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术与禅心》读后感摘抄
《箭术与禅心》是一本由(德)奥根·赫立格尔著作,果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一):禅
暄桐教室的必读书目,慢慢开始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本书本应该在旅行攻略的阶段读完,由于在国外,又不习惯读电子书,错过了当时的时间。大年初七,原本要上班的日子,因为“冠状病毒”而轻松的待在家里,一整天。非常眼熟的过程阅读完,这也是第一本当天就读完的书。作者写的就像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一样,很能体验作者的感受。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写字、静坐,真的是太幸福了。“禅”,就是放下控制,不控制的去做,就是禅。学习剑术的过程,与我们写字一样,每天日课,练习到手自己去记忆,脑子不去控制,写出来的字,就是书道了。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主要内容是一位德国作家,哲学家从自己在日本学习箭术的经历入手,阐述禅道修行的方法与感受。开始我以为是近年的作品,因为从内容和文字都很现代,当然,这有翻译的原因,同时,关于禅悟,千百年来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关于呼吸,此前读过的《永嘉禅》《观呼吸》,禅宗和小乘佛教都将就呼吸。,都强调通过调节呼吸收摄心神,帮助自己达到浑然无我的境界。而两种作品里调整呼吸的方式也异曲同工。关于无我,很难向无此类经历者描述这个问题,我在这方面经验也不多。只感觉,非法非非法,无相无无相的境界和它最为契合。对佛教,哲学,文化碰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三):说似一物即不中
与东方玄之又玄的禅理书不同,一个西方哲学家用正念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体悟之旅。技艺的最高境界是不报任何目的和想法的无艺之艺,到达无我之境的层次,所有技艺都是想通的。只有真正超然的人才能理解超然,所以禅是一种无法描述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说禅的书都是隔靴搔痒,水中望月。
东方哲学自带神秘主义的光环,令人望而却步。冯友兰说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前者做加法,说某物是甲乙丙丁;东方哲学做减法,说某物不是子丑寅卯。作者在这里却想用做加法的方式来阐释东方哲学,这是一种特别的尝试。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四):《箭术与禅心》读书笔记
这本书不能用来分析,只能带着感觉去体会。无论是不是要修禅,内心有种东西被支持了,随之而来的是力量,是坚持的动力,是无所谓畏惧的笃定。
不探究竟地活着对爱思考的人类来说实在是件难事,而我们有信心去实践“不思考的思考”吗?就连信心也需要练习,而所谓“修行”就是练习吧。“顺其自然”,“苹果熟了自然会落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和这本书所要传递的相通,放下控制、忘记自我、全然投入、全然接纳和承受直到不能承受,看看会发生什么,而这一切一开始只是刻意为之,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不刻意。
我不知道禅心是不是内在对外部世界的一种适应力,但我想我们都需要一种应对不顺、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无杂念的投入状态。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五):作为一个平时偶尔射箭的人读过后的感触
从修行角度和箭术上找到契合点和剖析,日本的和弓和中国的传统弓很多地方还是共通的。尤其对于观呼吸这个点,深以为意。四年前有一次射箭馆就我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内在突然显现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那也是严格按照师父要求的礼射八法一呼一吸的吐纳之间和动作身形律动一致之后的灵光一闪。其次,对于精准度对于距离远近真不是十分重要的执念,起码不是首要的目标,而是在很多其他因素具足和到位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这点印象最深刻的前几年有几次师父直接让我抛开对于靶心的干扰,直接闭眼盲射,惊讶于在姿势到位定力足够后,其实根本不会脱靶,甚至成绩还不错。再次,“行于中道,不堕两边”若是拿来此处来用和解读,肢体上最根本的发力这个“中道”一直都是脊柱,肩膀和手臂始终都是放松的,就像左手的推弓只是缓缓的轻松自然用力,其他细枝末节也重要,却不滞于物。
ps大前年在国内传统弓公开赛看到赛前和弓的表演,觉得还是更热爱传统弓。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六):心动
在网易公开课《社会心理学》中听到这本书。 “真正的箭术,是无所求的,没有箭靶。” 在《奇遇人生--追风者》中,本来一件快乐的事,变为一种欲望必须达到的目的时,我们的心就有了枷锁。
大概如同现在追求喜欢的人的心态,本来因相处轻松愉快而喜欢,然将追到她成女朋友作为目标后,心再也不能轻松,事事在乎。做好自己本来的样子让箭射出去,至于能不能相互吸引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在海贼王第400集路飞:我才不想知道宝藏到底在哪里,也不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宝藏,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大家都是赌上性命来出海的,要是从这个大叔听说了什么,我就不做海贼了,我不想经历无聊的冒险。我可没想过统治,在这片海上最自由的就是海贼王了 那时听到路飞这样说激动完了就完了。现在回过头想起,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知道是尾田大神成就了海贼王,还是海贼王升华了尾田大神 。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所在吧 “如果我们不执着于快乐,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如果我们不逃避于痛苦,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如果我们不沉迷于欲望,压力自然而然就小了。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心放下了,真正的喜乐也就随之而来了。 ”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七):个人感悟
很快就读完了,箭术与禅心,可能自己境界没到,悟出的东西很有限
1.任何事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先成为技术,然后在技术里被解放
2.呼吸训练,让人专注,和现在的冥想很相像,有启发的是,以后紧张或者精力涣散时,尝试用呼吸收拢自己,身边的一切就成为背景音乐了
3.不是你射的,是它射的,讲的是物我合一?这个不太清楚
4.真正的力量不是全身发力,是它自己发力,打网球时,老师也有类似的教育,但我没有完全get
5.作者想走捷径,师傅告诉他,要等待,真正做好就只有一次次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6.关于输赢,我也在想,是不是其实输赢没那么重要,和有限无限游戏那个有相通的地方,它这个的意思是,你要追求更高处的道
7.师傅带他一箭射中箭靶,第二箭把第一箭劈开,还是很震撼,专注,长久的训练,心力带来的震撼性的力量
8.教人不要直接教办法,让他先去尝试,再给他方法,他会更信服这个方法的可行度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八):无艺之艺:星盘里6-12轴的阐释
刚看完《箭术与禅心》,感觉这本书就是6-12轴被强调或联动不畅的人的必读之书。
关于6-12轴线:无艺之艺
在练习拉弓时,作者无法做到师傅说的禅定 ,即让弓箭自然射出。他内心烦躁僵持之下 ,便想到过在技巧上下功夫,不惜调整拇指的用力程度,让弓箭在该有的时刻稳当的射了出去。师傅发现后,严斥作者违背了“大道”。在弓箭最大的张力之下,若无法做到物理上和心性上的“无所求的等待”后果将不堪设想,与其追求结果满腹疑虑,不如等待该来的时刻自然发生。到最后,不是你在拉弓射箭,而是你和弓箭融为一体,他们仿佛果实成熟脱落一样,到了该有的时刻自己射出去了,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对准了目标在射箭,而是弓箭自己射出去,射穿了自己, 自己最后被弓箭劈开,心灵拉弓,箭出即穿。
这简直就是在说6和12的关系。
一开始的基本功就好比6宫,是螺丝钉,是底层基石,由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久而久之,等待技术炉火纯青,让艺术本身自然成型。艺术成为了“无艺术”,射击成为无射击,没有了弓与箭的存在。这就是6的消融,技术饱满之后的蜕变,变成了12宫的一部分。每一部分动作衔接行云流水,因为你自己和技术的本身,或技术用到的道具无法分离了,你就是它们,它们就是你们,荒唐而单纯。
12宫,是转宫里6宫的7,5宫的8。技艺和艺的和平融合,热情的听之任之并放弃自我干预。最后抵达无我之镜。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九):过期鸡汤,喝不下去
作者以箭术修禅心,写练箭过程,心得体会。练箭后有什么变化,是否修成禅心,并没有在书中提及,箭术有衡量指标,考试拿了段位。
90年前练箭,70年前成书,对现代人来说,有多少参考价值,局限性在哪里?站在21世纪社会学、经济学、脑科学各位大师肩膀上看这本书,不由得产生了疑问。阅读过程中联想到一些关键词:刻意练习、冥想、心流、肌肉记忆、仪式感、沉浸式学习、外部评价。
人类想获得巅峰表现,需要热认知主导,凭肌肉记忆发挥技术,进入心流状态(参考:森舸澜、卡尼曼、米哈赖)。有2个路线,1)追求心流体验,长时间沉浸,让身体不断尝试,摸索正确的道路,循序渐进,期待n年后大成;2)教练指导分解动作,在舒适区外训练,即时反馈,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后练习心流状态,以求超水平发挥。这不就是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区别么?传统练法修身养性可以,竞技完全不行。弓道、剑道从冷兵器时代退下来,丧失实用价值,市场瞬间萎缩,如果没有体育竞技撑着,会和书法一样变成纯艺术。艺术追求美感,钢笔书法比毛笔没落的快,手枪射击也不如弓箭美。
修禅在修什么?如果追求的是超然无我、五蕴皆空,打坐冥想确实是个好办法,体育运动也有帮助。进一步达到关闭默认网络的程度,需要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努力,寻觅适合自己的手段,练箭很可能不如直接求佛,毕竟佛的路子多。
直白一点,想通过修禅,提升认知,改变行为。有那功夫,不如多读几本书,做点社会实践。冥想挺好的,硅谷大佬也在用,舒缓压力,提高专注力。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十):是它在放箭
一本奇妙的小书,让我偶然发现了禅。
一位德国的哲学家,来到日本学禅。他发现,学禅,必须要先学习一项与禅有关的日本艺术,作为进入禅世界的预备学校。日本的艺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不是实用或纯粹欣赏娱乐目的,而是用来锻炼心智,使心智接触到最初的真实。于是,他选择了“箭术”,这项艺术,作为禅的入门训练。
箭术的“艺术性”,日本人并不认为那是运动者本身的能力,或多或少可由身体的训练来控制,而是一种心灵训练所达到的能力,其目标在于击中心灵上的靶。所以根本上,射手瞄准了自己,甚至会击中自己。
一开始的训练是拉弓,老师要求不要用上全身的力气,而只是两只手用力,肩膀和手臂的肌肉是放松的。一开始,作者始终无法放松,老师教导了他正确的呼吸方法,通过坚持锻炼,终于达到了放松肌肉而能拉开最强弓的状态。这就是毫不费力“心灵拉弓”的状态。
其次是放箭,学会了拉弓后,就要学习放箭。普通的放箭会让身体猛然颤抖,放箭的时候不能刻意松开右手,那箭如何才能射出?不刻意,在张力的最高点无所求的等待,那一箭的自然射出,就像雪从竹叶上滑落,射手甚至连想都来不及。是它射出去的,不是我。
最后射靶练习。射手不用瞄准的射中靶子,这是超出理解范围的地方,这一箭不能归功于射手,是“它”射出去的,也是它射中的,让我们向箭靶鞠躬,就像对佛陀鞠躬一样。这个“它”用肉眼来看是心灵的,用心眼来看则是肉体的?或者两者皆是?弓、箭、目标与自我,全都融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也不需要分开。如此,弓箭终于把你切穿了。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学禅就是让“它”出现的过程,必须要有艰辛的准备工作,才能逐渐消解自我投射,在意识中清理出空间,让“它”能够出现。也就是有“渐修”才能“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