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叔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叔同读后感摘抄

2021-04-11 04:3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叔同读后感摘抄

  《李叔同》是一本由苏泓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叔同》读后感(一):没有人生来便是佛陀。或者可以说,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完人。

  “我的性格很特别,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晚年的弘一在《南闽十年之梦影》演讲中这样描述自己。

  没有人生来便是佛陀。或者可以说,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完人。

  借用田沁鑫在谈论新剧《聆听弘一》时候的一句话,弘师每“苦一分,就精良一部分”。她们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处。

  《李叔同》读后感(二):从普通人成为法师

  看到书名《李叔同》,自然会联想起弘一法师,著名的书法家,留存于世有许多的作品,当然,更多的是他的书法作品。比如,有件《放下》的作品,文革期间抄家时,告知来到家门的革命小将,弘一法师书写的是《下放》,这件作品方才死里逃生。

  《李叔同》读后感(三):难以参透的大师生平,略为复杂的阅读体验

  我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著者把李叔同的生平经历划分成了不同的人生章节,让读者很清晰明白大师的人生足迹。一方面著者敏感和优美的文字让人很容易与之同感,却也让人不知道内容究竟是不是大师所思所悟所感所想,还只是后学者的揣测和过度解读。

  但对李叔同的认识和了解,是令人深思的。他的人生经历,足以成为他人的启示录。

  我曾经以为,大师的全知全能和对于不同领域和尝试是值得效仿学习的。但从这本书中,我也读到了李叔同在追求个人志向时,对于家人和身边人的淡漠寡情。我承认他的多领域尝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次就经历了多个的人生。但对于这点,我却不知道孰是孰非了。

  《李叔同》读后感(四):我们要死过多少回,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首《送别》,曲子借用了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词则填得颇具东方韵律与审美。

  歌曲编完,本是当作一件礼物,收礼的人叫许幻园,后来他的儿子因幼年受这位送礼人的熏陶成了新中国最有名气的演员。

  这位填词人曾是大宅门里的三少爷,亦是民国名妓杨翠喜的李三爷,更是中国油画、话剧、音乐艺术领域的先驱者,他写的魏碑书法号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人。但在填写这首歌词的当下,他只是位教书先生,教导着郁郁少年人丰子恺。

  他是谁?他谁也不是。

  他叫什么?他曾有过两百多个姓名,其中一个被唤作“李叔同”,后来,“李叔同”皈依佛门,被唤作“弘一法师”。

  少年时期的李叔同

  《李叔同》读后感(五):绝美诗意话叔同

  对于李叔同,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小学音乐课时学的一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曲调极为优美。而这一首歌在课本上用的背景图片是——一个僧人面对夕阳双手合掌作阿弥陀佛状...... 李叔同年轻时风流意气,年龄渐长,对兄长从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学习的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渐生抵牾,却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跟伶人杨翠喜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初恋。及之后来奉母命娶妻生子,与妻俞氏相敬如宾,再没有往日对杨翠喜那般深情。若是此生相敬如宾尚可说过去,然而李叔同却时刻想着离开妻子儿女,他似乎觉得家庭是一种束缚。以至于后来李叔同远赴日本离妻别子求学日本遇“雪子”,有了一段让李叔同稍感“舒心”的恋情。如此看来,于妻子而言,李叔同确实不是个好丈夫,于儿子而言,李叔同也绝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留日归来的叔同,由于家境败落,家无余才,李叔同不得不在自己从业谋生,先后任教于南方多所学校。他仍然没有感到快意,他一直追寻某种他一直想要追寻的——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懂他的人自然懂。 1918年,心灵游荡多年的李叔同于杭州虎跑定慧寺了断尘缘,绝食出家。一个风流才子就此逐渐转型为一代高僧。别人用一辈子过一种人生,而他却用短短六十三载完成了常人的无数倍人生。 “为什么?因为他的人生是不断体验又不断重造的过程,他有一颗无处安放又渴望得到安宁的心。” 不同于普遍的人物传记给人的枯燥无味感,作者通过小说化描述将李叔同六十余载的煌煌人生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其中有些场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这些虚构又是建立在人物真实事迹之上,不但没有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反而让李叔同的人物形象更加跃然纸上。 苏泓月那绝美的文字、诗意的笔法描绘出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的真实人性,从审美境界到宗教境界的完美蜕变,分析了李叔同出家的真正原因。 不得不说,苏泓月的《李叔同》确实是人物传记的新式写法的极致体现,至少挣脱了很多传记作品堆砌一些资料后给人造成的枯燥乏味的通病。

  《李叔同》读后感(六):《李叔同》:如他者,又有几人

  苏鸿月在自序中写道:我陪着李叔同出生,陪着他长大,有时是他的玩伴,有时是他的挚友,有时是他的爱人,有时是他的僧友,又有时候,我几乎变成了他自己。

  正是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不仅仅是从文字中,去探寻这位特别之人的传奇一生。而是伴随着作者用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的,去参与他的一生。他的母亲是因何缘故而入了桐达李家,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不然作者为何要将《王凤玲》作为引子,放在在了最前面。他出生前的故事,应该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以至于更加深刻的去理解他的特别因何而来。

  李叔同喜欢探寻何谓生,何谓生之趣,但先生常云庄却教他治国谋略、仁信义礼,独独难寻他想要知道的。李叔同喜欢什么呢?那时的他喜欢《往生咒》的神秘玄奥,这些神咒是他最喜欢的神话。母亲凤玲希望李叔同能快些长大,想着只要他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的好了。母亲忍不了清寂,去梨园听戏时也会带着李叔同,凤玲告诉李叔同,台上咿咿呀呀唱着的,是情。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当王凤玲忙着替李叔同张罗婚事时,他的“情”在天仙园萌发了。但最终他娶了发妻愈氏,更是去往上海。当他再回天津,想要迎娶杨翠喜时,天仙园已是摇摇欲坠的空楼,就连往日他最熟悉的乌漆大门,桐达李家,也是难进难出。他并未娶成杨翠喜,听闻杨翠喜已是王爷的妾,甚至攀上了袁世凯的妾,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李叔同寻得的爱人的过程,更像是他在寻找另一个不同的自己。爱情只是他精神生活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令他满足。不论是在天津时戏曲交流的杨翠喜、在上海时笔墨往来的李苹香还是寄情唱和的歌郎、赴日本后画室之恋的第二任妻子,爱情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当他叫李庐,李成蹊,又叫李叔同时,他开始在上海滩的文艺界声名鹊起。这是他在艺术上的可寻得的第一步。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跨界奇才,他博古通今,诗词、书法、篆刻、绘画、戏剧、音乐……在不同的领域他都是一个先行者,也许他并非是最好的,但他是最早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再到灵魂生活,可见他有着旁人所不能及的人生欲望,他需要欲望达到审美境界的高峰,他抛弃前尘故往,选择出家,以达到宗教层面。而出家,仅仅是他满足自己灵魂的第一步。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红尘中人到一代高僧,也许你能从苏泓月的《李叔同》中窥探一二,但没人可以完完整整的探寻另一个人的人生,无人可以做到,因为没有人是他,也少有人如他,爬到了第三层楼。因为他是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所以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李叔同》读后感(七):悲欣交集,虽存尤殁

  题目本来想用“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都从缺陷好”,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他自己的话更适合描述他自己的人生。

  先从作者说起。住单身宿舍的时候看过一段时尚芭莎,看完图片裁剪下来贴墙面很好用。杂志的最后几页常常出现一个人的名字、照片和观点,从此知道了有一个人叫苏泓月,总是出席各种时尚活动。后来有一天闲逛书店,看到一本书,书名起的很文艺青年,叫做问君此去几时回,作者竟然跟苏泓月重名,简单看了一下作者和内容简介,居然就是她,是一个不停地出席时尚活动的女人写的,写了一个很厉害的和尚,处于好奇心和八卦心,买下来看看。真的就只是想看看而已,没想到一个混迹时尚界的人文笔可以这么好,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关于主人公李叔同的史料的梳理和对佛法的展示,这才让我认真起来惭愧起来:原来她不是一个看起来那样的混子,写这本书的时候是认真的下了功夫的,耐下性子、寂寞的梳理这个人的一生的。让人敬佩让人惭愧。

  说说文字,近来把文字分类为两种,一种是华丽的,一种是朴实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写的动人的地方。这本书以华丽的语言,以不适合快读的节奏,慢慢的向你展示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不想快读,而是没有办法快读,因为读着读着,就慢了下来。书里那些寂寞的、细腻的心思,必须慢慢的读才能体会,才能站在历史的一侧看着这本书里的叔同-弘一,一路悲凉且自在的走过来。

  最后说说李叔同--弘一法师这个人。这个人真心不喜欢,娶妻生子,转头就走。从来都给与无限希望,说:去去就来。结果呢,去了从来不来,请都请不来。这样的男人真的是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太自私。哪怕是身为法师的他,为后辈们讲经说法,他也认为是一种拖累。性格里的缺陷,或是执着,无论在入世还是出世,都没有办法改变。可是,这个人身上的才华,真心的佩服,书法、绘画、音乐、金石、戏剧、诗词歌词,样样精通,样样领先于时代,才华的光芒不可遮挡。跟随他的人大概都是被才华吸引了,才能容忍作为男人责任和担当的缺失吧,才会一再的纵容他自在且悲凉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净土宗律学的传人,律法倒是遵守的很好。

  能通过一本书对一个不存于世的人建立起活生生的印象来,大概就是传记类书籍的成功。

  最后说说书的装帧,很用心。灰白色布面上弘一灰色的剪影,简单大方,格调高雅。映射弘一孤单的一生,踽踽独行。再往后翻,有一个镜像过后的弘一的书法“了事皆如梦”。想要看的真切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翻过这一页,在这页的背面,看到正常的文字,回头才能看得真切;另一个办法是这一页的面前有一个银色镜面纸,隐约可见如梦的幻世真言。有趣。

  《李叔同》读后感(八):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从幼稚童声到天籁之音,或悠扬或低沉,很多年,每每听到这首歌时,脑中浮现的都是童年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弘一大师》的场景。

  眼中有光的李教员,用手打着拍子,新式学堂里的学生们激情洋溢的唱着,歌声悠扬……场景有时切换到浴血的战场……

  童年记忆中的李叔同,是一个激情、热血、有才华的青年俊杰,后来虽遁入空门,却依然热血,以另外一种方式为国贡献力量。

  多年之后,读苏泓月版的《李叔同》,童年的记忆被重组,在作者优美的有些像散文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电视剧中的李叔同。

  大家族中的庶子,5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与年轻的母亲相依。几乎没有享受过厚重的父爱,所以在失去父亲的时候不是悲痛,而是在佛家的助念中种下了佛缘。

  大家族中的庶子,无需承担家族的责任,也不用担心物质的窘迫,没有父亲耳提面命,还有二哥提携,虽然说不上多么相亲相爱,但至少衣食无忧,所以能够去看、去学、去感受自己喜欢的东西。

  39岁之前,他是一个才情四溢的公子哥,娶了母亲喜欢自己却无感的媳妇儿,爱上过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流连于风月,耽情于诗文,东渡日本学习音乐、美术,回国之后,当起了教员,办起了社团,开启了近代音乐和美术的先河,培养了丰子恺这样的高徒。

  39岁后遁入空门,一心修佛,行走挂单讲经修律,圆寂于63岁,留给后世一个侧卧的背影……

  小时候看电视,觉得他是一个传奇,一个人过完了十个人的人生。此番看书,才知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自己起过不下200个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了他当下的感悟及对自己的期许,他一生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的欣喜和平静,也仅此而已,家人、朋友、子女,都只是他人生中的过客,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这样的人,于才华上真的是无人能敌,于责任上却只能摇摇头了。

  说回《送别》,这首歌最好听,最动情的版本是朴树的一次现场表演,一度唱到哽咽。那一刻,我忽然了解。

  人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所有的相聚都是离别的开始。有时候你准备好了,挥挥手告别的潇洒,期待下一次相会。有时候走的突然,心空了一块,只留下一个寂寞的黑洞,偶尔被时光刺痛。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适逢李咏病逝、重庆公交车坠江、印尼飞机坠落……

  一场又一场凄厉的告别,没有计划的离开,多少悔恨的眼泪……

  其实,所有的感悟都不过一句老生常谈,珍惜当下!

  《李叔同》读后感(九):人生总孤寂,知交半零落

  《李叔同》读书笔记

  苏泓月[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40,000字 287页

  人生总孤寂,知交半零落

  对于李叔同,唯一的印象就是《送别》了,上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让子弹飞》里面,让我只是片面简单的认为李叔同是民国时期的音乐家。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他还是佛学大师弘一法师、苦修不辍的佛家弟子,出家前的世家公子,大胆前卫的演员,我大胆猜想会有那种“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风采吧。

  拿到这本书后,第一印象就是很惊喜,表面用一种半透明的材质掩映出一个和尚的侧影,藏青白纹朦朦胧胧如无法触及的大师境界。书的前面部分先是大师的部分作品和照片,最后也有一些大师的文章和感悟、大事年表。辅助正文能有更多感触。

  本书从李叔同父亲的暮年开始讲起,直到李叔同的辞世,讲了他的一生经历和成就。完全的让我了解了这个风华绝代的男子,读罢不胜唏嘘。全书的整体文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孤寂悲凉。就像大师的一生一样,从世家公子到家道中落,年少的爱情不可得到成年后的孤身求学,彰显于世的才名到粗茶淡饭的苦修佛学。总有一种孤独贯穿始终直到孤寂一生。

  李叔同一直在尝试和体验各种生活,或许是在寻找一种让内心安宁的方法,而这种不安大概来自他的家庭,旧社会的那种大家族对人性的压迫。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急迫到不需要同伴,只是自己亲自设计并不断的实践下去。直到最后的出家为僧,不在沾染尘世半点情绪,一个妻子死于深宅大院的香堂,一个妻子独自返回家乡,而他也在没有回去过,没有回过家,没有回过尘世。

  然而李叔同这一生的寻找,又有几个人真的理解呢?他的弟子还是朋友还是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我们知道的大概只有他的才学和对佛学的贡献还有学佛的精神吧。那种人性深处的孤独,直至表象为“冷血”的孤独,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默默流淌。李叔同孤身一人寻找着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光明,最后依托于佛教和佛学,而佛祖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只是用佛学束缚了他,给了他佛学的安宁的光明,却没有给他真正的大解脱。

  通过李叔同对佛学的态度,让我对现在的世俗佛学更是无奈,没有真正的佛学在弘扬和流传,只有香火钱在袅袅升起,如之奈何。

  《李叔同》读后感(十):印象: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里抄录的是李叔同的词《送别》,这首词自打首次看到就忘不掉了。偶尔想起来还会找出来再慢慢品味一番。词用意向的空寂、凄清,令人落寞感伤,这种感伤在心头萦绕着久久不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离愁别绪,感叹岁月匆匆,真像严冬时刺骨的风,扫到身子里,从头梢到脚底都凉飕飕的,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但生命也正是因为有着落花般的短暂才值得珍惜。

  因这些词,对李叔同人生有了兴趣,想进一步了解,逐买了《李叔同全集》,知道他东渡日本求学,最早带来西洋绘画与音乐,娶了日本女子为妻,后出家虎跑,修律宗,据说不再见妻子一面。可即便如此,对他的人生了解依然是个谜一般的印象。

  那会儿印象较深的是欧阳予倩对他做老师时的回忆,做人极其认真、严格;还有夏丏尊对他晚年的回忆,做人极其节俭,不变的是依然认真。如果说过去严于律己,那么后半生是宽以待人。还有丰子恺对他的回忆性文章,他的大概意思,我还记得,假如我在二楼,老师就在三楼,我只是在窗边向上望一望。说到这就提到了李叔同的两位高徒,一位是丰子恺,另一位是刘质平。

  近几年我有意在收集郁达夫先生的资料,知道他曾拜访弘一法师,就是未出家前的李叔同,但是弘一法师自从出家后,很少了解文坛方面的事情,所以并不知道郁达夫。但我只有这样一个粗略的认识,想进一步收集李叔同方面的文章来填充细节。

  不久前看到这本《李叔同》传记,很感兴趣。如今有幸一读,很是感激。但是此书倾向散文体抒情风格,与我期待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的文笔秀美,有点清末民初通俗性读物的古典韵味,很有审美趣味。但对李叔同先生的传奇人生是否传达到位,我尚不敢言语。本书共十九章,与传统的传记一样,从人物的出生写到死亡。后面附有李叔同年表和李叔同的经典诗文。

  最后,对作为商品的书籍提出两点个人感受:本书的书皮用了比较厚的硫酸纸,从装帧的质地风格来说与文章风格暗合,但易凹凸不平,声音清脆,不宜翻阅,影响阅读心情。另外,书中配图应为李叔同黑白照片复印,但处理为浅蓝色,暗淡浑浊,不清不楚。最后以李叔同先生的《落花》作结,再次感受先生出家前对事事的无奈与悲苦:

  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李叔同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