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阴影》的影评大全
《月之阴影》是一部由David Sington执导,巴兹·奥德林 / Neil Armstrong / Alan Bea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之阴影》影评(一):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
《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2007。很棒的纪录片。通过片子,基本可以确定美国确实曾成功登月。但是不知是否刻意回避,对于第二大争议,有关地外文明的争论,只字不提。阿姆斯特朗没有在片中现身,自登月后他一直有意躲避人群,一个拥有无比冷静的判断力的男人,一个举世瞩目却主动归隐的人。
《月之阴影》影评(二):无比沉闷的纪录片
1、无比沉闷的纪录片,中间睡了两次,费时四年才看完。。。
2、竟然不叙述登月工程的规模、组织的细节、登月器械的技术。。。
3、只点出一个关键:美国登月的第一目是政治的角逐。。。
4、全片色调沉重,音乐缓慢,缺少登月成功的喜悦和骄傲展现,更象是哀悼。。。
5、越发相信登月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
《月之阴影》影评(三):探索未知是一种欢乐
很多年前就看到对登月计划的质疑。看到那些质疑说得头头是道跟真的一样,我也一度跟着不相信起来。
我能原谅自己有时候真的很狭隘无知而浅薄。但原谅归原谅,这种行为还是层次很低的一种行为。
一个很著名的质疑问题:登月照片上航天员背后的美国国旗在“迎风飘扬”。
本片当中特别有两个宇航月插美国国旗的镜头,你看到那国旗飘扬了吗?那是个造型而已。
我以前跟着质疑这登月骗局的时候,下意识地被引导而停留在一种民族、阶级和国家敌对的水平上,这是一种争夺优势、嫉妒、害怕别人比自己强、想打击别人自己得利益的心态,当然也有被被人洗脑利用了的情况。所以我说,这个层次很低。
你没看电影当中,那个宇航员说他们登月回来周游世界时,别人都说“你们美国登上了月球”,而这些宇航员总是纠正说“我们,我们人类,登上了月球”。
当然,到了不再为资源、为地位、为财富、为某种傻逼理论而像动物般相互争斗、相互敌视,仇视别人、诋毁别人、打击别人、恶意猜测别人,而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安静地享受生命时,或许才能够体会到探索未知的乐趣。
《月之阴影》影评(四):我是NASA脑残粉,无条件无理由五星
顺便记下来点废话:
1、在欢快的配乐声中看Titan爆了一次又一次;
2、岁月是把杀猪刀,不过胳膊强同学在登月前就显得很老了;
3、当社会在快速旋转的时候,我们要静得下心来在模拟器上快速旋转,否则就会去越南当炮灰而不是把照片印在报纸头版上——噢,当然,去越南当炮灰可能也是一种把照片印在报纸头版上的方式;
4、我在剑桥买的那本man on the moon原来取自CBS的节目名称——噢,是的,那本书我还没看完;
5、克朗凯特同学你到底做过多少大新闻?多少??!!
6、1969年7月20日的地球真美好,只有30亿人——而你们还嫌人多,还扔了两个上月球,扔了一个上月球轨道!
7、这么多年来,电视转播技术好像没有太大的进步;
8、阿波罗13号是不是继11之后最著名的mission了?
9、原来奥尔德林同学还真是个phd;
10、我歧视怀疑登月和相信2012的人——没错,我特意挑了“歧视”这个词;
11、我们这辈子应该能看到人类登陆火星的视频转播吧?
12、顺便说一句,我在迄今为止跑得最慢的一个马拉松上是用阿波罗11号登月纪念章别的号码布。。。
《月之阴影》影评(五):奇迹阿波罗
今天看了纪念阿波罗计划的纪录片《月之阴影》(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感慨良多。
首先,任何伟大的工程都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阿波罗的缔造者,从美国人的视角看,除了NASA的一批高瞻远瞩的科学家外,就是肯尼迪总统了,对于肯尼迪的事迹,我了解的不多,不过就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影视资料(如斯通的《刺杀肯尼迪》)看,这位总统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民积极进取的一面。
其次,任何伟大的工程也都有其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由于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阿波罗一号的惨烈失火、阿波罗十一号的通信故障、阿波罗十三号的空间泄漏……每一次都是千钧一发的危机,其中阿波罗一号的惨剧更是从一开始就为整个项目带来了不详的预兆。
不过,种种困难都是暂时的,人类的智慧在危急时刻总是能迸发出奇迹的火花。在历经十年的准备后,在无数次的模拟验证后,阿波罗十一号终于在1969年踏上飞往月球的旅途。
阿姆斯特朗从小鹰号登陆舱跳下之前,终于摆脱了他那一贯专业化的口吻,说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哲学味十足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
而驻守在轨道舱的科林斯则享受着他一个人的节日——30亿人类远在三十八万公里外的那个小小蓝色星球上,另外两个人在目所不能及的月球的另一面,在浩渺太空中,他一个人如孤独的参禅者一般在黑暗中飘行,于是他把所有的灯光都打开,此时若有不可知的存在从远处望去,便会看到这个闪耀着人类文明之光的萤火虫在黑暗的月面上空划过。
我无法想象去过月球的这24位航天员各自的心境是怎样的,我只能去揣摩。
我相信,每当夜晚降临,当他们仰头望向天际那颗银色的圆盘时,心中定会扬起久久不能平息的波涛,因为,他们曾去过那里。
我很感动,透过他们的眼睛,我再一次看到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的珍贵——我们是生活在伊甸园中啊。
我想,如果有一种人可以作为我一生的偶像的话,那一定是航天员。
而且我相信,任何航天计划的实施,都是全人类的福祉,正如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返回地球后,三位宇航员在世界各地旅行,无论走到哪里,那里的人们都会说——我们成功了,我们,做到了。
《月之阴影》影评(六):阿波罗系列宇航员讲述亲身体验,从头到尾
建议观看顺序:
1. 高司令的First Man (2018)电影,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2. 本纪录片,最好电影一个月以后再看,有当事宇航员详细解说
3. 阿波罗11号 Apollo 11 (2019) ,最好在月之阴影 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 (2007) 一个月以后再看,非常清晰丰富的画面和声音史料,但解说很少
本片:
Apollo8 60 miles above the crator
彩色照
ill Anders声称自己拍的
为60年代结束前冲刺sea of tranquility做准备,三次机会
eil Armstrong bail out of LLTV
之前看的纪录片里也有这个,原来是staging,从Ng到0G;采访的宇航员说,二级点火,然后冲过大火球
LTI trans-lunar injection (TLI)
Capcom
Dr. Rendezvous
landing之前两次惊险,一个是1202和1201的报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报错;
另一个就需要重选着陆点,难度很高
Apollo 13的意外,用Lunar modual作为返回舱,拍成过电影。
Rover在六分之一地球重力下
片尾就是一些个人感受,有皈依宗教的,有珍惜地球生活的。
credits里老人们回应了登月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