‘’统一”、自足的系统来研究

(2) Language:抽象语言系统,类比于象棋的抽象规则;speech:具体情境中的话语,比作具体情境下的象棋游戏。

(3) 语言要素的意义不来于其本身的独特性质,而是来源于与其他要素的差异或对立,比如,cat指的是猫,正是因为它不是其他(dog,can)。但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有意义,只有被结构系统承认的差异才有意义:lower的英式读音和美式读音不同,但意义相同;而tin和Kin的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符号系统:

(1) 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一棵树的概念(即所指)和由词‘树’(即能指)形成的音响-形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一个语言符号,而一种语言正是由这些符号构成的: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p16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树”这个音响——形象并不必然指向“树”这一概念。

(2) 水平关系/句段(syntagmatic)关系:“我吃了一个冰淇淋”;垂直关系/联想(associative)关系:吃——买——丢;冰淇淋——土豆泥——刨冰

核心观点:

语言结构是“封闭”自足和自我界定的,语言研究要转向语言结构本身,而不时使它们转向自身以外的“现实的”世界。符号或语言的意义不是来源于符号本身,而是它在符号系统中的位置,符号系统就是一个符号组成的差异性结构关系网。

2、 美国的结构语言学

文化是一套编码:

“文化的‘形态’,或称一个社团的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由那种文化的语言所决定的,或者显然由该文化的语言以同样的方式‘结构’而成的。”p23人“使用自己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其他规范的行为来整理他所经验到的现实——只有当现实以他的代码形式呈现于他面前时他才能真正把握它。”p24这并不是说现实本身是相对的,而是说人们由于编码方式或体系不同而观察到的是现实的不同方面。“构成文化的整个社会领域或许事实上也表现了一种按照语言的模式进行‘编码’的活动。”

【这里涉及到的是Representation的问题:“我”——符号系统(绘画、视觉、语言、摄影)——世界。我们都通过某种媒介——符号系统——来再现世界,那么对符号系统本身的研究就变得很重要。】

3、 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语言、文化制度都是“同一的无意识的结构”的产物:

原始人的“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诗性思维)激发了它们对世界反应,以及它们对神话、祭祀、舞蹈等文化活动的创造,只是这一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存在于语言学中的结构同样存在于人类其他的文化活动之中——亲属关系、社会制度、神话等。列维斯特劳斯指出“这些制度或‘结构’,可能和它们之中的社会的语言结构相类似。因为,‘相同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交流系统,即亲属关系和语言’,其实可能就是由‘同一的无意识的结构’产生的。”“决定现象的本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任何固有的方面。”p27

神话:

人类学家关心的是社会生活或语言建之其上的“无意识的基础”(结构),“简言之,他研究的是整个文化的语言;它的体系和它的一般规律:他通过言语的形形色色的变化来探究文化的语言。”p33那么神话的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或人类思维的结构呢?

“野蛮人”的思维:

“零敲碎打”的思维:“指的是所谓‘原始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思想赖以对周围世界作出反应的手段。”这种思维是一种多重意识的思维,蕴含的是一种“具体科学”逻辑,。比如图腾文化

“野蛮人”的思维和当代“开化”的人的思维具有本质性的相同——描述世界及其构造的过程:“我”——神话/现代艺术——世界。而“艺术在社会中是一种中介的塑造的力量,而不是单纯地起反映或记录作用。”p54

抑制时间的机器——野蛮人的神话、图腾等/文明人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野蛮人”和“现代人”面对持续前进的时间都存在“凝固”时间的愿望。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对“连续时间”和“凝固时间”的对立的调解:“和我们认为时间是有顺序的、连续不断地流失的观念相反,需要确立一种停滞的‘中断的’时间的瞬间感,这种时间的瞬间既在时间‘之中’又在时间‘之外’。”p54“野蛮人希望以图腾方式调和时间的持续前进运动和‘停顿的’、‘凝固的’或‘无时间’的瞬间对立。”

三、 文学的结构

1、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走马”(THE KNIGHT’S MOVE)

文学的结构、文学性

形式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对“文学生产规律”的研究,也就是对文学的结构、文学性的研究。文学性,“指的是使特定作品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是文学的结构,对文学特有的本质的辨认、分离和客观描述以及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某些‘音位’的技法,而不是关注作品的‘语音’内容,作品的‘信息’,‘来源’、‘历史’,或者作品的社会学、传记学、心理学的方面。他们认为,艺术是自主的:一项永恒的、自我决定的、持续不断的人类活动,它确保的只是在自身范围内,根据自身标准检验自身。”p60简而言之,关注的是文学的使文学成为文学的形式,而非内容。

陌生化(verfremdung):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p61文学语言就是对日常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通过一些手法和技巧使得日常语言变得具有“文学性”;“诗歌就是对普通语言的故意‘破坏’:它是‘对普通言语的‘有组织的’侵害’。”p71“根据这个概念,艺术客体是提高观众认识的革命的目标,使观众认识到,他们继承下来的制度和社会模式不是永恒的和‘自然的’,而是历史的,人为的,因而意识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加以改变。”p62

陌生化也揭示了文学形式、风格的不断更新。

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语词在诗歌中具有的地位不只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是自主的、具体的实体。用索绪尔的话来说,它们不再是‘能指’而成为‘所指’,正是诗歌的‘陌生化’的技法诸如节奏、韵脚、格律等,才使这种结构变化得以实现。”p63语言的“诗歌的”用法不会与它的意义向分离,而是诗歌使词的意义范围倍增。“词的‘诗的’用法使模棱两可性成为诗歌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个特征,使诗歌的结构作用从能指转到所指。”p63

“对任何诗歌来说,重要的不是诗人或读者对待现实的态度,而是诗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当这语言被成功地表达时,它就把读者‘唤醒’,使他看到语言的结构,并由此看到他的新‘世界’的结构。”p70

小说的陌生化叙事

诗歌是联想的“垂直的”结构,而小说叙事是横向组合、“水平的”结构。

“‘故事’不过是事件的基本延续,是艺术家所遇到的素材。情节则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的独特方式。”p65

关键点:

形式主义流派的主张是一场“批评的革命”,将对艺术作品内容的关注,转移到了使艺术之成为艺术的形式技巧上来。“因为它要‘中止艺术作品是模仿(即占有内容)的常识性看法’,而代之以形式主宰一切的观念。因此,文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文学的:它是自足的实体,而不是我们借以感知其他实体的‘窗口’。内容时文学形式的功能,不是和形式分离的什么东西,确实,作品只是似乎具有内容,其实它‘说的只是自己如何产生,如何构成的事情’。”p66

“在任何时代界定文学的东西是文学的结构的作用:它和那个时代的非文学作品的‘对立’。”p72

那么,被“陌生化”的原始素材来自哪里呢?童话(fairy tale)——任何叙事的重要原型,它们的结构具有同质性。

2、欧洲的结构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功能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

语言的功能:

认知或指称功能(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或情感的功能(表明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意动或指令性功能(用语言来影响它所述及的人);交际功能;元语言功能;诗歌或美学的功能(表现在话语形式中,而不只是表现在单独的词的‘意义’和‘内容’中)

3、罗曼·雅各布森

极性概念和等值概念(polarities and equivalence)

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修辞都是等值的,“组合的过程表现在邻近性中,它的方式因而是转喻的。选择过程表现在相似性中,它的方式因而是隐喻的。因此可以说,隐喻和转喻的对立其实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它的直接的,并存的,‘垂直的’关系)和历时性模式(它的序列的、相继的、线性发展的关系)的根本对立的本质。”p77

语言的诗歌功能:“它既吸取选择的方式也吸取组合的方式,以此来发展等值原则:‘诗歌功能把等值原则从选择轴弹向组合轴’。”

“在诗歌里,隐喻模式试图得到凸显,而在散文中,转喻模式试图得到凸显。”

语言学在探讨诗歌的功能时,不能局限在诗歌的范围。诗歌的功能不是语言艺术的唯一功能,只有当诗歌的功能在语言艺术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时,诗歌才会产生,诗歌性才能凸显。

语言的“转换”特征:语言的六要素和六种功能

语境 指称的

信息 诗歌的

说话者——————————受话者 情感的 ——————————意动的

接触 交际的

代码 元语言的

“‘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代码和接触手段。”也就是说,“意义不是一个自由自在地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稳定不变的实体”。“传递的过程中的六种因素永远不会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某个因素会占据支配地位,交流活动因此会有所倾向。因此,“信息的性质最终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信息把六个因素中恰巧占统治地位的那个因素的功能特征占为己有。”p85当“交流倾向于信息本身,那么可以说诗歌的或美学的功能就占据支配地位。”

欧洲结构主义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艺术观旨在使形式和内容再度统一起来,它不把作品看成是信息的‘容器’,而是看成内在的,自我生成的,自我调节并最终自我观照的整体,不需要参照在自己疆界之外的东西以证明自己的本质。”p87

4、 A· J· 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对叙述、小说问题的解答)

叙述和行动素

各种各样的故事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同的,但实际上来自共同的“语法”和“阐述场景”(énoncé-spectacle)。“叙述的深层结构在超出故事表面内容结构的层次上,生成和界定它的行动素。”p90

叙述体现在行动素的二元对立这一基本概念模式中,“从表面上上,行动苏的那种关系因此会生成诸如分离和结合、独立和统一、斗争和调和等基本行动。这种从一方转向另一方的运动,包括在某种实体(性质、对象)的表面,从一个行动素转到另一个行动素,构成了叙述的本质。”p91

格雷马斯提出了三种“行动素范畴”,即所有行动素都可以适合的三组二元对立,它们会产生出任何故事中的所有角色:1、主体对客体;2、送信者对受信者;3、助手对敌手

格雷马斯在普罗普的基础之上:“确立基本的情节‘形态变化表’,全面探索它们的组合潜能,换句话说,就是探索结构主义者所谓的叙述的组合,或生成故事的结构是如何构成的,亦即生成故事情节那种叙述能力,简言之,文学的语言。”p96

5、 茨韦坦·托多罗夫

“不仅一切语言,而且一切指示系统都具有同一种语法。这语法之所以带有普遍性,不仅因为它决定着世上一切语言,而且因为它和世界本身的结构是相同的。”

6、 罗朗·巴尔特(罗兰·巴特)

零度写作

“任何人都不可能说他可以获得关于一个‘现实的’永存的世界的不可编码的、‘纯粹的’或客观的经验。”P108

“写作即风格,‘纯洁的写作’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写作绝不是交通工具,它不是一条只供说话的动机通过的康庄大道’。”写作就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写作‘方式’。当一种风格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写作风格时,这一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的介入。“资产阶级的写作不是天真无邪的、它并不简单地反映现实。”巴尔特认为,写作风格的合理化过程是“资产阶级剥削被人财产的独特行为,是一个庞大计划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个计划,资产阶级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将悄悄地披上自然性、正义性、普遍性和必不可免的外衣。”p109

文学具有本质上的二重性,在提供意义的同时、将所指的“标签”(指向的意识形态)贴在自己身上。

Écrvain(作家)和作者(scripteur、écrivant)

Écrvain(作家)是真正的作家,他的写作活动是不及物的,“他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带领我们‘穿过’他的作品来到另一个世界,而在于生产‘写作’。”写作即目的本身。

作者的写作活动是及物的,通过文字引向其他东西,“以及物的方式为了一种隐秘的目的而写作,并想要我们从他们的作品走到作品之外的世界中去”。写作成为了一种手段或工具。

作家的文学和读者的文学

作家的文学要求读者自觉地阅读,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阅读的相互关系,参与到文本的意义阐释与建构之中。读者的文学,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的“屈从”,是文学的被动消费者,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清晰的。作者的文本要求我们观察语言本身的本质,读者的文本要求我们通过它观察预先规定的世界。

核心论点:

罗兰·巴特反对文本中能指和所指之间那种预设的“纯然”关系,也就是反对把语言或文学当作作者的一种工具,当作作者注入意义的载体。进一步实际上反对的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认为人类是(应当是)单独的实体,每一个实体都好像是被个性的不可侵犯的领域所包围。这种观点支持了“作者的个性”和“作者的独创性”这样的观念。

罗兰巴特反对能指和所指之间所预设的“纯然”关系,“这就使他最后反对‘个人化’的资产阶级秩序,因为这种秩序就建立在那种肯定关系的观点上。这种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构筑自己的‘现实’,同时也发现本身从政治和经济上的维护和工具这个基础。这种社会秩序的文学界(它的批评家)和文学界的‘原材料’(它的文本)都是折翼过程的重要工具。”“文本并没有精确地描绘出一个‘真实’世界的准确图景;其次表明,对文本做出一种解释从而撕去那层帷幕,揭示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并非天真无邪的常规,并使我们感到现实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可以自由地塑造和重新塑造现实,这些都是可能的。”p124

四、符号科学

巴特的二级符号系统: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后感(四):为我打开研究生学术之门的一本书。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l 维柯:

人创造神话、社会制度,实际上他创造他所感知到的整个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创造了他自己。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的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将其称为“结构”。

各种制度的本质不过是它们在特定的时代以特定的面貌出现而已。只要特定的时间和面貌如此这般,出现的社会制度就一定会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

“诸民族的世界”一旦由人构造出来,就证明自身是一股潜在的持续构造的力量:它的习俗和礼仪是强有力的洗脑机制,人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上就得习惯于并且不得不默认这些东西,尽管人类仍把这种世界看作非艺术的、“自然的”世界。

维柯的著作是现代人最早做出的尝试之一:它试图消除这种永恒的结构过程对人的心灵的麻醉作用。他认为: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

l 皮亚杰

皮亚杰观察到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中的结构,体现下列基本概念:

(a) 整体性概念

整体性指的是内在的连贯性,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这些规律在结构之内赋予各组成部分的属性,要比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

(b) 转换概念

结构并非静态,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者,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还起到构成作用。因此,结构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的整理加工新的材料。(语言作为人的基本结构,能够把各种各样的基本句子转换为形形色色的新话语,同时又把这些话语保留在它的特定的结构之中)

(c) 自我调节概念

结构是自我调节的,为了有效的进行转化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各种转换旨在维护和赞同使它们得以产生的那些内在规律,并且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不使它和其他系统接触。(语言不是通过参照“现实”的模式来构词的,而是根据自己内部的、自足的规则来构词的。“dog”这个词是在英语的结构中存在并起作用的,和任何四条腿、汪汪叫的牲畜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这个词的功能来自它作为名词的内在结构的地位,而不是来自它所指的作为动物的那个对象的现实地位。结构正是以这种范式独特地处于“封闭”状态的。)

l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极为关注。世界并不是由独立存在的客体组成,这些客体的具体特征可以清晰的、单独地察觉到,其本质也可以予以分门别类。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的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原则:世界是由各种关系组成,而不是由事物构成。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

在所有艺术中,使用词语的艺术和人的本质赖以区别人之为人的那方面,关系最为密切,那就是语言。

l 语言学和人类学

l 索绪尔

研究语言不仅应该根据语言的个别部分,不仅应该历时地(横向)进行研究,还应该根据语言个别部分之间的关系共时地(纵向)进行研究,这就是说,要根据语言当时的适当性。

语言展示的两种基本形态: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language)是我们在英语里所说的抽象语言系统,“言语”是具体的日常情境中由说这种语言的人所发出的我们称为言语(speech)的话语之间的区别。(例如“象棋的规则”和“象棋”,前者是高于并超越每一局单独的棋赛而存在,单也只是在每一盘比赛中的各棋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取得具体的形式。语言也是一样,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现的本质,但,如果离开了言语提供的各种表现,它便失去了自己的具体的存在。)

人类的天性不在于口头言语,而在于构造语言(不同的符号与不同的概念相符合的系统)的天赋。语言既是言语天赋的社会产物,又是一整套必不可少的常规。因此,言语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峰,语言则是支撑它的冰山,并由它暗示出来,语言既存在于说话者,也存在于听话者,但它从来不露面。

要素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而完全从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中获得意义。

语音:人的声音造成的要素

音位层次 :???有待了解。

音位:音位层次上出现的要素。

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特性可以根据符号的“概念”(所指)和“音响—形象”(能指)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来确定。因此,一棵树的概念(所指)和由词“树”形成的音响—形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一个语言符号。

语言是自我界定的,因此,语言是完整无缺的。它是能“转换”的过程,即自身能产生新的方面(新的句子)以对新的经验作出反应。它又是自我调节的。它之所以具有这些能力,正是因为它不允许个别地、单方面地求助于自身之外的“现实”,最后,它组成自己的现实。

索绪尔说:“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于另外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致的”。

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建立在各种关系之上”,这些关系的两种向度尤为重要,索绪尔把它们称之为语言符号的句段的或水平的关系和同时存在的联想的或垂直的关系。语言的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因此,每一个词和在它之前以及在它之后的其他词都有一种线性的或“水平的”关系,它用来“意指”各种事物的大部分功能是从这种排列模式中派生出来的。

例如:“男孩踢了一下女孩。”

这个句子里,其意义随着每一个词连接着前一个词出现而“展现出来”,直到最后一个词就位,意义才算完整。这就形成了语言的横组合段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历时性”方面,因为它对时间的流逝作出承诺。(最后一句没看懂)

在语言中每个词还和这时尚未出现而能够出现的其他的词有关系。一个词和它从中被挑选出来的那些词有着“公式化”的联系。作为“构成每一个说话者语言的内在库存部分”的那些词(可以是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或语法功能相同的词),通过自己未被选中来促进词的意义界定。某些词的空缺可以部分地创造出并且必然会筛选和提炼那些现存的词的意义。例句中“踢”的部分意义的获得,是由于随着此句中各个词的全部关系的展现,最后说明这个词不是“吻”或“杀死”。我们可以把这戏关系看作是在“垂直的”平面上,以区别于处在水平的、句段面上的同时在起作用、但又很独特的关系。它们构成词的联想的方面,并与整个语言结构显然形成“共时性”关系的一部分。

任何语言“要素”的价值最终并且完全是由它的总的环境所决定的:如果不首先考虑词的周围环境,我们甚至没法确定表示“太阳”的这个词的价值,有些语言中,讲“坐在太阳里”是不可能的。

一种语言所表达的种种概念似乎也是由它的结构所界定和决定的。

符号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而起作用的。

语言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实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l 列维·斯特劳斯

思想基本原则:能创造出神话的“诗的智慧”激发了所谓“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

列维·斯特劳斯的最终目的是要创立“关于人的普遍科学”,而且他的基本信念是“人创造了他们自己,就象他们创造了家畜的种类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前一过程不那么自觉或主动”。

他和维柯把语言看成是“人的科学”的主要方面。

列维·斯特劳斯的三种系统:亲属关系、神话、“野蛮人”的思维的本质

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表明了整个家庭关系的性质。

决定现象的本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任何固有的方面。

一个男人必须从另一个男人获得女人,那一个男人不是把女儿便是把姊妹给他。

亲属关系的系统并不存在于个人之间那种血缘或同宗的客观联系,它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它是各种表现的武断随意的系统,不是一种真实情况的自发的发展。

亲属关系制度、婚姻规则、血缘团体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它的功能是借助盘根错节的学员和姻亲关系,来保证社会团体的永久存在。

“野蛮人”的思维

借助书本,我们是图了解这些书的作者。我们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介和我们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人进行交往。这无疑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接触范围,但同时又使那些接触显得多少有点“不可信”。这已经成了市民和政府当局之间的典型关系。

我们可以把结构主义的影响看作像X射线那样,它透过表面上独立存在的具体客体,透过“以要素为中心的”(或“语音的”)世界,来探究“关系的”(或“音位的”)世界。

l 文学的结构

陌生化效果:

诗歌艺术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我们很自然的就不再看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它的独特性质视而不见。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如此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的损坏”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

任何词语都不会只具有一种“简单的”意义。A的意义不仅仅是A1、A2、A3等,因为A具有产生意义的较大能力,这能力来自它特定的上下文或用法。没有一个词会真正是一个所指对象的唯一代表。

诗歌使词的意义范围倍增。

l 什克罗夫斯基:

他把情节和故事做了区分。故事不过是事件的基本延续,是艺术家所遇到的素材,情节则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的独特方式。

l 普洛普:

在童话中,最重要和起统一作用的因素不是在准“语音”(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的层次上,而是在“音位的”(人物的功能、她们在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层次上。童话的特征是“经常把同一的行动分配给各式各样的人物”,这就有可能根据剧中人各种不同的功能来分析童话。尽管表面看去,各种细节纵横交错,其实是“功能的数目极小,人物的数目极大”。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陌生化的主要目的: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

雅格布森认为诗人的工作是组织那种麻醉剂起作用:“诗歌的功能在于指出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是不一致的。”对任何诗歌来说,重要的不是诗人或读者对待现实的态度,而是诗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当这语言被成功的表达时,它就把读者“唤醒”,使他看到语言的结构,并由此看到他的新“世界”的结构。

l 罗曼·雅格布森

两种语言学概念:极性概念和等值概念。

根据失语症这种语言错乱现象,观察出:两种主要的(并且对立的)组合错乱(“相似性错乱”和“邻近性错乱”)竟然和两种基本修辞即隐喻和转喻紧密相关。

两种修辞都是等值的,因为它们都独特的提出一个与己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同形成修辞主体的实体相比,具有同等的地位。因此,在隐喻“汽车甲壳虫般地行驶”中,甲壳虫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等值”;在转喻性的短语“白宫在考虑一项新政策”中,特定的建筑和美国总统是“等值”的。

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汽车的运动)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甲壳虫的运动)之间提出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总统)和它的邻近性代用词(总统生活的地方)之间进行的接近的(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索绪尔认为,隐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而转喻从本质上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语言的“平面的”关系。

隐喻和转喻是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它们为语言符号得以形成的选择和组合这一双重过程打下坚固的基础:“特定的话语(信息)是从所有的组成因素(代码)的库存中选择出来的各种组成因素(句子、词、音位等等)的组合。”这种信息是由“平面的”运动和“垂直的”运动的结合而构成的。“平面的”运动把词语组合在一起,“垂直”运动则从语言现有的库存或“内部储藏室”中选择具体的词。组合的(或句段的)过程表现在邻近性(把一个词置于另一个词的旁边)中,它的方式因而是转喻的;选择的(或联想的)过程表现在相似性(一个词或概念和另外的词或概念相似)中,它的方式因而是隐喻的。因此可以说,隐喻和转喻的对立其实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它的直接的,并存的,垂直的关系)和历时性模式(它的序列的,相继的,线性发展的关系)的根本对立的本质。

人类语言的两种基本向度:

组合的/句段的

邻近性

转喻

选择的/联想的

相似性

隐喻

隐喻和转喻都可以再细分为其他修辞,但两种模式的区别是基本的,因为它是语言本身的基本模式的产物:它表明语言是怎样工作的。

在诗歌中,隐喻凸显,在散文中,转喻凸显。

构成任何言语的六个组成因素:

任何交流都是由说话者所引起的信息构成的,它的终点是受话者。但这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信息需要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接触,接触可以是口头的、视觉的、电子的或其他形式。接触必须以代码作为形式:言语、数字、书写、音响构成物等等。信息都必须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都能理解的语境,因为语境使信息“具有意义”,正如现在我们进行讨论的语境使单独的词句变得有意义。

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代码和接触手段。简言之,“意义”存在于全部交流行为中,由于任何语言都包含一些其本身没有精确意义的语法因素,并由于这些语法因素而对它们的语境十分敏感,这种情况显得十分突出。这就是说,这些语法因素的意义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这取决于这些因素是怎样被使用的,它们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意义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实体,因为传递过程中的六种因素不会绝对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它们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总是在诸因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交流过程中六个因素中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功能作用。信息的性质最终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信息把六个因素中恰巧占统治地位的那个因素的功能特征占为己有。

l 格雷马斯

语音的功能既是由真实的语音,也是由人们从音位的角度感受到的“对立的”东西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关于“意义”的基本概念,是通过我们所感到的基本的“语义素”或语义单位之间的对立呈现出来的,例如“黑暗”是由我们对这个词的对立面的“光明”的感觉所界定的。

l 茨韦坦·托多罗夫

叙述的三种范围或“方面”:语义方面(即内容)、句法方面(各种结构单位的组合)、语词方面(对具体的词和词组的使用,亦即“具体语词”,故事就是在其中叙述的)。

结构的两个基本单位:陈述和序列。

陈述是句法的基本要素,包含作为陈述的基本单位的“不可简化的”行为:例如甲爱上乙。

序列是可以构成完整而独立的故事的各种有关陈述的汇集或排列。一个故事可以包含许多序列,至少必须包含一个序列。

l 罗朗·巴尔特

文学分为两大类:1、作家的文学:要求我们自觉地阅读它,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阅读的相互关系,因而也给予我们以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2、读者的文学: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以屈从的态度去阅读。

阅读作者的文本可以得到两种快乐:快乐和极乐。快乐似乎来自更直接的阅读过程,而极乐则来自中止或打断的感觉:“外衣裂开的地方难道不是身体最能引起性感的部分吗?”快乐是读者的文本强加给素材的那种公开的语言秩序所固有的,极乐则来自作者的文本,或者在读者的文本的高潮时刻发生,在那种秩序中止时,就会出现极乐。

l 符号科学

符号学表明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由什么规律支配。语言学是符号学这门总科学的一部分,符号学所发现的规律可以应用于语言学。

符号学的疆界(如果有的话)和结构主义接壤:两个学科的兴趣基本上是相同的。长远的看,两者都应被囊括在第三个容量很大的学科内:交流。

符号学所发现的事支配任何社会实践的规律,如人们所喜欢说的,影响任何社会实践的主要强制力在于,它具有指示能力,即它是像语言那样表述的。例如,没有一个人只是说话。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了通过手势、姿势、服饰、发式、香味、口音、社会背景等这样的“语言”来完成信息传达,甚至还利用语言的实际含义来达到多种目的。甚至当我们不对别人说话或别人不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来自其他“语言”的信息也争先恐后地涌向我们:号角齐鸣、灯光闪烁、法律限制、广告宣传、香味或臭气、可口或令人厌恶的滋味……这表明,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萨皮尔: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交流。

皮尔士眼中的符号关系(符号和对象/能指和所指的三种关系模式):图像、标志和象征。

(1)在图像中,符号和对象的关系,或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性质的共同性”:由符号现实的关于图像的一种一致性或“适合性”被接受者所承认。(图表或绘画和其主题具有图像的关系,因为它和主题想象:它以图像模式成为其主题这个所指的能指)

(2)在标志中,关系时具体的,现实的,通常是前因后果关系。能指对其所指的关系是以标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敲门是某人到来的标志)

(3)就象征而言,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武断任意的,它需要解释者的创造指示关系这种积极配合。

这种方式的符号的重要而系统化的现象发生在语言中。我可以指着或看着一片树叶,说这是树的标志,也可以说我的关于树的图画或图表是树的图像,但是如果我说出“树”这个词,它就是树的象征,因为在这个能指中,没有固定的,必然的“像树一样的性质”,它和现实的树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武断的、强加的,唯一支撑这种关系的是它在其中出现的那种语言结构,而不是它特指哪一个外在的经验领域。

这三者共同存在于一个分成等级的形式之中,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支配着另外两个。我们可以有各种象征的图像、图像的象征等等,而符号的占支配地位的方式的本质最终取决于它的语境(例如电影中使用汽车喇叭表示宽慰、安全,而不是危险、灾难等)。因此,按照认识论来说,交通信号可以说是把标志(指出一种情境,要求立即作出具有因果关系的行动)和象征(在我们社会,红色代表危险/停下,绿色则相反,这些关系为武断随意的颜色作为象征在交通信号系统中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结合起来。

一束玫瑰,我们可以用它来表示激情,这样,一束玫瑰花就是能指,激情就是所指。两者的关系产生了第三个术语,这束玫瑰就成了一个符号。作为符号,这束玫瑰不同于作为能指的那束玫瑰。作为能指,一束玫瑰是空洞无物的,作为符号,它是充实的。使其充实的是我自己的意图和社会的常规及渠道的本质之间的结合,这种常规和渠道为使我达到目的而提供了一系列手段。

符号可以由身体有机地产生,也可以借助身体在技术上的延伸,工具化的产生。语言是最纯粹的有机的符号系统。它的每一方面都可以指示,而且它完全是借助身体产生出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