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摘抄
《洞悉孩子的灵魂》是一本由[德]伯特•海灵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悉孩子的灵魂》精选点评:
●阅读体验不友好
●买回来先翻了一遍,很多地方看得迷迷糊糊的,上网去查了些资料,对实验过程总算慢慢有了些认识。再回过来看,译者各处翻得太死板,导致译文僵硬,误导读者,还时常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海灵格首创的心理引导法Familienstellen,无非就是让被试饰演不同的家庭角色,Aufstellung硬翻“排列”,很难让读者领会。例如书182页一章中,“你想要来和我一起工作吗”,估计原文是"Möchtest du mit mir zusammenarbeiten", 可译“你想来跟我一起做这个心理实验么/心理游戏么?” ,另有,“你有困难么?”,Hast du Schwierigkeiten, 上下文可翻“你碰到什么难处么? ”海灵格选了一个母亲的代表“,晕,什么代表,翻”海灵格找了一个人来饰演孩子的母亲”不好?
●一本极好的心理学书。尽管还有很多疑惑。但是打开另外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 难得的好书。全新的视角。很想一口气读完。我以听为主,开车时候全部的注意力被书中内容吸引。 海灵格用家庭系列排序方法,洞悉孩子的灵魂。实际上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原生家庭的反射,排序好了,问题就没有了。 没有困难的孩子,真正表现出困难是孩子的一种特别的爱。
●第一次接触家排的书,还是被震撼到了。完全从灵性的角度展开。越来越觉得有些东西是更高更深层次下不同方式的呈现。
●颠覆三观。使用的是灵性疗愈的方法,但是用心理学的方式来陈述,避开谈灵性,虽然是不是提到灵魂。如果不相信神性灵性的人,是很难把这本书读下去的
●神秘主义浓厚的一本书,看的懵懂,一知半解,难以理解的是将书中的内容定义为科学,感觉主要是对潜意识的发挥与实践。个人理解是每个人的行为表征都是存在潜意识的决定性影响的,而决定潜意识的则是每个人身后的复杂的家庭、家族对他们的影响,这里的家庭、家族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定义,而是心理学上的定义。
●所有有孩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没有孩子就为自己读一读
●从2012到2016,4年的等待,4年的清理。海老的著作终于从国内家排圈的浮躁氛围中解脱出来,新的主题新的维度,也让海氏家排追随者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期待海老更多的分享
●没看懂
《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一):翻译糟糕
买回来先翻了一遍,很多地方看得迷迷糊糊的,上网去查了些资料,对实验过程总算慢慢有了些认识。再回过来看,译者各处翻得太死板,导致译文僵硬,误导读者,还时常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海灵格首创的心理引导法Familienstellen,无非就是让被试饰演不同的家庭角色,Aufstellung硬翻“排列”,很难让读者领会。例如书182页一章中,“你想要来和我一起工作吗”,估计原文是"Möchtest du mit mir zusammenarbeiten", 可译“你想来跟我一起做这个心理实验么/心理游戏么?” 另有: “你有困难么?”,Hast du Schwierigkeiten? 上下文可翻“你碰到什么难处么/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么? 再有:”海灵格选了一个母亲的代表“,晕,什么代表,翻”海灵格找了一个人来饰演孩子的母亲”不好?糟糕的翻译
《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二):孩子都是天然爱着父母的
写在前面:这本书的案例多,大篇幅的描述海灵格老师在排列中的情景。参加过家排的人,有过体验的人再看这本书会更容易理解。
读下来印象深刻的地方:
1 家庭序位的重要性。
父母永远优先于孩子,孩子要放弃为父母承担而去牺牲的愿望,回到孩子的位置。当孩子想要成为父母的父母,他们便失去了父母。
替父母承担会感到清白,
活出自己会有愧疚感,
可最终,我们只能带着愧疚活下来。
2 愧疚的背后是婴儿般全能自恋的傲慢
我们总是假设,我们可以自由地以某种方式做某些事情。
常常用的句式:如果。。。就。。。
事实是,我们只能尊重命运。没有假设,没有如果。
3 关于疾病:
疾病是一种提醒,生病时与某个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人共振。
去关注和尊重被排除的人。
他们放在心里。
4 关于排列:
无需用解释去破坏画面,解释是回到了头脑层面。排列呈现的是灵魂层面的移动,可能当下不明白,就让一切停在那里。
《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三):与自己和解
毕业工作后回华师大闵行校区,在新开的涵芬楼书店里遇见的这本书。
读起来有点玄乎,可又被那种神奇力吸引,喝着咖啡一页页不停翻阅下去,后来还到公司附近的上海图书馆借了来继续读。
书中的一些观点命中了我的心,让我有了一种与自己,与自己的社会关系,初步和解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获得了我到哪里去的力量。
1.如实地看待我们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就是最好的父母、唯一可能的父母,也是唯一合适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由世代,顺延而至,父母之外,我们深植于某种更加广阔和伟大的事物里,我们也从这个伟大的维度里获得某种特别的力量。 2.如实地接受我们的命运。
通过特别的父母,我们体验到人生的局限。一方面我们缺乏机会,然而我们同样被赋予特定的才华与选择。
一个沉重的命运常常比一个轻松的命运更不平凡。
3.对命运的臣服与接受让能量流转。 那些有着特殊命运的人,一旦他们臣服自己的命运,并以此而行动,在他们特殊的命运背后,会有某种特殊的能量。 让这些能量流动起来,让那些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承传而来的能量,那些通过他们的命运与背景传递而来的能量流动起来。
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些能量的支持,掌握他们的命运。这样,他们会感觉到:他们所拥有的生命是完美的。
4.如实地看待走进我们生命的人。
我已经获得了我需要的一切,有一些人走进我的生命帮助了我。
现在,我将因此而有所作为。通过这样的态度,他们获得了自由,看向自己的未来。
唯有我们看到每个人,并在内心给予每个人一个位置,我们才开始拥有更深的和平。 5.共通性让一个人变得伟大。
所有我们之间共同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变得伟大。
任何对我们之间共通性的偏离,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小。
这个伟大是一种谦虚的伟大。
通过这种伟大我们可以在所有人之间平静而轻松地移动。
当一个人一旦让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大,别人就不想和他在一起了。
这种把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大的方式会产生攻击性,并且产生其他作用。
那些表现得和别人平等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无论他们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四):让孩子经由生命的源头,看到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灵格的家排工作是在绘制一幅地图,一条蜿蜒生命大河流淌的曾经。这样一条河流注定不会是直线奔涌。每一条河岔、每一个渡口,都留下了一些沉淀和印记。河水流走了,但这些隐匿的存在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不自知罢了。 荣格的理论中阐释的集体无意识,用在此间,似乎可以唤作家族无意识。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形,是家族集体有意识的遗忘和掩埋。这些为我们不知的或者被我们的祖先有意识掩盖了的真相,仍会在生命中汹涌波动,伺机为他们的命运发声,并且,也可能由于压抑而分外强烈。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之下,波涛迅猛地冲毁堤坝,截断了我们的生命之河。 无需讶异。重要的是,看见。 生命的缘起,深远玄妙。人类也罢、家族也罢,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每个枝节末端,都有生命的生生不息。赐我们力量,也给我们沉重。 面对祖先的命运,怀有虔诚之心。让孩子经由生命的源头,看到自己。我想,这应当是海灵格《洞悉孩子的灵魂》中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洞悉孩子的灵魂》全书采用了对话和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孩子们面临种种挑战下的生存,诸如受害、自闭、自杀、残疾、强奸、领养、流浪,以及学校、父母、机构对待孩子问题的策略。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经由家排的方式切入。纵观全书,海灵格强烈的信念、态度和意志尽在其中。这也是我之前所反复强调的,我们不能忽略海灵格的宗教背景,这一点在他的理念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相较于很多心理学流派的大师所采用的近似中庸的姿态而言,海灵格无疑是格外坚定甚至可以说强硬的。 在《凯文的排列》以及大量的案例工作中,海灵格逐字逐句地带领案主进行对白,是完全主导地进行干预的情形。这在我看来是近似于催眠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说,排列这一行为是当事人在自发地进行,而对话则全部按照海灵格的语言进行表述,我在想,这些言语是否发自当事人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不得而知。 在《帮助一个自闭症的妹妹》的案例中,自闭症的女孩语言表达之清晰完整甚至超乎常人,如果将之定义为自闭症的话,在病症诊断上就已经需要仔细斟酌了。 在论述“好的良知”一节中,将恐怖分子的行为也定义为出自他们的立场的良知,恐怕是失之偏颇的。既然是良知,本身就是一个正向的词汇,把良知称为好的良知和坏的良知本身就有问题。如果将之更替为“信念”这个稍具中性色彩的词汇,尚能勉强接受。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章节中,如果说在施害者面前需要变得更加谦卑,我是无法认同的。换一个字眼,“理解”,似乎尚可。 最难以理解的是书中涉及的所有案主均不在现场的案例,如一个厌食症的学生,带来这个问题的是她的老师,选取的几个家庭代表均与当事人无关,在老师面前做家排是否只为促进老师对家庭的理解?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对看护人所做的工作,也是所有案主均不在现场的情形下的家排。 阅读海灵格的书籍,对生命、系统的尊重让人感同身受,如大江大河般生生不息。许多概念、方法的阐释和运用又让人心存疑惑,像激流弯道的冲击。 留待高贤。
《洞悉孩子的灵魂》读后感(五):如何让孩子拥有透彻的灵魂
如何让孩子拥有透彻的灵魂
韩浩月
很少看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在我的观念里,亲子教育是一种天生的行为,父亲与孩子之间,应该拥有彼此了解的关系。但事实却让我碰得鼻青脸肿,终于有一天承认我并不了解孩子,反倒是认同一种观念:孩子总是了解父母的,他们会自觉地成长为父母期望的样子。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是乐观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能为父母脸上增光……这种期望无形当中让孩子肩负了巨大的压力,而父母对这种压力并不知道。于是,父母与孩子便错过了真正成为朋友的机会。
最近阅读完了伯特·海灵格的《洞悉孩子的灵魂》,深深懊悔读这本书读晚了,否则的话,会找到更好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海灵格认为,所有孩子都是美好的,这个观点不稀奇,我们都觉得孩子是美好的,但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就会绞尽脑汁去寻找孩子“不美好”一面的源头究竟来自哪里。对此海灵格给予了解答,他说,如果有人评价一个父亲——“你是一个酒鬼”,儿子出于对父亲的忠诚,他的灵魂内在就会发出“我要和你一样”的声音,于是孩子后来也很有可能变成一个酒鬼。
以前我们会认为孩子“有样学样”,当爹的不靠谱,孩子会学坏。但当海灵格说出“忠诚”这个词,做父亲的应该心怀愧疚,那是一颗多么纯洁的灵魂,当孩子拥有了父亲的缺点,本质上却是在捍卫父亲的形象与尊严。而当一个父亲因为儿子的酗酒而大发雷霆时,却不知道,他是在对儿子的爱,发出了强烈的拒绝信号。
我自己个人的体验是,当儿子很小的时候,流露出一些我身上具备的一些缺点时,我的情绪是失望与愤怒,如果海灵格的理论成立,那么则可以认为,儿子是在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用儿童专有的表达方式,在向父亲释放爱与善意。其实在读海灵格的书之前,我就模糊意识到这点了,补救的方式是,通过和他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我们一起回到童年,用朋友式的交流,来修补曾有的裂痕。目测效果不错。
海灵格这本《洞悉孩子的灵魂》,还提出一个震撼的观点:孩子的灵魂,不仅仅来自于父亲,更来自于整个家族,尤其是家族中死去的有影响的先辈们,会对孩子的灵魂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或者高祖父,曾经在家族中有过很好的名望,或者很有名的劣迹,那么他的形象与言行,就会被传播开来,后代的某个子孙,就很有可能被其祖父或高祖父的灵魂影响,成为先辈的隔代传人。
这让人沉思,灵魂是否真的可以穿透时空对一个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人们更愿意承认基因、生活习惯、家庭氛围、家庭文化的影响,而不愿意将之归类于灵魂的传承上。但在《洞悉孩子的灵魂》这本书里,海灵格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系统排列”故事,以此证实灵魂存在的客观性。
具体地说,“家庭系统排列”是针对一些精神、情感上需要帮助的人展开的。海灵格的帮助对象,多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发生过命案的家庭,在他的“家庭系统排列”案例中,海灵格会安排代表人物来饰演与求助者关系密切的家族成员,在通过一番对话后,求助者会按照海灵格的提示,去拥抱那位代表人物,那个人代表的,可能是求助者死去多年的远方亲戚,可能是求助者不愿面对的父母姐妹,在完成拥抱动作后,通常求助者的内心困扰得到得到解释,灵魂困惑会得到释放,因此,海灵格的心理治疗便能够收到出奇的效果。
坦白说,我个人并不太能够接受通过“家庭系统排列”来治疗心理问题的方式。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确在心理学界拥有不小的影响力。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对这种方式抱有无法言说的抗拒心理而已。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家庭系统排列”针对儿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的灵魂所承受的重压。那是孩子无形当中或者无意当中接纳了某种飘忽而又沉重的压力导致的。因为表达能力的问题,孩子没法发现也没法说出自己的压力究竟在哪里,但如果父母通过“家庭系统排列”,从几代家族成员身上,发现导致孩子内心压力的源头,父母就可以主动介入,帮助孩子来承担这部分压力,当孩子的内心压力被父母承担后,孩子就会立刻恢复到轻松状态,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还真是一个蛮值得关注、也很值得去实验一下的事情。我们大人都希望孩子拥有一颗透彻的灵魂,这个灵魂纯粹、高尚、轻盈、富有爱意。当我们产生这样的期望的时候,一个事实已经诞生了——我们本人并不具备这样的灵魂。那么,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地拥有透彻的灵魂,海灵格给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心照不宣的爱,恰当的语言,好的良知,对灵性场域的捍卫等等。可能没人能够全部做到,但如果意识到了,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真的很有可能让你拥有一个眼睛明亮、语言温暖、行为和善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后,我经常和上了高中的儿子,在休息时间玩几把电子游戏,我当然不是对手,怎么努力都打不过他,输了之后气急败坏,他也不愿意对父亲手下留情。在游戏中,他一次次战胜了我。在生活里,他有时候会像三四岁的孩童那样,拥有天真和善意的笑。当然,我不会感谢海灵格,我坚持觉得,是自己的灵性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