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雀的遗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摘抄

2021-04-10 03: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摘抄

  《孔雀的遗书》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一):人性的黑暗和可怕,借助于战争的魔力散发出来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性后果是一种痛的记忆,因为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生死离别,更严重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刺激,那些受影响的人即使活着,也像是没有灵魂一样,那种心理寄托在某个人或者事的状态,其实是非常悲哀并且令人惋惜的,只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没有办法改变罢了。

看完日本著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孔雀的遗书》,内心有一些难以言明的感触。人们究竟如何看待自己面对一生的态度?那些心中的追求和执念,到底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够让身心彻底的释放自己?难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偏执的走到极致才算是不负此生?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不免有些低沉,其实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但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执念没有了,心气也就随之飘散了吧。

阔别十三年,回到日本的日英混血女性罗丝回到了日本,认识了同行的日本青年中垣和从美国归日的蓝珀尔夫人。罗丝来到日本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查明二十多年前母亲被大火烧死的真相,以及埋藏在战时(二战)中的秘密。她的父亲对此沉默不语,这更加深了她的疑虑,在中垣的帮助下,罗丝开始了在日本的旅程。

没想到的是,刚刚落脚的第二天,同一座公寓中的隔壁邻居就被杀死在了房间内,这种极其夸张的进展让罗丝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好在中垣一直坚定的陪伴在她身边。在接触了很多当年与她母亲相熟识的人以后,她脑海中的母亲形象截然变成了两种极端,一种被崇拜至极,另外一种则是尖锐偏激,一时之间,罗丝失去了判断力。但随着调查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扑面而来,战争、间谍、恋人、谋杀、火灾…事件逐渐的扑朔迷离起来。

依然是陈舜臣擅长的推理+历史相结合的小说模式,《孔雀的遗书》的着眼点在于战争的经历给爱情、给人生、给人性带来的种种考验,但也正是由于战争,一切都不一样了。人性的黑暗和可怕,借助于战争的魔力散发出来,那种不真实感非常可怕,但人们往往麻木,以至于最终造成悲剧。

本书的剧情跟着罗丝的视线一步步的深入,线索和构想逐步成型,当所有的不可能被排除以后,剩下的再不可能也只能是唯一的结论,罗丝被自己的推理吓坏了。但是她就像是她那坚韧不屈、性格直爽的母亲那样,轻易不会服输和屈服,她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去迎接那无法叙说的真相!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二):一段陈年往事的执念:过得了岁月,却过不了内心的魔

  日本华裔陈舜臣在社会推理小说创作上佳作频现,《孔雀的遗书》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沿袭了陈舜臣一贯的推理风格,于平淡不经处开篇布局,于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经历过沧海桑田,不管是穷途末路还是柳暗花明,恒古不变的是故事中折射出的人性与人生。

  在一艘开往日本的客船上,三个素昧平生的人不期而遇个是嫁给美国实业家的日本女人蓝珀儿夫人,一个是渴望了解母亲生前真相的英混血儿罗丝,还有一个是失恋不久的日本人中垣。三个人都有日本血统,都在一艘船上,都驶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但是,除了蓝珀儿夫人,其他两人恐怕都不知道,这场看似不经意的相遇,实际上是一次精心的策划。

  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蓝珀儿夫人描述十分细致:她的身上有一种超越了年龄的美。或许是经历了岁月风霜磨炼的缘故,在年轻女性身上是很难感觉到这种美的。然而这却并非是一种沉积的美感。蓝珀儿夫人银框眼镜后的双眸清澈无瑕,比起“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动”。

  看似一段平常无奇的面貌描写,描绘出了一位饱经沧桑之后还依然保持优雅气质的女性。这种气质,不是经历岁月沉寂的“静”,而是洞察世事、自控命运的“动”。作者这段描写,显然不单单是让读者对蓝珀儿夫人有一个直观印象,更重要的是从这段描写,让我们逐渐了解蓝珀儿夫人的性格特征。因为作者将要讲述的故事将围绕她而展开。

  而罗丝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在甲板上有着一面之缘的蓝珀儿夫人,与她有着这么深的渊源。直到最后,她才知道整个事件的真相,我们也才知道,为什么三个不曾相识的人会出现在一条船上,而且蓝珀儿夫人会向中垣提出那样的请求:“我每次回国都会对日本感到失望。但每一次,都会遇到贵我是为了见那个人才回来的。你不如也来做一次罗丝小姐的贵人吧,让她的这份向往有个着落。”是不是有点丈母娘看上了准女婿,从而拜托他悉心帮助照顾的意味?

  事非经过不知难。罗丝寻找与母亲有印象的人并不容易,其实何止是不容易,简直处处充满了危险。罗丝遇见的第一个了解母亲的人,鲁桑太太居然在与她见了一面之后离奇死亡;而与父母当年往事有过交集的故人岸尾常三在母亲遭遇火灾的次月死亡,母亲的生前好友北桥医生对陈年往事讳莫如深。

  为什么了解一个过去的人会这么难?也许是父母感情不好,鲁桑太太从中插足,母亲还恋着以前的爱人等等,还活着的人不愿意再对已经逝去的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但,会不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只有少数一两个人才知道?作者通过罗丝的寻找,让读者在一个个人物探访中自行判断。

  对于罗丝来说,这趟日本之行既是回访之旅,也是追寻之旅她想了解在火灾中丧生的母亲的前世今生。对蓝珀儿夫人来讲日本之行却不是故地重游那么简单。到底蓝珀儿夫人与罗丝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罗丝调查母亲生前真相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奇怪之事是何人所为,还有待中垣与罗丝—破解。而关于罗丝父母之间的故事,作者在本书的结尾,以一名记者撰写的《G的故事》进行了全面回顾。至此,一切真相大白。但是,鲁斯太太的死还是个谜。

  与陈舜臣的《宿命》结局类似,主人公在破案的过程中收获了真爱,也失去了挚爱。所以,寻找真相并不会总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有时候,真相的代价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

  这部《孔雀堂遗书》以探寻过世母亲的真相入手,穿插了凶杀、情仇与谍战相关元素,增添了故事的悬疑性与可读性。作者一开始埋下的伏笔,随着主角逐渐接触事实而真相大白。这种情节的反转大胆而又符合人性,看似不可理解实则只能接受。

  生活原本如此,人人概莫能外。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三):极致的爱情引发的悲剧

  

陈舜臣的这本《孔雀的遗书》曾经获得过“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一本认证过的推理佳作。《孔雀的遗书》也曾用名《孔雀祭》《花与火的杀意》。我个人还是认为《孔雀祭》这个书名更符合书中的蕴意。

孔雀,是一种华丽而性情猛烈的鸟类。因为羽毛绚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这本书里面显然是用来隐喻书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如孔雀般华丽绚烂,性格刚烈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悲剧。

故事是从一艘从国外回来的轮船开始的。中垣在轮船上认识了魅力的英日混血儿罗丝。罗丝从英国回日本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究自己母亲当年被烧死的真相。

这桩隐藏了二十多年的意外不仅让罗丝失去了母亲,也让罗丝的父亲后半辈子也生活得非常阴郁。在冥冥之中,罗丝觉得自己的母亲的死亡原因绝不会如此简单。于是一个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日本。

没想到的是,在罗丝进入工作的第二天,罗丝的同事兼邻居忽然在宿舍里面被谋杀了。

一个秘密没有解开,又忽然多了一个案件。罗丝和中垣两个人一边在探查母亲当年的往事,一边发现母亲的真面目越来越是个谜团。

有一些人极其热烈地爱着罗丝的母亲,有一些人又极其的憎恨着她。罗丝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意外真相又是什么?邻居的凶杀案和罗丝回日本的目的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等着读者在阅读中慢慢探寻。

这本《孔雀的遗书》的诡计性不强,想看诡异的情节和奇特的犯罪手法的读者可能会比较失望。陈舜臣的长项并不在于他的诡计设定,而在于人物的人情味和对历史的反思。

这本书中的事件是以日本战后的“马歇尔事件”为蓝本来展开的。“马歇尔事件”在文中是一个战后间谍清算事件。(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没有查到。)“马歇尔事件”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对当事人的印象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罗丝的母亲无疑是书中塑造的形象最丰满的人物。她为了救助自己的爱人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燃烧了自己还不够,拖着身边的人一起下水。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度猛烈的情感,而实际上也是一种蹦到极致的脆弱。这种脆弱也延续到了罗丝的父亲身上。因为对爱情的执著和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两个人的铤而走险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这场悲剧可以说是必然会发生的。

所以读者在跟着主角解密的同时,最大的问题不是这个案件真相如何,而是究竟那个人有什么魅力,值得一个女人做出这么大的风险。有一个如此爱自己的人,心中所想又是什么呢?而这个谜题最终也没有被解答,无疑是读这本书最大的遗憾。

陈舜臣作为一名日本籍的华裔作家,因其本身的独特经历在日本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被称为“追忆历史般的推理”。

在他的笔下,几乎每本都会出现在日本的外国人,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在他的书中也被反复地提及。因为常常出现历史的真实事件,显得他的作品有种历史般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往往能打动曾经有类似经历的读者。

因为是华裔的关系,又经常描述抗战之前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所以中国读者读陈舜臣的作品会觉得很亲切。《孔雀的遗书》显然也是此类作品中的优异之作。

  《孔雀的遗书》读后感(四):一封遗书引发的血案背后

  

读完陈舜臣的长篇推理小说《孔雀的遗书》,我不由得为结局惋惜,如果罗丝不对早逝的母亲那么好奇,之后的一切会不会改写?是不是一旦开始,命运就已经安排好了结局?这个世上有多少人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秘密,又为什么要去轻易触碰别人那已尘封多年的前尘往事?

在陈舜臣笔下,罗丝似乎是个执念很深,并不讨喜的女主。她并不只是一个与案件有关的线索人物,在追寻父母的过往时,从她与与中垣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也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认为母亲的人生只属于母亲,身为女儿不该刨根问底,但同时,极度渴望认知一个真实的母亲这一强烈愿望又驱使着她一步步接近事实真相的漩涡……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她在坐轮船刚回到故土日本任教,就被卷入了一桩凶杀案。隔壁死者鲁桑太太正是与父亲有些千丝万缕关系的神秘独居女人。而她对母亲那奇怪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有关该案件的报道,则正好将罗丝抵达日本的消息传到了全国各地,也包括母亲的娘家——经营茶点的百年老字号“孔雀堂”。

不管是看到报道后来找罗丝的人,还是罗丝主动去拜访的人,在谈论母亲时,都对其不吝溢美之词。面对大家的众口铄金,罗丝不仅没有太多的感动,反而心生困惑,书中对罗丝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刻画,不动声色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写作技法之高超,令人惊叹。

那些二十多年前曾与母亲有过接触的人,不是热情洋溢地赞美她,就是极端厌恶她、全盘否定她。此时为罗丝揭解开困惑的是母亲年轻时的一位追求者。他告诉罗丝,在一成不变的金泽,在老字号点心铺孔雀堂,母亲久子那种“引爆自己,点燃灵魂,尽情燃烧”的性情,不管走到哪里,都让人无法接受。而这样的母亲,却本能地嗅出了需要她这团烈火的地方——那个需要火球、重病缠身的人身边。

为了守护从妹妹康子手中抢来的男子今村,这个敢为天下先的奇女子不顾家人反对,不惜与死心塌地爱慕她的外国间谍结下功利性的婚姻,只为保障今村的医疗费,也不惜抛下年仅五岁的亲生女儿,母女俩从此远隔重洋。她是执著的化身,像一团火球,燃烧了自己也连累了身边人。

由此可见,以往罗丝心中的母亲,是她在美好幻想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此次探求真相的结果,就是将这种水中月镜中花式的幻想残忍地一点点击破,从而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母亲。或许其真实面目凄凉如化作了废墟的广岛,即便如此,罗丝也义无反顾地继续探寻。

罗丝这种追根究底的个性,丝毫不逊于其母久子,但母女间却也不尽相同。那个站在“坚强与脆弱之间极端的不平衡”上的母亲,有时会化作火球勇往直前,有时又会脆弱得有如一条绷直的线头,一阵风就能将她彻底吹散。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是母亲那波澜起伏的人生,是那份赌上了性命的间谍工作。当罗丝和中垣将谜团一层层揭开,TA们不断讨论,不断反思,向前探索。

如果认为推理小说的魅力在于殚精竭虑地设置奇妙诡异的谜团,而后千方百计地用读者意想不到的办法去解决,那么其命脉大致也就枯竭了。因为读者早已熟悉国内外的作品,对那种稍带惊险的表现并不会感到瞠目结舌。与那些牵强附会的谜题不同,《孔雀的遗书》一书描写的是一连串由人性酝酿、在行动中自然产生的不解之谜。这样的作品更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或许这就是时代的趋势,而唯有使人物描写和谜题设置融于一体,并使其浑然天成,才不愧为一本成功且成熟的推理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