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2021-04-15 01:2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儒林外史》是一本由吴敬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6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很喜欢的一本古代小说

  封面挺好看。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一个动人的细节

  一向对古代小说不大感冒,觉得很多人和事,跟现在相差太远,不在一个维度,难以沟通。直到遇见《儒林外史》中的杜慎卿。这个人大家出身。书中他和季苇萧聊天,苇萧说:“这人生得飘逸风流,确又是个男美,不是像个妇人。我最恼人称赞美男子,动不动说像个女人,这最可笑。如果要像女人,不如去看女人了。天下原另有一种男美,只是人不知道。”杜慎卿表示赞同,甚至十分欣赏这段话。因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不是喜欢一个扮成女装的娈童。古代小说里多的是包养娈童、戏子,少得是这种现在意义上的“基情”。很难得,古代小说中,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我只读到过这一例。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众生相

  终于看完了,我的天啊,笔记就做了18页。

  笔力不辍地描写一个一个的小人物,非常鲜活灵动。结构虽然是非常松散到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也利于随时翻出来随处开始看,总之除了讽刺之外,真实也应是其标签之一。

  特别喜欢最后一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还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四):也许生活需要一点儿执念

  每次读到郭孝子万里寻父的故事,我就会想起很多人和事。大学那会儿,宿舍收留过一个广东来的哥们儿,他的志向是骑车走完中国所有的省份。那会儿,他刚从广东一路骑行到北京,胡子拉渣,满脸风霜,车后座背着的吉他破旧不堪。我帮他把东西搬到宿舍的时候,问他:你不需要工作么?他不假思索地说:先骑行完中国再说。我想起了郭孝子,他也没什么正经营生,他的工作就是找爸爸。他会在途中得到各种人的帮助或者暗算,这反倒让他的这项工作充满意趣。可能他的想法也一样:先找到爸爸再说。

  骑行、找爸爸都可以算作一种执念吧。执念的结果无非两种,达成或者落空。落空,意味着可以继续。就像《失孤》里,刘德华找了那么多年,还是找不到自己被拐的儿子,他一天天落空,但一天天继续这个执念。达成,就像郭孝子一样,他最终找到了父亲。只是父亲已经出家为僧,不理睬他了。说来让人惆怅,执念达成之后该怎么办呢?这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许,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执念。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马二先生的特立独行

  不从“最喜欢”的角度,而从“最不讨厌”的角度来说,马二先生大概是《儒林外史》里面最不招人讨厌的一个了。作为一个教材编写者,他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点虚荣,看到自己编的书在书店买,会忍不住问问销量。对自己编选的书很有自信。这些甚至不能说虚荣,算是人之常情吧。

  他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九十多两银子帮助蘧公孙,使其摆脱了一场灭门之祸,真可谓是古道热肠。马二先生大概是整本《儒林外史》里面最磊落光明、坦坦荡荡的人了。游西湖的时候,看到满眼风光,想了半天,想不出一句歌咏的词,最后蹦出一句“四书”里的话来,真是老实得可爱。

  马二先生大部分时间表现得很正常,“很正常”是个奇怪的词。因为《儒林外史》里太多的人表现得“不正常”,他们有着可笑的表演,比如权勿用、杨执中,甚至让人觉得他们的这层面具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在一个人人都表演的社会,保持原样的人竟然会显得特立独行,其实,那本该是每个人的样子。马二先生,哎,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好。

  《儒林外史》读后感(六):群魔乱舞

  旅途在外,人在车上,消遣时间,读至近半,稍发感慨。

  鲁迅先生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人物繁杂,都是小故事一篇一篇的。看到是穷苦士林这个阶层的众生百态。其实以前通过历史了解的明朝解缙,徐渭,戚继光,唐寅……哪怕严嵩那也是有真材实料的大才。更有王守仁一派宗师。怎的到吴的笔下都是宵小欺世盗名之辈,实在是对“儒林”的极讽。一块儿“方巾”抽走了多少人的脊梁?让我感觉在舞文弄墨上多做欢喜都有羞惭。

  行文开头写了个王冕。却是一个嘴巴,一直往下一个人一个人的扇!但凡取得功名的无不死父母,而之前饭不足腹,衣不蔽体的。之后风光大葬,七里八乡远亲近邻的凑贺份,死一次比一辈子花的钱都多。但凡有点小名见人必称兄道弟,打躬作揖的久仰、久仰。唉…

  总的看写那几个那些将死之人还算光辉,但都不是文化人,但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还算拎得清。

  略作吐槽,还未读完。胡言乱语不算中肯。

  看别人评论前半部多讽后半部勉励。希望后半部能有惊喜,看看明朝人也别都是这般不堪。

  《儒林外史》读后感(七):沈琼枝的作家梦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这话当然对男作家也适用。不过对旧时代的女作家来说,尤其适用。因为她们不但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莫名遭受世俗和伦理的种种压迫,要是没有坚实的收入来源作支撑,那作家梦可真就要破了。当代女作家另说,就拿民国时期的女作家来说吧,张爱玲算是成功者之一,她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风靡一时,能供养得起自己,租公寓住,日子还是过得有点儿紧巴巴。当时跟她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就要倒霉一些,读她的《结婚十年》,社会、家庭对她的压制和束缚可见一斑,这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了。民国时期尚且如此,更早,譬如晚清,乃至清中期,女作家——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就更难过了。

  《儒林外史》里的沈琼枝算是一个追求作家梦未遂的例子。她差点成了盐商的小姨太,自己逃了出来,跑到南京,想依靠写诗卖文来养活自己,结果还被周围人当作倚门卖笑的妓女。官府甚至抓捕她,遣送原籍。这个时代的女子,别说经济独立,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谈不上,想靠自己的能力独立于世,实现成为一名诗人或作家的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沈琼枝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她受到的压迫,而是她的那股子活力,她不知道哪儿来的那股强悍劲儿,偷东西逃出盐商府,耍武功打到衙役,缠着小脚的娘们儿婆子,却活得虎虎生威,脸上没有一点儿被生活爆操过的受害者怂样,我每次想到她,就觉得她才是真性情真英雄,比那帮子蝇营狗苟自以为是虚伪至极的书生们强太多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八):《儒林外史》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儒林外史》这本旷世奇作,作者是清朝有名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这本小说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引出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人物,让人耳目一新。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小说中一开始出场的是正面人物王冕,他一生勤苦,不屑做官,从而与后面迂腐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迷八股”的马纯上,抛弃糟糠之妻的匡迥,假装满腹才学的蘧公孙,冒充牛布衣的牛蒲等等,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为了仕途不择手段。  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是庄征君——庄绍光。受朝廷征辟时显然已经知道自己是难容于朝廷的,故而对妻子说“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在庄绍光面圣时,正欲对奏对,忽头痛难忍——原来是一只蝎子钻入头巾中,后又因直言不讳惹太保不悦,因而不得重用,赏了她金银,赐了太武湖,任庄征君逍遥去了。庄征君不拘泥于官场,不会阿谀奉承,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他并不是逃避俗世,而是在俗世的纷纷扰扰中从容而成功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实乃真儒也!

  其次,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萧云仙,他在第三十九回出场,本名萧采,从小和父亲那学勒一手好弹子功。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萧云仙亲自指点百姓开渠,"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 成功之日,萧云仙骑着马,带着木耐,在各处犒劳百姓。每到一处,杀牛宰马,祭拜先农,叩谢皇恩,使百姓团团坐下,萧云仙坐在中间,拔剑割肉,大碗斟酒,与民同饮同乐。他的性格与儒林外史中的反面完全不同,我非常崇拜这种英雄豪杰,惩恶扬善,造福天下。

  我认为小说中最富特色的角色是杜少卿。在作者的构思中,杜少卿是以自己为原型写的一个正面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当巡抚让杜少卿做官时,他装病逃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妻子问他为何不做官,他回答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持久,好不快活!假使连你也往京里带,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从中可以出他是一个淡薄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的人。结合他平日“挥金如土”只为济贫,在娄太爷旁侍疾可看出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讲求孝道的人。能够一直不忘初心,坚持自己,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现实中都是非常难得的,也十分令我敬佩。 

  看了儒林外史,我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说中的真儒让我心生敬佩,腐儒让我不禁感叹当今社会公平,读完此书情感交加,受益颇多。  

  《儒林外史》读后感(九):儒林外史中的美好生活

  文/齐佩

  《儒林外史》最普遍的定位是一部讽刺小说。

  讽刺的是腐败的朝廷,刻板的科举,虚伪的礼教和迂腐的知识分子。

  这里我不想再讲类似“范进中举”的故事了,我觉得不够有趣。

  一是类似片段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要我炒冷饭。

  二是我们很容易去讽刺“范进”,说他迂腐,把苏轼说成是明朝秀才,中举前穷困潦倒,被老丈人指着鼻子骂,可这样的贫穷人家能够通过考试改变人生,我觉得没什么好讽刺的。

  吴敬梓假托明朝讽刺他生活的清朝,但是这些不也正是我们当代的写照吗,只是大家穿的衣服不一样了,科技发达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是相似。

  这本书452页,共56回,书中人物200多个,整本书没有以一贯穿的主要角色,给我一种跑马灯的感觉,所以我经常翻开书,就有这个人物名字好熟,他在前几页干了些什么的疑问,到后来我就彻底把它当成故事会来读了。

  在这个“故事会”里,儒家先生和官绅们你来我往,升官发财,生老病死只在书中几页之间,看了渐渐就忘了,有几处却让我生出几分羡慕来,我觉得那样才是真实的美好生活。

  分享一个,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著。

  一 杜少卿

  作者吴敬梓是杜少卿的原型,他是这么评价杜少卿的:

  轻财好士,一乡多济友朋;

  月地花天,四海又闻豪杰。

  杜少卿,江西人,是个官二代,也是个富二代。

  杜家兄弟六七十个,都闭门在家读书考科举,求官职,他却乐意广交朋友,接待四方宾客,君子小人,学者农民,都同等相待。

  他哥是这么形容他的:“他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你只叫他少爷。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县长仰慕他的才气,派人叫他去坐坐,他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了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

  太狂了,县长都把大腿伸过来了,就是扭着头不抱,多少人想抱抱不到。

  他老爹给他留了万两家产,没有拿去钱庄存着吃利息,也没有考察项目搞投资,偏偏乐善好施,看不得别人过得不好。

  这位杜大善人不看来人,你只要会那么一点穷苦戏,登门总会有回报。老管家的孙子、二叔、远房大表哥、大表哥介绍过来的朋友,搭戏班子的,做裁缝的,有求必应,开始是几百两几百两地送,没那么多钱了,就二三两地给,后来真没钱了,连把衣服都给人家了。

  “也罢,我这一箱衣服也可当二十多两银子。王胡子,你拿去同杨司务当了,一总把与杨司务去用。”

  像这样做慈善的,几个马云也不够用啊。

  终于,剩下的家当是靠不住了,听了老管家的遗言,带着老婆往南京去了。

  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做阔少爷了,乐天派的性格并没有让他从此消沉,陷入低气压。

  杜少卿对自己的穷困没有羞愧之心,也没有哀叹之意,也就谈不上后悔,不能说他没有金钱概念,但他确实不把金钱当回事儿,自己败光了就不能怪命运,穷了也能泰然处之。

  没有大房子,就租个河边小房子,没有仆人随从,就自己烧水做饭。

  依旧每天吃酒、会友、作诗、喝茶,带老婆逛公园、爬山,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杜少卿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从少奶奶到平民妇人,像这样的落差感,一般女子早就冷眼相对,满腹抱怨了。

  而这位杜娘子却能尊重丈夫的心性,既吃得了燕窝海参,也吃得了路边小摊。

  贫穷窘迫时,依然能对眼而笑。“杜少卿付了船钱,搬行李上岸,坐轿来家。娘子接着,他就告诉娘子前日路上没有盘程的这一番笑话,娘子听了也笑。”

  难怪有人劝说杜少卿纳妾,及时行乐,杜却说:“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

  你虽然没有年轻时标致漂亮,但你一直是我心里的小宝宝呀。

  爸爸让我五一把这本书带回家,他要看。

  谨以此文,献给我恩爱的爸爸和妈妈。比心心❥(^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