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锦集

2022-04-02 15:1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锦集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故一九四二》精选点评:

  ●看得心惊。乱世乱象,买卖只为“饥饿”二字,想起《茶馆》,格局很大,但内容不够厚重,字句间可见反讽。每次读那个年代都想骂一句狗日的粮食。

  ●偶尔看看电影剧本也挺新鲜,就是细节的程式化太重了。

  ●只记得其中的一两句话

  ●4颗星。纪实文学,体现了刘老师的情怀,但没有很好体现刘老师的写作功底。

  ●用温故来作标题,文字比影像要有更强的说服力,天灾是个幌子,人祸还是主要,历史是百分之一的人创造吗?百分之九十九的生生死死,还会有人记得吗?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委员长思索: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他们思索:我们向哪里去逃荒?/这位军官说:“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这话我想对委员长的心思。当这问题摆在我们这些行将饿死的灾民面前时,问题就变成: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了后者。

  ●夹缝里看历史,写的挺有趣的,可惜我非常讨厌河南,看的总是有点反胃。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未居其位 不知其事

  ●人祸胜过天灾,似乎历来如此。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反讽中透着令人绝望的幽默;平实的文字讲述的却是一段被人遗忘但惊心动魄的历史。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一):历史是掌握在多数人的选择中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二):爷爷

  一九四二,河南饥荒,爷爷从河北武安逃到山西一个小村。和村里的二爷三爷成为兄弟,他是长兄。后来在姥爷家做长工,在村里安家落户。他一辈子勤勤恳恳,典型的庄稼人,热爱食物,热爱土地。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懂爷爷热爱食物的程度,所以经常和他开玩笑,这个不能吃,坏掉了,扔啦。他每次都急冲冲过来和我说,不能吃,我吃!现在想想,对于一个曾经因为食物背井离乡,逃荒的人来说,这种玩笑太恶毒了。

  妈妈几次说要带爷爷回老家去看一看,爷爷每次也都笑着答应。希望某天带爷爷回家看看。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三):类报告文学的中篇小说

  天灾,干旱虫害,人祸,苛捐杂税,将农民丢弃在水深火热中。一九四二河南饥荒事件虽没有如夹边沟那般精神压迫人生囚禁,惨死数量可不是一个数量级,饿殍遍野,尸横大地。灾难败露了兽性,仁义道德弃之,廉耻人性抛之,最为触目惊心的是血亲骨肉来满足生存欲望,禽兽不如,扭曲沦丧。国内舆论或被封杀,或缄默不语,或满腹狐疑,国民政府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若不是国外媒体披露才惺惺作态,愤起拍案,佯装痛心疾首,以求维护国际声誉。即便如此,救援财物还被中饱私囊,层层削减克扣,于是宗教势力和侵略主义趁虚而入,填补精神和生存上最低卑的需求。文字扎心刺骨,电影一九四二只能再现一二,毕竟不能做个禁片,止步于广菊过审,而且是对广大民众视觉感受,心理底线的负责。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四):温故1942

  最初接触到这个故事,是在09年,小学时被要求集体观看的影片。强塞给小学生的政治素养,我当时看了只觉得可怕,进油锅、撕裂。光是一想起这个画面就开始悚然。

  后来又读到这本书,才发现是原著改编。如今能读得懂了,才知道作家所写是苍凉。

  小学生哪里读得懂苍凉呢?孩子的眼神应该是从没有受过伤害的吧。还是多看一点童话吧。温儒敏先生推荐的中学阅读书目里还有《哈利波特》阿。哪里需要了解那么多战争的故事?

  从小的强制观影,一直都是战争片,不是说战争片不好,是女学生未必能感触到,那些哒哒哒哒哒的枪击声,利落的射击反击纠缠扭打,我经常看花眼,动作戏太快了,但是我知道胜利属于人民。

  从小到大有许多集体观影体验,我已经不记得高中在会议厅最后看的那是什么片子了,我只记得,我逃了出来,跟小姐妹躺着操场的草地上一起看星星,我还记得这个小姐妹是分班后许久都见不到的人儿,我只会怀念这个晚上,但永远不会记起那看了半部的电影。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五):权力的游戏

  所处的位置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优先级和重要程度也会不同。这很明确,利益使然。 河南灾荒,河南人面对的是生死问题;但摆在委员长面前的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在二战后如何提高在同盟国中的地位、谋求更大利益的问题,宋美龄访美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军阀割据和共党日益强盛的难题等等。 承认河南灾荒的真实性,就要应对这新的问题,牵扯本就有限的精力,削弱本不强大的军队实力。因此,在蒋的口中,一定是地方虚报,想少纳军费,多吃救济粮!其心可诛!妄想我当是冤大头?军粮一分不少! 委员长想的很深、很远,但太贪了!他既想维持形象,又不希望分担资源。毕竟河南人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但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 但他太小看也太高看河南人了,太不把人当人也太把人当人了。面对日本人的入侵,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河南人,如果可以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他们是会当饿死的中国鬼呢还是当活着的亡国奴呢?这还是两个选项吗?!

  刘震云这本小说启发性的东西太多,留白的空间也很大。但我想,对一些知识分子来讲有用的是,想事情别太肤浅了,别太设身处地但却置身之外了。别总是太把话当真,要知道,心中想的未必是嘴上说的,嘴上讲的也不一定是心里信的。意图通过别人揣着的明白去证明他的糊涂,结局不仅可能不美妙,而且是会流血的!哦,对了,这是国民政府发生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