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豹》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豹》读后感锦集

2021-04-20 01:1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豹》读后感锦集

  《豹》是一本由[意]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Giuseppe Tomas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豹》精选点评: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只知道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潮,让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将封建旧贵族赶出世界中心,完成新旧时代的交替这样一句概括性描述;但在兰杜佩萨以及他笔下的萨利纳亲王心中,这却构成了他们具体的人生。毫不夸张地说,堂法布里契奥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真正的贵族,他兼具旧贵族的高傲自大以及革命派的进步精神,而这也恰恰使得他的性格充满了敏感脆弱和强权霸道的矛盾感。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利纳亲王时刻具有一种自觉的自省行为,他深知自己这一派阶级的虚荣自满,西西里这一方水土的懒散落后,然而任凭他个人张牙舞爪,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前,豹的生命只会如同大海的咆哮一般,迟早平息殆尽。这出贵族衰落史就这样沉沉地压在他的肩上。最后,建议本书编辑与其在后记里洋洋洒洒写下溢美之词,还不如多做几遍校对。

  ●昏暗的小雨天气,关起窗来读了完之前剩下的《豹》的哀伤结尾,意外地读到下一篇《莉海娅》,竟然是这样一个迷幻又悠远的故事。跟着遥想了一遍西西里海岸的迷人夏夜,沉睡的海映着满天星斗,空气中弥漫着柑橘花的芳香,人们仰卧在乳香黄连木丛中,灵魂在天际遨游。超凡脱俗又远不可及的情感,和现实世界和时代的熙熙攘攘,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追思家族曾经经历过的黄金时代、或者是意大利人曾经的人文主义巅峰时代。说起来,白先勇有点像兰佩杜萨啊。

  ●摘錄—— 一、“我們是豹,是獅;代替我們的將是豺,是鬣狗;不管豹也好,豺也也好,或是羊也好,我們仍會自認為是社會中堅的。” 二、“西西裏人的一切表示,即使是最激烈的,也是夢一般的表示:我們的情欲是對忘卻的渴望,我們開槍動刀,是對死亡的渴望;我們的懶惰,我們的蔥汁或者桂皮飲料,都是對愉快的靜止的渴望,也就是對死的渴望,我們沉思默想的外貌,隻給人一種求索涅槃奧秘而不得其解的印象。因此,我們中間處於醒悟狀態的人就有了專製的權力;因此,西西裏藝術和智能的發展推遲了一個世紀;新鮮事物隻有當它們凋謝時,不再產生生命激流時,才對我們有吸引力;從這裏又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當前,事物越古老就越受尊敬,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懷舊的不祥之兆,因為過去的已經死了,所以才吸引著我們。”

  ●一部经典小说。经典的原因:1、主角,末代亲王,其所处皇权末代的场景、经历不可复制。2、人物的刻画尽可能客观,不因地位、尊卑、喜恶而美化或丑化,充分展现出了人的复杂性。3、动物的描写(可与斯坦贝克比肩)、景物的描写(可与《巫术师》、《静静的顿河》比肩)是一流的,而且非单纯写景,顺带出人的感受。4、对气味的描写,印象中,除了《香水》,未见超越者。5、配角,刻画丝毫不逊。6、直率与含蓄,同样地彰显着。细致的描写,完美地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7、精巧、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和讽刺,沿袭了但丁的风格。8、亲王弥留之际写得如此真实如此美好,闪烁着人性善的光芒。

  ●也许它并不深刻,也就是不苦大仇深。所以它优雅,小说像一只优雅的老豹子走向黄昏,走向落日,也许这只老豹子浑身是疼,但还好,它的脚步还算沉稳,它仍然能保持优雅。老亲王临死时对自己一生总结性的回忆是多么优雅,作为一个旧时代消亡的象征,作为一首并不过分悲伤的哀曲。而贡切达――美人尸体的臭味――家族宅邸无人进入过的房间

  ●最近也在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与这本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分别代表了新旧世界的思想变迁,文笔是极好的,其实《豹》读来倒是有些恍惚,待来日重看,后面的几个短篇也精彩,尤其是《莉海娅》,怅然

  ●感激涕零的读完

  ●好唯美。醇厚、华美、琳琅满目。《莉海娅》和《豹》互补,哈哈。

  ●看了电影之后就立刻想看原著,兰佩杜萨果然超级合我胃口!书里面好多片段都喜欢到想拿小本子抄下来……果然只有贵族才能把贵族生活写的优雅华丽而不是矫揉造作。《莉海娅》是个相当浪漫的故事。

  ●好无聊

  《豹》读后感(一):因为太长只好写书评

  2017.10.1.号开始读读到25号,翻译实在是有点奇怪,很多话读不通顺。对意大利的历史不了解,前面看着就很吃力,《豹》这一篇我从《舞会》开始才渐渐觉得能够深入地看下去,《亲王之死》和《尾声》的确触动人心。但是接下来的短篇尤其是最后一篇不得不说实在有些无聊。全篇的中心在我看来其实是“回忆”,虽然不了解意大利的历史,但一样能明白没落的贵族对于以往生活的舒适美好的追念之情。因此才会在《豹》那一篇里认为唐法布里契奥亲王认为贵族最应该传承的东西会是“回忆”吧

  《豹》读后感(二):绝对不能错过的名著

  很遗憾为什么名著推荐里从来没见过《豹》。如果不是看了《豹》的电影几乎错过了。

  今天刚把小说翻完,两位前辈翻译功夫也了得。书一读就不能放,一次不读过几十页不罢休。有时候太着急情节进展(其实看完电影情节也了解了个八九不离十,但就是控制不住产生太快把好东西一口吞进肚子里的囫囵吞枣的饥饿感),看过一遍后还要重读一遍才不觉得误了作者及译者呈现出来的句子,对于这种书,仅仅是文字也值得细细品味。

  豹是萨利那家庭的族徽,书的主人公萨利那亲王就是最后的豹。

  对书中描写的意大利那段历史弄不清,总而言之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按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资产阶级推翻万恶的封建阶级的革命。萨利那亲王就是处于西西里最顶端的封建贵族。他没有经世治国之才,也没有任何军事才能 。我想他在革命之前也就是个闲人,恐怕没做太多坏事(比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查尔斯·达尔内的叔父)。与一般无所事事的贵族不同,他爱好天文学并且还小有建树。

  革命到来之后,他对大势看得非常清楚:面对历史洪流,谁能凭一己之力阻挡?但又由于禀性过于高傲,不屑于与资产阶级为队伍。 虽然说这是由于他旧身份的原因,但他其实很明白所谓的新时代代替旧时代是怎么回事——西西里二千多年没变,而一些抱着某些理念的人认为喊喊什么口号就能建立新世界。

  事实上新兴资产阶级是何种样子,如何攫取财富,《豹》算是笔下留情,可以对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因此,《豹》中的经典台词也不难理解了:我们是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与鬣狗。

  亲王无法阻止历史洪流,太过高傲也无法投身历史洪流。他太清醒,明白所谓的变革根本不会有任何变化 。但他无法阻止身边的人去投身此洪流。他爱自己的侄子甚过自己的所有子女。而侄子野心勃勃,欲借助历史洪流来拿回与自己曾经的亲王地位相应的,由于自己父辈的错误而失去的土地与财富。最终通过爱情的名义,与富有的市长,新兴阶级暴发户(我认为的确可以用这个词)的女儿结婚达到了目的,亲王某种方式上促成了这段婚姻。也因此牺牲了自己女儿的爱情。

  其实名著的故事简缩起来也就是寥寥几句话,情节也没什么惊世骇俗。让人沉迷的也不仅仅是文字的出神入化,让人膜拜的是作者本身的精神高度。小说的名字为《豹》。豹是高傲的动物,孤独的动物。因为清醒所以孤独。这是种哲学家式的孤独。明白这世界不过是种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贵族。

  《豹》读后感(三):笔记

  66

  他站起来,走进更衣室。这时,从附近的大教堂里传来了葬礼的丧钟,多纳富伽塔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了,一个疲惫的躯体再也承受不住西西里那令人感到无限悲哀的夏天了,连等待雨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很幸运。”亲王想着,一面揉擦着短髯。“他很幸运,现在,他用不着为女儿、陪嫁和政治生涯操心了。”竟然一下子就能把自己和一个无名的死者联系起来,这就足以使他的心情平静下来。他这样想:“只要有死亡,就有希望。”

  96

  那是一只野兔,那一身不显眼的黏土色的毛皮并没有使它免遭厄运。枪弹的崩裂撕破了它的脸部和胸部,那双黑眼睛死死地盯着堂法布里契奥,然后很快地蒙上了一层青绿色的薄膜。它们毫无责备之意地望着堂法布里契奥,然而却充满着一种茫然的哀痛,一种对世界秩序的怨恨。毛茸茸的耳朵已经冷却,矫健的爪子有节奏地抽搐着——这是尚存的徒然的企图逃脱的象征;这个小动物在一种焦急地渴望得救的希望的折磨下慢慢死去;当它刚被抓住时,它还幻想着能摆脱困境,人类又何尝不是呢。亲王用怜悯的打手抚摸野兔可怜的小脸时,它最后颤抖了一下,死了。而堂法布里契奥和堂齐齐奥得到了消遣;前者在感受杀戮的愉快之余,还有着一种安然的怜悯之情。

  145

  雨后出现了明媚的小阳春天气,这才是西西里真正的享乐天气: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宛如严酷季节中出现的一块温暖的绿洲。小阳春天气以疏懒说服、驱走了情欲,却以温暖诱使人们秘密地裸露自己。在多纳富伽塔府邸谈不上色情的裸露,但是,春光四溢,情欲狂热。情欲愈是强烈,就愈要克制。80年前,萨利纳府邸是垂危的18世纪秘密幽会和寻欢作乐的称心如意的场所;然而,卡罗莉娜王妃严明的摄政,王朝复辟时期的新宗教狂热,以及当堂法布里契奥善良而欢乐的性格,使人忘记了它那光怪陆离的过去。涂脂抹粉的魔鬼已经逃散,当然还有残渣余孽,但处于虚幻状态,冬眠在庞大建筑的阁楼的积尘之下了。美丽的安琪莉卡进入府邸,使那些幽灵蠢蠢欲动,这一点人们可能还记得;而多情的年轻男子的到来,才真正唤醒了隐藏在府邸的爱情的本能。它们比比皆是,就像被阳光唤醒的蚂蚁,消失了毒液,变得异常活跃。洛可可式的建筑和装饰凹凸起伏,好似人在睡卧的姿态和高耸的胸脯。每打开一扇门,就簌簌作响,犹如掀开夫妻居室的帷幔一样。

  168-169

  “在西西里,事情做好做坏,都无所谓;我们西西里人永远不能饶恕的罪过是“行动”。我们老了,谢瓦莱,老掉牙了。起码25个世纪以来,我们肩上压着灿烂的文明,但却是个大杂烩,都是外来货,没有一点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没有一点是我们定的调子。我们是白种人,和您谢瓦莱一样,跟英国女王一样,然而,2500年以来,我们这儿一直是殖民地。我说这些话不是发牢骚,是我们自己不好。不过,我们现在厌倦了,也很空虚。”

  “睡觉,亲爱的谢瓦莱,西西里人就愿意睡觉,而且总是憎恨想要唤醒他们的人,尽管人家这样做是为了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在你我之间说起来,我非常怀疑新国王的箱子里是否有很多礼物送给我们。西西里人的一切表示,即使是最激烈的,也是梦一般的表示:我们的情欲是对忘却的渴望,我们开枪动刀,是对死亡的渴望;我们的懒惰,我们的葱汁或者桂皮饮料,都是对愉快的静止的渴望,也就是对死的渴望;我们沉思默想的外貌,只给人一种求索涅槃奥秘而不得其解的印象。因此,我们中间处于半醒悟状态的人就有了专制的权力;因此,西西里艺术和智能的发展就推迟了一个世纪;新鲜事物只有当它们凋谢时,不再产生生命激流时,才对我们有吸引力;从这里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前,事物越古老就越受尊敬,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怀旧的不祥之兆,因为过去已经死了,所以才吸引着我们。”

  216

  两个年轻人毫不在意地看着那幅画,因为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是抽象的,毫无切肤之痛的亲身体验,它只是他们文化修养中的一种知识。自然,他们也承认死亡是存在的,但那是属于别人的。堂法布里契奥想:正因为年轻人在内心深处没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慰藉,所以,他们比老年人更难以忍受痛苦,因为老年人深知,摆脱痛苦的出路就在眼前。

  235

  又多么可恶,因为他的血管里有马尔维卡的双重血液。他生性喜爱享乐,讲究资产阶级的优雅。毋庸置疑,最后的萨利纳是他,就是此刻在一家旅馆的阳台上生命垂危的瘦削的巨人。因为贵族家庭的意义全寓于传统之中,寓于对生命的回忆之中;而他正是怀有这种不寻常的、区别于其它家庭的回忆的最后一个。法布里切托恐怕只会跟他中学的同学一样,记忆中只留着平淡无奇的印象,比如:午后的点心,对教员的恶作剧,只重价钱不重素质而买的马。姓名的意义将会变成空洞的奢华麋费,永远为别人比自己更阔绰而感到痛苦。人们为追求金钱关系而结合的婚姻,那会成为司空见惯的老一套,而再没有唐克雷迪结婚时的那种大胆进取的韵事。多纳富伽塔的壁毯,拉加蒂齐的杏园,谁知道呢,或许还有安菲特里特喷泉,它们的下场很可能滑稽可笑;这些多年的已经模糊不清的事物会变成一罐罐的肥鹅肝,很快被吞咽消化,或者变成比脸上的脂粉消逝得更快的无足轻重的女人。而他,堂法布里契奥,留给孙子的仅仅是这个年老而脾气暴躁的祖父的印象——在七月的一个下午咽了气,恰恰不能使小孙子到里窝那去游泳。堂法布里契奥过去曾想过:萨利纳终归还是萨利纳。他错了。他是最后一个萨利纳。在那个加里波第,长着大胡子的火神,终究胜利了。

  239

  在上升的阴影中,堂法布里契奥试着计算自己实际上活了多少时间。他的脑子里连最简单的数字也算不清:三个月、二十天、一共六个月、六八四十八……四万八千……八十四万。他又开始算起来,“我73岁,大概活了,真正地活了,最多总共两……三年。”而痛苦、烦恼又有多少呢?没有必要花费心血去算了;剩下的都是七十年。

  《豹》读后感(四):摘錄

  摘錄—— 一、“在許多個世紀的生活中,財富已經轉變為裝飾、奢侈和尋歡作樂,如此而已;封建權利取消了,義務和特權也取消了;財富如同陳酒,隻在瓶底留下貪婪和養尊處優的渣滓,也留下審慎的渣滓,隻不過酒的濃度和顏色還保留著。這樣一來,財富自己也消逝了,這種實現了自己目的的財富,隻是由揮發油構成的,而作為揮發油,它很快就蒸發掉了。上述的一些封地,雖說在畫麵上欣欣向榮,實際上卻已經飛逝,隻不過在五彩繽紛的畫布上和在名義上留下痕跡。其餘的封地宛如九月的燕子,雖然目前還在,但是都已經聚集在枝頭上啁啾不已,準備離去。然而,封地還有許多,好像無休無止一樣。” 二、但是5月13日這天早晨,並不十分強烈的太陽成了西西裏的真正統治者。它強暴而恣意,猶如烈性的麻醉薬,使一切個人意誌歸於消滅,使一切生靈處在奴性的僵死狀態,被暴虐的夢想所迷亂,被對夢想擁有專斷權的暴力所迷亂。 三、這一切都不應該繼續下去了,然而,它會繼續下去的,這才永遠合乎人情。它可以繼續一個世紀,兩個世紀……將來可能有變化,但隻會變得更壞。我們是豹,是獅;代替我們的將是豺,是鬣狗;不管豹也好,豺也也好,或是羊也好,我們仍會自認為是社會中堅的。 四、所有這些人,都像是夜間被趕往屠宰場的畜生一様,經過城裏的街道時,聲嘶力竭地叫著,但最終逃脫不了死亡的厄運。是的,將來的某一天,每個人的耳邊都會響起送葬的鈴聲,就像三小時前他在聖多明各教堂後麵聽到的鈴聲一様。隻要不是永恒的東西,人們就不應該憎恨。 五、“讓本迪科在下麵追捕鄉間的動物去吧,讓廚師的菜刀剁爛無辜畜類的肉去吧。前者的自命不凡與後者的嗜好屠殺,在觀象台上麵融合為安靜的和諧。這才真正是問題之所在:在最崇高的時刻,即與死亡相仿佛的時刻,還能繼續過著這種精神生活。” 六、“在西西裏,事情做好做壊,都無所謂;無論;我們西西裏人永遠不能饒恕的罪過是‘行動’。我們老了,謝瓦萊,老掉牙了。起碼25個世紀以來,我們肩上壓著燦爛的文明,但卻是個大雜燴,都是外來貨,沒有一點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沒有一點是我們定的調子。我們是白種人,跟您謝瓦萊一様,跟英國女王一樣,然而,2500年以來,我們這兒一直是殖民地。我說這些話不是發牢騷,是我們自己不好。不過,我們現在厭倦了,也很空虛。” “……您跟我提到,年輕的西西裏出現在現代世界奇跡之中;而我隻把她看作是一個百歲老嫗,被人用馬車拖到了倫敦國際展覽會上去;她一無所知,對一切,不論是謝菲爾鋼鐵廠或者是曼徹斯特紡紗廠,都不感興趣,隻是一味地昏昏欲睡,枕頭上滿是唾沫,床下放著尿盆。” “睡覺,親愛的謝瓦萊,西西裏人就願意睡覺,而且總是憎恨想要喚醒他們的人,盡管人家這樣做是為了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在你我之間說起來,我非常懷疑新王國的箱子裏是否有很多禮物送給我們。西西裏人的一切表示,即使是最激烈的,也是夢一般的表示:我們的情欲是對忘卻的渴望,我們開槍動刀,是對死亡的渴望;我們的懶惰,我們的蔥汁或者桂皮飲料,都是對愉快的靜止的渴望,也就是對死的渴望,我們沉思默想的外貌,隻給人一種求索涅槃奧秘而不得其解的印象。因此,我們中間處於醒悟狀態的人就有了專製的權力;因此,西西裏藝術和智能的發展推遲了一個世紀;新鮮事物隻有當它們凋謝時,不再產生生命激流時,才對我們有吸引力;從這裏又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當前,事物越古老就越受尊敬,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懷舊的不祥之兆,因為過去的已經死了,所以才吸引著我們。” “……我剛才說西西裏人,其實我還應該說包括西西裏以及它的環境、氣候、風景。這些力量彙在一起,比外國統治和傷風敗俗更加厲害,從而鑄成我們的心靈。西西裏的景色不是風光旖旎,就是酷日炎炎,沒有中間階段,不像有理性的人所住的地方那麽平庸、一般、緩和;西西裏有郎達佐這樣的苦地方,可是幾裏之隔就是塔奧爾米諾美麗的海灣;西西裏的氣候使我們在六個月裏深受氣溫達40℃的酷熱之苦。您算算,謝瓦萊,算算: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六個30天的烈日當空。我們的夏季特別長而且可怕,如同俄國的冬季,我們簡直鬥不過這樣的夏天。您還不知道,在我們這裏可以說是像《聖經》裏的倒黴城市一樣下火團。在這六個月的任何一個月裏,如果一個西西裏人認真幹活,那麼他花的力氣相當於三個人的力氣。再加上這裏沒有水,或者需要到老遠的地方運水,一滴水要付出一滴汗的代價。然後還有雨,總是傾盆大雨,使幹涸的河流承受不了而泛濫成災,淹死人畜,而這些地方在兩星期以前人畜卻因幹渴而倒斃。” “這種環境的暴戾,氣候的嚴酷,從各個方麵表現出來的持續的緊張,還有曆史遺留下來的古跡,宏偉壯麗,但是使人難以理解,因為他它們並非我們自己所建成,像美麗的但卻是無聲的幽靈一樣環繞在我們周圍;所有那些不知從何處武裝登陸的政府,很快便奴役了島上的人,也很快遭到了反對,永遠叫人難以理解。它們隻是以不為我們理解的藝術品和具體的收稅員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征收的稅款卻都花在別的地方了。所有這些事物鑄成了我們的性格,它除了受可怕的島國心裏狀態的抑製以外,還一直受到外界注定的因素的支配。”

  《豹》读后感(五):善良和包容的性格,以及政治上的宽慰,驱散了这个特殊时期的重重迷雾

  看过电影才找到这部同名小说读的。与半个多世纪前那部大制作的电影相比,小说有关历史背景的烘托更雄厚,更具史诗感;各色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更有代表意义;作家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小说里也表现得更深刻,还有那些分析到位的西西里精神,小说当然比电影有更广的空间和更深的厚度。读时感觉酣畅淋漓,读后更是提壶灌顶。想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兰佩杜萨的《豹》绝对属于这类档次的作品。 一、最后的贵族,保持优雅的气质,与他所属的封建王朝一同灭亡 萨利纳亲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表面上威严,内心却很脆弱。他不善理财,却怜香惜玉,醉心于星体的研究。小说将他的复杂而矛盾的精神世界描绘得十分细腻,层次分明,跌宕起伏,表现了他思想上的多面性和内心世界的矛盾性。最后,亲王身上原本具有的善良和包容,以及政治上的宽慰驱散了这个特殊时期的重重迷雾。在南部王朝消亡过程中,萨利纳亲王既对于变革抱有期盼,又坚守着西西里传统精神,还在朝代更替中陷入迷茫。做为贵族的化身,眼睁睁看着自己与属于自己的这一切即将消亡,这当然是一件更令人绝望和痛苦的事。这是一个纠结缠绵,又魄力十足的人物。 封建王朝已经走到末路,萨利纳亲王很清醒地认识到,事物要保持永恒,就得有所改变。所以他一方面接纳革命,资助参加加里波第军队的外甥,后来又积极地为外甥向资产阶级权贵的女儿求婚。他是懂得辩证法,接受新事物的。另一方面,他又谢绝请他北上当统一后的意大利王朝的参议员,缺乏热情和勇气投身到新社会里去。从表面上看,产生这种矛盾心态主要是他骨子里贵族的高傲,以及西西里人对一统的意大利缺乏认同。从本质上看,作为封建贵族的一员,他对变革的态度也是被逼迫的。面对资产阶级革命势不可挡的大势,他清醒地意识到以自己为代表的阶层已经到了末路,封建王朝的统治必然消亡。他是贵族阶层的化身,他在舞会上的虚脱、心痛、哀伤,正是整个阶层在死亡面前的无奈、留恋和不舍。萨利纳亲王鼓励并帮助年青人投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自己感到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只能保持贵族气质,与他所属的封建王朝一同灭亡。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人生境界不低。 亲王在西西里虚度着他的光阴,经常到他的望远镜跟前,在西西里的黑夜里瞭望监察。那些星星虽然远在天际、强大无缘,但却听从他的运算,恰恰同人相反,人虽然总是近在咫尺,但却是那么软弱而且乖张善变。星星按事先估计好的时刻出现,这正是宇宙的正常状,以及人类在知晓其规律方面的胜利。对于在反抗人类占有欲斗争中的人类精神而言,这种孤乐寡欢是何等的难得,何等的贵族精神的释放啊。就算是精神麻醉吧,这种末日贵族的吃相非常优雅。萨利纳亲王就是一只高贵、勇猛的豹子,对待新生事物、对待年青人,给予足够的热情和包容;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保持敏感,又不趋炎附势;对待投机分子和世俗小人叱嗤之以鼻。这也是当今社会应该推崇的处事原则。 二、西西里精神,贫困可能不是问题,但外来干涉和影响则是麻烦 当年的西西里是个美丽又贫困的地方。西西里人长期受异教、异族人统治,养成了钻牛角尖的习惯。亲王虽然是意德混血,但基本上也属于不离开西西里的人,时间长了,也成了钻牛角尖的高手。在谢绝新王朝让他北上当参议员的邀请时,他表现出异常的激动,阐述了许多西西里人的特质和精神。这种环境的暴戾,气候的严酷,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持续的紧张,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宏伟壮丽,但是使西西里人难以理解,因为它们并非他们自己所建成,像美丽的但却是无声的幽灵一样环绕在他们周围。所有这些事物铸成了他们的性格,除了受可怕的岛国心理的抑制以外,还一直受到外界因素的支配。对于西西里人来说,新鲜事物只有当它们凋谢时,不再产生生命激流时才有吸引力;对逝去或永恒的东西,才表现出信任和尊重。包括环境、气候、风景、人文以及外来因素,所有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从而铸成他们的心灵。西西里人就是愿意睡觉,而且总是憎恨想要唤醒他们的人,即便人家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好。 说到西西里,亲王爱恨交加。在社会变革时期,他目睹够了那些卑劣和极端冷漠的景象,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气馁。西西里人从来不愿意有所改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自以为尽善尽美,他们的虚荣心胜过他们的贫穷。外邦人的每次介入,或本地人由于摆脱了思想束缚而要进行干预的情况,都会打破他们自认为完美无缺的幻想。 直到今天,意大利的南北差距仍然很大,如果抛开古罗马,这个国家真还没有什么广泛的认同感。意大利南方山地与平原交错,几面环地中海,景色优美。南方以农牧为主要产业,南方人以此为荣,始终沉醉在他们的自我感觉中,并不想享受整个意大利发展的成果,跟着整个意大利改变自己什么。就像小说里萨利纳亲王所说的,他们只想沉睡在梦里,他们认为自己是豹子和狮子,不需要外来的豺狼和土狼来取代或改变他们。现代化是好,但也有人认为美好的自然风光、明媚的阳光,还有那些根深蒂固的风土人情,要比现代化还具魄力。 三、自然与社会本身有着强大的进化能力,此地不需要暴风骤

  小说时代背景下的意大利,是由南北几个王朝与天主教皇一同割据的天下,三次独立战争后终于趋于共和。作家通过在此背景下小说故事中人与事的描述,道出了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大众层面看,人们都对变革抱有幻想,都想轻而易举地捞上一把。从那些冲锋冲锋献阵的力量看,尽管成份不同,但都是些同样盲信、闭塞的人,同样的追逐权力,同样的贪图安逸,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历史所发生的是一场喜剧,只是丑角的衣服溅上几滴血迹而已。而改变民族深层次的顽疾,则是一场艰巨长远的任务。短视的运动能见成效,但很快就会发现这等于往棉絮里开枪,一时打穿的小窟窿瞬间就被数千条合谋的纤维所填满,一切又恢复了原状。然而,火药是要花本钱的,徒劳无益的努力令人耻笑,最后还把东西毁坏。 在许多个世纪的生活中,财富已经转变成装饰、奢侈和寻欢作乐,如此而已;封建权力取消了,义务和特权也取消了;财富如同陈酒,只在瓶底留下贪婪和养尊处优的渣滓。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财富如同挥发油,很快就从没落阶层蒸发掉了,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会收集这些挥发物,将它赋予新的意义。自然与社会本身有着强大的进化能力,根本不需要暴风骤雨般的变革。 意大利是个讲究妥协的国家,不存在法国的那种狂暴。小说舞会那个章节,上校讲述了战场上他与加里波第将军的故事就很说明问题。面对身负重伤、放下武器的将军,上将单膝跪下致敬,他们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完全没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傲慢。而令将军清醒的是,同时看清了周围那群追随者的无赖嘴脸:他们有的带着一副无可救药的狂热,有的则是纯粹的职业叛乱者。平日里,他们夸夸其谈、吹尽牛皮,关键时刻却卑鄙怯懦、背信弃义。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感,这种足够的心胸与定力,拯救了新旧制度之间颇为费劲达成的妥协,没有将古老的意大利砸碎、没有将其烧毁。这也是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路线斗争的意识来看历史,来看社会的我们,一时所难以理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豹》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