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奇心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好奇心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1 03:3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奇心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好奇心经济学》是一本由岑嵘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心经济学》精选点评:

  ●贴近生活的经济学,好看

  ●篇幅适合快速阅读

  ●被这本书的简介误导,内容实在太粗浅了,后悔购买

  ●还不错 通俗易懂

  ●全书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背后都藏着经济学,要不要给乞丐施舍,如何选择好饭店,关于宗教信仰的市场竞争,阿瑟米勒为什么和玛丽莲梦露离婚等等,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非常浅显地谈论了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用好奇心来驱动求知欲,作为经济学相关的趣味读物值得一看。

  ●深入浅出、通俗易通、幽默风趣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一下子买了4本,给我们的总经理们,补充经济学知识去!

  ●【环球马拉松.商业启示录】机场为什么让人多走路?

  ●作者用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和大众熟悉的经典故事以及冷门知识很漂亮且精炼地阐述了经济学相关知识。但解释的太过肤浅,有些联系也太过牵强附会。作为一门经济学趣味科普读物,并不是非常的精彩。但是有些篇章还有很有干货的,能够感觉到作者的用心。

  ●没有归纳!

  ●这是本入门级的经济学通俗读物,甚至可以干脆当成故事书来读,趣味性很强,简洁明了、浅显易懂。脱去印象中经济学枯燥繁冗的外套,取而代之一身短打装扮,自然清爽了不少。作为常识性阅读书籍足矣。

  《好奇心经济学》读后感(一):一本真正大开脑洞的经济学读物

  不愧是《南方都市报》的金牌专栏。从婚姻到股市,从饮食到电影,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从金庸到狄更斯,从电影到历史,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到广场舞大妈,作者无所不谈,视野广博,妙趣横生。真正有趣的经济学读物,无论是经济学的麻瓜还是研究经济学的专业人士,都适合阅读。要是经济学的老师,能在课堂上讲几个书中的段子,肯定大受学生的欢迎。

  《好奇心经济学》读后感(二):一本易读又深刻的经济学书

  从生活中最简单的细小动作,到小说世界的一花一木,原来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读。看了一半,发现经济学不是一门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成为了解读社会背后一系列事件的一把重要钥匙。

  蛮喜欢题目的名字,像侦探小说一样有趣的经济学故事,整本书一篇篇看下来,可读性很高,超级有意思。而且作者对每个故事背后思考的很深入。

  《好奇心经济学》读后感(三):《好奇心经济学:像侦探小说一样有趣的经济学故事》岑嵘

  目的:了解行为经济学,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经济学。 书名:《好奇心经济学:像侦探小说一样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作者:岑嵘 历史小冰期,温度下降,粮食收成下降,游牧民族向东向南迁移,总的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战争就会变多,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的某一些冲突和战争,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气温下降粮食减少引起的。甚至在欧洲还曾经出现过以消灭巫婆为名义的消灭一批批年老病残的老妇人和残疾的老年男人事件。 以下是原始看书笔记: ◆ NO.1 生活就是经济学 平时一些免费的活动不也类似嘛 >这里的冰激凌表面上看起来是免费的,但是得到冰激凌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排队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他决定放弃领取该冰激凌。他说,时间成本太昂贵,因此不适合去排队。 ◆ 我们应该如何施舍穷人 >> 我们该如何施舍穷人?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文给出的建议是: 不要把施舍目标仅仅定于乞丐身上,相反,我们应该把钱给予那些对得到施舍不太努力却很需要钱的人。经济学家把这些人叫作“相对欠弹性因素”,欠弹性就是指他们没有花时间追逐我们的金钱。当我们夜晚经过大厦屋檐下,看到那些流浪汉正盖着纸板睡觉,我们可以悄悄把钱放在他们的身边;当那些背着一大包瓶瓶罐罐的拾荒者,正在垃圾桶努力寻找空瓶子,我们可以把钱塞给他们。也许他们在接到施舍时大为吃惊,我们就会知道自己选对了对象,吃惊表示他们没有消耗珍贵的时间和精力来追逐金钱。 >> 把钱给眼巴巴向我们乞讨的乞丐,我们的感觉会很好,但是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帮助他人,真心地要做个好人,而不仅仅要感觉像个好人,那些不主动伸手,而非常需要钱的人才应该是我们帮助的对象。 ◆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 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 ◆ 多光顾路边小摊对他们生计有好处吗 >> 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帮助穷人的美德,不断光顾路边小摊贩的生意,他们的收入会明显好转,但是由于竞争门槛低,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行业的人不断涌入路边摊这个行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的收入仍然会回到原来那个低水平(街头利润率)。 >>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无差异原则”: 如果人们没有特殊的嗜好或特殊的才能,所有的活动和工作都应当同样吸引人,而那些没有固定资源和特殊才能的人,受到无差别原则的影响,他们的收入和境遇最后将保持初始的状态。 ◆ 我们为什么热衷最新款的手机 >> 自然选择让人们只有在比周围的人取得更多成就和财富时,才感到快乐 >> 人们有不断改善处境和赶超别人的强烈愿望,才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其结果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科技不断发展。 ◆ 为什么有钱的人也爱撒谎 >> 美国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研究发现,创造力越强,人们的欺骗程度越高。简单地说,人们越具创造力,就越能为自己自私的行为找到借口 ◆ 英国的食物为何这么乏味 >> 美食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宫廷菜谱影响着整个美食文化,但王室有多大力量创造美食,还取决于它的权力和金钱。越是中央集权,就越有可能在食物上花样翻新,比如意大利(罗马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中国都是传统的美食大国。 >>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柯文认为,并不是经济实力决定美食,而是贫富分化越厉害,越容易产生美食 ◆ 会有人因为税收选择死亡的时间吗 >> 推迟死亡以见证重大事件》,报告指出在“重大事件发生前,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比如说在大型的节日前,“而之后出现死亡率高峰”。 >> 事实上,有大量的轶事证据表明,特殊的事件对死亡的时间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想看到谁将会赢得总统选举,或者为了庆祝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延迟他们的死亡。 >> 遗产税方面的证据则显示: 如果能为他们的后代多省点钱,那么人们就会挣扎着撑得久一点。” ◆ 最低工资为啥让经济学家掐架 >> “最低工资”这件事在经济学界仿佛是条楚河汉界,反对的属于行内人,赞成的则是门外汉。 >> 因此最低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失业率,尤其是年轻的、非熟练工的失业率。美国“最低工资研究委员会”调查表明,最低工资上升10%,会导致年轻非熟练工失业率增加1%到3%。因此最低工资法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然而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弱势群体。 ◆ 经济学家是如何侦破谋杀案的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比如对家电卖场来说,真正利润高、赚钱多的是小家电,因为大宗电器的价格会比较接近,而小家电客户则懒得比较,因此价格差异就比较大。通过效用最大化原理杀人是不大有的,但通过此原理“搜刮”我们的钱包的事情却是每天在发生。 ◆ 神龙教教主为什么死在朋友圈 >> “统治者需要给追随自己的人提供足够多的好处,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听自己的话。如果执政联盟中的人数太多,需要用来收买人心的成本会太高。”同样,朋友圈人数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尤其是如果这些少数的支持者是不可替代的,那么他们又可能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令在位者寝食难 >> 最佳的结果是,在执政联盟内部的人数很少,但在门外等着入场的候选者很多,随时可以替补,这将使内部的成员感到竞争的压力,天天想的都是如何紧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 魔教里的人都是恶棍吗 >>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正想法,就问他对其他每个人都相信的事有何看法(比如“自由”人人认为都是好的,恶棍却自有一番见解)。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教授拉赞·普雷勒克把这种方法称为“贝叶斯吐真剂”。 >> 恶棍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和自己不一样的都是坏的 >> 生活中并没有《恶棍指南》这样的书,但是当有人把自己描述为正义守护神,滔滔不绝数落别人罪恶时,或者抛出一套人人要遵守(他自己除外)的世界观时,我们需要格外仔细识别。 ◆ 杨过16年的等待是一种什么体验 >> 人们为什么宁愿浪费时间去来回奔波,而不愿更有效率地等待呢?答案就在于在徒劳的等待中,会让人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觉。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文说:“掌控力需求源自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这也是感觉到失去掌控力是如此折磨人的原因之一。 >> 为什么同样是等待结局会不一样,这其中最大的差别是杨过有一个时间期限,他知道自己要等多久,所以他对未来还具有部分掌控力。而孔林却没有期限,他不知道究竟要等多久,也许一辈子都等不到,于是内心崩溃了。掌控力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徒劳的等待会让人绝望,相反无论做一点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好点 ◆ 为什么武功越差的人自我感觉越好 >> 对于能力最差的人而言,认为自己能做什么,和实际上做到了什么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距 >> 心理学家贾斯汀·克鲁格和大卫·邓宁对此有深刻的研究,两人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效应用一句话简单归纳就是,能力最差的人往往是最自信的。 >> 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极端自负。 ◆ NO.6 经济学是婚姻最好的老师 >> 行为经济学家通常用“反禀赋效应”来解释此类现象。该效应是指对自己拥有物品(包括婚姻)的已有体验。如果这种体验没有令人足够满意,甚至让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充分了解了已拥有物品的缺点后,那么相比那些尚不属于自己,尚未有过体验的物品,人们倾向于低估自己的现有物品。 ——拥有的因太了解,而熟视无睹不珍惜,得不到的以为都是好的,得不到的在骚动 ◆ 怎么样把失恋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研究发现,投入越多的劳动(情感)就越容易高估物品的价值。 ◆ 张爱玲是胡兰成的最爱吗 >> 戈森第一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种产品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额外效用随着已有总消费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 >> 当你口很渴时,喝第一杯水的效用最高(最解渴),到了第三杯就开始递减,到第五杯效用就基本为零,到第六杯就小于零(要吐出来了)。 ◆ 足球俱乐部的老板都疯了吗 >> 某项技术的价格与它的社会价值并无固然联系,只与稀缺性有关 ◆ 裁判的判罚为什么常常不公正 >> 经济学家大量的研究表明,裁判会系统性地偏袒主场队。 ◆ 体育比赛中的枪打出头鸟 >> 成名的经济分析师也绝不会轻易担当出头鸟的角色,他们通常喜欢采取模仿策略,随大流制造出一个和别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比方你问楼市会怎么走,他会说之前的疯狂不会持续,但也不会大跌之类)。这么一来,即便预测失误,人们也不大可能改变对这些分析师能力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初出茅庐渴望成名的分析师则会采用出头鸟的冒险策略,他们喜欢预测市场的大繁荣或者崩溃。这就像押宝,如果错了,没人会听信他们(反正本来也没人信他们);一旦预测准确,则一夜成名。当不当出头鸟,其实由成本和收益来决定。一旦形成枪打出头鸟的氛围,就很难出现创新这回事了。 ◆ 文学痛苦指数 >> 接着研究人员将“文学痛苦指数”与人们所熟知的“经济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总和)进行比较发现,某一年的“文学痛苦指数”与前十年内的“经济痛苦指数”的平均值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当年出版的书籍里面有大量与“痛苦”有关的词出现时,就意味着前十年内的经济形势相当糟糕

  《好奇心经济学》读后感(四):有趣的谈资

  生活中一些有趣甚至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本书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小故事组成的,摘录一些我觉得可以作为谈资的举例。

  1.经济水平和动物权益保护观念密切相关,美国的经济学家发现,用人道的方式屠宰牛肉成本要高很多,美国的消费者愿意多付9%的价钱来保证食物中的牛肉来自通过人道方式宰杀的肉牛,而在墨西哥,这种做法却会改变他们的食物构成。食物禁忌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学家赖建诚说,出于粮食的压力,在过去汉文化里通常以感恩的诉求(牛耕田养活了我们)来禁止吃牛肉。

  2.美国自由思想家H.L.门肯说,富人是一个比他的亲戚每年多赚100美元的人。门肯还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是否比他的连襟挣得多。相对收入确实起作用。只要我过得比你好,钱少点也无所谓。

  3.我们该如何施舍穷人?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文给出的建议是: 不要把施舍目标仅仅定于乞丐身上,相反,我们应该把钱给予那些对得到施舍不太努力却很需要钱的人。经济学家把这些人叫作“相对欠弹性因素”,欠弹性就是指他们没有花时间追逐我们的金钱。 经济学家尤努斯给出了更有意义的方法,通过建立穷人的银行,用低息贷款而不是施舍的方式把钱借给穷人,鼓励他们通过双手来改变生活。

  4.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 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5.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帮助穷人的美德,不断光顾路边小摊贩的生意,他们的收入会明显好转,但是由于竞争门槛低,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行业的人不断涌入路边摊这个行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的收入仍然会回到原来那个低水平(街头利润率)。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无差异原则”: 如果人们没有特殊的嗜好或特殊的才能,所有的活动和工作都应当同样吸引人,而那些没有固定资源和特殊才能的人,受到无差别原则的影响,他们的收入和境遇最后将保持初始的状态。

  6.幸福感存在一种“重启机制”,一旦别人拥有的东西比你的更好,你的幸福感就被清零了。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和他的合作者路易斯·拉约提出一个很不寻常的观点: 强调相对收入的人类抱负机制,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他们的意思是,自然界才不在乎什么幸福指数,它在乎的是结果: 进化状态。 因此贝克尔和拉约认为,自然选择让人们只有在比周围的人取得更多成就和财富时,才感到快乐。他们认为,自然界确保人类不会完全意识到这种欲望在不断升级,这一点,才可以让我们都全力以赴改善我们的处境。从这个角度说,幸福快乐并不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它只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行的小把戏。因此,你想更换最新款的手机,这其实是人类进化的推动在起作用。人们有不断改善处境和赶超别人的强烈愿望,才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其结果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科技不断发展。

  7.在豪华餐厅,菜单都是由专业人士精心设计的,一道菜出现在菜单上,必然有它的原因。如果这道菜看上去不怎么样,它很可能吃起来味道相当好。任何你从没听说过的菜,尤其是听上去很恶心的原材料,通常在高档餐馆被专业厨师做得相当好吃。而许多常见菜则可能略低于菜单上菜品的平均水平。许多不会点菜的人会点烤鸡之类的家常菜,它会出现在许多菜单上,然而尽管它吃起来不错,但并不会让你品尝到顶级美味。

  8.餐饮业存在着一种叫“长期均衡”的经济学法则。因此,可以通过餐厅里的食客类型来判断菜品质量好坏。比如去一家中国餐馆,里面顾客们很放肆地像在老家一样吵吵嚷嚷说话,这绝对是一个好征兆。如果一家餐厅美女顾客扎堆,那就很危险了,因为会有很多男人也跟着进去,而不在乎端出来的菜是否好吃。如果餐厅里都是蹦蹦跳跳的孩子们,那你就赶紧闪人吧,要知道,孩子的品位会对美食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9.美国行为经济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说,产生错误直觉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对待它们,我们能有多少次站在世界总人口的角度去观察。

  10.“路径依赖”: 经济现象会受到历史轨迹的影响,一旦选择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就不可逆转,因为再次作出改变的成本太大了。

  11.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信号”,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发展的概念。信号是区别一类人和一个有意模仿者行为的标志,因为这个行为代价过高,模仿者很难做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乔·皮斯顿说:“如果有模仿黑社会成员的痕迹,黑社会成员便会察觉到。”相对于行为方式来说,更昂贵的信号是时间。甘贝塔是牛津大学的社会学家,他一直利用经济学的工具来研究犯罪,并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牢狱生活提供了一个完美可信的信号。鲜有卧底警员会请缨在监狱中度过四到五年的时光,所以较长的刑期对于试图打造“资历”的罪犯来说是一种资产。

  12.法西欧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看到政治家意外去世的讣告后,投资者应该迅速作出决策,股票市场的反应将会在政治家死亡后10天之内慢慢积蓄并最终爆发出来。

  13.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当我们购买大件商品如汽车时,会货比三家,直到找到最便宜的,其结果就是该商品价格会比较接近,而买普通商品如一双袜子时,则不会去不停地比较价格。

  14.气候对农业至关重要,经济史学家发现,我国历史气温每升高(降低)1℃,农作物的产量就增加(减少)10%。同样,年平均气温若下降2℃,农作物的分布区位就会南移2到4个纬度。 2012年1月的《经济学季刊》有一篇论文《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的农业社会稳定?》,就曾用数量经济史的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作者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外患高发期和气温较冷期的重合,这可能不单单是一种巧合,而更隐含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关系”。

  15.布鲁斯教授说:“统治者需要给追随自己的人提供足够多的好处,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听自己的话。如果执政联盟中的人数太多,需要用来收买人心的成本会太高。最佳的结果是,在执政联盟内部的人数很少,但在门外等着入场的候选者很多,随时可以替补,这将使内部的成员感到竞争的压力,天天想的都是如何紧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独裁者心里明白,与其拥有一批能干的潜在对手,不如找到很多忠心耿耿的庸才。一个始终有效的策略是,选择那些无法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作为自己的亲密战友。独裁者迟早会玩完,但一般情况下,大众的不满并不会直接导致政权的覆灭。导致政权覆灭的直接原因是朋友圈(执政联盟)出了问题。”

  16.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正想法,就问他对其他每个人都相信的事有何看法(比如“自由”人人认为都是好的,恶棍却自有一番见解)。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教授拉赞·普雷勒克把这种方法称为“贝叶斯吐真剂”。一般来说,恶棍都会有某些特别的看法,并且他还会认为其他人也同意他的看法,或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恶棍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和自己不一样的都是坏的。

  17.人们为什么宁愿浪费时间去来回奔波,而不愿更有效率地等待呢? 答案就在于在徒劳的等待中,会让人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觉。掌控力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徒劳的等待会让人绝望,相反无论做一点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好点。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说:“与采取行动相比,无所事事地原地等待更让人心烦意乱。我们无所事事地等待的时候,时间会过得很慢,耐心会渐渐消失……”

  18.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布森说,对于能力最差的人而言,认为自己能做什么,和实际上做到了什么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距。心理学家贾斯汀·克鲁格和大卫·邓宁对此有深刻的研究,两人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效应用一句话简单归纳就是,能力最差的人往往是最自信的。两位心理学家这样分析: 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极端自负。

  19.美国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凡勃伦效应”,也就是“炫耀性消费”。即通过吓人的消费和排场,来显示一个人的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凡勃伦说,在各种消费行为中,服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服装除了有证明支付能力的职能,还有比较微妙的,影响更深远的潜在作用。一双锃亮的漆皮鞋、一件洁白无瑕的衬衣、一根精致的手杖,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威严。“想要在荒蛮的地区生存,你得让人觉得你大有来头。”

  20.“反禀赋效应”是指对自己拥有物品(包括婚姻)的已有体验。如果这种体验没有令人足够满意,甚至让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充分了解了已拥有物品的缺点后,那么相比那些尚不属于自己,尚未有过体验的物品,人们倾向于低估自己的现有物品。

  21.夏天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呢?经济学家们发现,人的情绪和感觉等心理因素在决策判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气因素是金融投资决策的“情绪代理变量”,而情绪才是联结天气与收益回报的真正原因。经济学家霍华斯和霍夫曼认为,在高温条件下,人们可能变得歇斯底里或异常冷漠。另一位经济学家坎宁安也指出,在过冷或过热的天气中,人们变得不愿意帮助别人。攻击情绪的增加将导致更多的冒险性,而冷漠则意味着不愿意承担风险。正是这些极端的情绪,最终导致了市场的紊乱,而股市的泡沫在夏天的阳光下,就变得格外容易破裂。

  22.解决枪打出头鸟的办法是合作,分摊风险。自行车赛毕竟不是比慢竞赛,所以总得有人骑在前面。这时通常会有多位选手骑到前面,他们采取合作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轮流交换最前方位置,以分担风的阻力,使得这个团体的速度有所提升。

  23.成名的经济分析师绝不会轻易担当出头鸟的角色,他们通常喜欢采取模仿策略,随大流制造出一个和别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比方你问楼市会怎么走,他会说之前的疯狂不会持续,但也不会大跌之类)。这么一来,即便预测失误,人们也不大可能改变对这些分析师能力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初出茅庐渴望成名的分析师则会采用出头鸟的冒险策略,他们喜欢预测市场的大繁荣或者崩溃。这就像押宝,如果错了,没人会听信他们(反正本来也没人信他们);一旦预测准确,则一夜成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